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傷心

怕柔軟的心受傷
我砌起一堵牆
不再怕痛,也不再有
感覺

於是牆外另一顆柔軟的心
傷心地垂淚

林廣老師賞析
甚麼是真正的「傷心」?遭遇生離死別嗎?還是人事的坎坷?不平的際遇?我覺得這首詩前四行所描述的那種「不再怕痛,也不再有/感覺」,恐怕才是真正的傷心吧?因為怕柔軟的心受傷,就「砌起一堵牆」,將自己和外界深深隔絕。而此際「牆外另一顆柔軟的心」,因為無法穿越那道「牆」,而傷心地垂淚。這樣的「傷心」,不是單一的,是雙重的。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距離〉

應該更靠近的,像風
和妳們撫掌摩挲
演奏一曲松濤

可我是孤懸於大氣層外的日月
遙遠的輻射
是我觀照妳們的形式

就抬頭吧!只要抬頭
其實我
並不遙遠……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靈程筆記-2

「你口中的神,會愛人。
我信仰的神,也會愛人。
你的神只愛那些跟你相近的人,
而我的神不會遺棄那些與我不完全相像的人。」

這是最近看到的一段話,心裡覺得難過。我懂這段話心中的預設為何,因為曾經,我也這樣看待「神」。

信主兩年了,我仍在讀經、禱告、服事中學習認識這位神,經歷這位神,並確信這位是「獨一無二」的神,神的慈愛、神的審判,都是基於祂自身的本質必然會有的屬性,而人,卻總愛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神、「詮釋」神。神「遺棄那些與我不完全相像的人」嗎?當人沈溺於罪而背棄神,在神審判罪人的義怒中,難道沒有悲痛的淚水嗎?

自以為更博愛「與我不完全相像的人」者,應該再深入了解「神愛世人」這句話的真實內涵。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靈程筆記-1

真正的基督徒,要敢以基督徒的身份去活,而非掛著基督徒的名牌,卻依然以本我活著。
主啊,若我只能砍掉樹幹,求主幫我刨除樹根,然後為我種下一顆,屬天生命的種子。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觀圖有感贈于老師〉

海霧清波共渺茫,孤懸丘島似仙鄉。
如詩風景雖自愛,不若卿卿兩鴛鴦。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學生作文佳句:「給予」

我總想,那個男孩必定注意到我了!或許在哪一個我沒有注意到的時分,我的身影也成了他不可或缺的存在。
按:細膩的少女情懷

那時還年輕的我們,總以為牽上了手,就能天長地久。
按:一語天真

「給予」很痛苦,五臟六腑都有人啃咬似的痛,即使年紀漸長,看了許多偉人的故事,認識許多有著開闊胸襟的小人物,給予仍然不是個不經任何思考就能做出的動作。
按:心態描寫生動、準確。

給予是自願的,就像送禮物一般,我們何嘗能奢求回饋呢?
按:見解成熟


幸福一直就在我的身邊,我只是不懂該如何挪出位置容納它。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轉貼:淺談《雅比斯的禱告》– 曾浩斌

淺談《雅比斯的禱告》– 曾浩斌

自從一本叫《雅比斯的禱告》(The Prayer of Jabez)成為暢銷書之後(英文版本面世之後就售了近九百萬本,而且已有中文譯本也出了好幾種讀本,「獻身本」、「研讀本」、「靈修本」…),不少華人教會中也在談論此書。教會中人對此暢銷書也有不同評價,讚賞的人認為此書值得宣揚因為認為可引導讀者認識禱告的重要,相對彈核的人認為批評此書過於自我中心,這可能會誤導「有求必應」的想法、也即「成功神學」(Success theology)或“興盛神學”(Prosperity theology)。歷史教訓我們,真相愈辯愈明,筆者希望嘗試用這過機會將雙方一些論據內容的要點概括的說明。

轉貼:你沒聽過的辛德勒名單

出處:你沒聽過的辛德勒名單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轉貼:孩子是隻流淚的蝸牛?


<孩子是隻流淚的蝸牛?>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轉貼: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

我間關(間關 形容路途艱險,輾轉跋涉。在此指作者由旅居地美國返回故鄉花蓮,路程波折遙遠。)還鄉,一路上看白色的芒草開花。

在火車上這樣張望,心裡正有一種歲月悠悠的沉鬱(沉鬱 低沉鬱悶。),壓在那裡,不由分說(不由分說 不容許辯解說明。)。從前也有過這種感覺、這種類似的情緒吧,又彷彿未必。我默默獨坐在那裡,一向就是這樣默默,然而是惘然的,看車窗外白芒花閃過,不斷閃過,不知道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道理。起先僅僅如此,花在與我視線平行的小丘上,英英雪雪(英英雪雪 在此形容芒花雪白的樣子。英英,本形容雲之白。雪雪,雪白的樣子。),迅速來去,或者在遠處山坡,如成群無數的綿羊,車聲不斷起落,羊群和平低頭。我的確注意到這一路上的白芒花,都垂垂蕤蕤蕤 音ㄖㄨㄟˊ,草木花朵下垂的樣子。),是因為小雨淋過的關係嗎?是因為小雨時下時停的關係,在這靠海的山地裡,火車以催眠的節奏向南奔馳,我坐著,眼睛必然是無神的,兩肩微微酸痛,心裡不一定想著什麼。沉鬱。十一月。

轉貼:從靈修和事奉角度評《雅比斯的禱告》

出處: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4170&Pid=6&Version=0&Cid=275

從靈修和事奉角度評《雅比斯的禱告》

■廖炳堂
建道神學院神學及靈修學講師

《雅比斯的禱告》原著英文版在北美非常暢銷, [1] 本書作者魏肯生(Bruce Wilkinson)博士畢業於多間信仰保守的神學院, [2] 所寫的又是關於「禱告」這類常見的主題,但影響卻超越了基督教界而高踞坊間流行書榜多個月而未衰,被喻為北美出版界又一神蹟,和本書相配套的其它版本和產品正掀起另一購買熱潮;中文版在本港銷情也很暢旺,二○○一年十月初版八千冊在兩個月之內售罄而再版八千冊,聞說第三版亦已準備印刷。在這「雅比斯」的文化熱潮下,筆者嘗試為本書之內容作出神學層面之評論。

  本書的主題是舊約中一個甚少被人留意的人物-—雅比斯的生平和他的禱告,由於聖經中的記載非常簡短(代上四:9-10), [3] 如何準確詮釋本身已很不容易。作者在美國實用主義的文化氛圍下著墨在這禱告之效用,強調寥寥數語之禱文扭轉了雅比斯一生之結局;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轉貼:佳句一則

在逆境中說一句讚美神
比在得意時說一千句感謝神更有價值

按:一句曝顯人性軟弱的金言。

轉貼:佳句一則

真正的對話會帶來彼此的改造
但這不表示人將因此而失去原來的自己
只是變得更豐富而已

百感

日復一日
恆定而遙遙的鐘響
給妳,勤奮的情書

而妳苦候著一紙花箋

只是個撞鐘人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轉貼:目擊野生的紙箱東尼史塔克:專訪年輕藝術家鍾凱翔

出處:http://pansci.tw/archives/57766

Written By: 
|
2014/03/18
|
Posted In:
|
Tag:
WP_20140315_001
受訪者:鍾凱翔,目前就讀東海大學美術系大二,江湖上人稱「鍾哥」,最近以「紙箱東尼史塔克」之名橫掃西洋又紅回台灣。以下以第一人稱方式撰寫。
———————-
我從小就對藝術有興趣。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畫畫、摺紙。小時候父母常讓我看Discovery,也喜歡動物。家裡其實也曾希望我就唸書唸上去,我國中到高中書讀得也還不錯,不過高中後半越來越覺得挑戰,覺得這樣唸書也沒有興趣,所以大學學測前就跟父母說好了要念美術。
我的父母以前是做皮件的,也自己設計,所以家裡工具跟材料很多。我隨手都能獲得很多創作材料。小時候比較多得是繪畫,記得國家地理頻道在我小學的時候,在某個百貨公司辦過一次比賽,讓小孩子現場畫鱷魚,我當時剛好就參加了,沒想到後來有信件寄來學校,原來得到佳作。
10009561_700089640041619_1771146529_n

轉貼:獅子用奇招把肉分給了狼群,狼群不但不爭....台灣中產階級的真實寫照!?

