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張錯〈茶的情詩〉劄記

出處:《錯誤十四行》 緣起:

雖然是中文系本科畢業,但我對現代詩卻始終是個門外漢,創作自不待言,即便是欣賞、解讀,也往往有力不從心之感。最近偶讀張錯〈茶的情詩〉,細味其詩句,雖字字不離寫茶,卻又字字直指愛情,讓我對情之一事,頗有會心。乃不揣固陋,野人獻曝。以「劄記」之形式為之,固不成篇,以理智之句寫情,或減「情」味,但區區仍願以偶然之得,片言隻語,就教情場君。


 

如果我是開水 

你是茶葉 

那麼你的香郁 

必須倚賴我的無味


案:「我是開水\你是茶葉」二句,很明顯的為本詩的敘述觀點定了調:這是一首以「愛人者」而非「被愛者」的角度寫的詩。因此,詩中所述內容對於學子「建立正確的戀愛觀念」大有助益,可說是黃永武教授〈一夕情話〉所提「培養自由戀愛的風度」絕佳的補充教材。

你的香郁\必須倚賴我的無味」云云,讓我直接聯想到泰戈爾《漂鳥集》裡的一首短詩:

The scabbard is content to be dull when it protects the keenness of the sword.

詩句的意思是:「為了保護劍鋒的利,劍鞘甘心於自己的鈍。」基於愛,劍鞘寧可以自己的鈍,來成全劍鋒的銳利,這是多麼令人動容的情操!在外人眼裡,也許認為劍鞘委屈了,但它甘之如飴;而本詩的「開水與茶」之間,幾乎就是泰戈爾詩裡「劍鞘與劍」關係的翻版。

在愛情裡,人們總是主觀而霸道的盼望自己是兩人世界的中心,是另一半的掌上珠、心頭肉,情感的交流模式是「對方主動朝貢,自己再施恩賞賜」,既無須改變自我,又能啜飲愛情的美酒。然而這種優越感縱然有人性的自私為根據,但在實踐面上卻是極不人道的──我們怎能片面要求別人當個「有求必應」的土地公,而自己卻是喜捨隨緣、看自己高興?

上述從被愛者的角度思考誠然可議,但從愛人者的角度看,「自願」當個愛情的配角,卻是值得稱頌的情操。不管是「開水的無味」抑或「劍鞘的鈍」,都表明了我的愛是包容的、是非強力的,我愛你不是為了要改變你,相反的,我要你在我的愛中展現自己的真生命──你是怎樣的人,就做怎樣的的人吧!──劍的「鋒利」與茶的「香郁」,指的正是「被愛者的生命特質」!這樣近乎「奉獻」的態度,不但沒有「片面要求對方」之弊,還能為愛情提供沃壤,開出最嬌豔欲滴的一朵玫瑰花。


 

讓你的乾枯柔柔的 

在我裡面展開,舒散

讓我的溼潤 

舒展你的容顏。


案:人們常以「滋潤生命」來形容愛情的力量與作用,這節詩巧妙地以「泡茶」的意象傳神地傳達了這種看法。

詩裡的「濕潤」,無疑的是指「愛情的力量與作用」;而詩裡的「乾枯」,本指茶葉經過摘採、烘焙的過程後,所呈現的存在形態,從愛情的角度看,可視之為「談戀愛前的生命情態」,或是「談戀愛時的生命矜持」。

就前者言,可能是生命的偏枯、缺憾或不圓滿。沒有誰的一生是「愚魯無難到公卿」[1]的,成長的過程如果仔細尋繹,常常會發現紀錄著一段段故事的一道道傷痕;而愛情,總能適時地提供止疤療傷的功用,藉由如水般的滋潤,豐腴了原本乾枯的生命,重展生命的丰姿,一如茶葉在開水裡「展開、舒散」。

就後者言,基於對愛情的陌生,很多人在初墜情網時總會有放不開手腳的矜持,不管是本質上的木訥,還是故作姿態的嬌羞,總會讓預期的甜美帶點青澀的滋味。所以戀愛中人一定要有耐心,讓自己如水般的款款柔情,瓦解對方的心防,滲入對方的內心,讓對方願意在你提供的安全而舒適的愛情環境裡「展開、舒散」,在你面前呈現最真實的自我。

切記!「欲速則不達」乃情場大忌,不要讓你的愛成為另一半的壓力與束縛;「讓我的浸潤\舒展你的容顏」,真正的愛情理當如此!


