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石悟

如如不動
凝視著影子的長長短短
思索自己
 
而光,決定了影子
於是凝視著光
尋求自己
 
可光無處不在
自己卻困在這裡
不知春秋
 
一陣春風扶過
覺察自己變小了
終於明白——
 
影子逐漸逐漸
終於消失不見
而自己,在也不在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像白天告別了黑夜
而遺落的一紙黃昏啊
你悄悄拾起
讀出滿天閃閃的淚光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尋默娘

帆船年代踏著波濤救難的默娘
居然不見了
天空密密麻麻的衛星定位系統
依然找不到妳的影蹤
 
也許,妳只是想暫住姊妹家裡
不然鑾轎也不會隨行如龍
穿梭在台灣的血脈上
可是漫長的旅程啊
獨坐鑾轎一逕默默無語
那,是妳嗎?
 
或許,妳憂心淹沒海線的黑潮
或許,妳慈悲噤聲不語的居民
妳的金身在重重防護之下金碧輝煌
可是裡頭是否還有妳
高潔的靈魂?
 
旒冕下半閉半睜的眼神
是否在平息洶湧的胸懷?
就讓被妳拯救過的靈魂
拯救妳一次吧!
讓妳離開黑衣人的護駕
在灑滿陽光的蔚藍中
跳一段曼妙的凌波舞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靈程筆記-26

特兒與神建立好關係,來領受神的恩典。
常人以領受神的恩典,來與神建立關係。

——關懷特兒有感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桂思:歸有光「項脊軒志」偶見〉

按:敝校賴金時老師與我分享閱讀歸有光「項脊軒志」的發現:看似毫不起眼的「雜植蘭桂竹木於庭」「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之句,竟隱藏了歸有光的「真愛密碼」。於是我將她的發現寫成一首詩,記錄這個美麗的發現。

〈桂思:歸有光「項脊軒志」偶見〉
  百年老屋稍為修葺
  名氣,便再傳不只百年……
 
庭院裡的雜植
不是為了小鳥啄食
不只為了欄楯增勝
對她無盡的思念啊
我想你也親手種在
蘭桂竹木的滿庭芬芳裡
 
明月,是最盡責的信差
總會適時捎來期待的情書
半牆的月光下,你攤開信紙
夜風吹落紙上的字句
碎成一地斑駁的桂影
而你凝眸,眼裡閃著星光——
 
啊,那珊珊可愛的移動
竟是千年以前吹來的
習習的凱風
 
註:
項脊軒,舊南閤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歸有光‧項脊軒志)
 
孺人諱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歸有光‧先妣事略)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詩經‧邶風‧凱風)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宋詞試寫:〈 如夢令•蘭亭序〉

嶺茂湍清賢眾,曲水流觴吟誦。
憂樂盡無常,生死如一無用。
誰共?誰共?
古往今來悲痛。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不說〉

因為山只是伴著湖
因為湖只是看著山

因為非常的靠近
因為時間會流逝

因為沒有離開
因為動彈不得

因為春風讓彼此相擁
皺了的山影,是
相同的心跳頻率——
「對不起……」

宋詞試寫:〈如夢令‧屈原〉

目送北歸鴻雁,
望斷郢都不見。
憔悴苦行吟,
香草美人孤戀。
何怨?何怨?
耿耿丹心一片。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念親親〉

 妳走了以後
我去做了心臟繞道手術
 
今晚誤吞了一把蓼莪
心,又開始絞痛起來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致敬謝志偉大使:讀謝大使「我也曾當過線民」一文有感