出處: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9645


獅子讓一隻豹子管理10隻狼,
並給他們分發食物。

豹子領到肉之後,把肉平均分成了11份,
自己要了一份,其他給了10隻狼。

這10隻狼都感覺自己分的少,
合起夥來跟豹子唱對台戲。

雖然一隻狼打不過豹子,
但10隻狼豹子卻沒法應付了。

豹子灰溜溜的找獅子辭職。

獅子說,看我的...

第一天

獅子把肉分成了11份,
大小不一,自己先挑了最大的一份,
然後傲然對其他狼說:
你們自己討論這些肉怎麼分。

為了爭奪到大點的肉,
狼群沸騰了,惡狠狠的互相攻擊,
全然不顧自己連平均的那點肉都沒拿到。
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麼辦法?

獅子微微一笑,
聽說過人類的「績效管理」嗎?......

第二天

獅子依然把肉分成11塊,
自己卻挑走了2塊,
然後傲然對其他狼說:
你們自己討論這些肉怎麼分。

10隻狼看了看9塊肉,飛快的搶奪起來,
一口肉,一口曾經的同伴,
直到最後留下一隻弱小的狼倒在地上奄奄一息。
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麼辦法?

獅子微微一笑,
聽說過「末位淘汰法」嗎?......

第三天

獅子把肉分成2塊,自己卻挑走了1塊,
然後傲然對其他狼說:
你們自己討論這些肉怎麼分。
群狼爭奪起來,
最後一隻最強壯的狼打敗所有狼,
大搖大擺的開始享用它的戰利品。
狼吃飽以後才允許其它狼再來吃,
這些狼都成了它的小弟,
恭敬的服從它的管理,
按照順序來享用它的殘羹。

從此獅子只需管理一隻狼,
只需分配給它食物,
其它的再不操心豹子欽佩的問獅子,
這是什麼辦法?

獅子微微一笑,
聽說過「職場競爭」嗎?......

第四天

獅子把肉分成5份,自己拿了3份,
然後把1份分成9小份,
對狼們說:每個都領一小份,我考察你們,
最後決定最優秀的可以額外獲得那份最大的。

然後狼群們迅速拿了各自的那塊,
各自考慮了一番,
有些狼拿出來了自己那份的一部分來給獅子,
有隻狼把全部都上交給了獅子,
卻換回來的優秀員工獎勵:那塊大肉。
獅子得到了全部80%的肉。
豹子佩服得五體投地,問獅子這是什麼計策?

獅子微微一笑,
聽說過「官場規則」嗎?.....

最後一天

獅子把肉全佔了,然後讓狼去吃草。
因為之前的競爭,狼群已經無力再戰了,
於是只逆來順受。

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麼辦法?

獅子微微一笑,
聽說過「和諧社會」嗎?



這就是 台灣權貴 與中產階級的寫照嗎?
分享給親友,人生路怎麼走,要自己決定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轉貼:台灣教育已與世界嚴重脫節,十年之內可能要更名為「失業島」

出處:http://buzzorange.com/2014/06/18/all-students-will-have-no-jobs-after-10-years/