     

    我必須熱,甚至沸 

    彼此才能相溶。


案:正如在高溫下才能鍛鐵成鋼,愛情要將兩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合而為一,沒有足夠的熱情是辦不到的。詩中的「熱」與「沸」,所指何需多猜?然而,總有木訥如我輩者,明明愛火正熾,卻不知如何表達,一如林建隆的〈情詩〉[2];也有矜持如彼輩者,縱有好感,卻總是待之以禮,一如拙筆之〈心情筆記〉[3],徒有熱情而水火未濟,亦是枉然。因此,如何適切地表達熱情、接受熱情,也是情場中人必修的戀愛學分,及格了,才能達到「彼此相溶」的愛情境界。


     

    我們必須隱藏 

    在水裡相覷,相纏 

    一盞茶功夫 

    我倆才決定成一種顏色。


案:黃永武教授在〈一夕「情」話〉裡,提出「兔子不吃窩邊草」的現實戀愛準則,他說:

戀愛的對象最好避免同班同學,因為全班這麼多雙眼睛,敏感得出奇地天天等著看笑話。一舉一動,全在大家的趣談中,比在戲臺上還要尷尬,增加許多不必要的流言與誤會。「成功」也可能是應「觀眾」要求,「失敗」更增未來到處傳述的笑料。昨天夜晚個人隱私的趣事糗事,早成了今晨全班口頭傳播的「密件」。

真是一針見血的觀點!沒錯,談戀愛重要且必要的條件之一,就是「隱私」。「我們必須隱藏」,說的正是談戀愛必須要在隱私的環境裡建造專屬於彼此的兩人世界,「在水裡相覷、相纏」,則是指感情的互動歷程。因為「隱私」,所以才有安全、才會舒適,這樣的感情,才是沃壤裡成長的玫瑰,而非瑟縮於寒風的雛菊。而談戀愛是彼此展現(坦白)自我的過程,需要極大的勇氣;談戀愛也是雙方逐步增溫感情、建立信任的歷程,難免有摩擦與不順。上焉者膠漆相投,自然無須贅言;但若終究是圓鑿方枘,勢必走上分手一途時,該如何分得君子、走得瀟灑?如果交往時沒有「保有隱私」的體認,如何能將心比心地「君子之交絕,不出惡言」?隱私之重要,絕非僅是一張「愛情的保證書」而已,它同時也是培養戀愛風度的重要內容,是人格成長極為重要的「營養」學分。

「一盞茶的功夫」這句,說明了愛情是需要時間醞釀的,沒有速成的愛情這回事。而「我倆才決定成一種顏色」云云,「一種顏色」指的是「兩人相處的模式」,而這模式是「我倆決定」的,不是個人片面的獨斷獨行。正如同漢字之結構,雖有「上下」(吉)、「左右」(明)、「內外」(問)之分,但書法之美,卻不繫於結構之異,端視書家臨帖的功力。擬諸愛情,道理無殊。不管兩人的感情模式是「尊卑傾斜型」、「男女平等型」、「小鳥依人型」,只要是合於彼此的個性、是兩人調適後所決定的最快樂、最自在的相處方式,都是完美。


     

    無論你怎麼浮沈 

    把持不定 

    你終將緩緩的 

    (喔,輕輕的) 

    落下,攢聚 

    在我最深處。


案:這段文字,頗能引起學生「不當」的聯想。然而正經以對,這節詩句所言其實是極有深意的。

開頭兩句的「浮沈」、「把持不定」,放在感情上來說,應是指「情感未定的心態與狀態」。感情初期時彼此認識不深,很難將對方視為攜手一生的伴侶,「身在佳人旁,眼看路邊花」是很多人會發生的情況;而人生又何其多變,即使穩定的感情,也難保不出現如電影「麥迪遜之橋」的意外[4]、張籍〈節婦吟〉的悲情[5]。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情感漂移」的危機呢?

其實,黃永武教授所揭櫫的三大「自由戀愛的風度」,已經為我們提供答案了:

第一、容許對方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第二、真愛是要為對方好

第三、要學會彈性與留餘地

愛情不是印記,即使「一見鍾情」,也不能保證「從一而終」,所以感情的出軌(不管肉體上或精神上)與其視之為「異常」,不如說是「現實中難保不如此」。因此,每個情場中人都應培養黃教授所云的「自由戀愛的風度」,一來為自己買份保險,情傷之時還有繼續為戀愛奮鬥的勇氣,二來也提供對方萬一走錯了路,還有一張回程的車票。基於此,「無論你怎樣浮沈\把持不定」,我仍會在對你一往情深,愛你如初,因為我愛如水,在我這裡,你只會有生命的自由,不會有生命的委屈。因此我深信,不管你是初相識時的猶疑不定,或者是已深交後的情感游移,「你終將緩緩的\(喔,輕輕的)\落下,攢聚\在我最深處」,你將會在我的愛裡,找到永恆的溫慰。這不但是我對你的深情告白,也是我對自己戀愛能耐的自信!