我對謝大使的認知過程是:助選員→德文教授→主持人→駐德代表。
文學,是謝大使的識別標記,所學在此,表現(機智風趣、駐外工作)也奠基於此。以前知道謝大使能以流利的德語與德國高層暢談歌德,竊以為文學之實用、善用盡乎此了,正如孔子說的:「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能夠讓自己的專業有助於國政,這不正是傳統讀書人最高的價值實踐了嗎?
但我錯了,我小看了謝大使。謝大使身為文學人,有著文學人特有的細膩敏感特質,這個特質,謝大使不只是把語言文字玩出諧謔幽默的高度,也對歷史人生品出燭照幽微的深度。這篇「我也曾當過線民」,讓我們看到在黨國威權的時代環境中,一顆單純的良心會遭受多大的扭曲;一旦發現真相,又要花多大的力氣才能坦誠面對,且勇往直前。跨出外省族群的意識形態、被視為叛徒的攻訐,肯定不會比台獨份子要少,但謝大使對這一切坦然無懼,令人敬佩。
我錯了。謝大使不僅躬自反省、出黑暗入光明,謝大使對那些尚浸泡在黑暗的靈魂,還以悲憫相待。當葉姓立委以消費別人的苦痛來嘲弄謝大使時(厲害,一次陰損兩個人),謝大使說的是「某種程度來說的,我是可憐她的」。唯有真正出入黑暗的人,才能產生這樣的悲憫心。所謂「人性的高貴」,謝大使不是嘴上說說,在字裡行間,謝大使行文時分寸的拿捏,就是人性高貴最好的寫照。有多少文采優秀的文人,能展現這樣的生命深度與高度?每每看到自己欣賞的小說名家,在臉書逞其文采,或以古詩、或以散文嬉笑怒罵「針砭時事」,就不免有些失落。
謝謝你,謝大使。你是蓊鬱深林裡,在樹影下跳躍閃爍的一束清光。

*   *   *

我也曾當過線民\謝志偉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累積〉

累積了長長的足印
讓海潮微笑著撫平
一如你
累積了編年的怨怒
讓歲月漫漶了字跡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憶亡母〉

曾經繁花滿枝的樹
頻繁落果的一生啊
只剩下一身枯皺
 
在第一顆星與夕陽的見證下
晚風帶走老樹最後一片黃葉
飛呀 飛呀
沒入了沉沉的夜色裡

〈遣悲懷〉

*為一個心疼的孩子而寫。

盤古倒下
解離為日月山川
我也解離
 
夸父倒下
留下了一路桃花
而我何留?
 
一生是一張張待撕的日曆
撕下的日子我沒有存檔
每一個新的一天,都是
新鮮的悲傷
 
身上的印記是大大小小的繩結
紀錄我陌生的過往
而記憶總是這樣
輕易地背叛了我
時間,是我唯一抓得住的東西
即使,我也不能確定它是什麼
 
白天與黑夜自顧自的交替
一如悲傷與噩夢自顧自的換手
駕馭著我的生活
遠方的地平線是生死的交界
也許我靜靜地什麼都不做
地球的自轉也能將我帶至
遙遠的那一端
 
也許,這就是一種幸福
一種知足

詹佳鑫<無聲的催眠>簡析

 第一屆新北市文學獎新詩組第一名:詹佳鑫<無聲的催眠>

 

詹佳鑫得獎感言

感謝評審,感謝在寫作路上曾鼓勵過我的人。

某日與母親共進早餐,聊天時發現母親的煩惱。我靜靜地聽,那些煩惱竟成了句句叮嚀,像音樂盒裡溫暖的旋律。長大後,才發覺真正的時差,原來是母子間的內心距離。我不知道是母親催眠了我,還是我催眠了她但冥冥之中,有一股巨大溫暖的能量,無需言語,包圍了我和母親、我的生命

按:看完全詩,一開始我對解析裡「樸素雋永的親子之愛」感到困惑,因為從詩裡的意象看,我找不到與此詩意連結的線索。後來我找到詹佳鑫的得獎感言,末尾「但冥冥之中,有一股巨大溫暖的能量,無需言語,包圍了我和母親、我的生命」,又切合解析的說法。於是我找品如老師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我才注意到「單向度的情感表達」這個切入角度,於是,我寫了這篇簡析。

 

<無聲的催眠>

母親的耳朵越來越小,漸漸聾了

早晨,她煮一鍋白白的粥

喃喃自語,找不到合適的調味料

掩蓋昨晚過鹹的惡夢

 

然後至信箱收取報紙,看著晨間新聞

告訴今日頭條、天氣與商家優惠

儘管我沒有要出門

 

十一點,母親從市場買回一株仙人掌,她說

抗輻射。而我始終被多刺的生活所螫

母親不知,只問我有沒有吃好、睡好

 

母親早睡早醒,而我晏起晏眠

她提醒我做夢小心,有時糾正我的夢囈

直到我們掉入各自的時差

 

總是這樣,在我日常必要的發言裡

彷彿母親只聽見自己的回應,窸窸窣窣

像一台生塵的音樂盒,但我已不再調音

 

