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一中野史-4:迢迢素食路


▲「迢迢素食路」的長征終點:公園素食

▲胖嘟嘟、笑瞇瞇的熱情老闆娘

圖片出處:【美食】老台中小吃「公園素食」

因為家裡的宗教背景,我大約從小學時開始跟著家人吃素,高中時離家到台中求學,如何解決三餐變成我非常迫切的民生問題。一開始,家人建議我先吃學校附近自助餐的肉邊菜,再慢慢尋找素食店,可是這一找,卻找出了大問題。


吃了幾天的肉邊菜後,我開始思念純粹的素食香味,於是某天夜幕降臨之時,我離開外宿之處,開始尋找離一中最近的素食店。因為人生地不熟,所以我只敢走大馬路以免迷失方向。我從育才街到三民路口左轉,沿著車水馬龍的三民路前進。就這麼走著、走著,過了和平路、精武路一直走到公園路,我居然連一家素食麵攤子都沒看到!我邊走心裡邊納悶:台中這個大都會,怎麼找個素食店這麼困難?比員林這個小鎮還不如!我已經餓的發昏了,只得向當地人求救,還好,路人告訴我公園路右轉興中街不遠處,有一家素食店。我如獲甘霖,三步併作兩步地趕過去,當我看到斗大的「公園素食」招牌,眼淚差點滾了出來----15歲的我,頭一次強烈地感受到「在家處處好,出外處處難」這句話的意義。我低頭看看手錶:40分鐘。我連飯都還沒吃,居然就過了40分鐘!但我沒心情去想回程另外一個40分鐘,趕快向胖胖的、笑容滿面的老闆娘叫了一碗大粿仔(板條),吸哩呼嚕迅速地安頓好哀鳴許久的胃,讓這40分鐘的辛苦,稍微得到補償。


數著星光,踩著燈光,我一步一步慢慢地踱回育才街的住處,看著川流不息的車龍人潮,我倍感孤單:縱使一起北上求學的同學也是第一次外宿,可是現在他們應該在宿舍裡聊天打牌聽音樂了吧?這40分鐘的路程,只有我一個人孤孤單單的走。可是比起品嚐孤寂的滋味,我還有更重要的問題要解決:要怎樣縮短這來回80分鐘長的「食道」呢?每天花80分鐘吃頓飯,我書都不用念了!第二天傍晚,我厚著臉皮向房東借了一台腳踏車,才稍稍解決了燃眉之急。


在校內的午餐問題,透過一位學長的幫助,我跟他一起訂了「龍門齋素食」自助餐的便當。龍門齋位在舊樂舞台戲院附近(民國75年時該戲院早已不在,但當地人還是慣以「樂舞台戲院」來標定位置,位置在今民權路右轉綠川東街幾百公尺處),距離公園素食更遠,我的晚餐還是得找公園素食解決。不久,在和平路(舊來來百貨對面)上開了一家「貢品素食」自助餐(不過比較貴),我「迢迢的素食路」終於縮短至可以接受的長度,外宿的求學生活才開始正常一些。


公園素食的老闆娘,當初是年輕的媽媽,現在也中年了,唯一不變的除了胖胖的身材,還有那溫暖和善的笑容。後來我考上中興大學,因生活重心南移,去「交捐」的機會也少了,可是她對我印象深刻(多虧了當時每次必點(只點)的大碗粿仔一碗),只要我路過用餐,老闆娘一見到我,我連口都不用開,她已經自己開口:「大碗粿仔一碗?!」,然後笑瞇瞇的自動下鍋開始幫我料理了。接著我北上念研究所、當兵、結婚生子,再回到台中已經是十幾二十年後了,有一天我帶著兩個小孩回到公園素食「回味」,老闆娘居然還認得我,依然是熟悉的「大碗粿仔一碗?!」、熟悉的笑容,以及熟悉的美食----除了漲價,什麼都沒改變。


一中現在已經是更為繁榮熱鬧的商圈,我也不吃素很久了,可是當我回到一中,想起當年飲食上的點點滴滴,還是會想起興中街上的老闆娘,她那熱情溫暖的人情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