     
    那時候你最苦的一滴淚
    將是我最甘美的
    一口茶

案:「你最苦的一滴淚」是什麼,坦白說我百思不得其解,不敢妄議,留待知者解惑。而「我最甘美的\一口茶」這句,我的理解是「『回甘』是茶的滋味,也是愛情的真滋味」。天下沒有「純甜」的愛情,一開始彼此不相熟,難免苦澀,但只要認真以對,用心經營,終究能轉為甘甜,一如茶的「回甘」。

可是,對愛情的認知如果僅是「片面的甜味」,恐怕有淪為「愛情吉卜賽人」之虞。怎麼說呢?偏嗜甜食的人,會有口味越吃越重的傾向,這是感覺疲乏所致,口味不變的話,只好以強化刺激來因應,最後的結果是「膩」,「所愛」變成「所憎」。同理,對感情若只片面追求歡樂與狂喜,一旦感覺疲乏,即使愛人的付出並無改變,但因個人「感受」上「情味轉淡」,所需在此人身上已得不到滿足,只好棄而之他,尋覓另一段甜美。如此輾轉下去,看似周旋於異性之間,其實流浪於情場之內,漂泊是唯一的安定,豈非「愛情的吉卜賽人」?初墜情網的青少年,思之!慎之啊!


[1] 本句脫胎於蘇軾的詩句:「但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2] 〈情詩〉引自林建隆《生活俳句‧236首》: 我的情詩是與妳對話時省去的那幾句

[3] 此為少作,雖然幼稚,卻也真誠: 對一盆火而言\即使是最宜人的室溫都嫌太冷了啊!

[4] 「麥迪遜之橋」是描寫成年人婚外情的經典名片。故事敘述羅伯(克林伊斯威特飾)遠赴愛荷華州麥迪遜郡拍攝兩座有名的遮篷橋。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他迷路了。正當他慢慢地把車開到一戶農家前停下時,碰巧遇見單獨一人在家的芬西絲卡(梅莉史翠普飾),雖然已經結婚十五年,但芬西絲卡一直過著平淡無味的生活,直到一位謙虛的陌生人向她問路闖入她的內心,她的生活正以不尋常的方式慢慢改變。與陌生男子相處的四天之中,內心對浪漫愛情的渴望彷彿就此被喚醒,一場遲來的黃昏戀情正緩緩地發酵。在美好愛情與家庭責任的兩難中,最後芬西絲卡選擇了家庭。電影裡,羅伯在大雨滂沱中透過車窗看著芬西絲卡漸行漸遠的那一幕,我想是很多看過此片的人腦海裡久久揮之不去的經典畫面。

[5] 原詩如下:「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本詩最後兩句已成為傳誦不衰的經典名句。

導仔與肥貓的對話錄(關於基督教)

問題的開始:

導仔在版上詢問一個聖經問題:如果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理當對上帝的所有作為都了然於心,為何在十字架受難時,會有「上帝為何要背棄我?」的呼求?

以下,是肥貓牧師的回答,以及導仔繼續回應的一連串對話內容…..

2004/02/03 by肥貓

耶穌當然知道自己的身份與使命

但是並不是一出生就明白的

不然他可能是超級神嬰 智商100000000000還要再加無限多個0

聖經上說他無佳形美容 事實上 他凡事與一般人並無二致

可貴的是他順服上帝 對自己的身分與使命從來都不退卻

這種不退卻 是一種決定 一種堅持 同時靠賴他的天父的堅持與保護

他知道並且認定自己與天父合一的關係 所以凡事聖潔 榮耀上帝

他有充足的智慧 能彰顯真理 是因為他與天父緊密的合一與團契

而不是在道成肉身的狀態中 擁有無比甚至肆無忌憚的神能

然而當他釘上十架 要付上贖罪的代價的時候

他知道自己滿身罪尤 古往今來所有世人所犯的罪都要由他承擔 (他本身沒有罪)

他所以哭訴與吶喊 是因為天父上帝因他的罪必須掩面不看他(神並不是要懲罰他而是為要成就神的救贖計畫)

而他正經歷這種時刻

這是極大的痛苦 是一種他從來不曾經歷的狀態 事實上 就是屬靈的死亡(耶穌死之前並沒有人靈只有神靈 神的智慧是必須經過人道成肉身以沒有罪的身軀替有罪的人贖罪而死)