終究我還是走到能自己唱歌的年紀

早晨,依然明亮而安靜

母親坐在餐桌對面,聽我說話

像一場無聲的催眠

 

簡析: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愛子⟩

深愛我的孩子
愛成我的影子

而我總愛擺出快樂的姿勢
看著影子快樂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洗腦

經過幾代的育種
終於馴化為狗
再進化為狼

月光下
有一絲舉杯的衝動
卻只能雙眼火紅
亢奮地哀嗥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庖丁解牛〉文章分析

〈庖丁解牛〉文章分析

 

第一段:「庖丁解牛」的藝術性描寫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音ㄧˇ,抵住砉然嚮然(形容肉與骨相離,發出聲音。砉,音ㄏㄨㄛˋ。嚮,通「響」),奏刀騞然(持刀向前推進,發出割物的聲音。奏,進。騞然,形容割物的聲音。騞,音ㄏㄨㄛˋ),莫不中音(合乎音樂的節奏)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節奏

按:解牛,如此血腥、甚至殘酷的工作,在莊子筆下卻呈現了藝術性的美感,而非血淋淋的殘忍畫面。其手法試說明如下:

1.動詞的善用:

曰「解牛」而非「屠牛」,讓「分解」的中性用字削減了「屠、殺、宰」等帶給人的負面感受(雖然換個說法,並未改變「牛隻被殺」的客觀事實)。其效果有如電影將殺伐的畫面消音,將訊息的焦點擺在影像之上。這樣做,有助於讀者從比較純粹的角度去看待「分解牛隻」這件事。

2.「視覺與聽覺」的書寫角度:

在視覺部分,莊子雖然只是簡略提到庖丁的身體部位(手、肩、足、膝)在解牛時必要的接觸動作(觸、倚、履、),但段末以「合於〈桑林〉之舞」比況之,讓解牛的動作上升為充滿美感的肢體藝術。

聽覺部分,莊子一連用了三個狀聲詞(砉然、嚮然、騞然)來表現解牛的動作(牛隻被動的「骨肉相離」、庖丁主動的「奏刀割物」),最後將聽覺描寫收攝於「中音」、「乃中〈經首〉之會」的節奏感裡,讓解牛一事,成了悅耳的聽覺享受。

透過這樣的描寫,莊子便讓解牛的活動成了一場藝術饗宴,讓下文文惠君的一嘆一問,有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段:文惠君的讚嘆與好奇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通「盍」。音ㄏㄜˊ,為何)至此乎?」

按:這段內容是過渡段,作用是承上起下,一如「痀僂承蜩」裡仲尼「子巧乎!有道耶?」這句。而文惠君的著眼於「技」,也為下文庖丁的論「道」埋下伏筆。

 

第三段:庖丁陳述解牛之「道」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按:這段「道進乎技」的開場白,是全段論述的總綱,也是「技」與「道」重要的分判:「技」是可練的,可以熟能生巧,最後內化為身體的記憶;但「道」是不可練的,必須心領神會,才能運用自如。正因為「道」是如此唯心,所以可以跨界運用,庖丁的「解牛之道」卻讓文惠君領受了「養生之道」,關鍵在此。

接著,是全文最重要的內容:由「技」的層次進入「道」的層次的發展歷程,而兩個層次轉換的差異點,在「見」與「不見」(不以目視)。在時間順序上,庖丁經歷了「始解牛三年之後方今之時」三個階段,在層次展現上,則為「所見無非牛者未嘗見全牛也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三個階段。茲試論如下: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按:第一階段:所見無非牛者

這時候庖丁剛入行,對工作對象(牛)還沒有清楚的認識,實務經驗不足,故眼中所見都是整隻牛。這是初階的「練技」階段。

 

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按:第二階段:未嘗見全牛也

三年的時間,讓庖丁累積了足夠的實務經驗,對牛隻的認識也越來越細緻、精確,故在他眼中所見,已經不是「待宰前」的完整牛隻,而是心中有了清楚的「分解部位」的視覺圖像,據此作為解牛的藍圖。這是高階的「熟技」階段。

 

方今之時,以神遇用精神接觸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按:「神欲行」三字,「欲」究竟是與神相連組成「神欲」成複合名詞,還是修飾「行」的副詞,目前沒空去參考相關的研究成果,暫不處理此一問題,於此,先簡單將之化約為「神」(精神)的概念來使用)