台灣教育已與世界嚴重脫節,十年之內可能要更名為「失業島」


教育是用來幹什麼的?走遍地球,萬變不離其宗的,可以凝結為兩個思路。其一,教育是用來訓練人的生存能力的,其二,教育是用來挖掘人這種生物的潛力的。前者,著重的是受教群體的技能,或曰競爭力,後者,著重的是每一個個人的自我實現,或曰人生幸福。
非常不幸的,後者的實現,有賴於前者的成就。用世俗語言說,就是「XX 不能當飯吃」,這個「XX」,你可以套進「自由」、「民主」或者一些其他崇高的字眼。但也非常弔詭的,以前不能當飯吃的某些東西,在人類經濟變化了之後,竟然變成可以當飯吃,例如,「遊戲」這個東東。老一代視遊戲為荒廢,但新一代人視遊戲為一個可以用來吃飯的產業;其他如「娛樂」、「設計」、「廣告」、「公關」等等都是。
總歸來講,「吃飯」和「活出精彩」兩件事,需要一種先後的順序和有機的比例,社會才會達到幸福。次序弄顛倒了,人不會幸福;比例失調了,人也不會幸福。
大哉問:台灣在這兩件事上的次序排對了嗎?比例合理嗎?
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否則不會有 22K 的話題,也不會有「小確幸」這種概念的浮出。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台灣教育中的次序和比例問題。
  • 十年後,讀了大學也學不到吃飯技能
今天的台灣,一個人可以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完全碰不到「吃飯技能」這檔事。問題是,新一代的台灣人每一個人都可以讀大學,邏輯告訴我們,未來幾乎 100% 的台灣人,22 歲以前都沒有吃飯技能。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先進國家早已在 10 年前就進入「學用合一」的潮流,20 歲、18 歲、15 歲、甚至 12 歲創業的案例不斷蹦出。可以斷言的是,以台灣當下的官方教育體制,10 年之後台灣在世界上的「吃飯技能」排序,當落入「地球放牛班」行列。
極小一部份台灣人不會受到大影響,那是老爸老媽很有錢的人,他們老早把兒女的房子、聘金、孫輩的出國教育費準備好了。IQ 很高的人,也還好辦,他們憑著高智商,22 歲以後再追世界,也還能混日子,例如去替那些 IQ 比他們低很多的外國人做下屬。
我們關心的是 90% 的台灣人,如果他們不行,即使 10% 的「高等台灣人」還能夠嵌入世界潮流,也不過就是那 10% 的個人造化,而不是台灣整體的提升。
為什麼台灣的教育會落入「22 歲以前不需要吃飯技能」的理念?這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台灣曾經窮過,12 歲就必須幫忙養豬,18 歲就必須進廠做工,因此大人們說,不行再苦自己的孩子了,必須讓他們無憂無慮的念完大學。
其二,這是一個「精英誤國」的案例。台灣的精英出國留學,但多半是短期幾年的蜻蜓點水,或只是關在象牙塔中努力,對其他文化的理念、社會經濟其實並無深入體會,然而雖然沒有真正吃過豬肉,但究竟看過豬走路,因而回台灣後很自然就成了意見領袖或位居高位。套一句歷史學家的名言來說,「在瞎子的國度裡,獨眼龍就是國王」,獨眼龍看不到 180 度,因而容易形成偏見,推波助瀾了偏頗的政策。
其三,當然就是父母腦中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中國價值觀;大學數量越多,升學補習班的數量越多。在教育這檔事上,台灣還很中國。
  • 台灣的大學密度居世界之牛耳,是好是壞?
結果就是,台灣的大學密度居世界之牛耳,有人說是 148 所,有人說是 165 所,單單這個確切數目搞不清的現象,就透露了大學如雨後春筍的事實。香港的大學數量是 8 所,照它的密度,台灣不應該超過 25 所;新加坡專校林立,但是正式的大學只有兩所,換算人口,台灣不應該超過 10 所。人口兩倍多的韓國則近似台灣,全國冠以「大學」名義的學校有 370 所,其中一半是私人辦學,屬於國家層級的有 43 所,然而,2011 年李明博總統公開向全國宣示,大學數量太多已經削弱了韓國的競爭力。韓國教育部長也說,大學數量最好減少 40%。
  •  台灣只要有 20 家全科大學便足夠
真正的全科大學,台灣有個 20 家,足矣。30 萬到 40 萬的頭腦可以在「不必擔心吃飯」的環境中天馬行空、放任奔馳,比例上對台灣夠了。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如何提升這 20 家大學的世界競爭力?如今,台灣第一的台灣大學,世界排名在百名之外,亞洲排名也僅得 14.
  • 中研院要「脫中入台」,帶領台灣大學發展
在學術上,台灣其實有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由大陸 1000 萬平方公里格局帶來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台灣才 3.6 萬平方公里、2300 萬人,若就台灣論台灣,何苦去硬撐一個帝國格局的「中央」學術機構?面對吧!中央研究院已經日漸凋零,何苦把自己放在一個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就要淒然淚下的位置?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央研究院內依然藏有龍虎,足以傲視亞洲。只是這些龍虎都已落入平陽,壓抑度日。就像日本由當年的「脫亞入歐」轉為今日的「脫歐入亞」的覺醒一樣,中央研究院也應該有「脫中入台」的徹底覺醒才是。
因此,中央研究院的學術資源,應該和台灣的 20 家全科大學資源打通,成為一個「母雞加公雞」的有機資源體系,如此一來,一個領先亞洲的大學體系指日可待。如何打通,這點讓學界、政界去辯論,但終歸不能又變成一個「上級領導下級」的結構,而必須類似一個互聯網互通有無的去中心化結構。
  • 世界在翻轉,教育不能再落後了
去一個比「讀大學」更美妙的世界!那就是一個「學用合一」的世界。
世界已經實質翻轉,而台灣還把已經普遍的事實當作「前瞻」來看,永遠落後於世界好幾步。首先,技能學習以及創意突破,在先進世界裡老早已經「去中心化」,而融入了各種不同的機制和機構。雖然名義上還稱為「老師」、「學生」,但那只是語言的習慣趕不上現實,「老師」早已不是老師,「學生」也早已不是學生,「教室」早已不是教室。
MOOC的「慕課」線上學習風潮來看,100 萬人在時差、地差之下同學一門知識或技能,「教室」在哪裡?單一「學校」的「文憑」在哪裡?
以中小學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來看,教室哲學已從「師道」轉為「生道」,塞知識已經變為自主找知識,眼耳掛帥已經變為手腳掛帥。
以軟體程式技能而言,「編程」(Coding)的能力已經成為孩童的基本能力,就像加減乘除的基本能力一樣。10 年之後,編程就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工具箱,一個 20 歲而不會用編程解決問題的青年,就像一個不會釘釘子的男孩,或者一個分不清口紅和胭脂的女孩。
台灣需要「大人之學」的學校,165 間還不夠,500 間還差不多,但那不是現在的「大學」,而是跟上世界「高新尖技能」的「專所」。稱為「專所」而不稱「專校」,因為那不是一個為了塞知識、拿文憑的地方,而是一個學用合一、效果可認證的地方。保留了 20 家真正的大學之後,其他「大學」都應該轉化為專所
什麼專所?啊,太多了。例如,機器人(Robotics)專所,3-D 印刷專所、汽車專所,APP 專所,晶片設計專所,工業設計專所,混合媒體專所、廚藝專所,遊戲專所,甚至種種「奇才專所」,讓天賦異能的 ADHD(注意力不集中症)或 Asperger(亞斯伯格症)者徹底發揮所長……在具體實施上,專所完全可以和產業界以及創投基金結合。企業若願意,可以「前廠後所」;投資界若願意,可以從青年入所一開始就導引創業。所與所之間,可以依性質結盟,形成雲端的「技能交換、創意、創業雲」
  • 讀大學培養完整人格是古董級價值觀
18 歲不「讀大學」進專所?這是不是違背了「培養完整人格」、「實現個人潛力」的教育原則?不好意思地說,這是古董級的價值觀。首先,培養完整人格的工作,應該在 18 歲以前就完成,今日台灣需要「大學教育」來完成青年的人格,其實是一種笑話。人格的完成教育年齡越小越好,台灣的教育單位把青年的人格教育都耽誤了,還辯稱「大學」也是人格教育的一部份,他好意思說,我都不好意思聽。
再論「實現個人潛力」。每個人的潛力天賦,14、15 歲時就已經可以展示無遺了。一個 15 歲青年,在某種教育體制下,若還看不出他的天賦潛力,那只能說這個教育體系是個悶罐,是個設計用來壓抑潛力的玩意,應該被打破。
隨手舉例。試問大家,在你身邊,有多少青年的某項天賦,因為缺了某個單科(如國文、英文、數學)的天賦,經年累月的受到考試的折磨,導致了他的真正天賦不得發揮?請問,在台北萬華賣衣服的輟學青年中,有沒有數學好、邏輯好,原本 16 歲就可以設計出精彩 APP,但因為國文、英文考試每次 30 分而徹底憎恨學校的孩子?再來,高中什麼學科都差的青年變成汽修高手,有沒可能在機器人專所中他跨入機器人領域?
請注意,我們這兒談的是 90% 的台灣青年,而不是那些有錢人孩子,或者,那些憑著高 IQ 而能靠記憶通過各種考試的孩子。很多時候,那些堅持「全科發展」、「通識教育」的人士,其實反映的是一種精英的傲慢,他們或者家裡有錢,或者孩子屬於高 IQ 的一群,因而忽視了只有單一天賦或另類天賦的孩子。
90% 的台灣青年,需要的是學用合一的專所,能夠把他們的天賦和謀生技能結合的環境。不提供這樣的環境,就是「大人」、政府、教育部的罪惡。
  • 教育部要與時俱進,不然就廢掉好了
在當前世界的 MOOC 條件之下,沒有理由對孩子或青年的天賦缺陷作出任何拔苗助長的動作;何況,大部份被制式教育還有考試體系判定為「缺陷」的,其實是被壓迫出來的,而不是真正的缺陷。十年之後,我們是希望看到大量沒有謀生技能且「科科平庸」的青壯年們,還是看到經過專所認證、生活無虞、自我感覺與世界同步、閒暇時通過 MOOC 補充自己不足的青壯年們呢?選擇,在今天台灣掌權掌勢的那群人手中。
在世界的潮流下,無人車,無人機,無人物流,電子商務、網上銀行、MOOC、萬物相連網(Internet of Things)發展迅猛,今天台灣制式教育的內容與世界脫節的程度,十年之內可能就讓台灣變成失業島,或者落為手工服務業的「小確幸島」。台灣的學術以及教育體系,必須翻轉。如果教育「部」不開始做,那麼不要它也罷;我們不能為了要一個教育「部」而失去了教育的與時俱進。社會能自力救濟的,趕快開始自立救濟,翻轉我們的教育機制吧,若教育「部」拿著教育法規來阻擋社會發動的翻轉,那就打官司吧,讓道理攤在陽光下。
(經作者同意,文章轉載自Udn.com;圖片來源:Michel  bish CC Licensed)

我寫過最奇特的推薦信

按:這是我這輩子寫得最滿意的一封推薦信----雖然,最終它因為格式不符,並沒有真的派上用場。

*    *       *

○○○,我的學生。截至目前為止只有四個月的師生情分。我極力推薦、卻不易推薦的學生。

與○○的第一次接觸,是因她情緒崩潰需要「輔導」,然而持續的接觸,卻讓我「發現」了她與眾不同之處。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高三生」的神描寫!

