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轉貼:理解中國人的心愿

出處:理解中國人的心愿 - 紐約時報中文網 

文摘:

他們的願望和擔心都很坦白、很真誠,同時也令人吃驚:他們已經不再樂觀,都在渴求安全感、都希望解除心裡的焦慮。對於那些失去了工作或土地的人來說,收入是首要的擔憂。養老金和社會福利基本上不存在,人們還得為支付教育費用而苦苦掙扎。他們治不起病;診所和醫院都要求患者提前支付醫療費用。一旦患上某種嚴重疾病,整個家庭就有可能面臨經濟破產。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把家庭生活從快樂的源泉變成了焦慮的來源。現在的父母們只有一次機會,讓子女們獲得成功,並在自己年老的時候贍養自己。獨生子女背負着父輩和祖輩的期望,沉重得難以負擔。
總而言之,身體上的飢餓感減輕的同時,精神上的飢餓感又攫住了中國人。焦慮和憎惡讓人們變得內向;一種混沌狀態,即認為生命缺乏意義的百無聊賴之感啃噬着每個中國人。
20世紀80年代晚期,鄧小平的改革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那種駭人的混亂局面。幾乎每個人都認為,情況已經開始好轉。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進一步改革浪潮中,工廠紛紛關閉、農田紛紛消失,給很多老百姓帶來了新的巨大恐慌。
......
我把人們的焦慮轉告給了那些允許我立起許願樹的官員。這些抱有獨裁官僚主義心態的官員卻認為,這些報告只是社會緊張形勢的早期預警,並不是需要應對的社會苦難。
許多人開始從道教或佛教傳統、基督教或新興宗教及教派當中尋找安慰。刻毒的反日民族主義情緒不斷上升,尤其是在像重慶這樣曾在二戰時期成為主要轟炸目標的城市。賣淫、賭博和自殺的情況也不斷增加。
在尋找原有安全感的過程當中,普通大眾開始再一次熱烈地談論孔子。有錢人將孩子送到學校去學習這位哲人的“大同”思想,中國也在世界各地建起了幾百所孔子學院。2011年1月, 一座大型孔子雕像在沒有事前通知的情況下出現在了天安門廣場附近。三個月之後,孔子雕像突然消失,公眾沒有得到任何解釋;顯而易見,在北京的中心地帶安放孔子的雕像是一種過火的舉動。
這個事件很好地體現了有關中國未來的真實戰爭。這不是共產主義和西方社會模式之間的爭論,而是一場搜尋,搜尋的目標是中國精神,以及已被扭曲的時代精神的替代品
......
中國由出口帶動的經濟繁榮正在逐漸衰落。 潛在的經濟刺激計劃有可能事與願違,使國有銀行被不良貸款拖垮。裙帶資本主義和腐敗風氣十分盛行。貧富兩極分化的局面,以及公眾對官僚作風的諸多怨恨,全都在為社會不滿推波助瀾。
我那些許願樹上的突出焦慮——獨生子女政策、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醫療保健、教育費用以及失業問題——很難解除。
北京需要更加坦然地面對越來越分散的權力,但地方政府腐敗無能的現象實在是太過普遍。中國共產黨的權力核心出現了意見分歧。這個黨把維持一黨專製作為頭等大事,目前,它似乎已經得出結論,威權主義才是最好的辦法。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剩下的選擇只有兩種:絕望,或者表示異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