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轉貼好文】勿以暴制暴,但何以制暴?

按:這是一篇令人感嘆的文章。從題目看,很明顯從孔子「何以報德?」的句子轉化而來,而「何以制暴」跟「何以報德」,通通是發人深省的大哉問。孔子之問,凸顯了道德層面「報德、報怨」的合理性問題,而陳教授之問,則是解剖了台灣嚴重的「族群情節」問題--------尤其是新住民(外省人)對老住民(台灣人)嚴重的敵視病態心理。陳教授文章令人感到沮喪的部分是,政府對暴力不但分顏色處置,且對新住民的過度優容,已進一步強化其有恃無恐的偏差心態,以致於自我繳械,喪失了維持社會正義、秩序的力量。蘇安生被突襲絕對不是私怨,而是民間一股渴求正義的「自力救濟」行為,這可從許多人對蘇的被反制拍案叫好的反應可以得知。公權力快醒醒吧!難道要讓過去「以暴制暴」的械鬥史在台灣重現嗎?

勿以暴制暴,但何以制暴?\陳茂雄 2008.07.30

踹了陳前總統的蘇安生也被攻擊了,愛國同心會成員蘇安生於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外出運動時,在台北市仁愛路與林森南路口被兩名陌生人攻擊,導致左手腕骨折,頭部也受傷。這一類事件若繼續演化下去,將加深族群對立。

 蘇安生攻擊台灣老住民(本省人)已不是第一次,前有顧立雄,後有許世楷,被攻擊的人都沒有反應,使他得意忘形,在攻擊陳前總統之後,還按鈴控告陳前總統,罪名是「侵害國法跟傷害司法官員罪」,只是沒有人知道這一個罪名。他還擺下擂臺,訂於二十六日下午二時在西門町捷運六號出口舉辦「單挑擂臺賽」,歡迎挺扁人士踢館,公然對綠營挑釁,令警方相當緊張。
 
李前總統剛卸任時,頻頻受到愛國同心會成員的騷擾,警方也沒有能力制止他們的騷擾行為,綠營人士只好自力救濟,高雄民眾曾經租了一部遊覽車來台北保護李前總統,當他們對愛國同心會成員反擊時,愛國同心會成員立刻受到警方保護,令北上的高雄人跳腳。愛國同心會成員食髓知味,屢次突襲台灣老住民政治人物,他們很清楚,當台灣老住民反擊時,他們會受到警方保護,他們不但不會受到傷害,還變成「親共」人士的英雄。

 人人唾棄暴力,也沒有人認同以暴制暴,但要拿什麼來防止暴力?以偷襲方式施暴的人反而受到警方的保護。例如蘇安生擺出「單挑擂臺賽」時,警方就預備龐大的警力防範衝突,綠營人士不可能有機會攻擊蘇安生,到時候他又變成英雄,更促使他繼續再攻擊台灣老住民政治人物,難怪有人感嘆的說,警方專保護「壞人」。

 台灣老住民對愛國同心會的攻擊與騷擾感到無奈,可是無計可施。蘇安生也太過於囂張,認定台灣老住民拿他沒輒,不只在媒體過度曝光,還公然挑釁,他很清楚自己受到警方保護。可是,他萬萬沒想到有人會模仿他的招數,選擇突襲的方式出招。若是在「單挑擂臺賽」的場合攻擊,必定受阻於警方,所以,選擇提早突襲的方式出擊,這種招數完全出自愛國同心會,也可以說是「以牙還牙」,以暴制暴固然不對,但不出此招,要拿什麼制暴?

 愛國同心會已多次攻擊台灣老住民政治人物,可是,當出現台灣老住民反擊時,攻擊者反而受到警方保護,使愛國同心會的氣焰更甚。愛國同心會以「愛國」為名,可是,攻擊的對象永遠都是台灣老住民,新住民(外省籍)也有多人牽涉官司問題,這些人不只沒有受到攻擊,反而受到愛國同心會的支持。很顯然的,愛國同心會「反台灣」的意識太強,佔台灣居民百分之八十五人口的台灣老住民能容忍他們的存在,代表台灣人的包容性相當高。

 族群嚴重對立終非台灣之福,但要消除對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愛國同心會不要再出現攻擊與騷擾行為,法律問題交由司法單位來處理。平心而論,為台灣之福,藍營的政治人物有義務疏通愛國同心會成員。可惜某些藍營政治人物不只沒有在這一方面下工夫,還火上加油,在蘇安生攻擊陳前總統之後,竟然有藍營立委說陳前總統「預謀被踹」,這真是欺人太甚,這種說法若成立,蘇安生豈不是「預謀被打」?有朝一日這一位立委被殺時,就變成「預謀被殺」了。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轉貼】令人振奮的消息:沈冤大白!南科減震案十名被告皆判無罪

沈冤大白!南科減震案十名被告皆判無罪

謝清志部落格新聞稿

台南地方法院今日(卅日)就「南科高鐵減振工程案」一審宣判所有被告無罪。對此,被告前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表示欣慰,並感謝各界二年來的支持與鼓勵。

謝清志表示,南科高鐵減振工程是世界創舉,也是世界減振工程上的成就,二○○六年十月卅一日完工後,目前正發揮功效,確保了南科數千億上看兆元的年產值。

謝清志認為,過去二年來「傷害」與「委屈」已造成,今日一審宣判結果,只是還所有被告一個清白;如果台灣社會還有「公道」,請不吝給予所有團隊成員應有的「掌聲」。


陳增芝小姐的追蹤

唉,過程中,我一直想寫,但是,有太多無辜被告,不敢造次。
想想很悲哀,受委屈,還不能講,只是希望給法官一個安靜、獨立的審判空間。

我後續還會再寫,以下先簡介本案,大家評評理。

根本就是國民黨爛攤子
1992 台灣高鐵定線路徑過新市、善化。三年後
1995 國科會決定南科開發地點新市、善化,與高鐵重疊
1996 南科動土 – 振動與驚振衝突/相容 ~ KMT 的傑作,
世界上沒有的問題,解答當然也不存在。
1999 高鐵動土,南科園區內半導體廠商恐慌。

民進黨執政概括承受
2000 民進黨執政,問題白熱化 ~ 華邦、矽統撤廠,聯電蓋五變蓋一,台積電緩建。
2001第一任主委十個月下台,負責督導的副主委亦辭職下台。改由謝清志負責

謝清志怎麼做?
研發: 火箭也是這樣成功的!
技術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無中生有 –向全世界徵求可行工法
IV&V: 效果確認 – 客觀第三者, 全國專家
Iterative: 盡善盡美 – 有效時依工法施作完成
無效時回頭再找,直到找到為止。
管理Engineering
系統規劃與管理(System Engineering)所强調的「獨立驗證(IV&V, Independent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Process)」,及「反覆運作(Iterative Process)」,在本計劃進行中發揮了關鍵性的效果!

結果
工程準時於高鐵通車(2007.01.01)前完工。
園區不再有人提起、担憂高鐵駛穿會有振動
2007年以來,台積電、聯電各宣布投資千億
2007年產值5200億,五萬人工作,五年內上兆

檢察官以「圖利罪」起訴共十人
恐嚇評選委員不咬出謝清志就表示與謝有共同犯意,
但經過地毯式清查,仍找不到有問題的金錢,
監聽也毫無所獲,不能辦貪污,就改採「圖利」業者罪起訴

搜索、扣押、媒體放話,浩浩蕩蕩搞了一年多,還在準備庭,真到2008年2月才開始審判庭。

直接證據: 0, 間接證據: 會議記錄/公文:99, 口供:152
過程中,很明顯,檢察官找不到證據,就先關再說,搜索, 威嚇, 仍無所獲,就以起訴威脅。
起訴書亂寫,法庭上說謊不必負責,故意把時空錯置。
顏色辦案,召開記者會宣佈起訴,說謝清志是獨派大老。

個人覺得本案顯然根本是藍調檢察官,為了2008大選,創造貪汚政府形象;許添財市長、石守謙院長、郭瑶琪部長等…。

唉,轉型正義,長路漫漫

媒體標題殺人:監院報告 扁政府治水進度 嚴重落後

按:報導中「經濟部水利署辦理「第二期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的部分,經濟部應該算是「中央政府」了吧?不過請注意:該方案「執行期間是九十年到九十七年度,橫跨宜蘭、桃園、雲林等八個縣市」,與報告裡八年八百億的「治水特別預算」根本是兩回事!

且不論當初扁政府的治水預算被國民黨擋了一年多的往事,最終預算畢竟通過了,但縣市政府自己「未能配合籌措用地經費,或取得用地有問題,導致工程進度中輟或落後」,無法向中央政府申請治水預算,能怪中央「執行預算落後」嗎?