他是帶著信心而赴義的 而進入靈性的死亡就是失去對上帝的信心(耶穌死之前雖然痛苦但他卻內裡渴望神不必顧到他肉體上痛苦的軟弱只希望這件美事計畫成就在他身上)

在那一個時刻 耶穌為你我而死 死在上帝公義的審判之中

上帝掩面不看 極大的痛苦

對那些已經死了很久的人 可能不覺得恐慌戰驚(其實耶穌肉體痛苦但他裡面仍有神的啟示他知道這個肉身的痛苦是必然的)

但是他正走入死亡 他的呼籲現出他無力承擔忍受 然後死去(耶穌必須經過一個肉身限制的程序來完成神的旨意)

人將他埋了 葬了 但是事情還沒有結束

因為全世界都屏住了氣息 看看上帝到底是不是一個公義的上帝

因為他的愛子可是完全順服他的救恩計畫 不應該落得如此下場的(在神的計畫中只有成了並不是完了)

你知道後來的事情嗎

很令人感動吧

好啦 我講太多啦 希望有稍稍回答你的問題囉

肥貓

2004/02/05 by導仔

> 引述<肥貓(stephen0526)>之銘言:

>耶穌當然知道自己的身份與使命

>但是並不是一出生就明白的

>不然他可能是超級神嬰 智商100000000000還要再加無限多個0

>聖經上說他無佳形美容 事實上 他凡事與一般人並無二致

>可貴的是他順服上帝 對自己的身分與使命從來都不退卻

>這種不退卻 是一種決定 一種堅持 同時靠賴他的天父的堅持與保護

>他知道並且認定自己與天父合一的關係 所以凡事聖潔 榮耀上帝

>他有充足的智慧 能彰顯真理 是因為他與天父緊密的合一與團契

>而不是在道成肉身的狀態中 擁有無比甚至肆無忌憚的神能

這段說明讓我看到了理智之光。坦白說,我對奇蹟、神能(又或者說一般人所謂的「神通」)是存而不論不必害怕真理面對質疑和挑戰,因為個人的生命歷程中,並沒有相關的經驗(體驗)。然而我深信,即使這種「超能力」真的存在,也需要「具能者」以理智、修養謹慎用之,「為所應為」,而非「為所欲為」。就這點而言,肥貓所言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外,「順服上帝,從不退卻的決定與堅持」則讓我看到身為教徒的強烈信心,這段文字,我覺得肥貓應有「攬鏡自照」的會心之感喔!

(有事先離,待續)

2004/02/05 by肥貓

哈導仔果然有心

這麼快就來給我一些回應

我是不敢攬鏡自照的人

因為我很醜 面醜心也醜

我有時想

我應該隨時隨地都需要找個洞鑽躲起來

誰教舉頭三尺有神明呢

祂要看見我這種行止 這種心腸 肯定給我兩巴掌

還好有耶穌

他是憑著自己的良心就能面對上帝的人

而我 最好乖乖躲在他的庇蔭之下不必害怕尚且太陽不但照好人也照壞人更何況是無私的上帝

當上帝疼愛耶穌的手輕輕撫摸他的時候

他恐怕沒想到原來是我躲在裡頭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實話也不是這樣說

因為這種恩典是他自己設計

用來保護並施恩典給我這種軟弱的人呵

導仔看來是個很有人文訓練跟素養的人

你要常常來這裡跟我們聊聊

幫我們長長見識

也分享你在信仰路上誠實的追尋與疑惑喔

肥貓

> 引述<導仔(landlini)>之銘言:

>> 引述<肥貓(stephen0526)>之銘言:

>>耶穌當然知道自己的身份與使命

>>但是並不是一出生就明白的

>>不然他可能是超級神嬰 智商100000000000還要再加無限多個0

>>聖經上說他無佳形美容 事實上 他凡事與一般人並無二致

>>可貴的是他順服上帝 對自己的身分與使命從來都不退卻

>>這種不退卻 是一種決定 一種堅持 同時靠賴他的天父的堅持與保護

>>他知道並且認定自己與天父合一的關係 所以凡事聖潔 榮耀上帝

>>他有充足的智慧 能彰顯真理 是因為他與天父緊密的合一與團契

>>而不是在道成肉身的狀態中 擁有無比甚至肆無忌憚的神能

>

>這 段說明讓我看到了理智之光。坦白說,我對奇蹟、神能(又或者說一般人所謂的「神通」)是存而不論的,因為個人的生命歷程中,並沒有相關的經驗(體驗)。然 而我深信,即使這種「超能力」真的存在,也需要「具能者」以理智、修養謹慎用之,「為所應為」,而非「為所欲為」。就這點而言,肥貓所言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外,「順服上帝,從不退卻的決定與堅持」則讓我看到身為教徒的強烈信心,這段文字,我覺得肥貓應有「攬鏡自照」的會心之感喔!