按:以下摘自學生的週記...

以前高一高二時,體育課若恰和三年級同堂,看著學姐泛黃的臉色,好像連空氣中都染上了些黴味,發悶的很;又像行動不便的老人,偶爾才被推出來走走,曬曬太陽,以免長了苔蘚。

今天,我也成了高三生。

聞聞自己的衣袖,似乎沒有腐朽的味道,才覺得心安。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轉貼:魚夫:魏家帶給台灣的蟑螂效應

出處: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2037

有一回在台北火車站外的花台上看見一處紅螞蟻穴,相關單位正設法予以殲滅,旁邊矗立一支警示牌,大致是說:正在施放劇毒誘餌好讓紅螞蟻銜在嘴裡帶回巢穴之中,透過其交哺作用,毒死蟻后和一窩螞蟻,請勿靠近云云。

這真是讓我看得心驚膽跳,手段實在有夠毒辣,這倒讓我想起著名的「蟑螂效應」(Cockroach Effect)。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校園閒趣>

這是今早開會後刻意拍攝的影片。開會前,路過校園的老榕,聽到這一片聒噪的鳥鳴聲,竟為之駐足;會後再路過,聒噪依舊,讓冷風過境的深秋,不覺蕭索,反現生機。於是我刻意走到樹下,為這一片鳥鳴留聲,也留下今晨難得的閒情。

<校園閒趣>
風起花零落,樹巔鳥亂鳴。
朱亭人獨坐,天籟自閒情。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照片的聯想

踽踽獨行向頂巔,雲天遼闊綠綿延。
前方不解生何事?烽火台中起狼煙。
朋友登雪山攝影

照片的聯想

就這麼站立了千年
從青絲 到蒼顏

一直苦思不解的是
永不相親的日日凝望
是咒詛,還是幸福?
朋友登雪山攝影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週記批改有感

生命的陰影,有時無法以視覺穿透,只能靠觸覺感知。

10/27科內研習筆記

老去是一瞬間的事
或者正在發生?

我的耳中
充滿雲朵拔營的聲音(作者:孫梓評)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


「詩,不一定要拒絕別人的理解。」~詩人林婉瑜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記一件開心的事

寫了兩句詩,請教一位畫家:「詩句可以入畫嗎?」得到的回答是:「詩意佳,境界高。」真開心!

詩句是:「夕陽寫意歸飛鳥,流水含情倚碧山。

期待有靈感能將之敷衍成完整的詩。

*    *    *

完成了!(10/28)

夕陽寫意歸飛鳥,流水含情倚碧山。
總想嵇康同停駐,廣陵響徹暮雲翻。

擬秋怨

按:原本是要拍辦公室前楓樹的葉色差異,但同事不小心入鏡了,一時興起,所以,就拿她入詩了。

秋曲無情凋碧樹,迴廊有意立佳人。
綠茵不解愁滋味,但怨一襟盡淚痕。

辦公室前的楓樹
隔週後另一張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乾卦贈佳龍兄

按:欣賞林佳龍這位政治人物,只可惜一直無緣投他一票。希望他能成功選上台中市長。

胡人據地久不治,百姓苦盼思變天。
潛龍勿用非無事,龍戰於野在今年。
敵若雲兮氣更壯,煙塵漫兮志彌堅。
雲開復見見何事?要看佳龍飛上天。

詠蓮--頂新事件有感

按:慈濟在這次頂新事件表現令人不甚滿意。我曾說過,慈濟會因慈善而壯大,因壯大而藏污,因藏污而腐化,因腐化而滅亡。慈濟是台灣最大的宗教團體,不應該只有功德,沒有公義。

出泥不染君子風,蓮花污泥道不同。
不幸著泥性自潔,豈向污濁款曲通?
波光瀲灩花增色,十里方圓送香風。
但恐漸久性已變,不招蜂蝶見臭蟲。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詠杏----感士不遇

牆頭一株杏,朵朵向陽開。
不蒙主人愛,幽幽出牆來。
來往皆驚嘆,主人引刀裁。
寒雨花落淚,淒風枝鳴哀。

觀圖有感

按:這是乘高鐵北上的作品。「看圖寫詩」最近成了興趣,在構思的過程中,好像也懂了些詩畫之間的美學元素。

浮洲隱現湧雲海,流火蜿蜒盤碧山。
絕頂高枝何舉目?雲山盡處是天藍。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中彰快速公路薄暮速寫>

按:開車中沒機會拍照,就用一首詩「留影」吧!


星星燈火燃城市,片片流雲碎彩霞。
近處翩翩飛白鷺,遠山隱隱是吾家。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無題

按:這首詩是諷刺表裡不一的人。請勿對號入座,謝謝。

朱門佳麗貌如花,暗訪青樓熟似家。
夜夜春宵傳不盡,逢人便示守宮砂。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轉貼:<先進國家的教育和你想的不一樣:「老師的存在不是給孩子知識,而是讓他們具備學習能力!」>

出處: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77267/

文:黃農文

先進國家的教育方式是如何呢?為什麼許多人都說那樣「比較好」?藉著了解他們的教育方式,我們或許也能想想:對教育而言,到底應該重視什麼?

以色列:自己找答案
猶太人的教育中,發問和討論是很重要的一環。我曾看過介紹以色列的相關節目,裡面詳細介紹了他們的教育方式:畫面中,小學生們分成好幾組,面對面坐著、正在認真討論。老師在接受採訪時,強調討論式教育的優點:「最重要的是教他們思考的方法,也就是讓他們學會自己找答案。」即使在大學裡,仍然採用面對面討論的方式授課。

從小就藉著提問和討論培養思考力與創造力,是猶太式教育的特徵。在討論的過程中,為了不輸給對方,會產生一種微妙的競爭心理,所以會試圖用更好的理論來說服對方,也會更努力深入思考,自然而然發揮「挑戰與回應」的效果,討論也變成誘導學生動腦的有效刺激。像這樣,不但能培養邏輯力、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他人的溝通力,還可以避免陷入思考盲點、養成傾聽他人說話的習慣和理解力;另外,透過討論,也能培養社交能力。

從小就習慣持續思考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比較具有挑戰精神。「chutzpah」(發音近似「虎子帕」,有大膽、自信、放肆、不懼怕權威的意思)是猶太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這種個性和教育方式讓他們樂於挑戰、重視過程甚於結果,就算失敗了,也幾乎不會有挫折感,並且勇於提出和其他人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這也正是他們能席捲諾貝爾獎、掌握世界經濟脈動的重要因素。

芬蘭:彈性才是一切
如果提到「教育先進國家」,很多人都會想到芬蘭。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會舉行一次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自二○○三年以來,芬蘭的整體表現始終穩坐全球第一,並且寫下「沒有跟不上進度的學生」的教育神話。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二次大戰剛結束時,芬蘭仍是歐洲最貧窮的農業國家。不久後,他們認知到工業化時代即將到來,於是在教育上投注大量資源,希望能藉此振興國力,經過了三十年努力,終於開花結果。

芬蘭的公共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六,是OECD國家中占比最高的。芬蘭的老師至少要有碩士學歷,待遇也僅次於醫師和律師,而且在教學現場所擁有的彈性和權限也很高,這是讓芬蘭優秀人才投入教職很重要的誘因之一。舉例來說,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學程的錄取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七(甚至更低),熱門的程度簡直就像許多人為了成為醫師或律師而搶破頭一樣。