出處:監院報告 扁政府治水進度 嚴重落後

【記者李祖舜、李光儀/台北報導】

卡玫基與鳳凰颱風造成重大災情,監院昨天公布的「中央政府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第一期特別決算審核報告」指出,九十五、六年度,扁政府執行治水特別預算進度嚴重落後,歲出編列三百零九億六千五百萬,應付出但遭保留的金額高達一百八十七億三千餘萬,占預算數高達六成。

這分報告也直指政府各項治水計畫執行成效都欠佳。與地層下陷息息相關的地下水抽用不減反增,經濟部水利署辦理「第二期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經費總額為十億八千多萬元,執行期間是九十年到九十七年度,橫跨宜蘭、桃園、雲林等八個縣市;但從執行結果來看,九十五年應有六成五的地區「地下水水位不再下降」,實際上只有四成九,差距超過一成五。

(中略)

監院審查報告中也點出,自九十五年起陸續發包的八十個水系治理工程中,竟有七十八個水系因縣市政府未能配合籌措用地經費,或取得用地有問題,導致工程進度中輟或落後。

【2008-07-30/聯合報/A4版/要聞】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轉貼】各大媒體不敢刊登的文章:「從此世間無大愛,唯有慈濟留功德。」朱學恆

按:我自小在一貫道環境長大,在道場紊亂的傳承、分支問題裡,體會到宗教縱使教義殊勝、理念清高,可是一旦由「人」組成宗教「團體」,它也會是一個披著聖袍的世俗組織,在裡面,爭權奪利的行為依然上演——只不過包裝好看一點,身段優雅一點而已。我崇仰證嚴法師,也以朝聖的心情拜訪過靜思精舍,對慈濟充滿溫情的氣氛十分熟悉,但我心裡一直存著懷疑:這個偉大(壯大?)的宗教道場,會不會步上我過去道場的後塵?今天看到朱學恆「從此世間無大愛,唯有慈濟留功德。」一文,終於還是不免喟嘆:個人的願力再強,一旦涉足世俗利益,也無法抵擋弟子、組織異化、乃至於腐化。

又按:我對宗教的「精神層面」沒有批判,我只批判「宗教團體」。

從此世間無大愛,唯有慈濟留功德。」\朱學恆

這是最近在我的部落格上吵得最凶的一個主題。在實際說明這主題之前先來解說一個簡單的歷史狀況。

當莎士比亞創作出傳世名作《羅蜜歐與茱麗葉》的時候,當時英國法律對於他的著作權的保障不過僅有十四年,但隨著後續的商業環境演變,對於著作權的保護慢慢延長到二十一年、二十八年,五十年……

最後,因為眾所皆知的「迪士尼米老鼠要到期了」的原因,美國政府對於著作權的保護在遊說和利益團體的運作之下,被延長到了作者身故之後七十五年。當然,我們的政府別無選擇也只好跟進。

而根據史丹佛大學Larry Lessig教授的分析,人類超過五十年以上還有商業價值的作品,大概只剩下2%,所以,人類其餘本該可以被自由利用的98%的創作就這麼被封鎖在私領域中不能動用……而且,更要命的是,在商業利益凌駕一切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預測迪士尼將會在75年的著作權到期前,再度動用遊說團體來修改美國法律,延長對其著作權的保護。(法律不能只為一家公司而修訂,所以一定得要全面普及性的涵蓋所有作品)

所以,各界的有志之士才會開始發動一連串的知識產權開放、授權規範修改等等,希望能夠讓人類的知識在不違背商業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持續傳承和繼續被利用。(試想,如果愛因斯坦說他的相對論「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人類的科學會如何的停滯?)

話題轉到台灣,慈濟這個團體(雖然我們都以為它叫慈濟,但其實底下有家電視台叫做慈濟大愛),因認為大愛計程車侵害了他們的商標權,即使一方經營的是宗教、醫療、慈善,另外一方是運輸業,慈濟大愛還是向智慧財產局檢舉大愛計程車侵權,雖然遭到智慧財產局否決,但在又向經濟部訴願和經過法院判決之後,判定慈濟勝訴。大愛計程車必須要更改已經沿用許久的名稱。

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兩個企業之間的爭議,但有趣的地方在於,在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網站調查之後,發現這個訴訟案件不過只是個開端而已。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向智慧財產局註冊的大愛商標涵蓋了難以想像的廣大範圍:星相算命、婚友社、保全、衛星定位、建築施工、零售業、馬戲團、網咖、坐月子中心、動物美容、動物醫療、電腦動畫製作、提供氣象資訊……多到我在這裡寫不完!換句話說,在這個慈善企業一番鋪天蓋地的註冊之後,從此台灣幾乎再也沒有任何企業可以用大愛這兩個字來開業經營任何營業項目了!

不過,真正讓我們這些俗世之人無法理解的還是同一個基金會利用慈濟和蓮花圖樣註冊了商標的營業項目包括了:冰淇淋!魚餃!布丁、糯米飯、肉品、水產!還有酒類和啤酒!甚至還包括了聖誕裝飾品!

禪宗的六祖慧能在講出以下偈語的時候,大概沒想到後代以佛教為名的團體會涉足酒類、肉品、水產、馬戲團的商標註冊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附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檢索系統連結,「申請人」欄輸入「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即可查到。以下是第一頁的資料圖檔:

音樂推薦:流浪記

原住民的辛苦,從他們創作的歌裡最能深切的體會出來。「流浪記」這首歌,巴奈、紀曉君都演唱過,兩人的聲腔、唱法風味大不相同,但「原住民被迫離鄉背井」的主旋律卻是一致的。請欣賞兩人演唱的「流浪記」。

流浪記(巴奈版)

流浪記(紀曉君版)

歌詞

作詞:panai 作曲:panai


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
我實在不想輕易讓眼淚流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 不會害怕
我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長大
我不想因為現實把頭低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 能學會虛假
怎樣才能夠看穿面具裡的謊話
別讓我的真心散的像沙
如果有一天我變得更復雜
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裡的puy uam

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
我實在不想輕易讓眼淚流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 不會害怕
我就這樣照顧自己長大
我不想因為現實把頭低下
我為我並不差 能學會虛假
怎樣才能夠看穿面具裡的謊話
別讓我的真心散的像沙
如果有一天我變得更復雜
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裡的那幅畫
怎樣才能夠看穿面具裡的謊話
別讓我的真心散的像沙
如果有一天我變得更復雜
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裡的puy uam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我執

打破鏡子 消滅了眼前的
自己 卻在盈耳的聲音中聽見
自己 只好暢通耳膜
任音波來去
而心跳、呼吸
又時時刻刻地提醒著
自己 於是努力地止息 調伏
自己 卻仍頑強地在努力中
留下了
自己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轉貼:詩的音樂性與繪畫性

詩的音樂性與繪畫性【凌性傑/紀錄整理】【2006/05/20 聯合報】

春雨初歇的午後,花蓮的天空仍然有點灰,詩意在這塊靜謐的土地上悄悄滋生。出生於花蓮的主持人陳義芝說,自三歲離開這片土地後,半個世紀以來不斷的回返花蓮,在山風海雨之間,花蓮高中作為台灣文學重要的搖籃,是文學史上可以見證的。詩人楊牧、陳黎、陳克華,小說家王禎和、林宜澐,散文家吳鳴、廖鴻基,都是花蓮高中畢業的校友。花中文學傳統極其深厚,江山代有才人出,在這片文學領地,詩人陳育虹、向陽帶領著青年學生追問詩的發生。陳育虹談詩的聲音結構(音樂性),向陽談詩的圖象與意象(繪畫性),藉由這兩個面向,我們通往詩。

詩的音樂性

陳育虹以輕柔的嗓音唸著自己的詩作〈只是一株細瘦的山櫻〉作為開場,抒情且迷人的帶人進入詩的世界。她回憶自己在家裡後院種了山櫻花,出國十多年以後回來看見山櫻開花,當下便有體悟而寫下這首詩。詩句中反覆使用細瘦兩個字來傳達山櫻的姿態,同時也比況風吹時窸窸窣窣的聲響。最後幾句尤其充滿張力:「只是一株細瘦的山櫻就把整個宇宙╱佔滿了整個心佔滿了╱(一株細瘦的山櫻以及山櫻細瘦的死╱就把整個後院佔滿了)」。只是一株山櫻,卻可以面對整個大宇宙。物質的與心靈的,在此可以相互融通。詩人現場的朗誦證明詩一定要唸出聲音來,聲情與文情必須相應,才是這項技藝的最高境界。

詩是一種語言文字的藝術,字義與字音乃構成這項藝術的兩大要件。從兩千多年前希臘羅馬的史詩、中國的《詩經》以降,詩人們不斷的吟詠,詩歌有別於其他文類最根本的元素正是音樂性。詩與歌關係密切,往往無法分割來談。詩的音樂性來自於固定的格式、韻律,不斷的回環往復之間讓人方便記憶,琅琅上口。中國的唐詩、宋詞、元曲,西洋的十四行商籟體、十九行鄉村詩都是詩的格式,詩的形式規範可以從這些不同的樣態上看出來。從閱讀古典作品的經驗,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可以找出一種文學的層次感。古今的對應,也讓現代詩人更能夠清楚的掌握自己的位置。

陳育虹追溯中西詩歌的傳統與新變,西方在十九世紀中以後才出現自由詩,對韻律比較沒有嚴格的要求;中國則在五四運動白話文興起以後,詩的格式規範打破了,現代詩人只能憑著一己的直覺與學養去創作詩歌。她引詩為例,陳義芝〈這一生的發生〉用「一」貫串全詩,有疏有密,有重複亦有變化;另一首〈我們去找我們的海〉看來簡直是現代的詩經,整首詩充滿了詩經〈蒹葭〉的情味,音韻節奏也跟古典相互呼應。美國詩人史帝文斯說:「詩是要用神經去唸的。」因為寫詩的時候總是帶有感情,所以唸的時候必須用感情才有味道。

陳育虹將詩的音樂性歸納為四種表現方式。第一種是押韻,不管是頭韻或尾韻,都是字音的重複。第二種是句型的複沓,譬如詩經〈子衿〉、〈采葛〉,一唱三歎,又如向陽的〈黑暗沉落下來〉,「黑暗沉落下來」可說是種子句,以此反覆造成規律感,規律中又有變奏。第三種是段落或是斷句的處理,楊牧跟管管一個南腔一個北調,斷句方式各異;詩人講話習慣不同,斷句的模式也就不一樣。第四種則是整體的內在音樂。前三種可以從形式上直接分析,最後一種則要連結詩的整體意義來看才能發現。內在的音樂性沒有鑿痕,聲音與意義一體,她舉凌性傑〈螢火蟲之夢〉呈現的是一種輕的東西,抓不住的東西,ㄢ、ㄤ這樣安靜的韻,以及輕細的聲音,使這首詩輕盈而乾淨。