>(有事先離,待續)

2004/02/06 by導仔

> 引述<肥貓(stephen0526)>之銘言:

>然而當他釘上十架 要付上贖罪的代價的時候

>他知道自己滿身罪尤 古往今來所有世人所犯的罪都要由他承擔

>他所以哭訴與吶喊 是因為天父上帝因他的罪必須掩面不看他

>而他正經歷這種時刻

>這是極大的痛苦 是一種他從來不曾經歷的狀態 事實上 就是屬靈的死亡

「屬靈的死亡」的詮釋方式,給我很大的震撼!基本上,我只人云亦云的知道「所有世人所犯的罪都要由他承擔」,卻從沒想過,這種死亡狀態在「耶穌」與「凡人」之間的差別。的確,在教義裡,耶穌的本質與我們不同,關於死亡,凡人的痛苦在肉身,而耶穌卻是承受著罪的衝擊,其差別不可以道里計,準此,我對耶穌死前呼求的疑惑終得豁解。肥貓兄身為牧師,果然是耶穌基督的知音!

>他是帶著信心而赴義的 而進入靈性的死亡就是失去對上帝的信心

>在那一個時刻 耶穌為你我而死 死在上帝公義的審判之中

>上帝掩面不看 極大的痛苦

>對那些已經死了很久的人 可能不覺得恐慌戰驚

>但是他正走入死亡 他的呼籲現出他無力承擔忍受 然後死去

坦 白說,這段敘述我有點「霧煞煞」。從「屬靈的死亡」到「失去對上帝的信心」,脈絡相承,不難理解;但突然折入「死在上帝公義的審判之中上帝掩面不看極大的 痛苦」,我就遇到障礙了,因為我對「審判」的問題還沒有思考過,尤其此審判有著「公義」的光環,以一個異教徒而言,上帝命親生子獨自承受世人的罪的安排很 難跟「公義」聯想在一塊兒。這個問題,還有待肥貓兄解惑。後來「對那些已經死了很久的人........然後死去」這段,比較像是對上文「屬靈的死亡」的補述,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人將他埋了 葬了 但是事情還沒有結束

>因為全世界都屏住了氣息 看看上帝到底是不是一個公義的上帝

>因為他的愛子可是完全順服他的救恩計畫 不應該落得如此下場的

>你知道後來的事情嗎

>很令人感動吧

呵,這個ending就讓我想偽裝成基督徒都難了,因為我真的不知道後來的事。如果肥貓兄指的是耶穌死後復活,說實話,我沒有「感動」耶,因為聖經裡的敘述很平實,就是應驗耶穌死前的的預言而已,這可能跟我是異教徒有關。如果另有其他的事,也許肥貓兄可以廣我見聞呢!

後語:

來 此打擾竟蒙接納,是我之幸,不過,我也得花點時間去看看聖經才是,不然若僅憑個人主觀意見就三不五時來這邊打擾,未免誠意不足,也浪費大家的時間。當年達 賴喇嘛為了應允擔任基督教大會(研討會?)的引言人之請,特別提出給他一年時間研讀聖經的往事,那種真誠與尊重,是我十分欽慕的。

