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一中野史-6:校園的流行次文化

上文提到台中一中的「徽章文化」,其實那時候還有一些屬於學生青春記憶的流行次文化。這些次文化有些難登大雅之堂,甚至暴露出一中學生「幼稚」的一面,但在那個升學壓力甚大、自由空氣甚稀的年代,只要學生沒有殺人放火、販毒自盡,應該都還是可以優容的啦!


*          *          *


1.背包文化
背包文化指畢業時另行製作的畢業背包,黑底彩印,每屆圖案都不同,因此有紀念性。不過這個文化應該是從北部傳下來的,上大學時,大一新生有些人喜歡背著畢業背包上下課,很容易識別學生的高中畢業學校。當時北部的設計感較佳,除了用色較多,圖案也比較多元。


一中那時候在創作上仍侷限於「龍」的圖騰,我上一屆(77年)的畢業書包那條龍畫的像條蟲,醜斃了,讓我對自己的畢業書包感到忐忑,還好最後出爐的作品是一個像龍船圖案的龍頭,中規中矩,勉強還背得出去。


現在這項文化已經有新的發展:小書包,不過是學校制式背包的縮小版,紀念性多過實用性。


2.紙飛機文化
說來幼稚,但一中學生的確流行過射紙飛機,而且當年這項流行還有學長制的精神:高三學長才有這個特權,小高一要是偷射被看到,會遭學長白眼的。那時下課時間一到,慎思樓對著運動場的那面窗就會飛出大量的紙飛機(通常會以班為單位),非常壯觀,學長、學弟的歡呼聲不絕於耳,學校也莫可奈何(不好蒐證,尤其躲在群眾裡,蒐證更是困難)。唯一倒楣的是分配到該處外掃區的班級,必須勞動好幾次清理善後(這就是學長制精神的「優點」)。學長帶頭,學弟觀摩,讓當年我這個小高一對當學長有了一點點小小的憧憬;後來我高三了,終於對著偌大的運動場,射出我高三專屬的「特權」!


3.鞭炮文化
這個文化也是學長制的。那時我是「觀察者」的角色,不是「參與者」,因為這個文化對校園的影響太大,校方干預的力道遠遠超過紙飛機,所以我只在高一時看到一屆的盛況,高二時學長放鞭炮的規模就嚴重縮水,等到我高三,這項傳統就近乎式微了。


說「盛況」,那絕非故意誇大。不知道高三學長們哪來的時間與精力,他們大量偷渡各式鞭炮進入校園,散射的沖天炮只是基本配備,真正的重頭戲,是拜拜用的「連炮」。學長把連炮串接成長長的一條龍,從慎思樓三樓垂降,再沿著馬路拉到與整個慎思樓幾乎等長(這一切都必須動作迅速,在甫下課時的幾分鐘內快速完成),然後點燃,剎時間整個校園恍如廟會,煙霧瀰漫,霹靂啪啦的響聲久久不斷,學生鬨鬧、師長圍觀,駐足看著這一條長龍一節一節地引燃----上課鐘響了,鞭炮竟然尚未放完!約莫上課五分鐘後,最後一聲炮響沈寂,校園才在鬨鬧聲中漸次平靜,只留下滿地的垃圾與四散的火藥味。


這是我記憶所及的盛況,可想而知,鞭炮的安全顧慮太大,火藥、炮紙的清潔問題也比紙飛機棘手,所以校方容不下這個次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一年,我親眼見證了一中學生的輕狂,雖然我的個性無法如此恣意,但事過境遷,我仍會懷念這種年輕人特有的生命活力。


4.徽章文化
這是當時高中生的新流行,班級裡如果有學生略有設計能力,就會跟廠商合作製作徽章販售,幫班上賺錢。不過學生也是有「品味」的,不是每個商品都能得到青睞,所以也有班級因為投資失利而賠錢的。


除了上文提到的「烏龜超人」徽章大賣外,當時有幾個徽章賣的也不錯。一個是把「TFHS」(台中一中的英文縮寫)跟「圖案」用鍊條相連,這在當時是個創舉,雖然貴了點,但頗為熱賣。另外有兩個是文字徽章,概念相同,只是用字有別:一個是「龍_中一中」,龍字特大,以行草結構,頗有飄逸之感;另一個把「龍」字改為英文的「Dragon_中一中」,以草體構形,而「D」起筆之處雕鏤如龍頭,設計感絕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