內在的音樂性其實就是一首詩內發的氣質,這也是最重要的。詩人是裁縫師,可能用一整晚把一件衣服縫縫拆拆,當衣服完成,卻沒有人可以見到他的辛苦和裁縫痕跡。陳義芝〈海邊的信〉了無鑿痕,正是這樣的佳作。

陳育虹認同詩是一種音樂性的思考,詩人是以音樂性思考的人。詩人不試圖說服什麼,只是把感覺帶給人家,帶著音感看事情而已。只有情感耐久,情感本身就是音樂性。

詩的繪畫性

在太平洋與中央山脈之間,娶花蓮美女為妻的向陽說自己是半個花蓮人。他充滿詩意的笑稱:陳育虹長得比較繪畫,自己長得比較音樂。簡單的說,詩通過圖象來表現,透過聲音或音樂、歌聲來傳誦。

要說起詩的藝術特質,向陽不薄今人愛古人,同樣從古典講到現代。他回想起小學時背誦唐詩,古典詩歌以固定的音節來呈現,而其中皆有圖象。譬如杜甫名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光是「星」、「平野」、「月」、「大江」這四種圖象,就構成了完足的詩意。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則全由意象的組織,達到詩意的完成。

所以他又說詩是有聲的圖畫,圖畫是無聲的詩。中國古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就是這個道理。詩歌、音樂、美術形式不同,然而表現的方式是一致的。詩的音樂性就外在而言,包括了用韻、句型句式的格律、聲音平仄幾方面。就內在而言,則如同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所說:「在聲音之中召喚意義。」並且藉著詩歌,梳理、洗滌情感。

詩的繪畫性可以分三層來談。在最表層來看便是原始圖象,顏色、花朵的意象可以直接從文字上讀出來。第二層進入了意義與象徵的層次,用百合代表純潔,玫瑰則是愛情的化身。第三層便深入到文化的內涵,同樣是白花的意象,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死亡,在西方文化情境裡則代表著純潔。所以意象的解讀,必須放置在文化脈絡下來看。符號學大師索緒爾談符徵(符號的表象)與符指(符號所指涉的意義或內涵),可是並沒有談到文化意涵的層面。

通過圖象的交互比對、運作,繪畫性自然就顯露出來了。詩中圖象的構成其實也指向心象的完成。文字本身一端指向看得見的圖象,另一端則指向意義。以手指月,目的不在指,而在月。思想如何突破,如何能夠頓悟,才是詩人要思考的。

中文字形本身就可望文生義,眾木可以聚為森林,把月字寫歪了便是斜月。所以現代詩人嘗試展現詩的外在繪畫特性,我們稱之為圖象詩,或叫做具體詩、符號詩。若要為此下個定義,外型上有圖畫感的詩即為圖象詩。詹冰〈水牛圖〉即是一首好的圖象詩,外在形式(文字排列成一頭牛的形象)與內涵意義兼顧。所以好的圖象詩強調以文字作為圖素重心,除了要畫出外在形象,也要帶出意涵跟本質。

白萩〈流浪者〉、林亨泰〈風景〉其二、陳黎〈戰爭交響曲〉也都是圖象詩佳構。〈流浪者〉以一株絲杉矗立地平面上喻示流浪者的孤獨,重疊的句子又呼喚出音樂感。這裡面有音樂、有繪畫,亦有內在的意涵。〈戰爭交響曲〉以兵、乒、乓、丘幾個字形交織出一首現代詩,充分運用了漢字以形見義的特色。唸的時候,一如機關槍掃射,聲音上的要求也做到了。這詩總字數極多,向陽開玩笑的說,唸完的話全場都倒掉了。

向陽自己寫的〈城市.黎明〉摹狀城市文明景觀,詩行的錯落一如大樓、小巷、百貨公司各自散置。這也服膺了詩人自己的詩美學:詩的音樂性、繪畫性、建築性同時具備,構成了魅力以及對心靈的召喚。

詩的能量

山風海雨之外,楊牧也寫過「謠傳的海嘯」。演講結束前十分鐘,「黑暗沉落下來」,發生規模五點六的地震。台下的學生或許是早已習慣這種能量的釋放,僅是輕微騷動。台上的詩人面不改色,繼續談詩論藝。陳義芝豪情萬丈地說,自己當年是乘著花蓮的海嘯出生的,引起同學熱烈鼓掌歡呼。這應該也是詩的能量釋放,青春的震盪。

青春本就是最美麗的詩篇,其中有聲音與形象的結構,有意義的結構。詩的語言突破了常規,一如青春年少的熱情湧動。詩人們說,拿起筆來,寫出自己。或許那便是全然屬於自己的,生命的詩學。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轉貼:中國的地方政府VS台灣的「中央」政府

按:兩篇文章,不同表現。台灣的中央政府再不痛定思痛,恐怕要輸到脫褲子了!

文章連結:追上「退稅潮」,中國東莞發放生活補貼

 在全世界已經有十餘個先進國家,以退稅方式應對通膨困境時,中國廣東省東莞市也從市財政拿出逾1.2億人民幣,向12.2萬低收入發放臨時生活補貼。......

文章連結:一堆都是狗屎,阿九還繼續在騙
......
狗屎之多,真是撿拾不盡。最後必須提一下他(馬英九先生)的生日三願。他說,他希望國內所有弱勢同胞都能得到適當照顧,雖然不容易,但政府沒有照顧到的,也許民間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對弱勢同胞的照顧是執政者的責任,也是他的重要政見之一,如今卻變成他的生日願望,竟然沒有提出具體有效的政策,還要求民間彌補政府做不到的,真是讓期待他兌現競選諾言的弱勢族群情何以堪!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飛鳥與魚

以海平面為起點
妳的世界是汪洋
以地平線為基準
我的世界叫穹蒼

一直生活在各自的無限裡
卻不約而同地 接近
海天一線
世界,瞬間由象限壓縮成一個
點,一個僅容彼此凝望的
小小的點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好文轉貼:雁在宇宙盡頭飛行\李敏勇

文章出處:新台灣新聞週刊2008/07/03 第641期

文摘
〈雁聲〉和〈烏鴉〉這兩首詩,都經由聲音給出詩情。但〈烏鴉〉這首詩,相對比較重觀看,從「那聲音是吃寂寞而活下來的╱誰都至少做了一次烏鴉」,演繹而出的是烏鴉的情狀。而〈雁聲〉,從頭到尾以聲音為重。

「聽到雁聲
飛著的雁聲
與那無涯的宇宙盡頭深度是
相同的

因為我患著不治的病
所以?
才能聽到雁聲」

患者不治之症的詩人,經由雁聲,探觸無源的宇宙盡頭的深度。所謂病者的靈視(Vision),視覺和聽覺的感應,在這首詩,在這位詩人的作品裡,充分顯示出來。如果不是患著不治之病,作者可能無法那麼專心一意,會因為心有旁務而無法探觸到這種高度和深度。

不治的人的病是
與那無涯的宇宙盡頭深度
相同的

病的哲學,就在於此。林上昭夫的一系列《動物哀歌》,充滿憐憫之心,洋溢著同情。他從動物的處境想像人生。沒有距離,而只有關連。烏鴉吃著寂著寞而 活下來的聲音;除非一隻隻的老鼠也能被愛;記得打破烏龜的人與日期。在每一首詩所觸探的動物處境裡,流露著不是患著不治之病無法感知的人類愛。

飛雁的姿態
我想我才能看到
飛雁的終點
我想我才能曉得
我哪地點可擁抱著雁
我想我才能辦得到

聽到了雁聲
專心地在飛著的雁聲
我是聽到了

寫這首詩的村上昭夫,經由傾聽感知生命裡最深沉的意涵。讀這首詩也要經由傾聽,從傾聽,觀看的細想,一些深刻的意義才會發生。那像是被捕捉在詩之行句的意象,被某種感人的細微的聲音護守著。

因為患了不治之病,詩人村上昭夫傾聽了動物哀歌,並且從而觀想了人生。我們閱讀詩人觀想的人生,並且傾聽到在寂靜中的一些聲音。

好文轉貼:連結土地與文化 小吃也能變慢食


新台灣新聞週刊2008/07/10
第642期

您也許有聽過「慢食」,事實上,「慢食」這個名詞在台灣,已不是一個新鮮的名 詞,但是,卻是個被大部分人誤解的名詞。知名美食作家葉怡蘭,在台灣的義大利餐廳用餐,一道菜等了四十分鐘,她忍不住催促,餐廳方面卻辯解:「催的話就不 是慢食了」,此話一出,令她相當氣結。很多人以為,慢食就是像歐洲人一樣,一頓飯吃上幾個鐘頭,這也讓慢食成為好用的藉口。

慢食並非慢吃 係指生活態度

兼具美食作家與營養師背景雙重身分的作家徐仲,曾赴慢食發祥地義大利求學、旅遊,然而,提到道地的義大利「慢食印象」,徐仲首先釐清:「所謂「慢食 (Slow Food)」,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事實上跟慢慢吃一點關係都沒有,慢慢吃的話應該是「Slow Eat」。徐仲提到,慢食組織的出現,來自於義大利人對自己國家飲食文化的高度自傲,因為對於義大利人來說,「媽媽的菜」也就是家族傳下來的味道,是相當 重要的。

徐仲提到,當時在義大利求學時,有位義大利籍教授說過:「世界上沒有義大利菜,義大利菜是你們這些老外講的。」徐仲說,義大利是由多個聯邦所組成, 他們有托斯卡尼菜、有西西里菜…等,每個菜都有歷史淵源且區分得非常清楚,徐仲曾在義大利到處旅行,卻沒看過一家法國餐廳,儘管法國地理位置就在隔壁;但 是在法國旅行時,可以看到很多披薩店跟義大利麵店,徐仲提到,這顯現的是一種強烈的民族性,而這強大民族性背後的意涵之一,就是要把最好的傳給下一代。