在芬蘭的中小學,一個班級最多只有三位老師,其中兩人負責教學,另外一位老師負責引導學習較落後的學生。芬蘭的上課時數和課後複習時數都低到讓我們難以想像,但是他們重視跨科別學習、重視思考與統整,更重視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差異性。芬蘭也有考試,但以能引發學生興趣和思考的題目為主。舉例來說,芬蘭小學的考試會用這種方式出題:

飛行的歷史始於一七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那天,法國巴黎的某位侯爵和他的科學家朋友搭乘熱氣球飛上天空,熱氣球飛了九公里,飛了二十五分鐘。一九○三年,美國的萊特兄弟製造出第一架飛機,但那架飛機只飛了幾秒鐘。

六年後,飛機的設計有了十足的成長,法國人布萊里奧駕駛飛機成功橫跨英吉利海峽,這次飛機飛了二十八公里,飛行時間是三十七分鐘。又過了十八年,查爾斯.林白一個人駕駛飛機從紐約飛到巴黎,成功橫跨大西洋,他飛了五千八百公里,花了三十三小時又三十分鐘。
請問:

一、法國侯爵的熱氣球是在哪一年製造的?
二、布萊里奧第一次駕駛飛機橫跨英吉利海峽是哪一年?
三、林白成功橫跨大西洋是哪一年的事?
四、布萊里奧成功橫跨英吉利海峽時,再飛多久就會滿一小時?
五、林白的飛行時間如果想滿兩天,還需要再飛幾小時?
六、布萊里奧飛越英吉利海峽的時間,比法國侯爵熱氣球的飛行時間長多久?
七、從萊特兄弟第一次飛行到林白橫跨大西洋,中間相隔幾年?

這些題目都不是單純套公式或背誦就可以解答的,必須具備閱讀、理解和思考能力,這樣的題目才是能成功引領學生挑戰並建構邏輯的題目。

德國:有興趣最重要
舉例來說,德國的小學會花很長的時間,不斷反覆練習從一加到二十。老師不會直接教學生怎麼算;至於要用手指還是腳趾去算,那是學生的自由。孩子算出答案前,老師和家長都只會在一旁陪伴。因為在德國的教育理念中,興趣是最重要的,藉著長時間接觸和思考,讓孩子找出與問題相處的辦法,也等於讓他們不斷自我挑戰。

許多德國學校沒有「預習」這兩個字,老師甚至會要求家長「別讓孩子預習」,因為教導學生是老師的分內工作,家長不需要在家裡當第二個老師。而且預習會讓孩子覺得「我已經知道答案了」,反而忽略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的互動,甚至妨礙其他人上課。

一位德國小學校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明德國的教育哲學:

我們的目的不在於讓學生都達到相同的水準。身為一名教育者,應該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幫助他們創新思考。同時,我們應該牢記:老師的存在不是為了教給孩子知識,而是為了讓他們自己具備學習的能力。
另一方面,德國學校十分重視戶外活動和體育,課程時數甚至比英文還多,至於理由,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對學校體育課的相關規範中就可以了解:


「可實踐全人教育的體育,是青少年時期學習的科目之中,無可取代的課程。」

我完全同意這個論點,尤其是團體競賽,可以讓大家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想在團體競賽中獲勝,只有自己表現得好是沒有用的,必須要所有人互相合作才行。透過體育競賽,除了能了解到合作的重要,還能了解如何截長補短、學習領導能力。許多歐美大學都很重視學生過去有沒有參與學校社團或擔任幹部的相關經歷,因為領導力高的人,不但思慮較周密、較勇於面對問題,也比較沒有個人主義的傾向。

法國:我思故我在
簡單來說,法國的課程重心就是「討論」或「邏輯」。法國有良好的哲學思辨傳統,這種傳統也讓法國人不管在藝術、文學或基礎科學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現。

除了外語和數學,法國中小學的考試題目幾乎都是以「申論題」的型式出題的。評分的標準在於對題目的理解力及邏輯推論能力,據說每一科考試時間都長達二至四小時,雖然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建立自己的論述,對體力卻是一大考驗(再次重申:養成運動習慣很重要)。

法國的高中生在畢業前必須參加名為「le baccalauréat」的會考,考試分成三組,可以依個人興趣選擇組別。這種會考不但是畢業資格考,也等於法國高等教育的入學資格考,因為法國大學採用申請制,只要會考及格就能申請入學。

早在一八○八年,哲學就已經成為法國中學教育的必修課,依組別不同,高三的學生每星期至少要上兩個小時的哲學課(文學組則高達八小時),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哲學是培養思考能力的重要學科,並且希望透過反覆思辨的過程,提高人民的整體素質。

會考的哲學考題非常靈活,包括:「自己無法意識到的幸福是否存在?」「幸福是否只是一閃而逝的東西?」「現在的我是過去的總和嗎?」「夢想是必要的嗎?」「如果可以從過去脫離,我們是不是就能真正自由?」等,既沒有範圍,也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沒有深入思考,根本不知道該從何回答起。

哈佛大學:說出你的看法
美國的哈佛大學向來採取討論為主的教育方式。辭去美國大型法律事務所工作、現任首爾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的約翰.萊特諾曾說過,他在就讀哈佛法學院時,教授是以「蘇格拉底式教學法」上課的—以提問、應答、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電影《金髮尤物》就是以哈佛法學院為背景,電影中時常有教授不斷對學生提出問題、以「蘇格拉底式教學法」授課的場景。

韓裔美籍音樂家史克特.宇曾經擔任首爾市立交響樂團客席指揮,他在哈佛大學專攻物理。當記者問到,主修明明是物理,為什麼他又會選擇音樂時,他告訴記者,自己在大學所學到的,不是物理理論,而是思考的方法;而不管是音樂或物理,思考方法都是很重要的。

大家對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程應該也很熟悉。桑德爾教授會先說明一段簡短的內容,不斷向學生拋出問題,再從他們的回答中找出新的問題,藉此引領學生思考與討論。這和一般填鴨式教育完全不同,而是透過實例和討論,讓學生了解某個現象或事實背後的種種邏輯推理。

強化提問和討論,教出會思考的孩子
從以上這些國家的例子可以看出,所謂的「先進教育」重視的並不是一般的知識傳遞,而是透過討論和提問等方式讓學生有機會針對一個議題深入思考,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不論是文字或言語)。越是卓越的教育,外顯記憶﹙外顯記憶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記憶,也就是可以讓人回想已知資訊的記憶﹚的比重就越低,透過體驗學習的內隱智能比例就越高。以這種方式所教育出的孩子,不是只會考高分的機器,而是具有邏輯性、思考力、創造力的人才。

<美圖速寫>

按:這是牧師娘在高美濕地20秒曝光的攝影作品。畫面優美,感而成詩。

天幕冥冥焚晚照,平沙淺淺映餘暉。
海風千轉留不住,堤岸無言想潮歸。


牧師娘高美濕地攝影

學生週記回應:家的遺憾

枝葉努力地追逐陽光
樹根緊緊地攫住土壤
一方只能對著背影仰望
另一方有心卻也摸不著對方

隨筆

我是誰?
蜷縮在一角
一杯立體的壁貼
校內男廁一隅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批改學生週記見農家之樂有感>

按:第二聯是靈感之源,但我最喜歡的是第四聯。

鄉野風光鄉野趣,古來詩句爛摩挲。
短牆可見雲天闊,竹樹不修果菜多。
世代同居情味厚,蒼顏面晤杜康濁。
笑談已罷閒無事,漫視松濤舞碧波。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贈友人:新婚快樂!