按:第三階段: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從「三年之後」到「方今之時」中間經歷了多久,庖丁並沒有明說(雖然後文有提到「今臣之刀十九年矣」,然而考量到他從「始解牛」起算,理當經歷過「族庖、良庖」等階段,應該也是換過刀的,所以這把用了十九年刀,不宜據此認定庖丁的的解牛經驗值只有十九年,實際上應該更久才合理),但這倒提醒了我們一點:不管是技藝的精進,還是「由技入道」的境界提升,「時間」是必要的投資。世間的一切沒有一蹴可幾的,即便有所謂的「頓悟」,也是在累積了足夠的疑惑並付出參解的心力才能達至的成果。

這個階段的敘述開始變得抽象。「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兩句,莊子明顯地讓兩組詞相對起來:「官知(目)」VS「神(欲)」,然而這一對詞組,不宜視之為互斥的概念,以為「必須停止感官的活動、讓精神獨立運作」,而應理解成「不純然依恃感官能力,而是『以精神為主、感官為輔』的方式運作」,這一點可以從後文找到證明。後文提到庖丁「批大郤,導大窾」的解牛動作,就算他技藝高超到可以不用眼力,然而當他遇到「族」(筋骨盤結處)時,莊子明寫「視為止,行為遲目光因而專注,動作因而放慢,可見得「官知止而神欲行」將之理解為感官知能停止運作而全靠精神活動是有問題的。

 

依乎天理自然的道理,此處指牛天生的肌絡、筋骨等結構,批大郤切入空隙,導大窾沿著空隙。窾,音ㄎㄨㄢˇ,骨節之間的空缺處因其固然牛體本來的結構

技經肯綮經絡和筋骨相連的地方。技經,指經絡。技,應為「枝」。肯綮,筋骨相連的地方之未嘗,而況大軱大骨乎!

按:從這裡開始,莊子以「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兩句話詮釋「官知止而神欲行」境界的方法學。「批大郤,導大窾」的解牛動作之所以能產生藝術的美感,而不會流於血腥與殘酷,關鍵就在於「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原理操作。

受造之物,皆具有形上之道創生的內在理則,此理則在肉體的層次,就是肌絡、筋骨等結構(進一步擴充,中醫的經絡理論也算是),牛隻據此結構而架構其形,那麼庖丁也能順此結構而分解其形。於是解牛一事之於庖丁,便不是「滿足顧客需求」的屠宰行為,而是透過牛隻形體去「體認天理、掌握其道」的練習與實踐----「天理、固然」是體認之理,「依、因」是操作之道。依此原則解牛,在實務上就能展現「技經肯綮之未嘗」的美技了。而如此美技,在下文還有進一步的闡釋。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技術普通的廚師。族,一般的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寬大有餘貌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按:這裡莊子突然插進一段「廚師分級論」,其目的不在於抬升庖丁的等級,而是要藉由這樣的分級比較,讓我們更具體的瞭解庖丁的解牛之「道」的優越。

廚師技藝的高低,從工具的使用狀況便能看出來。族庖用刀以折(劈砍),故刀具受損最快;良庖用刀以割(切割),故刀具壽命較久;而庖丁在十九年間解數千牛的龐大工作量下,牛刀還可以「刀刃若新發於硎」,關鍵就在於他的用刀之法是「不折不割」。然而不折不割,該如何下刀解牛呢?

如果說「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解牛的原理陳述,那麼「以無厚入有間」便是下刀的技巧說明了。誠然,「刀刃者無厚」是誇張化了的說法,但如此陳述,便能讓解牛之道藉由「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的陳述具體化、形像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抽象之理,就能得到清楚的理解。至於庖丁解牛的藝術化美感,也能在「游刃有餘」的描述中,得到充分的支持與領略。

 

雖然,每至於族交錯聚結,此處指筋骨盤結處,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因警惕而小心謹慎。怵,音ㄔㄨˋ。為,音ㄨㄟˋ,因而,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骨肉相離的聲音。謋,音ㄏㄨㄛˋ已解,如土委地。

按:在整個解牛之道的陳述中,這一段顯然是莊子刻意為之的部分。在「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原理之下,前文營造了一種流動的、隨順的文字美感,而這裡因為聚焦在「族」(筋骨盤節處)的難題裡,這種流動的美感瞬間停止,文字進入一種謹慎、精細而緩慢地節奏中。