回想昔日的「義大利印象」,徐仲指出,因為當地的高物價,義大利人並不是一個喜歡外食的民族,所以大部分三餐都在家裡解決,一個月全家出門外食兩 次,已經算頻繁的了;與台灣不一樣,在台灣,一天到晚外食,是我們習已為常的生活型態,反而在家裡吃還不太正常。所以,在義大利這種保守的民族性下,「媽 媽的味道」從習慣演變成一種文化,也就不足為奇。

速食文化入侵 義國惶恐憤怒

因此,當這樣的文化,被義大利人視為最不懂吃的美國人夾帶「速食文化」入侵,義大利人當然很憤怒,也很惶恐。然而,提到速食與義大利在地食物的差 異,徐仲說,速食產業有一種特性,就是要求口味的一致與統一性,因此,物產食材來源就必須要以科學化的方法掌控,所以,在大財團、大資金跟農民進行契約合 作的交易下,很多生產在地食材的農民,為迎合大企業所求,會漸漸排擠掉一些生產地方性農產的人。舉例來說,某一的地區的雞隻品種,需要生長一年多才能食 用,可是其他地區或其他品種,卻只要兩個月就能換取賺頭,就算堅持養在地品種,但卻因生長緩慢,在收益無形中減少下,逐漸也不得不忍痛放棄在地品種,向商 機妥協。

就算是義大利這樣一個非常重視家族的國家,在工業化的社會腳步下,許多義大利人必須離開家鄉到別的地方工作,如此演變,也催生了速食產業的發展,徐 仲舉例說:「你可能願意花六歐元吃一客麥當勞,但是,如果叫你花三十歐元,花上四個小時吃一頓家庭式晚宴,可能比例就減少很多」。

連結土地文化 慢食充滿商機

因此,徐仲提到,慢食協會創辦人卡羅.佩屈尼所要提倡的,是要義大利年輕人更了解在地料理,並非叫大家去對抗速食產業,佩屈尼希望能有一種思考邏 輯,就是「如果你用心品嘗過家鄉菜後,覺得還是速食食品好吃,那就選擇速食吧!但在這之前,是否真的靜下心來,品嘗家族或傳統的義大利在地食材所作的料 理。」以這樣的邏輯概念,跟速食作一個「逆向思考」。

「慢食的精神,就是透過食物來了解這塊土地。」徐仲以營養師背景提到,台灣近年來癌症發生的年齡層一直持續下降,癌症導因固然很多,飲食只是其中一 環,不能保證吃什麼不會得、不吃什麼就會得癌症,但可以思考的是,年齡層一直降低,從過去到現在,變化最大的就是飲食習慣的改變。

徐仲也提到,慢食其實可以是很大的商機,以義大利來說,用這樣的方式保有固有文化之外,還推展到觀光,相當有意義。例如義大利一款品名為 「Moscado d'Asti」的葡萄酒,是在「Asti」這個地方,用一種名為Moscado的葡萄所釀造而成。所以想要品嘗這款葡萄酒,就必須到這地方來,名符其實的 「用在地產品,推展在地觀光」。

食材決定等級 小吃也能M化


至於,台灣最出名的小吃文化,徐仲建議可以朝向「M型」發展,但不是價錢的M型,而是精緻度。例如蚵仔煎的蚵仔是哪裡產的,品種選擇的理由是什麼。 徐仲說,牡蠣不僅要看出海口附近的汙染度,還要看河流上源的汙染度,上游的森林、植被、土壤......等,都會影響到牡蠣在出海口吸取養分的優劣,因此 台灣各地區養出來的蚵仔,味道應該是不一樣的,大小也不盡相同。

徐仲表示,慢食精神一是要提倡物種完整度,二是希望不要因為過於快速的社會腳步,讓不錯的品種或物種,在商業化下被淘汰。例如台灣早年有一款水果叫 「蜜雪梨」,因為水分很多,在二十年前被寄予厚望,可是後來生產發現只能存放十四天,在經過盤商、市場,加上當時又沒有宅配,不耐運送,因此,最後也只好 被市場淘汰,但徐仲認為,這個品種其實很好,所以始終在想辦法,要將它發展回來。

徐仲指出,慢食並不是立足在嚴肅地希望保留全部物種的生態角度,也不是偏激的只為了抵抗速食的商業角度,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所謂生態,只是包含在生活態度下的一項。歸咎到最後,「慢食」都還是一個出發點,就是「盡一切可能保留好的食材。」

發展慢食文化 首重品質評鑑


相對於發源地義大利,國情、文化皆不同的台灣,該如何發展適合我們的慢食文化,徐仲表示,第一步要先知道我們有什麼。他舉例說,自己曾藉由舉辦「品質評鑑會」來了解台灣的物產,舉凡醬油、豆腐、蜂蜜的品評......等,因為透過品評是了解物產最好的方式。在歐洲有所謂的品油師,徐仲表示首次在國外上品油課時,深刻了解到,不同地域橄欖油味道的不同,有的有鳳梨香、有的是綠番茄香、有的是 「peper」胡椒香、有的是「Chili」辣椒香,有的甚至有苦味。他進一步補充說,好的橄欖油會有辣味,在喉腔哪個部位辣味會停住,也會依品種的不同 而有所差異,而不同品種在料理上的運用情況也不一樣,歐洲藉由這樣的品嘗分辨,把橄欖油的M型社會做出來。說到個人對慢食的主張,徐仲也表示,去義大利讀書,是為了把對方的概念帶回台灣執行,來落實台灣在地飲食文化的活絡,而不是要去宣傳義大利的飲食文化有多美好。徐仲認為,自己不是在執行慢食,只是反應一種生活態度,「我不會無限上綱拒絕速食商店,如果在現在這樣的夏天走在路上,肚子餓了而附近只有麥當勞,又有提供冷氣,我還是會進去。」

飲食環境多元 不必抗拒速食

徐仲認為他與義大利的慢食者不同,因為義大利的慢食者,是絕對不進麥當勞的;但徐仲認為,自己來自於一個多元化的地方,進入速食店並不會讓自己停止 追尋、熱愛台灣在地食材,吃義大利菜,吃法國菜或者吃印度菜,並不代表自己不吃台灣菜,反而更了解台灣自己的食材、更了解自己吃下的是什麼,「人該為自己 負責,包括『吃』這件事,因為對現在人來說,這是每天都在進行的動作」。

好文轉貼:權力飢渴症\老包

文章來源:新台灣週刊2008/07/10 第642期

文摘

簡單言之,藍色集團已被權力飢渴症沖昏頭,也就根本無視民眾生活痛苦指數的快速飆高。對他們來說,長達八年(甚至二十年)的權力失落期,實在是太長 了,現在拿回執政權,難免露出狼吞虎嚥的醜態。而權力飢渴症又是集體性的,不僅新上任的政府官員在張牙舞爪,就連藍營的立委也常有「不夠吃」的激情反應, 日前在行使監委同意權時,刻意在投票行為上有所表示,據說也是在怪罪馬英九只顧獨享,而未考慮他們的飢渴。至於剛通過提名的監察院長王建[火宣],則儼然尚方寶 劍在手,既自命「聖人」,又上媒體大言不慚他將辦這個案、辦那個案,一副要大開殺戒的模樣,完全聽不進去前監察院長王作榮對他的曉以大義,也誤解了監院院 長的角色,以為那是一張可以恣意殺人的特許執照呢|這都是一種權力的飢渴症在作祟啦,馬英九會提名這麼一個自以為是、有深深藍背景的人當院長,唯一的解 釋,就是物以類聚而已。

然而過度的權力傲慢,通常反應的就是這個政權,內心另一個層面的自卑罷了(正好像人們常說天才與白痴,乃一線之隔)。馬氏政權對台灣人民的傲慢與吊 兒郎當,大家已有所領教,但這個政權對中國卻是極為察言觀色,顯示的就是令人不忍卒睹的自卑。不久前馬英九公開表示,中國當局的陳雲林若來台,見面時稱他 「馬先生」即可;再隔不久,馬政府的海基會秘書長,在台灣歡迎中國客及官方代表時,致詞中提到馬英九,也就不敢稱「馬總統」而稱馬先生了。這樣的馬先生傳 奇,落在這個權力飢渴症、狼吞虎嚥的集團身上,雖然不足為奇,但是我們可清楚記得,八年來的扁政府時代,藍營很多人第一次是因為阿扁「選票未過半」,而不 稱其總統,第二次則是因為「兩顆子彈造假論」,而不承認扁當選合法性,故也拒絕稱其總統----總之,按照藍色思維,不稱「總統」而稱「先生」或直呼其名,乃一 種否定其正當性與合法性的堅決意志,今馬政府碰到中國就矮了一大截,一副羞於見人的模樣,連自己身為總統的正當性都加以否定,也實在舉世獨有。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聲援莊國榮老師」連署

新聞後續:教評會流會 莊國榮暫留政大
不過「新學期將暫時續聘政大公行系助理教授莊國榮,直到教部再度核定此案。若是學期中通過不續聘案,課程會立即由他人接手代課。」云云,政大不把莊老師踢出校園絕不罷休的意圖昭然若揭。政大校方的作為真令人感到羞愧!

連結:莊老師言論內容的影音連結(一刀未剪版)


連結:我們的呼籲:請教育部依法把關!—學界針對政大不續聘案的連署聲明(連署區在網頁最下方)


為了方便大家
依據莊國榮老師的「粗口」內容,以做為判斷政大校方「不續聘『判決』」的適當性、合法性,在此先附上
莊老師言論內容的影音連結(一刀未剪版),請大家先看清楚、聽清楚莊老師言論內容的全貌,再去看一下我們的呼籲:請教育部依法把關!—學界針對政大不續聘案的連署聲明內容。若您同意連署聲明,請在該網頁下方留下您的連署大名或單位。

我個人看完莊老師的發言,我的看法是:

一、發言的場合是選舉造勢場合,這種場合因有群眾之故,言論尺度本來就比較寬,不管藍、綠都是一樣的。莊老師的「粗口」,罪過很大嗎?