秋水長天共一色,佳人才子無二心。
攜手同行人生路,卿卿我來我卿卿。

教會裡的朋友結婚了!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一條瓜的學習

早上,我去彰化監理站辦事情,在門口的階梯上,一位老婦人對著洽公的人以略帶哀嚎的口氣拜託大家買些菜瓜。多數人冷漠而過(包括我),我只聽到一位村婦用台語對她說:「好啦!等我辦完事就來買。」

辦完事,離開監理站,我看到老婦人依然坐在階梯上,身旁的菜瓜數量未減。我想幫她的忙,又想到家裡不缺菜瓜,於是我走向她,問:「菜瓜怎樣賣?」「50就好。」老婦人說。我把錢給她,說:「我家裡菜還有,錢你收著吧!」

沒有絲毫遲疑,老婦人一轉懇求的表情,嚴肅而激動的把錢推還給我:「不要!」我當下意會老婦人是要「買賣」,不是「乞討」,於是撿起這條長菜瓜,說:「那我要這一條。」

回家路上,我反覆思考這件事:

1.我犯了大錯,我用自己的憐憫傷害了老婦人的心。窮人也有尊嚴,可惜在在崇尚功利與成就的當代社會,很多人會忽略了這一點。縱使當時我反應很快,以「買賣」結束了這場互動,但我知道,我給她的50元,已經帶著自尊受傷的痕跡。

2.據此,這次經驗再度印證了「好動機未必有好行為,好行為未必有好結果」這句話。行善,哪裡只能自以為是?抱持著「自義」的心態行善以成就自己(不管是為了名聲,還是為了功德),都是對美德的一種傷害。

3.那麼,我該以怎樣的心態去做呢?身為一個基督徒,最簡單的態度就是「服事上帝」。馬太福音說:「這些事,你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上帝安排了老婦人坐在階梯上,安排了我經過,又安排了我身上剛好有足夠的錢可以幫她,這一切的安排,不正是上帝給我一個機會,讓我成為祂的器皿,藉由我去幫助另一個祂疼愛的世人?神讓萬事互相效力,是為了成就神的美善,不是成就自己的榮耀。

我向主認罪,因為我犯了錯;我也向主感謝,因為主讓我看到,神的愛該怎樣的施為。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10/09-10/10清境、日月潭之遊

<戌時於清境曉雲南餐廳打卡>
山路蜿蜒訪清境,明月相隨晚風輕。
野店熄火何須怕?尚有雲南曉餐廳。


伊達邵碼頭遠眺
<伊達邵碼頭遠眺>
遠山含黛近水碧,白雲悠悠天無垠。
最是瀲灩晴光好,潭影孤舟意欣欣。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雲海速寫

高崗千仞來雲海,濤浪默默湧金光。
星月有情騰雲起,夕陽無意沉西方。
伸手拂波不見水,舉足欲渡思舟航。
雲下滔滔紅塵界,不如天地自茫茫。


圖片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alishan.fans/photos/a.554570231239307.5421000.539042792792051/979419038754422/?type=1
阿里山雲海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無題>二首

之一
西風颯颯葉吟秋,心緒無端幾許愁。
不是悲秋男子意,杜康痛飲不消憂。


之二
弄月吟風語未休,鬚眉楊柳亦同愁。
總對銀河空垂淚,花自飄零水自流。

生活隨筆:葉的聯想

為何要逆著光?
只因也想舉翅飛翔。

彰女校園一景

生活隨筆:彰女沐心亭一景

原來,主動離開上頭的濃綠
底下自有一片
容我怒放的陽光

生活隨筆:秋日楊柳

是心涼了吧?
這一身的流蘇
再也飄不起來


彰女校園一景

生活隨筆

燈月爭輝夜幕垂。----在台中街頭

尷尬的班服

我們班的新班服:學生穿起來青春熱血,但穿在我身上……校園怪叔叔?

生活隨筆

當萬物被黑暗蠶食了形象
你會看到,那美麗的霞光

(台中思恩堂向晚)

生活隨筆

蒼老,也有歲月的美感。(台中公園思恩堂旁的老榕樹)



週記上給學生的鼓勵

「一道曙光尚未驅走黑暗,
星星們卻準備撤退了。」

學生製作的班級點名簿,很藝術

312班點名簿扉頁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轉貼:《天路歷程》上帝不愛我了!


「上帝不愛我,要不然祂怎會讓我遭遇這些事情?」教會姊妹悻悻然的跟我抱怨上帝!她最近剛跟丈夫離婚。

這位姊妹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卻沒有固定的信仰生活,長大後嫁給了一個非基督徒,因著彼此個性差異、長期溝通不良,終於走上離婚的路。她一個人帶著孩子辛苦過日子,在最痛苦之際才走回教會,但是卻充滿苦毒,幾乎要失去信仰!

上帝是永遠守約的一方
在當下我只能傾聽安慰,然而心中卻想起《瑪拉基書》中,以色列人也曾經這樣抱怨上帝,當上帝對以色列人說:「我過去到現在都愛你們。」以色列人卻回應:「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

上帝要他們看看以東這個國家,上帝說:「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嗎?我卻愛雅各,惡以掃,使他的山嶺荒涼,把他的地業交給曠野的野狗。」上帝告訴以色列人說,以東是以掃的後代建立的國家,他們犯罪得罪上帝,所以上帝讓他們國家被滅,山嶺荒涼!就是以東人說:「我們現在雖被毀壞,卻要重建荒廢之處。」上帝仍定意要審判:「任他們建造,我必拆毀。」

至於以色列這個國家,是雅各的後代建立的,他們跟以東一樣離棄上帝拜偶像,現在雖然跟以東一樣滅國被擄,但是上帝仍然存留以色列這民族,甚至上帝讓他們可以歸回耶路撒冷。

以色列現在的處境雖然艱難,但是他們應受的刑罰應該比這更重,他們應該像以東一樣全然被滅絕,但是上帝卻存留了以色列人。上帝存留以色列不是因為以色列敬畏上帝,而是因為上帝信實的守了約(瑪拉基書三章1節),不是以色列人夠好,配得恩典,而是上帝單方面守約施慈愛。

對救贖有感 知恩感恩
這一位姊妹的處境確實艱辛,然而我也憂心,若繼續苦毒埋怨,只會把自己拉得離神越來越遠。事實上,上帝賜恩讓她從小在基督教家庭中長大,使她有更多機會認識上帝、委身上帝,她卻把信仰當成可有可無的生活習慣;等到長大後離開教會,生活和價值觀與旁人無異,也為自己作了生命中的每一個決定,以致於如今受苦卻回頭抱怨上帝不伸手介入!

在這樣的心態下,她沒有反省自己在信仰上的冷淡、心裡沒有力量來積極處理與先生之間的衝突,一味的指責父母沒有帶她去教會給她好的信仰、指責教會沒有提供協助、指責先生沒有善盡婚姻的責任,卻沒有看見上帝給她的恩典、沒有看見一群姊妹時常禱告與陪伴、沒有看見大家對她的包容與接納!

這實在可惜,甚願我們每一位基督徒都從瑪拉基書學到教訓,知道我們本是不配得恩典的人,本是該受硫磺的火湖刑罰之人,若非上帝恩典,我們今天不可能在這裡,更遑論有機會抱怨上帝!願上帝幫助我們每一位都是一個願意深切悔改,知恩感恩的人。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轉貼:遠志明牧師〈基督教的誤區〉

按:這篇文章見解精闢,拿來自我檢視,好像拿著內視鏡看自己的內臟一樣,會照出自己很陌生、卻千真萬確的自己。在此推薦給大家!