2004/02/07 by肥貓

導仔啊

按照聖經 我們因為在罪惡過犯中所生的

所以一出生就死在罪惡過犯之中

在屬靈上是與神隔絕 是一出生就在靈性上死亡的

好像爸爸欠了錢

所以我們一出生就負債

全世界都是一個爸爸-亞當

他在順服上帝的比賽當中輸了 我們就都輸了

但是耶穌是聖靈感孕 從童貞女所生的

他雖是真人 卻與你我不同

有一個全新的機會 可以用自己的順服與品格來贏得上帝的稱讚

他與父上帝原為一 他們之間從來彼此不相離

唯一一個上帝與他分開 而且必須與他分開的時刻

這對他而言不僅是一種肉身的痛苦

尤其是一種莫名的驚恐 他從未曾認識的黑暗

他生在光明中 活在光明中

就算在處境黯淡 充滿患難的時候 他可以靠賴上帝的保護

然而這個時候

他因為百般的罪孽 正是上帝所恨惡 要擊打懲罰的對象

在永恆中與他合一的父親怒目叱喝他 甚至伸手要殺他

我想 他肯定是要後悔 為什麼要這樣聽父親的計畫與安排

是他的父親不愛他吧-除非如此 否則我怎能淪落至此呢

對他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試探 他也可能這樣軟弱了

所以十字架之路成為另一個順服上帝的比賽

這次代表人類的選手 是上帝道成肉身的獨生子耶穌

就像你說的

我們很難把救恩的計畫跟公義聯想在一起

因為使義的替我們成為不義的 豈不是不公義的一件事

然而

基督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是帶著上帝的應許的

這應許就是-他必不叫自己的聖者見朽壞

也就是說

上帝必將以復活報答耶穌 使這種可能的不公義就得到調整與彌補

耶穌死前當然可以預言自己的復活 但是他憑什麼這樣預言呢

莫不是公義的上帝必不能違乎自己的公義 而使順服之人終究滅亡

因而

走上十字架 是一條信心的旅程

而不是按照既定的戲碼 空空地演了一遍

耶穌走上十字架 死了

他全然順服上帝 以至於死 且死在卑微恐怖的十字架上

亞當輸了(他是因為受了試誘犯了罪) 我們都輸了(縱然我們的始祖犯了罪但神已將他的獨生兒子賜給我們他死而復活成為賜生命的靈進到我們人裡面) 這次耶穌贏了 所有跟耶穌同一國的人就都贏了

信耶穌的意思 就是跟耶穌同一國的意思

因為跟他同一國 他的勝利成為你我共同的勝利

他所做的 都算在你我的頭上 他所獲得的 也終將與你我分享

復活的事件必須證明

耶穌真的死了 而我們的罪因他的犧牲已經得到公義的補贖

屬靈的死亡得到終結

耶穌真的復活 使上帝因報答了順服之人而成全自己的公義

有一天我們就算肉身死了 連同肉身也都要復活

如同耶穌一樣 以榮耀的身體與生命進入永恆

導仔說沒有太大的感動 我有點吃驚

我以為這是天底下最大也最恐怖大的一件事呢

呵呵

說了這麼多 不知道你聽的下去嘛

盼望能對你的疑惑有些幫助就是囉

就算我說的不好

你要知道我很真誠 很熱心喔

歡迎你常常來 這裡非常非常歡迎你喔

而且歡迎你代表我們 跟大家說 非常非常歡迎大家都來這裡啊

你說要花點時間看看聖經

一定很多人很感動的啦 我鼓勵你來跟大家一起研究聖經喔

你提到達賴喇嘛 我很欣賞他

他是有大智慧的人 說話很溫柔謙恭 又充滿鼓勵的口吻

他有一本從佛教的觀點來解釋耶穌的教訓的小書-善良的心

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很鼓勵你也可以多多參考喔

願主恩光長照你心

肥貓

2004/02/07 by導仔

肥貓兄:

你的回應,讓我懂了兩件事:

一、 你的解釋,讓我腦海閃過「以身證道」這四個字。耶穌順從上帝的安排,所彰顯的就是一條「因信得救」的大道。事實上,我們比耶穌更幸運,因耶穌需要接受上帝 的獨特安排,背負眾人之罪而死,而我們僅需要虔誠地認罪、懺悔,就可以得到寬宥,走上與耶穌一樣的得救之道。而這莫不是靠耶穌之死而彰顯之。對基督徒而 言,「以身證道」的耶穌基督,也許比「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更具有意義--------雖然二者對耶穌基督而言是一體兩面的。

二、基督教特殊的「上帝的計畫」觀念。小時候看700俱 樂部節目,許多見證者常會以「上帝對自己有計畫」來詮釋自己的生命經歷,那時候百思不解,上帝哪來那麼多針對個人的計畫?現在我想,這應該是基督徒對未知 的未來(命運?)的一種表詮方式,一種生發信心、不會迷惘徬徨的內在力量,畢竟生命既已交予上帝,自然、必然地百分之百的信任與順從。而這點,肥貓兄所解 釋的耶穌受死一事,若不從「計畫」的觀點切入,我那「很難把救恩的計畫跟公義聯想在一起」的困惑就會存在。

此外,基督教「罪」的問題也是相當重要的。我的生命價值觀比較偏向儒家,相信人性本善,打從我大學時開始斷斷續續接觸基督教起,......