二、就算「雞蛋挑骨頭」好了,身為「教育部官員」,莊老師也以「辭職」為粗口風波負起責任,現在「申請復職」(請注意!不是參加「教師甄選」喔!)只是行使個人權利而已,政大校方憑什麼僅是一句「口誤」就要讓一個人喪失工作權?

三、說「口誤」,其實也不對。莊老師所謂「乾女兒變成幹女兒」的言論,也是依據是壹週刊「馬英九的老爸死在乾女兒的房間裡」的報導而來,而馬英九先生的老爸愛風流、愛收乾女兒也不是秘密。如果莊老師所言並非事實,為什麼馬英九先生不對壹週刊、莊老師提起誹謗訴訟?(馬英九先生愛告人又不是什麼新聞!)真要非議莊老師,應該是針對「誹謗」(捏造事實、毀人名譽)才符合「比例原則」吧!針對「言而有據」的事實用字「不文雅」一點,有那麼大的罪過?

四、當時莊老師對馬英九先生的批評,現在通通應驗了----對中共軟腳、下跪(別跟我說你看不懂這只是個「比喻」),無能(這個「九劉內閣」這一個月來的表現還要多講嗎?),沒擔當(「退居二線」為的是什麼?過去當市長時有錯推給下屬的表現也是罄竹難書----別忘了還有個倒楣鬼余文要為「進馬先生口袋的特別費」去坐牢!),哪一項不符事實?說他是「小孬孬」,誰曰不宜?

我很感慨,這麼一個就事論事的好人才、好老師,只因一句粗口就被打壓成這樣。若不是形勢比人強,莊老師的所作所為哪裡需要這麼低調?不禁想起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一文的結論:「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政大啊!莊老師這種「諤諤之士」才是校方的資產啊!難道一定要驅逐良幣,讓校長成為「雞鳴狗盜之雄」才叫「名校」嗎?

ps:連署聲明下方有黃武雄教授「給認識──和不認識──友人們的一封信」,僅摘錄部分內容,與大家共同省思:

請注意莊教授的言論若有侵犯到他人名聲或權利的部分,
應由法律制裁,
而非由大學以道德理由懲處。
這不是很顯然的道理嗎?
台灣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
以莊的粗話對小孩傷害很大為由,
公開說不續聘並未違反比例原則,
這種莫須有的說法,可以成立嗎?

媒體不是每天都有
無數"傷害小孩"的言辭出現,
當事人該受什麼懲罰?
(按:於我心有戚戚焉的一段話!)

莊不是已經為口出粗話
當夜便辭去教育部主秘職務?

在選舉激情的場合,
講幾句不得體的粗話,
便丟掉大學教席,
真的不違反比例原則?

唉!
這些年我最痛苦的事,
便是是非混淆,
到底是我老了,
退化了,還是什麼地方不對勁?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特殊的中文系: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

按:
這 篇報導有一個特殊的現象: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雖然號稱「培養學生在傳統的中文基礎上,學習中外現代文學及文藝理論,達到中西合用的效果」,但是兩位 受訪者黃子恩、連掌旭卻不約而同的表示對傳統古典文學學習的困難,而連掌旭還對自己能「在現代文學的領域中遨遊」感到慶幸。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連對中文有興 趣的人都未必啃得下文言文,搶救國文聯盟卻要莘莘學子透過古典的文言文提升語文程度,其作法恐怕有商榷的餘地。

至於其他內容,報導說明還算中肯。像是強調閱讀啦、提升文字敏感度啦、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等等都很有價值。尤其「神的複眼」真是妙喻!請參看下文,此不贅。

非典型中文系 教你實現創作夢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莊宗勳/文化報導】 2008/04/28

大量閱讀是文藝組的必備功課。(莊宗勳/攝影)
全球吹起中文熱,中文系所漸熱門,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是全國第一個以教授創作為目標的系所,在各中文系所中,特別顯目。

文藝組有別於一般以古典文學為教學重點的傳統中文系,著重培養學生在傳統的中文基礎上,學習中外現代文學及文藝理論,達到中西合用的效果,進而培養成為作家。知名小說家駱以軍即是畢業於文藝組。

以前就讀中國科技大學財金系,現在轉到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的黃子恩,「我想讀中文系,卻覺得自己沒辦法吸收龐大的古典文學,所以才選擇以現代文學為重點的文藝組。」

我覺得古人的東西與現今難免脫節,在文藝組可以學到透過使用現代的語言,提升自己的中文造詣。」文藝組的連掌旭也很慶幸自己在現代文學的領域中遨遊。

文藝組非常重視學生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系上教授創作的駱以軍表示,他希望能藉由閱讀,讓學生多接觸經典之作。

教授現代文學導讀課程的嚴紀華認為,藉由文學理論的學習,以及深入的分析,再加上大量的閱讀,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自然而然就會提升,對創作有很大幫助。

駱以軍說,他著重於啟發學生的創造力,他每個星期提出不同的主題和同學們討論,並出作業給學生練習,訓練他們調度各種場景的能力。同時也會請作家來演講,像是伊格言、陳雪或張耀仁,希望能激發學生們一些想法。

駱以軍表示,經過小說的訓練後,學生可以學到從更多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情,他常將這比喻為「神的複眼」。就像前陣子的陳冠希事件,也許學生可以不跟隨媒體的角度,試著從文學、電影或是藝術等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應會有更多收穫。

關於高行建「閱讀文言文能知道如何精準用字」之我見

按:我是念文言文出身的,但卻反對(好吧!衝著「高行建」的大名,改「不認同」好了)文 言文對「一般人」是有效(恩......改「「較佳」吧!理由同前)的提升語文工具。蘇治宏的這篇報導讓我有些反思,畢竟諾貝爾文學獎的光環可不是華人自 己「老王賣瓜」的,應予以適度的尊重。但看完報導,其實只有前兩段跟新聞標題有關,後文都是關於創作的問題,因此接下來我所寫的個人意見,恐怕不宜當作是 對高行建的批評,僅能視為對高行建的隻言片語的一點質疑。為便於兩相對照,以下以「隨文按語」的形式提出意見,請參看。


高行健:文言文是漢語基礎【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蘇治宏/台中報導】2008/06/17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日前應邀至逢甲大學「談創作」。高行健指出,閱讀文言文能知道如何精準用字,對於文學創作有助益,「現在有很多文章準確性不夠,表達易使人誤解。文學創作是具體細微、是活的現代漢語,要準確表述。」他說。

按:「閱讀文言文能知道如何精準用字,對於文學創作有助益」這段話我只認同 後一句。我說過,文言文對語文能力的提升當然有用,否則余光中、鄭愁予的學思歷程不就是謊話連篇?但對「一般人」來說,文言文是一道專業的「閱讀障礙」, 而一般人又多不是以「文學創作」為學習目標的,因此,我不認為文言文是好的提升語文程度工具。

其次,「閱讀文言文能知道如何精準用字」這句話我嚴重質疑。文言文有幾千年 的發展歷史,在中國文人階層是跨時代、跨地域的交流工具,但也正因為跨度如此之大,文言文有嚴重的「歧義」問題。舉個例,很多「通假」明明是古人寫錯字, 但因為可以透過「訓詁」的方式解讀,因而被文人階層視為無誤、可行。因此,學習文言文要翻越的何止「語法」這座高山?連最基本的「語義」都可以形成或高或 低的障礙。年輕學子在知識多方的現代,有那麼多的心力可以像古人一樣皓首窮經嗎?再以我過去的經驗為例。我曾在中研院近史所校對過古籍(還是晚清時的作 品),那些線裝書的通假字很多,而通假字密集的大量接觸,有一段時間讓我在看到該字時竟產生混淆,不敢確定在白話文裡 這樣寫是對是錯?舉個例,在古籍裡,「辦=辧=辨=辯」,但在白話文裡,除了少見的「辧」字外,其他三個字都有固定的用法而不相混。由此看來,「閱讀文言文能知道如何精準用字」?縱使地位崇高如高行建,我仍必須對此意見提出質疑。

文言文是漢語基礎。」高行健語重心長地說,白話文寫作不過一百年,過去是話本小說,「五四運動以後,翻譯引進中國,」他說:「漢語本來沒有語法,年輕作家沒有意識到漢語被歐化了。

按:「漢語本來沒有語法」這句話有語病(應該是報導者斷章取義所致),如果沒有語法,不要說文言文了,一般人講話也會淪為雞同鴨講,根本無法溝通,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改為「漢語本來沒有『語法學』」才合理。

至於「文言文是漢語基礎」,衡諸歷史,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所謂的 「正統」傳統文化)沒有不靠文言文記載並流傳下來,所以這句話我是認同的。只是現代漢語有其語言的發展環境,比如海峽兩岸幾十年的阻絕,各自發展出各具特 色的字辭使用差異,如果兩岸真要統一,似乎不藉助堪稱「交集」的文言文好像也說不過去。

而「漢語歐化」的問題,余光中也提出類似的看法,從文學的角度這的確是個危機,不過從更廣泛的知識角度看,這又是不得不然的結果。這恐怕是華人社會必須努力去克服的「大哉問」。

有許多學生立志成為作家,卻怕無法負擔生計。高行健對此感慨地說:「文學寫作從來不是一項職業,即使李白也無法靠寫作吃飯。要有獎項才有知名度,這是從以前就存在的困境,不單是中國,世界都一樣。出版業不景氣,作家不能靠稿費生活,一點也不奇怪。」

