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一滴水,可以泛起一片漣漪----摘錄一篇文章引起的討論

2012/07/20,在臉書上林昭文兄分享了 Kenneth Wang 的一篇文章,但討論串在林昭文兄的分享頁上,茲摘錄重要回應如下,以為紀念。


*    *    *

林抒音 
很令人動容的教育...慚愧啊!!

林昭文 
我們大家都要加油,不只教育,其他像司法等等也都需要改進。

林抒音 
從自己做起 我以後一定要學習這樣的態度.....

林抒音 
有好的觀念才有好的行為與閻 感謝昭文的分享

Jorman Hwang 
過去台灣的鄉土還有這種溫厚的人情味,但在「顧客至上」(其實是「金錢至上」的美麗包裝)的價值影響下,出錢的是大爺,我們已經越來越淡忘「同理、感受別人的苦」是什麼感覺了。

Catherine Yen 
這就是為何台灣會有棄嬰、棄狗、棄貓,高談「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這種自利論調;而這些兔唇、腦麻或有先天遺傳病的孩子卻常被外國人認養,棄養的貓狗也是一隻隻被送出國。我們這種自以為優越或了不起的習氣,認為缺陷是敗壞這種事,說穿了,我們的教育只教出一群重面子,沒裡子的假道學公民,根本上,台灣人就是個「愛不起」的民族。

林抒音 
Catherine震壟發聵之聲 警世之言 借轉貼啊

林昭文 
Jorman Catherine,抒音,台灣一些有形無形的美好事物已在迅速消逝當中,雖可惜但也無奈。如Catherine所言,問題的確是出在教育,該如何改變呢?還真令人頭殼抱著燒。

林抒音 
按照佛家的說法這叫~共業!!

Jorman Hwang 
學校教育影響有限,重點是傳媒。當傳媒只餵養閱聽人一堆輕薄短小的速食資訊與垃圾資訊,缺乏廣度、深度與細膩度的報導,「民智大開」只是假象,一如「九年國教」讓國民的識字率大幅提昇,大學升學率破百讓大學生滿街跑,都不代表台灣這個國家人民智識水平的向上提升。

林昭文 
既是共業,就由大家一起來改變,是很困難,但總要試著去做,不能讓台灣一直沉淪下去。

Jorman Hwang 
學校教育的部分,要把「情感教育」納入課程(不過在考試領導教學的前提下,這種課程是設計不出來的),讓學生在校園裡就去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細膩化其情感的接受與表達。這方面的涵養,過去威權時代的校園裡面是很匱乏的,現在好一點,因為師生關係比較親近,但距離「理想」的情感教育,其實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

林昭文 
是的,國民素質的提昇不是學歷的問題,而是要注重人格教育。我所說的人格教育不是儒家那一套八股,而是類似Jorman所說的「情感教育」,如何去尊重敬愛他人等等。

Jorman Hwang 
道德教育會「八股」化,是因為納入考試、成為官方思想的結果。我念論孟,看到的是孔孟充滿感情、同理的人格屬性,也就是說,道德的實踐前提不是道德條目,而是「道德感」。可惜我們從來只被要求背誦四維八德,卻對這些名詞、概念完全無感,更糟糕的是,這些東西背多了,以為這就是道德,而無法轉移在個人修為上、與人互動上去體會與實踐。中國道德水平的歷史性墮落,不是沒有理由的。

林昭文 
說得非常好,清談誤國也誤人。我看過日本人寫的書「孔子」,完全顛覆中國人那一套,不說教,不八股,注重實踐力行。

部落暸望
其實這是帝制皇朝教化臣民的手段,過去是為了便於統治,束縛人民,對統治階層是免疫的。現代有了民主與法律後,就凸顯統治階層道德於過去沒有顯現的腐敗與無能。

Jorman Hwang 
部落瞭望:正因為統治階層深知道德口號瞞騙而不需要實踐,所以這次林益世事件,政府的作為是「開班上課」以應付社會的非議,而不是端正法治,藉機處理「黨產法」、「公務員財產來源不明罪」等實際問題。中國政治文化最噁心的部分,就在這裡。

林昭文 
所謂的中華文化就是「統治」文化,在位者關心的是如何讓「百姓」聽話,不敢造次,自己卻可為所欲為。在此種文化薰陶之下,無知的「百姓」把獨裁者、劊子手當作神明膜拜,還自認為非常忠心,簡直是荒唐至極!
台灣的民主還要走非常遙遠的路,當民選總統不再說「我把你們當人看」時、當「民族救星」的廟堂、陵寢不再存在時、當司法可以獨立時、當..................
好像覺得更遙遠了!

Anthony Suge
好故事!