2004/02/07 by肥貓

Landlini

耶穌不僅道成肉身 而且以身證道 在他而言 這兩件是同一個行動

我很欣賞你對於耶穌的故事的詮釋 很寬廣 而且開人眼界

你說的很對

耶穌自己也是因信稱義 因信得救

他若失去對上帝的信心 十字架之路就會成為無意義而終極的悔恨

關於「上帝的計畫」

你詮釋正面而積極 如果很多基督徒有像你一樣的眼光

他們的信仰之路與生命實踐一定會更踏實

有些人以為上帝對他有一個特別的計畫

所以花了好多時間禱告求問上帝 這個要怎樣 那個要怎樣

意思說 如果我的抉擇不能與上帝的計畫相合

就不能得到最大的祝福跟益處

我並不鼓勵人做這些事情 因為難免導向一種神秘卻不可溝通的經驗

到頭來 只憑感覺做人做事做決定 豈不惑哉

而你強調了對上帝的信從與順服 相信所臨到身上的都有他美好的計畫

會讓信徒自省 我應該如何回應這個處境

我的主會如何 而我又應該如何 這樣 我們就能安身立命 勇敢負責

你對罪的問題有啥疑惑嗎

這個問題最敏感 我不認識它 卻無時無刻不經驗它

肥貓

2004/02/08 by導仔

肥貓兄:

上次鍵盤臨時故障,只好先把意見貼上,免得「血本無歸」....^_^

關 於未竟的「罪」的問題,本來我是想討論從罪的根源討論人性的善惡問題。不過一來這個問題在學術界裡的討論已經多如牛毛,二來肥貓兄「我不認識它卻無時無刻 不經驗它」這句話讓我閃過一個念頭:關於罪,對一個信仰者\修行者而言,與其花費力氣去討論、追究它的根源,不如花心力去想該如面對它、超克它,以成就自 己靈性\精神生命的純淨與光明。所以我覺得,我原先欲提之問其實已無必要了。

然 而關於罪,雖然未必每個人都能像肥貓兄一樣「我不認識它卻無時無刻不經驗它」,但它的存在,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問題在於有沒有自覺地意識到它。基督教有原 罪的觀念,這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自省強度比其它的宗教似乎要強的多,像明代袁了凡的「功過」概念,個人以為,還是不如「罪」的觀念深刻,因為功過常落在生活 層面的表現上論斷,而基督教的罪卻是扎根於隱微的心靈深處,我翻過幾頁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那種將自我陰暗面對上帝、也對眾人毫無保留的坦白的精神,是 我讚嘆之餘所難望其項背的。文過飾非,人情之常,不是嗎?然而這是人脆弱的表現,我自己也是如此。

也許我也該好好認識一下「罪」呢!

2004/02/09 by肥貓

袁了凡先生是個誠實人

只要人能躬身自省 大多是要發現自己的限度與軟弱的

我很喜歡他的四訓

大意就是

要負責任 要改過積善 承認自己在這些事情上不容易 所以更要努力

聖經上說

你要保守你心 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

我想

袁先生一定很明白這個道理

我對罪的認識 大多來自於十字架(神不是一個只會懲罰人的神他也是一位恩典的神)

因為有十字架 我明白罪惡在上帝的眼中是何等該死的詛咒(神是憐憫人犯了罪才施行救恩計畫並不是因咒詛而施行一套定罪懲罰的策略)

罪使我不敢來到上帝面前 只要感受到他的存在 我就恐懼戰驚

俗話說 舉頭三尺有神明 是吧

我信耶穌以前 只要聽到這句話就毛骨悚然

我對罪的另外一層認識 就是它可以被溶化 被銷毀

這一點從我後來對於三尺以上的神明覺得原來可以很親切 很溫馨(上帝是慈愛的在公義上他瞭解人的軟弱行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而是我裡面的罪讓我這麼做的)

就可以得到證明

因為上帝在十字架上為我捨身流血 主動解決了我天良上的虧缺

這樣

雖然我還是偶有惡行惡念 卻相信自己靠賴上帝 能夠不被罪惡所勝

跟你分享我的體會啦

肥貓

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莫那魯道」觀後有感

公視這個紀錄片即使提到莫那魯道的相關史實記載只能從日本人的官方文字紀錄下手,也播放國民黨威權時代台灣省政府盛大地將莫那魯道的遺骨從台大運回霧社安 葬的電視畫面(還旁白說「要向莫那魯道學習他愛『國家』、愛民族的偉大情操....」),但是整個紀錄片的主軸,卻沒有偏離「原住民」的立場,也只有從這 個立場貼近與切入,才能最真實地呈現莫那魯道。