「那怕只是一行詩被發表出來,也要繼續寫下去,就是因為這樣的堅持,才讓一個作家成型。」高行健指出,「人生沒有一個理想的天國,可以在裡面安心的寫作。一個詩人想被社會養,那是妄念」。此言一出,讓現場學生掌聲不斷。

「一個作家不要去想讀者看完作品會有什反應,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反應,」高行健說,不要想討好讀者,「這是很糟糕的」。

作者是自己的第一個讀者,一個好的作家,也會是一個嚴格的作者,他不會輕易把稿子拿出來,那些自己覺得不必要、不滿意、不傳神、虛假的,都不應在作品中出現。」高行健指出,如果作者意識到這點,才能寫出不凡。

作者自己的作品要能打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文學縱然是個人的發聲,但還是可以交流的。」高行健說。

高行健在最後表示,未來世界的文學發展誰也無法預料,他以911恐怖事件說明,文學發展也可能有其意外發生。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謎一樣的人物:「老帥」李登輝

按:朱高正一句「政治是高明的騙術」,註解了台灣近二十年政治版圖分分合合的動態歷史,而當中最深沈、最複雜、最難被理解、最被多角度詮釋的人物,首推李登輝。他的自傳、訪談、報導,這麼多年來早已汗牛充棟,但當中所呈現的形象,很多根本就是「李登輝打李登輝」。表面上,他遊走於藍綠\統獨光譜之中,人人都可以從他的隻言片語裡詮釋出一個「李登輝」,但這些矛盾的「總和」,卻不等於真正的李登輝。他是個謎一樣的人物,加入過共產黨、以國民黨員身份從政、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台獨教父(他自己不認同這個身份,但卻是很多人對他的理解與寄望),連彭明敏教授這樣的老先覺,也只能「認知」他的複雜、卻無法「知道」他的複雜。許多人和李登輝有或身或淺的緣分,在不同的時間裡,與他或親或疏,但李登輝似乎不曾對這些分合掛心,依然孤獨地走自己與眾不同的道路。

下文是最近的一篇關於李登輝的報導,主述者是前法務部長城仲謀。我不否認,他的敘述讓我「回溫」了對他的景仰(事實上排除掉「政治」上的李登輝,我還是佩服、尊敬李登輝,畢竟他是台灣政壇上學養最深厚的人。不信?請翻翻他所寫的《武士道解題》)。也許這也只是一篇「口述」的李登輝(雖然打著「理解李登輝的內心世界」為名義),不是「真正」的李登輝,但我仍願在此推薦此文,畢竟在馬政府大肆摧殘本土價值的當下,這篇文章可以給我一絲絲本土信仰的溫暖。

城仲模:老帥沒變 永遠捍衛台灣(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41期

自從去年初前總統李登輝接受壹周刊專訪時表示自己不是台獨教父、台獨是假議題之 後,外界紛紛開始揣測「李登輝是不是變了」;對於李登輝於總統大選期間未大動作挺謝,許多獨派人士至今也仍無法諒解。六月十九日剛接下「李登輝之友會」全國總會長一職的前司法院副院長城仲模認為,這些都是因為大家不夠瞭解李登輝的想法所引起的誤解,而他未來的任務,除了擴大李友會的基層組織外,也要真實傳 達李登輝的想法並宣揚李登輝精神。

站在歷史高度 等待強者出線

對於外界對李登輝的責難與誤解,相當瞭解李登輝思維的城仲模強調,李登輝是有大戰略的人,他總是站在歷史的高度思考問題,並且,一切都以台灣為出發 點。城仲模說,李登輝博覽群書,是一個非常有歷史觀的政治人物,他並以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死亡前的故事,來形容李登輝那站在歷史高度的大戰略。

亞歷山大於征戰途中病倒之後,眾將領圍著他,希望他指定繼任者繼續帶領大家進攻,亞歷山大眼睛緩緩地繞了一圈,將圍在四周的將領通通看了一遍,每個 人都感受到「關愛的眼神」,但他隨即閉上眼未說一句話,手指還動了動表示自己未死,接著,他又睜開眼睛,以更緩慢的速度再將圍在四周的將領又看了一遍,然 後,再度閉上眼睛,不久便停止呼吸。

城仲模表情、動作十足地說著亞歷山大的故事,他解釋道,亞歷山大未指定繼承者的用意,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被指定者成為眾矢之的,一走出去馬上就被其他 人除掉,另一方面也可讓將領們都盡全力去表現自己最強的一面,自然,最強者就會出線。他說,他從前曾向李登輝說過這個故事,感覺李登輝似乎也是抱持著同樣 的想法,最終,最有能力的人,自然就會受到人民的擁護,成為台灣未來的領導者。

為保持影響力 不惜得罪獨派

二○○六年高雄市長選舉,台聯在李登輝的授意下,硬是推派前台聯立委羅志明參選,造成民進黨提名的陳菊以相當驚險的票數當選,許多綠營人士因此對李 登輝與台聯的做法有相當多批評,台聯在高雄市議員選舉中也全軍覆沒。李登輝後來曾對城仲模說,這是因為陳菊在民進黨內屬於新潮流系,新系的過度發展對台灣 與民進黨都不好。

二○○四年總統大選時,李登輝為了幫陳水扁輔選,不但曾出面號召百萬人參加「牽手護台灣」活動,當時擔任「牽手護台灣」活動總指揮的獨盟主席黃昭堂 請擔任總召集人的李登輝協助募款一千萬元,李登輝非但拿了一千萬元出來,後來又額外募了一千萬元,可說是出錢又出力;但相較之下,今年總統大選期間,李登 輝先是遲遲不表態支持謝長廷,後來也只說自己的一票會投給謝長廷,許多獨派人士至今對他不能諒解。

對此,城仲模也解釋道,李登輝一直對謝馬兩人的選情有相當深入的瞭解,知道兩人支持度差距非常大,李登輝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他大動作地支持 謝長廷,對選情也不會有多大的助益,他其實是在等待謝長廷能拉近與馬英九之間的差距,如此一來,李登輝的支持才能有助於翻盤,才有意義,否則,他寧願為了 台灣保持未來的影響力。而馬英九當選後即向李登輝請益,並由前台聯立委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也都證明李登輝的考慮確實是正確的。

要對歷史交代 別人未必能懂

城仲模感性地說,李登輝當總統時常跟他說自己的責任很重,因為他要對台灣的歷史有交代,當初剛接任總統時,只有他一個台灣人要與一大群外省權貴鬥 智,時常感到孤立無援,靠著對神的信仰、將神當作自己的靠山才一路走了過來,他的基本信念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他一生就是要為台灣而奉獻。「我完全 瞭解他的內心世界,他站在很高的地方,他也看得很多,他有大的布局,別人不一定看得懂」。

說起與李登輝近三十年的相知相惜,城仲模回憶道,一九七一年他在行政院擔任參議,李登輝於一九七二年擔任政務委員,兩人因為同在行政院工作而認識, 但真正有接觸是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之後。一九八○年選罷法剛實施,首任台北市選委會主委李登輝找城仲模擔任委員,專精行政法的城仲模以主動、認真的態度幫 忙整理很多相關法規,開會時,李登輝總是聽大家講完了才問城仲模的看法,最後決定照城仲模的意見辦理,「他知道我能做事,也建立了彼此的瞭解」。

一九八一年底李登輝升任台灣省主席時,便延攬城仲模擔任省務委員。第一次發表省務委員名單時,城仲模的名字曾因非屬國民黨籍而被高層刷下,最後在李 登輝的堅持爭取之下,他才於五個月後順利就任。之後,李登輝擔任副總統、總統期間,城仲模也經常幫忙提供意見,他是李登輝智囊團的成員,專門對法政方面的 議題提供專業意見。

追求建國制憲 理念不曾改變

一路追隨著李登輝,城仲模看到他在台北市長、省主席、總統任內皆非常注重人文藝術,城仲模也看到他手不釋卷地大量閱讀,思路清晰,對各種學問融會貫 通,簡直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地步,但總能放手讓屬下做事,而私下相處時,他總是非常謙卑,完全沒有架子,令城仲模打從內心佩服李登輝。

城仲模表示,由於李登輝特殊的成長背景,造成他最擅長的語言反而是日語,雖然李登輝在演講時經常使用台語,但他的台語表達程度仍無法完整傳達他的想 法,若是用北京話講,語言表達上更經常有落差,再加上他說話相當簡潔,因此,他的發言有時會被誤解,第三者轉達他的意見時時常有落差,而年輕的記者也經常 因為不懂他話語中的歷史典故而產生傳達錯誤的狀況,常常,李登輝講了一句話,每個人卻有不同的解釋。幾十年的相處之下,城仲模十分熟悉李登輝的思維與理念,留日的他也能以日語和李登輝暢所欲言,他有感而發地說「他在想什麼,我很清楚!」例如李登輝 因為說「台獨是假議題」而遭受「李登輝變了」的質疑,但城仲模解釋說,其實這是李登輝一貫的主張,他未曾有所改變,李登輝認為,台灣主權早就獨立,因此沒 有再追求台獨的必要,再喊台獨只會讓台灣降格,李登輝追求的是台灣要建國、制憲再如,先前台聯喊出「中間偏左」的路線,城仲模曾問李登輝「中間偏左是什 麼意思」,但李登輝卻說他不曾說過那樣的話。

按:這裡牽涉到專業的「說文解字」:「主權獨立」跟「建國」有什麼不同?還是說「建國」除了「主權獨立」外,還需要其他的條件?若是,那台灣自身還欠缺哪些「其他的條件」呢?這些問題,有勞專家代為解惑了!