「族」是客觀存在的難題,縱使庖丁理解牛隻的「天理」與「固然」,也必須謹慎處理。「吾見其難為」是對難題的明確認知,由此引發處理難題應有的態度(怵然為戒)與動作(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短短幾句,庖丁所展示的工作狀態,是所有藝術家專注於作品時都會出現的情境:絕對的專注,絕對的小心,才能避免任何誤失,最終完成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而庖丁所完成的「藝術品」(解牛),莊子一貫地採用「聽覺」(謋然)的描寫,以巧妙的比喻(如土委地),讓肉塊堆積如積土於地般的自然。而從「動刀甚微」到「如土委地」,短短三句,那種那種寫意流動的感覺又再度出現了。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從容自得而心滿意足,善擦拭刀而藏之。」

按:這裡寫得是工作完畢後的心裡狀態。「躊躇滿志」是心理描寫,「四顧」是該心理的外顯動作,這種得意之情,是每個藝術家看著自己完成的藝術品都會有的心情。

除此之外,庖丁「善刀而藏之」的舉動也值得我們注意,每一個優秀的工匠、藝術家,都會珍惜、甚至敬重自己的工具,不只是因為它是吃飯的傢伙,更重要的是,沒有工具的協助,藝術家是無法完成作品的。

 

第四段:結論(從解牛之道到養生之道)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按:以出處〈養生主〉的主題來看,文惠君之言恰是「文末點題」的寫作手法。能以解牛(殺生)之事悟養生之道,莊子的想像力令人折服。

那麼,莊子所謂的養生之道為何?從庖丁解牛的陳述來看,有幾個原則可以歸納出來:

1.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養生之道,在於利用感官但不徒恃感官,讓自己超越事物的表象,透過精神去接觸、去體認事物之理。對理則(道)的體認與掌握,是道家人生哲學的核心,因此「心智能力」要比「感官能力」更為重要。

2.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既知有「天理、固然」之存在,那麼「依、因」其本然,毋寧是理所當然的實踐原則了。能「依、因」,就不會對抗,在這樣的原則下,人我、物我之間就不會是緊張而衝突的關係,而是自在、相容的對待關係。

3.      以無厚入有間

這一句可以視為「依、因」原則的補充說明。「隨順自然」必要的實踐條件,就是小看自己、高舉創生之「道」,確立「道己」為「創造被造」的關係。在這樣的明確認知下,人才有可能放下自己的個人意志,以「隨順自然」的態度去生活。所以這裡的「無厚」,可以理解為人消解過強的個人意志的「自我型態」,在這樣的自我型態下,面對自然理則時,就會有「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的自在安適之感了。

4.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然而現實中,難免會出現「族」(客觀難題)的棘手狀況,一如江水奔流,也會遇到山石阻擋的情形。當遇到養生的難題時,我們必須專注謹慎以對,小心地處理難題,不能以「船到橋頭自然直」、無所作為的消極心態去面對。 

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關好門,不讓一絲光線透進來:
「我才不信光可以醫治我!」

可惜啊,你聽不見
春光下萬紫千紅的笑聲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雕像

站在時間裡
靜靜地風化

無法風化的,是
凝望的一雙蒼老
陶醉的一彎微笑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親情

都說:父母恩情
比山高,比海深

而我望著寒涼的潮間帶
恆在山與海無休止的拉扯中
嗚咽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學生作品改寫:〈我的聲音〉

原作:
〈我的聲音〉
我的聲音啊?你聽!
像風~
像熾熱焚風 會把炎炎夏日吹到你臉上;
像冷冽寒風 會把冰雪冬天吹進你骨裡。

但是啊~~你會在某個午間或夜晚,
意識 追尋 探索,
然後留下一句:
「我還會再有這樣的感覺嗎?」

按:這是情感強度頗強的一首詩,以觸覺寫聽覺(事實上是心覺),且以接收端的角度下筆,是很不錯的手法。
若要挑剔,我會把思考的痕跡稍微抹去些、意象再增強些:


改寫:
〈我的聲音〉
啊,你聽!
翻越大武山的焚風
燒灼你的臉龐
突破北極圈的寒流
凍徹你的心房

而你會在某個午夜
反芻我的聲音
然後留下一句:
「我還會再有這樣的感覺嗎?」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學生作品:〈餐桌上〉