霧社公學校那場百人罹難的大屠殺,站在日本人的立場當然是相當震撼的,可是這場屠殺的動機,是因為日本人摧殘賽德克族(泰雅族的一支)文化的動作持續不 斷,讓莫那魯道不斷地累積「失去做為一個『人』的尊嚴」的挫折感,才會引發這麼激烈的反抗事件,莫那魯道的兒子與日本公務員的敬酒風波,只是他下定反抗決 心的最後一塊拼圖而已。原住民文化的根,在於其生活方式與祖靈信仰,當失去這些,一個民族即使還有活著的人,其實這個民族已經死了。片中一個原住民朋提到 日本人禁止他們紋面時說了一段話:「鄭成功為什麼不投降滿清?因為滿清要他們剃頭,他們不要嘛!他們是留長髮的。」(大意)這種對外在生活方式的捍衛,其 實是根源於個人生命之所以挺立、所以滋長的文化土壤,失去這些,他就感受不到做人的尊嚴(或者說,他已經「不會做人」了)。這是相當嚴肅的生命課題,就算 莫那魯道不是部落首領,為了個人的生命信仰,為了尊嚴,他還是會痛下殺手反擊的--------而這無關乎客觀生活條件是否較好或較差,片中一位受訪者 說,當時日本人統治下的霧社地區,其實還比日本人統治以前更安定。所以,莫那魯道會受到原住民朋友長久的思念與崇敬,是因為他以激烈的手段喚醒了原住民身 為一個人所應該擁有、捍衛的品質----尊嚴,並實踐了原住民傳統文化中對祖靈生命的繼承與昂然的回歸(死)。對少數民族而言,莫那魯道的死、反抗事件的 失敗,固然讓自己的民族傷亡慘重,然而這麼激烈的事件,其實強化了原住民對傳統文化、對祖靈信仰的意識,在活著的人心中,莫那魯道在他們的心裡刻下深深的 印痕。打個不倫不類的比喻,莫那魯道其實是泰雅族傳統文化裡「以身證道」的耶穌基督。

因此,欄主謂「我很在意那被殺的一百多個人 畢竟那是整個事件的開頭」,我並不能認同,因為莫那魯道的行動是「被迫的反抗」,霧社事件的起因,還在於日本人統治手段上對原住民的壓迫,特別是文化上的 摧殘。我無意否定欄主「純粹的用人來思考」的人道關懷,然而,莫那魯道爭取做人的尊嚴,又豈不是站在「人的角度」?欄主聚焦於霧社事件的百人血而忽略了優 勢民族對少數民族的壓迫,恐怕有見樹不見林的偏頗喔!不過,也許是欄主把「屠殺手段」與「英雄形象/評價」連在一起思考才會有這樣的疑問吧?

最後,個人想對片中幾位原住民朋友致上最高的敬意。幾位分屬於不同次族群(sorry,我只記得達魯庫族,因為聲音聽起來像太魯閣)的賽德克族人藉由紀錄 片拍攝的機會,公開表達了對莫那魯道統領的部族致歉,因為他們的族人事後在日本人的挑唆之下,幫助日本人屠戮莫那魯道的族人。莫那魯道部落的族裔聽到這句 真誠的道歉,神情上看得出來很努力地壓抑內心的激動,但是無言之間,他接受了對方的道歉,同屬泰雅族間長年的歷史恩怨在此一筆勾消。這是多麼崇高的德行 啊!這一幕,比起莫那魯道轟轟烈烈的反抗事蹟更教我感動,因為他們做到了祖先都未必做的到的行為:寬恕與原諒。也許是我的「道德賀爾蒙」在作祟,但是我真 的由衷推崇這幾位原住民的德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個人以為這些原住民朋友當之無愧。

寧為小國主,毋為大國奴

子厚先生遠貶南荒,帝京邈遠,心恆悵悵。一日夢遊東海,適見一魚乘潮而至。東海之魚笑曰:「子居夷洲之港乎?悲哉!何其小也!請環視,東海浩浩湯湯,其有涯乎!」

「夷洲之港固小,」夷洲之魚譏曰:「請環視,子之所居,乃漁人養殖之箱網也!」

子厚先生大驚而醒,汗涔如漿,乃書「寧為小國主,毋為大國奴」於案上。遙望神州之大,不禁捋鬚長嘆。

翻譯

子厚先生貶官到遙遠的南方,距離京城十分遙遠,心中老覺得失意不樂。有一天夢見自己到東海遊玩,剛好看見一條魚乘著海潮過來。這時有一尾住在東海的魚就笑他說:「你住在夷洲的港灣裡嗎?真悲哀啊!住的地方那麼狹小。請看看四周,東海遼闊水盛,根本就看不到邊!」

「夷洲的港灣當然是小地方,」住在夷洲的魚也反譏他:「請看看四周,你住的地方,是漁人養殖水產用的箱網啊!」

子厚先生大受驚嚇而醒,汗流不止,就像水漿一樣的多。於是寫了「寧可作為小國的主人,也不要當大國的奴隸」兩句話在書桌上。寫完後,遠望中國疆域的廣大,不禁撫摸鬍子,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無題

對一盆火而言
即使是最宜人的室溫
都嫌太冷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