對於李登輝未投入聯公投票,城仲模則表示,台灣要加入聯合國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台灣必須是一個國家」,但事實上,國際上仍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 家,台灣的法定地位仍不清楚,因此「入聯」根本還不是一個真正的議題,李登輝是務實的人,他認為現階段比較重要的是想辦法確定台灣的法定地位,而不是喊口 號,此外,他的一舉一動也具有特殊歷史意義,因此他才會不願跟著隨波逐流。

李友會開步走 繼續向下扎根

城仲模強調,「李登輝沒有變」,他還是一樣一切以台灣的利益為出發點他又說了一個故事:日本大將軍乃木希典曾任台灣總督,是一九○四年「日露 (俄)戰爭」主將,他率領兩個兒子一起出征,一個兒子戰死之後,他堅持另一個兒子繼續迎戰,結果也陣亡了,戰勝後,乃木卻因明治天皇過世而切腹自殺殉死。 城仲模相當佩服乃木,卻對日本歷史未重視乃木而感到奇怪,因此他最近曾詢問李登輝對乃木的看法,但熟悉日本歷史的李登輝卻回答說「對這個人沒什麼印象,因 為他擔任台灣總督期間對台灣沒有什麼貢獻」。由此可見,李登輝一切的思考都是以台灣為出發點。

城仲模認為,這種凡事以台灣為出發點、疼惜台灣的思維,就是「李登輝精神」。而他接下李友會全國總會長之後,首要的工作便是在現有基礎下繼續扎根基 層,擴大李友會的組織,並正確傳達李登輝的理念與想法,宣揚「李登輝精神」。他將走訪日本、美國、加拿大、歐洲等李友會,並在全台灣各縣市、鄉鎮都成立分 會,他打算繞台灣兩圈、三圈,重新整合李友會的力量,「二十個人我也可以跟他們講」。

城仲模表示,台聯、群策會、李登輝學校與李友會這四個與李登輝相關的組織各有角色,台聯是正式的政黨以爭取席次為目標,群策會屬於智庫負責研究政 策,李登輝學校則是教育訓練的單位,而李友會則深入民間,宣傳李登輝的理念,四個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也經常聚會討論如何進一步發揮影響力,未來李友會會非常 活躍地對新政府與立委、監委進行嚴格的監督。

重新凝聚力量 等待下次輪替

對於與民進黨的關係,城仲模表示,民主政治需要兩大政黨互相競爭,因此他相信李友會的成員應該也都希望民進黨能夠重新發展。他強調,大家追求的方向 或許不同,因而產生誤解,但其實殊途同歸,「台灣人絕對不能罵台灣人、打台灣人,不能在敵人分化我們的時候被分化,必要時,也該等大目標完成之後再來算總 帳」。他希望,四年後台灣人的力量可以重新凝聚,共同打拚,一起為子孫們捍衛台灣。

按:「必要時,也該等大目標完成之後再來算總 帳」是道道地地的君子之言!沒有足夠的修養做不到這一點的。

城仲模強調,凝聚人民的力量,監督新政府,守護台灣,捍衛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核心價值,真正愛台灣的人會無私無我投入、參與的,只要大家在各自崗位上盡心盡力、相輔相成,台灣國家主權建構、人民尊嚴維護,都會水渠成,自然達到共同的目標境界!

轉貼:中國觀光客登台 經濟美夢恐成空

按:兩岸開放且不論政治上的危機(國防、主權),光是生活上的危機就足以震動社會、草木皆兵。台灣很小,疾病防制的工作特別重要,否則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很快會讓全台籠罩在強大的疫情陰影之下----近幾年的腸病毒、之前的登革熱、口啼疫以及最「經典」的SARS等事件均可為證。然而中國觀光客的大舉入侵,會突破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的防疫網,萬一不幸成為疫區,等於對高度依賴外貿的台灣宣判死刑!----在這種情況下,還條件「想」賺錢嗎?台灣人!

中國觀光客登台 經濟美夢恐成空(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41期

(文摘)

潘孟安也表示,包機直航倉促即將上路,但防疫與國家安全措施卻不健全,還自我矮化歡迎中國觀光客,「國民黨完全執政,卻完全不負責」。他說,包機直 航將上路,但配套準備卻「二二六六」,防疫措施不見了,只有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要求空服員「目測」旅客身體狀況,空服員變成防疫人員,令人憂心,政府 應重新建構防疫系統。他說,安檢也有漏洞,德國、法國、義大利、美國、日本與韓國開放中國觀光客旅遊後,「跳機」情況嚴重,有時要遣返回中國,中國還不接 受,甚至有中國旅遊團一下飛機,就被人蛇集團接走的案例,「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對於中國觀光客的檢疫問題,曾任衛生署署長、對於防疫工作相當熟悉的涂醒哲則強調,這將是台灣的惡夢,而且恐怕是一場做不醒的惡夢!他舉中國衛生部 今年五月份的傳染病發病死亡統計數字為例指出,許多在台灣已經很少見的傳染病,在中國卻依舊盛行,例如A型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等,其中, 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數高達十三萬六千餘例,痢疾的發病數為三萬兩千餘例,肺結核的發病數則為十四萬兩千餘例。另外,還有許多見都未見過的怪病,且中國公布的 統計數字,通常與實際的數字相差許多。

涂醒哲表示,之所以會舉這三種傳染病來談,主要是因為A型肝炎是經由糞口傳染,結核病則是經由呼吸道感染,傳播途徑都是極為容易,而中國人的衛生習 慣極差,隨地便溺、吐痰,就容易將疾病傳播出去。至於痢疾,倘若有中國觀光客在出發來台前,大吃大喝後,來台才發病,到時中國觀光客不僅可能將痢疾傳播出 去,甚至還會怪是台灣食物不乾淨,「這對我們都是不利」。

涂醒哲接著舉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數字表示,根據去年的「急性法定傳染病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統計表」顯示,中國是排名第三的傳染病帶源國,其中A型肝炎有兩例,而根據今年至六月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的帶源名次已經「躍升」為第二名,其中A型肝炎的感染者已有五位。

既然中國傳染病如此盛行,那台灣可有防疫之道?涂醒哲指出,其實台灣的兩個國際機場-桃園以及高雄機場已經有國際級的檢疫機制,要「對付」法定傳染病並不成問題,但是,如今馬政府突然之間開放八個航點,則會讓防疫出現極大漏洞。

「檢疫工作做不好,將嚇走美日觀光客、嚇死台灣人!」涂醒哲說,雖然疾管局表示,已擬好機場發燒篩檢、導遊通報及醫院通報三道防線,應可有效預防疫 情擴散;而為因應防疫需求,八個直航機場都要架起防燒篩檢站。但實際上,要訓練防疫人員並非一朝一夕可達成的,且所需的經費也不少,「恐怕不符成本」。

好文推薦:主體性信心不能垮\作者:老包

主體性信心不能垮(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41期

誰也不能否認馬英九是歷來民選總統中,客觀政治條件最有利,也最好命的一位;馬有占絕對強勢的統派媒體在護航、國會席次將近四分之三可讓執政黨操作,再加上他當選總統的得票率也是歷來最高,政治條件無人能出其右。但這麼有利的條件,卻沒能為他創造較好的聲望,反而在短短的四十天執政初期,即讓社會看破手腳,執政滿意度直線下降至四成(某些媒體的調查甚至只有 三成),民眾怨聲載道,彷彿三個多月前的總統大選投票,竟是一場世紀大騙局。一般而言,所謂「滿意度」指的是一種期待值,與「支持度」不同,大抵是抽象含 糊的客套話,因此,初執政的首長,其滿意度一定會遠大於民眾的投票支持率。換言之,滿意度會從近七成降至三、四成,其變化之快,實令人瞠目結舌。但從馬英 九擁有超有利的政治條件來看,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把聲望搞成這麼低,也實在不是普通的無能而已。

馬政府被看破手腳的原因大致有幾項:首先台灣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正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難題,但馬在當選後及初上台,非但沒有正視這個問題,反而火 上加油,大倡政府部門可以控制的供應鏈(如油、電、肥料等),將大漲特漲的謬論;理論上政府和具規模的上市公司一樣,是屬於「作多」的一方,但馬政府這一 招卻是明顯的「作空」,政治倫理一夕間被顛覆,直接衝擊到經濟面,乃可想見。然而馬政府為何會出此怪招?原來這些供貨鏈背後都牽涉到挺馬財團與選舉樁腳的 直接利益,顯然新政府急著要回報這些人,就不惜把民眾生活的痛苦指數,拿來當墊腳石了。首次執政,就充滿這種邪惡意念,除了某些落後的軍事獨裁國家,民主 國家中是不可能有此現象的。

其次,馬政府竟把台灣的經濟繁榮想像,完全寄託在中國身上,執政黨與政府花絕大部分精神在抱中國大腿,而為了討好中國,也常不惜以弱化國家主權去交 換。早年黃信介曾有一句名言「統一,可說不可做」(台獨,可做不可說),現在的馬政府,卻打破這種戒律,不但敲鑼打鼓的說,也一步步的在做,看在把「海峽 中線」視為防衛大戰略的美、日國家眼裡,難免大感不妙。馬英九把他內心謹記的「化獨漸統」家訓,用文宣式經濟甜頭加以包裝,很快就被看出是絕大的騙術,股 市在一個多月內狂跌近二千點,已是最好的見證。總之,馬氏褻瀆國政的痕跡斑斑可考(包括不斷欺騙社會大眾,與吊兒郎當的回應)完全缺乏虔誠之心。

台灣社會各領域,在長達二十年本土政權的用心經營下,其實已在民間形成一種強韌的「台灣自信」基因,未料在馬英九當選國家領導人後,這些自信的基因 已在快速質變流失,往昔願意為台灣貢獻付出的企業家,甚至也開始透露憂心,因為既然新政府的重心是放在經營中國關係上,那麼大家「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 疑慮,也就油然而生——而剛好當年馬英九憤然辭掉李登輝政府的職位,也是基於他在本土政權的價值中無法適應,公開宣稱「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因此 大家更有理由相信馬氏既已掌權,其翻轉既有價值的決心。不管如何,台灣社會「自主、創新」的主體生命力,目前已出現龐大的陰影,乃是不爭的事實。昔日阿扁 初執政時,成功的企業CEO林信義,願意放棄六千萬年薪,進入政府貢獻才華,但現在的馬政府,還找得出這種台灣使命型的人才嗎?