 

<餐桌上>徐心月

 

鍋鏟相碰,菜香撲鼻。家裡的廚房總是生氣勃勃,柔軟而明亮。媽媽認為自己做飯才有品質保證,她就這樣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忙碌著。

按:菜香、媽媽,是切題的開場白。

 

自小「吃飯」是家裡日日進行的重要活動,吃飯不只是咀嚼、吞嚥,媽媽教我「好好吃飯」,慢慢的、仔細的享用食物。看它的光澤、顏色,看它的形狀、大小,感受它在舌尖的味道,感受它一路滑進胃裡為身體注入能量的涓涓細流。這麼說並不是指要坐得像個呆子,戰戰兢兢舉箸而食,其精要在於專注。心一靜,自然能集中精神專注在所做的事上,一心專注在某事,它的一切盡熟於胸。吃飯時要專注,如果連如此輕快、美好的事都無法一心一意,那還談什麼其他呢?

按:與一般同學「藉物懷人\藉物抒情」的思路不同,心月聚焦於「如何好好飲食」。文字雖不長,卻把吃飯這件事的描寫包含了「視覺、味覺、觸覺、心覺」四個感官層面,尤其「心覺(專注、靜)」這個向度,提升了飲食進入修養、美學的層次。雖然還有發揮的空間,不過以考場作文看,這樣已經很棒了!而「媽媽教我」四字,也與首段相呼應。

 

餐桌如同生活。餐桌有形形色色的菜,滋味百出,人們喜好各異;生活有數之不盡的人事物,千姿百態,人們歡悲各異。我在餐桌上看到了生活,在餐桌上能學習生活。從小我被教導吃飯時不可大聲咀嚼、不可饕餮、不可浪費。吃飯安安靜靜,在生活中就能顧及別人感受,過得寧靜從容。在餐桌上不貪,於生活中亦不貪,貪多百害而無一利。珍惜食物不浪費,在生活中也能珍惜身邊一切,活的滿足、過得快樂。

按:這一段由「飲食之道」提升至「人生之道」,「餐桌如同生活」一句,已為後文定了調:「不可大聲咀嚼」談顧及別人感受、「不可饕餮」談不貪、「不可浪費」談珍惜滿足與快樂,飲食與生活一一對應,有理有序,是很精彩的一段。而「被教導」三字,又暗中呼應了「媽媽」這一教導來源。

 

餐桌百態,生活百態。在餐桌上用心享受,在生活中體悟人生。餐桌像一面鏡,如實反應出人的狀態。好好吃飯不簡單,如火自一點星逐漸燃燒,光芒綿延,終至明亮萬物。我們要過好生活,先從餐桌上開始吧!

按:「在餐桌上用心享受,在生活中體悟人生」兩句,完美的收尾。

 

【師評】充滿感思(思>感)的佳作!

第二段寫飲食之道,第三段以飲食類比人生,貼切而順理,有說服的力量。這樣的結構,內容也有層次,文未閱畢就好感度甚高,很棒!

 

 

隨感

燃起一燭良知
夜風總愛揉捏成
想要的形狀

搖曳也好
閃爍也罷
只要還是燃著
就無愧於滿天的星光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鮭魚之亂,戲作二首


<改名—戶政機關版>
壽司同享罷,公所推門扉。
戶政臉一綠:先生鮭不鮭?

<鮭去來辭—壽司郎版>
鮭去來兮,壽司將無胡不歸?
既自以此為廣告,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中國情

南下的極地寒流
居然吹滅了夜晚
一盞盞燈光
 
怕的是星星也熬不住寒夜
偷偷摸摸地墜逝了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學生作品改寫:暖暖包

我貌似平凡無奇

只要你願意
把我握在手心
反覆搓揉
我願意成為你冬日裡的太陽


評:末句的比喻很棒,但前面的意象性不足——內容太貼近生活行為了,如果能夠與末句一樣賦予想像,效果會比較好。例如:

封存在華麗的包裝裡
等你揭開封印,以雙手
催化我的熱情

學生作品改寫:鬧鐘

滴答、滴答
是我為你跳動的心
陪伴你孤寂的夜晚
卻在一陣喧囂之後
被你掐滅了聲音

評:
前三句的比喻很棒,賦予滴答的聲響以情感,讓夜的孤寂有了陪伴的溫暖。
後兩句很可惜沒有延續這樣的感性,「一陣喧囂」的意象性差了,「掐滅」的動作也太貼近生活行為,感受性也弱了。
如果延續前三行的設定,可以這樣改:

