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孟浩然〈過故人莊〉分析

按:詩的句子組成,有內在的結構。以律詩而言,是兩句(一聯)為一個意義段落。這首〈過故人莊〉,內容的發展依序是:受邀寫景(故人居所)互動訂約(未來);整首詩的感情主題,則為濃厚的友誼
分析
故人具雞黍,邀至田家。
朋友準備好待客的飯菜,
邀請我到他的田園之家。
寫朋友邀訪
「故人」「我」是詩中的兩個角色。因詩句文字有限,故常隱藏人稱代名詞(如下一聯),我們必須由上下文去判斷,才不會搞不懂詩句在說什麼。

以詩意的發展脈絡來看,下一聯寫的是「故人居所的風景」,所以這裡應該是「我」說明「拜訪故人」的原因,在時空上,應在到訪以前為宜。

「具雞黍」是村野之人慎重的待客準備,這裡可以推斷兩人應是分別有一段時間的好友,「故人」是專程的邀訪,而「我」則是專程的拜訪,於此,也可見兩人情誼的深厚。
(補充)範式張劭的「雞黍之交」(見下)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村子周圍都是綠樹環繞,
城外青山斜坡秀色無涯。
寫景:故人居所的視覺環境
寫景句,要緊的眼目有二:1.景物的取材;2.動詞的使用。

1.而言,本聯有「綠樹、村、青山、郭」四個,「綠樹、青山」是主要景物,「村、郭」是遠近景深的標的物。所以本聯在視覺構圖上,是以「故人莊」為中心(這一點是隱藏在詩句裡面的,一如風景畫裡,不會把畫家畫進圖畫裡的道理一樣),往外延伸的視野先是「村邊的綠樹」,在繼續往外延伸至「郭外的青山」。視野裡的色彩是滿眼的綠,既道地的呈現了鄉村給人的視覺感受,也暗示了這次拜訪的時間應該在夏季。

2.而言,「合」的視覺感受是「收斂」的,「斜」是「延伸」的;「合」劃定了村莊的邊界(被綠樹包圍),「斜」則讓目光跨越了邊界,延伸至更遠的青山。這種向外擴展、延伸的視野,給人開闊的心情感受,讓這次的到訪在情誼之外,增添了賞景的愉悅之情。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打開窗面對作場的菜地,
端起酒漫談種桑與種麻。
寫兩人的互動
寫互動,即是寫情誼。這裡,作者並不堆砌俗爛的相思語彙,而是透過極生活化的場景(上句)與互動(下句),描寫兩人之間的相知之情,造語平淡,卻情味醇厚。這樣的寫法,十分有畫面感,讓讀者對兩人的交情不是出於理解,而是出於感受。

就畫面而言,上一聯寫的是「外景」,這一聯寫的則是「內景」(故人家裡的環境),而內景依然有遠近之別:「開軒」意味著兩人在「室內」,「場圃」當然就是「室外」了。

兩人互動之情,盡在「把酒話桑麻」一句。「把酒」側寫了兩人的歡喜之情,因為酒是助興之物,其間之樂,不待言說;「話桑麻」則高妙地點出兩人情誼的深厚。古詩寫友情,有「相見亦無事,別來忽憶君」之語,孟浩然「把酒話桑麻」之句,可以說是「相見亦無事」最佳的註解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等到九月九日重陽佳節,
我還要來你家欣賞菊花。
寫兩人訂約再相見
「待到」二字,告訴我們再相見的時間是在「未來」,而「重陽」一詞,告訴我們時間在九月九日初秋之時。

此次相聚尚未告別,就已再次相約,已經傳達出兩人交情的深厚。而再次拜訪地點未變,但時已入秋,故孟浩然寫「就菊花」,是以秋景代指故人的家,在文字上既可避免重複,又可有與「綠」有別的色彩感受(黃),可以豐富詩歌的色彩意象。
範式張劭的「雞黍之交」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在太學(朝廷最高學府)學習。後來範式要回到鄉里,他對張劭說:「二年後我還回來,將經過你家拜見你父母,見見小孩。」於是兩人約定好了日期。
後來約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張劭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酒菜等待範式。張劭的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雖然約定了日期,但是遠隔千里,你怎麼就確信無疑呢?」張劭說:「範式是個守信的人,肯定不會違約。」母親說:「如果是這樣,我為你釀酒。」到了約定的日期範式果然到了。拜見張劭的母親,范、張二人對飲,盡歡之後才告別而去。
後來張劭得了病,非常嚴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視他。張劭臨終時,嘆息說:「遺憾的是沒有見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說:「我和郅君章,都盡心和你交友,如果我們稱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誰還能算的上?」張劭說:「你們兩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陽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張劭不久就病死了。
範式忽然夢見了張劭,帶著黑色的帽子,穿著袍子,倉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遠回到黃泉之下。你沒有忘記我,怎麼能不來?」範式恍然睡醒,悲嘆落淚。於是穿著喪友的喪服,騎著馬趕去。還沒有到達那邊噎發喪了。到了墳穴,將要落下棺材,但是靈柩不肯進去。張劭的母親撫摸著棺材說:「張劭啊,難道你還有願望?」於是停下來埋葬。沒一會,就看見白車白馬,號哭而來。張劭的母親看到說:「這一定是范巨卿。」範式到了之後,弔唁說:「走了元伯,死生異路,從此永別。」參加葬禮的上千人,都為之落淚。範式親自拉著牽引靈柩的大繩,靈柩才開始往前走。範式於是住在墳墓旁便,為他種植了墳樹,然後才離開。

元代宮大用根據這個故事創造了一出元雜劇,劇名《生死交范張雞黍》。以後又有人把這段故事稱作「雞黍之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