許多人在寄望民進黨不要被打垮,一定要堅強起來以待他日收拾爛局。但民進黨光靠蔡英文式與統媒周旋討好那一套(國會同志好不容易以嗆辣攻擊取得若干 能見度,就被潑冷水,要求「溫和理性,不要唱衰」,忘了它現在只能靠新聞曝光,而非席次在維持在野能量),是不可能重起爐灶的,倒是最近有一則不被注意的 新聞,卻值得民進黨與社會珍惜——雲林縣女縣長蘇治芬找李應元去當副縣長,據說是要李接棒布局明年參選縣長,這是不得了的「渾忘權力慾望」節操,也是八年來 被扁式風格向權力位置看齊的唯物論操弄後,民進黨最欠缺的唯心論精神。蘇治芬尚可競選連任,但她在上次競選時,即曾甘願放棄布局許久的競選計畫,轉請被扁 蘇在北縣排擠的李應元返鄉參選,所謂「成功不必在我」,能共同完成造福鄉民的使命才重要。但願這一股精神,能逐漸感化沉浸在權力旋渦太久難以自拔的該黨菁 英,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重新認識什麼才是感動人民的力量

韓非所謂「儒者以文亂法」的現代版----還是由政府高層帶頭的!

令人痛心的事件:今日搞「蘇花替」,明日就會搞「統一規格的獨立」

【摘錄】
甚麼「替代道路」啦,甚麼「高速公路規格的省道」啦,

無恥!!

照九流藍酋的邏輯,那我家蓋房子還要申請建照嗎?我只是要蓋『鋼筋水泥規格的帳棚』而已啊。

照九流藍酋的邏輯,那我騎重機車還需要申請牌照嗎?我只是在開『重機車規格的玩具機車』而已啊。

照九流藍酋的邏輯,那我賺錢還需要繳稅嗎?我只是公司領了『貨幣規格的印刷物』而已啊。

照九流藍酋的邏輯,那我下次號召群眾包圍藍酋辦公室時還要申請嗎?我只是找朋友一起做『遊行規格的散步』而已啊。

照九流藍酋的邏輯,那我要開家KTV酒店還要申請嗎?我只是天天舉行『專業酒店規格的私人派對』而已啊。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無題

星星在夜空炫耀著自己
卻掩不住
月的低調

每個月讓出一天的舞台
可以安撫星星的情緒嗎?

而今
月將脫離軌道而去
繁星點點的夜空
從此少了一彎
溫柔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評論】哈!我們將要「全面」擁有「自行車專用道」了!

新聞:汽車道擬全面縮減 增自行車道【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2008/07/04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在行政院會中指出,不管批評或壓力有多大,希望歷史記得,這個內閣曾經做過一件事情,就是把台灣推向節能減碳的社會,現在不做,以後會來不及。
(中略)
經建會主委陳添枝也表示,高油價導致汽車銷售量快速下降,耗能較低的自行車與機車逆勢興起,未來將規劃全面縮減一般車道,增設自行車專用道。
(下略)

按:「史瑞克I」矮不隆咚的法闊德伯爵有一段話很能詮釋劉內閣的心態:「騎士們!雖然解救費歐那公主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你們可能會犧牲生命,但是,為了解救費歐那公主,再大的犧牲,我都願意付出!」(大意)

劉 內閣所精心規劃的自行車專用道,閣員們用得到嗎?馬先生用得到嗎(特定作秀目的之外)?他們領有國家的油錢補助、公務、私人行程都有人開道,這個「高學歷內 閣」想得到縮減一般車道會造成的交通壅塞問題嗎?車輛都堵在路上,怠速的情況更嚴重,之前「臨停熄火減少怠速」的政策不就是莊孝維?當馬路在盛夏裡「上有驕 陽、下有廢氣」兩面燒烤的情況下,自行車專用道會有多少人利用可想而知----但我們的「冷氣房決策內閣」應該不知,他們要的只是「不管批評或壓力有多 大,希望歷史記得,這個內閣曾經做過一件事情,就是把台灣推向節能減碳的社會」這個「曾經做過什麼讓後人知道(or肯定?)」這個目的而已!

最後請注意:關於台塑這個最大佧的「產碳」來源,馬先生和劉內閣,你們想出有效的「減碳」政策了沒?

ps1:請記住這個人的大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
ps2:陳大主委說的是「將規劃全面縮減一般車道,增設自行車專用道」喔!

評論:又一個「談」品格的

教部:品格教育 列重點【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主任秘書潘文忠昨晚指出,提高公民素養,品格教育,大家都期待,也是教育部施政的重點之一。他也表示,孩子會透過各方面學習,除了學校教育要努力,希望社會也能給孩子正向的學習環境。

對於院士會議的建議,潘文忠表示,教育部未來可再研究如何落實,且擴展到社會學習。

潘文忠表示,剛上任的教育部長鄭瑞城日前曾跟媒體說,教育部在古代是禮部,他的施政藍圖中,除要建構優質的教育環境,還要培養自我實現的高素質現代國民及世界公民。

潘文忠說,鄭瑞城將服務學習、品德教育及美學教育,列為重點,希望提高學生的公民素養。

潘文忠指出,中小學的課綱中,品德教育也是一大重點,學校也透過各種活動,落實品德教育,並加強人文教育,院士提出的建議,正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

但他也說,孩童、青少年學習不限學校,還有家庭和社會,而相關人員如師長、父母等的身教和言教,也都很重要,同時希望社會也要提供孩子好榜樣。【2008/07/03 聯合報】

評論:

龍應台曾寫了
今天的這一課:品格引起諸多討論。坦白講,「品格」這個主題已經被講到爛了,中國自古以來的道德文章哪裡少了?然而自古以來的「偽道德」難道有少過嗎?這個主題缺的不是口號、教條,缺的是環境、典範!

為什麼在君主專制年代,有眼光的文人(像金聖歎)不再偏執四書五經、詩詞歌賦,而重視小說戲曲的社會功能?很簡單,小說戲曲的「故事性」具體化了抽象的道德原則與規訓,讓知識水平不高的普羅百姓可因景仰故事裡的人物而效法其作為。談品格教育,尤其是孩童、青少年階段的品格教育,給孩子足堪效法的典範、珍視難得的典範比什麼都重要!以台灣現在的環境看,這一點卻是比什麼都難:

一、檯面上的公眾人物,上演的十之八九都是爾虞我詐、口是心非的連續劇,在意形象的還稱得上是上焉者,遑論等而下之的無恥無賴之輩!孩子要尋得典範,難矣!

二、台灣的媒體向來唯我獨尊,公眾人物莫不以做好媒體公關為生存之道,因此也養大了媒體這隻怪獸,隨意臧否、翻雲覆雨而不以為非。在這種環境下,縱使有好的典範,也難在如此惡質的傳媒環境中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對待。縱使聖如周公,當年也有「恐懼流言日」的困窘,想像一下,如果周公生於當世,恐怕會氣得想自殺。

所以「落實品格教育」方法上不難,問題是,大人們做的到嗎?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轉貼:中西教育差異 教出不同學生

按:楊振寧的看法一點也不新鮮,在我年輕時,這樣的比較在學校裡可以說是共識。那為何還要對這篇報導浪費筆墨?我的感觸是,台灣的教育已經走了幾十年,教改也經歷了三任總統、六任教育部長也走了十年,然而台灣的教育卻依然擺盪在「公婆論理」的困局裡。因為過去體制太過僵化,才有教改的呼聲,而教改衝擊了體制,體制內的教育人員「以對策應付政策」,讓教改淪為形式主義、官樣文章。現在台灣的教育到底要不要以「注重個人差異與多元開放」當作目標?還是要走回頭路,以培訓「有紀律的乖學生」為職志?我想這才是該值得深思的問題。


中西教育差異 教出不同學生【中時電子報╱朱立群/台北報導 2008-07-01】


中西方教育體制大同,背後牽涉複雜的教育哲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昨天出席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表示,中國傳統教育方式薰陶出來的學生基礎打得較好,對特定學科鑽研較深。相較之下,西方教育注重個人差異與多元開放,學生接觸面向較多元卻「不精」。

楊 振寧指出一般看法的盲點:「許多人只看到西方教育成功的一面,卻沒看到多少美國孩子失敗的一部分。」他舉在美國當教授時發生的一個例子。有次出席中國留學 生俱樂部的場合,他問:「你們為什麼不去聽聽其他人的學術研討會呢?」中國留學生的回答竟是:「聽不懂,為什麼還要去聽呢?」可見中國傳統教育制度訓練出 的學生較被動。

反觀有些美國中學生、大學生會主動找他及其他教授問問題。楊振寧把問題看過一遍後問其他教授:「我們可能都不懂的東西,他們怎麼會懂?」楊振寧說,學生的問題充滿太多專業名詞,即使搞不清楚也照樣發問,顯見好問,但缺點是學不精。

他在美國與中國都教過大一物理,對中、美學生的差異印象深刻。他說:「中國大一學生比美國大一學生成熟多了,能集中注意力,努力學習。」他認為,這與儒家文化強調「訓導」與「紀律」有關。

但中國的教育不注重「創新」,這點是美式教育的長處。他認為,比較兩者的優缺點,必須考慮不同制度對不同學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