滴答、滴答
是我為你跳動的心
陪伴你孤寂的夜晚

一夜醞釀的衷情,忍不住向你告白
而你只是摀住我的嘴
任我的心跳在空氣裡
滴答...滴答...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給學生的一封信(時間不詳)

按:這位學生有過人之才,卻命運多舛,令人掛心。祈願她能出黑暗入光明。
 
○○:
這是之前想寄給你卻遲遲無法完成的一封信。現在你在香港,帶著敏感、脆弱而憂傷的心靈前去。我看到了那張北角海逸酒店的窗景照,想想還是把這信收了尾,寄給你。願你平安。

***

你,還好嗎?在遙遠的台北。

實際上,物理空間不遠,臉書也追蹤的到你,但我覺得離你很遠。我想你也覺得你離自己很遠。看到你寫下「時不時的解離也讓人難以相信自己」,我的心揪了一下:如果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我還會祝福你走上這條與眾不同的路嗎?

我知道要付上代價的。我理性上知道,實際上卻只能想像我知道。而我難以想像的,是你的付出遠超過我感性上所能承受的。我期待你終將會在陽光下盛放,但卻不忍見你的靈魂扛著重重的枷,在暗夜裡拖著沉沉的步履前行......

讓我為你禱告:

主耶穌,世人雖然有罪,你卻為了罪人甘心被釘十字架。你的慈愛是我們救贖的盼望,一如烏雲可以遮斷視線,卻抹煞不了雲上的太陽。

求主憐憫○○,在她被雲靄鎖目、憂鬱枷心的時候,你的慈愛不離開她,你的恩典必臨到她。求主給她美好的感情,優秀的醫師,醫治她的身心靈,在她孤單的時候,你的慈暉勝過酒精,你的恩慰擁她入眠。

主耶穌,我把這個孩子交在你手中,把這個孩子破碎的生命交給你。我知道你必接納,你必醫治,因你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感謝主垂聽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給中生牧師的信仰分享(時間不詳)

按:這也是在舊檔案中找到的,如果有寄出,應該是透過line與中生牧師分享的,只是連這也不可考了。

中生哥:

主日信息分享後,我發覺我跟小鴿子之間有一種更深的感情連結。他親我暱我如故,但我變得更加喜歡與他親暱:我喜歡看著他沉睡,喜歡聽他玩耍時發自內心的笑聲,喜歡他當我忙時,湊過來只為確定我人在哪裡……我覺得我內心這樣的柔軟好像一個媽媽,不像爸爸。

從小就聽過一句話:「上帝不能照顧每一個人,所以創造了母親。」當然,這話是為了頌揚母愛,無可非議,但我從信仰去省思這句話,我卻有了這樣的體悟:「上帝不能與罪妥協,所以讓人生養孩子。」每個誕生的嬰孩,純真可愛,不正是亞當夏娃受造的本相嗎?面對嬰孩,人總能發自內心地去愛著。隨著年紀漸長,孩子漸漸獨立了,不再順從父母的意志,這不正是人犯罪後的寫照嗎?看著孩子犯了錯,父母會傷心,但面對的態度不是毀掉他,而是繼續愛他,希望他悔改。中生哥,原來神要我們當父母,其實是要去經歷、去感受祂是如何愛我們的!所以明明罪的代價就是死,神卻給人「生養眾多」的祝福,因為生養孩子的過程,就是重建與神關係的過程!

為著神所安排的一切,我感謝神;照顧小鴿子,是神給我的祝福,是我的幸福。

給學生的週記回應(2017/10/20)

按:開啟舊檔案,無意間發現了這篇內容。該生如今樂在諮商師的學習、養成中,已不是當年那個令人擔心的小女孩,特留下此文,以為紀念。

 ○○:

看完你的週記,想說的太多,就用打字吧!這樣比較快。

埋著頭生活,就只能照腦袋所知的過活。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並這不代表這樣子過就是對的。你有伸出頭看世界的能力,縱使目前你還脫卸不掉體制的枷,還是盼你不要蒙上清楚的眼----雖然枷鎖框啷框啷的鐵鍊聲惹得人心煩。