遠志明牧師〈基督教的誤區〉

不明白上帝只在、全在、活在耶穌裡,成為一個人的生命與人相交,這不僅是無神論者的盲點,也是基督教的誤區。不少基督徒以另一種方式忽略著耶穌基督。
為什麼受洗多年了,仍然在罪中掙扎,頗感軟弱無力卻又無可奈何?
為什麼你有心追求上帝,卻彷佛觸摸不到上帝而陷於迷茫?
為什麼你自知失去了起初的愛心和信心,卻怎麼也拾不回來?那起初一遇見就心裡火熱的耶穌如今在哪裡?

不錯,你當初遇見的的確是他,可是後來漸漸有越來越多出自他和圍繞他的好東西——教會、教義、神學、解經、見證和事奉,將他遮擋了!這真是應了一句俗語:「好成了最好的敵人!」
為什麼參加教會生活很久了,家庭生活依然沒有什麼起色?
為什麼同工不能同心,同事不能共事,想解決也解決不了?
為什麼教會不能影響社會,砥柱中流,反倒是信徒被世俗裹挾,身不由己?
為什麼自稱基督徒的人很多,跟隨基督走天路的人很少?
尼采曾挑戰基督徒:「你們說你們的救贖主活著,那就請你們活出被救贖的樣子來吧?」
讓我告訴你,尼采,不是他們的救贖主沒有活著,是他們不真認識他們的救贖主,幾乎就像你不認識這位元救贖主一樣!
我說一些基督徒不真認識基督,意思是:「他們不真知道他」(以弗所書1:17-23),不知道上帝只在、全在、活在耶穌裡向他們顯現、與他們相交、為他們成全。

這就是基督徒一切疲憊、軟弱和迷茫的根源:他們不知道到哪裡去支取新生命的力量,他們不確切明瞭力量的源泉——上帝究竟在哪裡?紛紛紜紜的基督教產物——很多是精品呢——令他們眼花繚亂了!

我再說一遍,當基督徒將目光專注於教會活動、神學教義和聖經知識等等,這些原本來自耶穌的好東西,就不期然地喧賓奪主;它們本應促進信徒與耶穌之間的生命關係,反倒成了阻礙。
基督徒若不與基督緊密相連,還有什麼力量呢?
耶穌說:「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翰福音15:5)
說來令人震驚:許多基督徒並不曉得道成肉身是什麼意思。
有人會說,道成肉身不就是上帝在耶穌裡來拯救世人嗎?誰不曉得呢?

可是你知道上帝成為一個人的生命入世救人,這意味著什麼嗎?這意味著上帝沒有「道成神學、道成教義、道成律法、道成儀式、道成組織」,不是用這些東西來顯明自己,也不是用這些東西來拯救世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上帝成了一個人的生命。人們藉以看見上帝的,是這個生命。罪人藉以得救的,是這個生命。信徒藉以得力的,是這個生命。教會藉以復興的,是這個生命。瞎子藉以看見的,是這個生命。死人藉以復活的,是這個生命!
請記住,請警醒,請傳告:在人間,上帝是一個人的生命——耶穌基督!
地仰望著天卻不能將天表達,天父啊,人在你面前也是這樣。
人的智慧之光照燿著世界卻背逆著你,正像太陽照亮了大地,卻遮蓋了天上的情況。
三段論的邏輯豈能套住四季的風?神學的解剖刀豈能取出漫天的情?條分縷析的聰明,失盡渾沌如一的天韻;繁文縟節的宗教,蠶噬了你的清澈與光明!
這就是為什麼,為什麼不是玄祕莫測的天書,是一個嬰孩赤裸的生命;不是冗長的高言大智,是慈父教孺的故事帶著呵護聲;不是賜下清規戒律,是送來無條件的愛;不是一場世紀之辯,是十字架上一聲赤子的哀鳴;不是學人之學、強者之強、貴族之貴,是一個卑微者的血——你,全能者,竟是這樣向我們顯現,又住在我們當中!
噢!耶穌基督!
基督常常被基督教架空了。
做禮拜、主日學、禱告會、查經班、福音團契、什一奉獻,再加上各式特會、退修會、福音營,你與上帝的關係是否就靠這些繁忙的教會生活維繫著?

長老會、浸信會、聖公會、宣道會、信義會,福音派、基要派、靈恩派,你是否以為上帝一定是住在這些教派裡?或者,你認為上帝只住在其中某一教派裡?或者起碼,你認為上帝住在某一教派裡會比住在另一教派裡更愜意些?

基督和基督教是有區別的:基督是神,基督教是人的組織。基督是一個生命,基督教是一套體系。基督只有一位,基督教分很多派。基督從亙古就有,基督教只有兩千年歷史。基督昨日今日直到永遠不改變,基督教有一個發生、發展和改革的過程。基督無罪,基督教裡有罪。基督是合一的,基督教不合一。

不錯,教會應當是上帝的身體,然而很不幸,這身體常常喪失靈魂;教會應當是上帝的家,這家卻常常被盜賊闖入。中世紀的歐洲人以為上帝就住在羅馬教廷,羅馬教廷的腐敗一暴露,有些人就以為上帝死了。如今,誰若以為一踏進教會就能遇見上帝,他也難免失望而歸,因為他遇到的極可能不是上帝,而是一群在軟弱和迷茫中尋求上帝的罪人。

停留於教會卻未能進深至耶穌面前的人,是找不到上帝的。因為上帝是在基督裡而不是在基督教裡與人相遇。

我知道一些朋友,他們對基督教有精深的研究,卻不認識耶穌基督。
我知道一些信徒,他們例行公事一般每週出入教堂,私底下並不常常親近耶穌。
我知道一些同工,他們對教會事務和教義紛爭大發熱心,對耶穌本身並無多少熱情。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上帝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基督常常被教義取代了。
基督徒參加教會生活越久,愈容易陷於「關於耶穌基督」的一套教義,越容易忽略「耶穌基督本身」。

比方說,保羅和馬丁路德面對「律法和善行可以叫人得救」的強勢説法,提出「只有信耶穌才能得救、只要信耶穌就能得救」。這一信念幾經論戰,被確立為「因信稱義」的根本教義。然而,這一教義之所以根本,就在於它要基督徒不見一人,只見耶穌(馬太福音17:8)。假若有人以為,只要明白這一因信稱義的教義就可以稱義了,那麼他信的就是因信稱義的教義,而不是使他稱義的耶穌。

熱衷於因信稱義的教義,忽略使人稱義的耶穌,令信徒生命損失巨大:他們只知道一次相信耶穌就永遠得了救贖,卻不知道要天天吃喝耶穌從他汲取生命,更不知道一生跟從耶穌與他一起承擔使命——他們是一種只因信耶穌得救、不吃喝耶穌得力、也不跟從耶穌得勝的基督教徒。

一切教義的灌輸都有這種危險:導致違背教義本身的初衷和內涵。越是專注於教義的辯護而不再專注於耶穌,越是視教義為至寶而不再視耶穌為至寶,這種危險就越大。

教義是走近耶穌的踏板,但滯步在踏板上就大錯了!教義是邁向至高者的臺階,但坐在臺階上就大錯了!

恰恰是教義告訴我們:上帝不在教義裡,上帝在耶穌裡。那些停留於教義的人,怎能得到上帝豐滿的恩典和真理呢?