林抒音 
我認同昭文所言.... 我也曾經思考過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默背論語

Jorman Hwang 
背經典不如理解經典,理解經典又不如實踐經典。理解、實踐不是全盤的接受,而是批判的繼承。
聖人的地位,應該是建立在所留下來的教言的價值之上,而不是古人片面的尊崇之上。我也批判孔孟,但正因如此,我對孔孟的愛才更親切,更真實。


林昭文 
東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是現在西方強東方弱的主要因素。或許可以這麼思考,西方人沒有背四書五經,各方面的素質會輸東方人嗎?一直以來,控制世界局勢的不都是西方國家嗎?
日本就是明治維新,說是脫亞其實是拒華(拒絕華人文化),改以西方為師才能成為強國,得以和西方抗衡。
孔孟、經典不是不好,但如果被政治人物當作統治工具的話,就成為幫凶了。

林抒音 
熟讀經書的好處之一是,除了唬人,還可以讓自己被牽著鼻子走,不致常常迷路,並達到引人側目的效果。(詩人楊平如是說)

林抒音 
各家之言洋洋灑灑

Jorman Hwang 
林昭文兄:
「以國家強弱檢驗思想文化的價值」是一項指標,但不是唯一的指標,也未必是恰當的指標。思想文化源自於生活環境,用異文化的角度檢驗,往往會失去公允的評價。試舉例如下:
1.游牧民族的「族內婚」(夫死,由族內兄弟甚至父子繼承娶該妻),是基於「已付過聘金(成本),肥水不落外人田(留住可用的勞動力)」的想法,這在漢人社會,叫「亂倫」
2.「曠野的聲音」一書,介紹了澳洲境內某少數民族特異的生存能力,能藉由鍛鍊感官的敏銳度,察覺120公里外的水源在哪裡。但作者為了保護這個弱勢民族,在書中不肯透露關鍵資訊。
3.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寫的兩本作品「山豬、飛鼠、撒可努」及「走風的人」,書中提及非常多原住民的獵人文化(不是狹隘的打獵文化。「打獵」是一種活動,「獵人」是一種身份),包括他們的信仰(祖靈、泛靈)、生活常識(動植物的命名、對生態「擬人」的理解)、打獵行為(獵人的「路徑」跟平地人士不一樣的,斜率60度的邊坡也可以是條「捷徑」)......但原住民在台灣的弱勢,他們優秀的獵人文化卻是被漢文明嚴重摧殘。
思想文化的好壞,「理解的角度」是否適切是很重要的。中國人一向以自身古老的文明自大,刻意忽略自身文化中的陰暗面,老是瞧不起周遭國家的文明,這種天朝心態是很幼稚、很愚蠢的。過去我受限於教科書的洗腦,總是瞧不起游牧民族的文化,直到我看到NHK製作的節目「大蒙古帝國」以及時報出版社翻譯的「成吉思汗(BC0169)──現代世界的創造者 」(傑克.魏澤福 )一書,介紹了蒙古帝國在文化創設與法治建構等相關的智慧,我才首度打破自己的井蛙之見,承認中國人的法家思想比起成吉思汗而言,根本是小兒科,承認農業民族安土重遷的民族性格,不可能創建蒙古這樣橫跨族群生存界線的大帝國。
所以,不管是民族傳統抑或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選擇理解的角度是很重要的。就像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脫亞入歐」高唱入雲,但也有新度戶稻造寫出「武士道」重振傳統的日本精神。凡思想文化,沒有不需經時代檢驗、篩汰的,要留下什麼、汰除什麼,是每一代子民的共同責任。

林昭文 
文化是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的,對每一種文化都應該要尊重保護。
我說的國家強弱指標,當然不是唯一的檢驗標準。可是,當強國揮軍壓境面臨亡國之際時,其他的檢驗標準似乎就可有可無了。台灣一直在重演被殖民、掠奪、剝削等歷史。如果國家強了,還會被欺負嗎?國家亡了,文化也跟著沒了,那時才說什麽公平正義有何用?
各種文化都會隨著時間改變,以適應新的環境。但是,在有心人刻意操弄之下,台灣面臨的卻是本土文化消逝的危機。歷史古蹟不斷地被破壞摧毀、本土語言、藝術等等被不屑看待,連本土台灣人都被當成次等人民。很多人對這些詭異的現象都已麻痺,甚至是視若無睹。
 台灣如何強大起來,不再被殖民、操控,應該是目前最大的議題之一,我想。

Jorman Hwang 
「當強國揮軍壓境面臨亡國之際時,其他的檢驗標準似乎就可有可無了。」這段話中肯!是我沒有關注到的層面。當把現實納入考慮時,有些看法是有必要調整的。謝林兄提醒。

林昭文 
Jorman兄的思考層面也是讓我獲益良多,大家一起討論必有所穫,謝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