是的,「喪失哀鳴權利」是一種悲哀,然而除了嬰幼兒,誰又被允許可以恣意歡笑、縱情哀鳴?「不准哭、不能哭」已然成為成熟與否的指標,雖說「自制」是應該的,但人生總有控制不了的時候,你需要宣洩的管道----不是為了幼稚胡鬧,而是為了平衡與正常,而且,善意地不影響別人。過去的我習慣自己收拾情緒,結果一如你以麻痺當沒事。我活到現在,人生的後半階段是努力地恢復「感受」的能力,因為我懂得,感受得到痛苦,也是可貴的恩賜。

所以,為什麼我對你的成熟不是放心而是擔心?因為你的成熟過程忽略了你自己。在事事求周全的情況中,你滿足了每一個人的需要,同時也因著對你的放心,大家自然而然(甚至理所當然)地忽略了你的需要。你在別人眼中找不到存在感,唯一的存在感,竟是蒼茫宇宙中的一顆寂寞星球。你的痛苦、你的呼喊,都在真空的隔絕中傳不出去。真空,是真真切切、卻看不見摸不著的隔絕啊!所以,我會問你「心中的小女孩還在嗎?」所以,我會擔心你在面談的後半段切換為「成熟模式」後的談吐自在。你的成熟並不健康,但你卻用成熟撐住了自己的生命,連搖搖欲墜都不准。

你需要歸屬感。所以你念茲在茲的還是家人,嚷著的還是「我想回家」。但你知道,家,不是一棟房子、不只是關係與身份,而是在兩個節點間流動的感情。也許日後你會有閨蜜、有男友,甚至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但家人間的關係一定要恢復,感情一定要回溫,不然這個缺憾,將成為往後人生中不可承受之輕。

------以上是段考前寫的------

痛苦,是啊,痛苦。我曾感受過的難以言說的痛苦,容我以一個比喻描述:你知道深海嗎?黑暗、高壓,令人難以喘息,身處其中,每個移動都很吃力、很緩慢,所以最好是不要移動,只要默默地承受著無可排解的壓力就好。如果大家都深處海那還好,可惜深海只在我自己裡面,肌膚之外,就是春風與陽光。多年以後,我才懂得每一個痛苦都是無可取代的,所以我也不高估自己能解決你的困境,但當你需要傾倒與抒解時,歡迎來找我。

容我為你以一個禱告做結:

親愛的主耶穌,你聆聽每一個禱告,承擔我們的痛楚。今天,我把○○的的痛苦交到你手上,求主的憐憫臨到她身上,給她從你而來的平安,甚至喜樂。

主啊,感謝你給○○好的家庭,高社經背景的父母,讓她衣食無虞,雖然因為忙碌無法關照到○○,但是他們之間的天倫之情是存在的。求主打開○○父母的心,讓他們看到○○那隱藏在成熟應對背後單純的需要----傾聽、理解與溫暖的回應。求主也保守○○,在她辛苦地關照到每一個人的同時,不要過度磨耗她的心力,讓她能看見關懷別人的價值與美好,讓她能感覺到愛人的快樂。求主調處○○與弟弟之間的關係,讓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只有「成績論優劣」這單一的維度,他們之間也要有信任、支持與愛,讓互助互愛的手足關係取代彼此爭競。

主啊,因著你的慈愛,使我敢把○○的痛苦交到你手中。聖經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我憑著主愛、奉靠主名禱告,你必會讓這一切美善之事成就,感謝讚美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敬上

2017/10/20

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鄉愁之地

黑潮親潮,暑來寒往
留著或者離開的足跡縱橫
暮色蒼然,世世代代
啊,化不開的鄉愁

火車已經到車站
即將載著滿滿的鄉愁離開
船笛已經鳴響
一艦的眼球,盡望向船尾切開的波浪
基隆的公墓,埋著誰的鄉愁?
西子灣的紅毛城,又活在誰的回憶中?
 
東海、南洋、海峽、太平洋
一曲「黃昏的故鄉」
總在遊子的心中幽幽引泣
然而後山卻傳來四百年來最嘹亮的悲愴:
 
而我依舊踏在故鄉的土地上
心緒,為何無端的翻騰?
只因為父親曾對我說
這片地原本是我們的啊!」(注)
 
(注)這是卑南族金曲歌王陳建年的作品<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