聖經說,「律法是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從耶穌基督來的。」(約翰福音1:17)

又比如,許多信徒喜歡耶穌的「死」,因為基於救贖的教義,耶穌一死,罪就全歸到他身上去了。他們還喜歡耶穌的「血」,因為耶穌的血可以遮蓋他們所犯的一切罪。相形之下,他們不怎麼喜歡耶穌「活」的時候所傳的「道」,因為這道刺耳紮心!因為這道不只是赦免他們的罪,更要對付他們的罪,還要將不願被對付的人對付掉!因為這道不是只要人明白了就好的一套知識,乃是要人去實行、去捨己、去犧牲的十字架。

為什麼一些人寧要一套繁複枯燥的死教義、不要簡潔明瞭的活耶穌?隱秘就在於:罪

耶穌誠然要為我們受死,但不聽他的話只歡呼他死的人,與殺死他的人一樣有罪了(這樣的人若悔改誠然耶穌也會赦免他)。耶穌誠然要為我們流血,但不遵行他的道只仰賴他血的人,與流他血的人一樣有罪了(這樣的人若悔改誠然耶穌也會赦免他)。

耶穌說,「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路加福音6:46;馬太福音7:21)
基督常常被神學淡化了。
基督教神學分門別類,如聖經神學、基要神學、福音神學、社會神學、處境神學、自由神學、解放神學、文化神學、生態神學、新正統神學、時代主義神學、存在主義神學、教父神學、靈修神學、實踐神學、系統神學等等。

在全面闡述基督信仰的系統神學中,有啓示論、上帝論、創造論、人論、基督論、救贖論、聖靈論、教會論、末世論等等。

這就是基督教神學的架構:基督僅佔有一席之地!
這種神學架構本身就註定了,它與大多數信徒以基督為中心的信仰宿求永遠是兩張皮!

當然,神學既是一門學問,見仁見智就在所難免。問題是有人竟將此類神學等同於神本身,視之為信仰根基。譬如常聽人說,某某信徒因神學根基不牢導致靈命偏差。請問,你説的是神還是神學?如果只是神學,那麼你是哪一種神學?你的神學以什麼為根基?你的神學把耶穌放到哪裡去了?

決定信徒靈命的不是神學;信徒的靈命和神學的好壞,都在於與耶穌的關係。耶穌才是真信仰和好神學的根基。

耶穌說:「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師尊,就是我。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太23:10;約6:37)

聖經說:「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哥林多前書3:11)

好神學不是讓人認識它自己,乃是讓人認識耶穌。

神學要想不被信徒邊緣化,就要徹底降服在基督面前,以認知、吃喝、消化、跟隨這個道成肉身的生命為中心。否則,神學之於信仰,必如哲學之于人生——雖然每個人生自有其哲學,哲學卻只是少數人自命不凡的嗜好。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撿拾忽略的美

在英文科辦公室前,一棵被我忽視了五年的樹,今天以美麗的彩妝吸引了我。雖然花容已有幾處斑駁,殘妝亦有幾分減色,但美麗的花形,還是可以揣想一樹繁盛的雍容。

同事告訴我,她的名字是「合歡」----一個可以雙關聯想的美麗名字。


校內有創意的社團海報

將梵谷的藝術融入化學的訴求,有創意,畫面也很美。

校園一隅速寫

蒼白,是死亡的顏色,卻在一片綠意裡,搶眼的存在著。
也許在未凋零之前,還是要努力活出自己吧!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擬閨怨>

明月照流黃,緣何淚成雙?
君有雲相伴,妾獨影深長。

轉貼:〈神的呐喊—眾教會,醒過來吧〉

出處:〈神的呐喊眾教會,醒過來吧〉

按:下文是文章出處的繁體字版加上新式標點,以方便閱讀。出處連結有視頻可看,內容比文字要豐富,情感也更熾烈。建議一定要看視頻(雖然畫面有點小),牧師們的苦口婆心,對導正信徒偏離神的危機有當頭棒喝的作用。

*          *          *

在這個世界有很多的基督徒,但並不都是信耶穌的。有的信的是宗派,有的信的是宗教,有的信的是教義,神學知識和神學理論。反思一下我到底信的是什麼?也有的人是信耶穌,但只認為上帝是良善的,慈愛的,信實的,給予的。同樣也反思一下上帝也是公義的,聖潔的,審判的,恨惡罪的一位神。

近日,一個合併了美國五位備受尊敬的牧者的講道視頻在網路中掀起了熱潮,視頻播放請按此。此視頻讓基督徒來審視並認識真正的信仰,認識真正的福音,認識真正的教會,認識人裡面的罪及真正的悔改

視頻裡大衛韋克森牧師說:「現在幾乎很難找到關於悔改的資訊。提摩太書4:34:『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謬的言語。』
今日的教會已經忘記他的根基,今日的教會已經轉離開他的起點,而成為了一個像妓女的教會。被稀釋過的福音講的是只要信就得救了但沒有悔改,沒有任何依照神而生的懊悔。(哥後710節)假福音只要你做一個簡短的決志禱告就得救了,難道你就真的得救了嗎?
有些人不喜歡聽神的聖潔和基督徒要從這個世界中分別為聖的資訊。更有人認為只要是不討人喜悅的資訊,這是『沮喪的末日審判。』因此有基督徒會拿神的無限的慈愛自己饒恕自己。

凱斯但以理牧師說:「你看這個世界已經變成什麼樣子基督的教會啊,這都是因為你已經失去了你該有的影響力,但神會等候他的百姓。神會等候他的百姓,而神的百姓什麼時候才會踏上神話語中的踏腳石呢?
現今很多人不相信任何標準,即使是新約的標準他們也不相信,他們會說:『這是教條主義,捆綁,律法主義,任何標準都是律法主義,我是在恩典之下的,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凱斯但以理牧師大聲宣告說:「這是從魔鬼來的欺騙你知道嗎?」

雷歐納牧師也說:「我們是屬於現代教會的人,但我認為很丟臉,因為現代的教會正在讓一位聖潔的神蒙羞----對於我們大部分教會來說。我們的喜樂只是拍拍手嗎?只是在教會裡喜怒哀樂的情緒嗎?真的是把教會當做自己情緒的排泄場所了。」

現在也有很多教會,信徒們相見後聊的不是信仰不是耶穌,而是很屬世的污穢,雷歐納牧師說:「朋友們,讓我憑愛心告訴你,既然你喜歡犯罪,那麼你就下去地獄和地上那些罪惡的人一起生活。你喜歡醉酒那麼你就下地獄和酒鬼在一起,你喜歡淫蕩,那麼你就下地獄和妓女在一起。」
有的人只認為上帝是喜愛的,良善的,卡達康倫牧師說:「然而你是否知道神的嚴厲呢?有那麼一天神會永遠切斷他對罪人的憐憫呢?還有很多牧者會因自己的神學知識而驕傲,把神隨便的定義化,概念化。這都是很可怕的。」

辛傑美牧師道中也講到:「有人說,你只要讓一個人在建築屋裡呆上一個小時那就算是聚會了。不,那不算是聚會,我麼可以用各樣的手段來讓人聚會,沒有人會冷你的場,但這不是耶穌基督所建的教會。

這些牧師都在呼喊:「眾教會啊,你已失去了神的呼召你知道嗎?那些饑渴慕義的人啊在哪裡呢?一個被稀釋過的福音已不是純正的福音。」

最後大衛韋克森牧師說:「眾牧師們,神的審判已經在門口,神的手指已經在牆上寫字。」也希望此視頻能讓更多的教會查看神給我們的呼召和異象,也讓眾基督徒都有一個悔改的心及查看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