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反省,是進步的開端:為「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學生宣言喝采!

按:紀念碑文,道出了「冷漠是罪惡的幫凶」這一深切反省;學生宣言,則點燃了「不再冷漠以助長罪惡」的積極實踐!學生們,你們深信「 旺中倒下後的彩虹」,將還給你們自由;但是學生們,你們在雨中大聲疾呼的宣言,已經給了台灣最可貴的力量----一股反省、進步與重生的力量!


僅以此小小的篇幅,向各位年輕而壯偉的生命致敬!


ps:學生宣言全文引自「拒媒體霸凌 捍衛言論自由」反旺中700學生怒吼自由時報


學生宣言全文——「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台大、成大、清大、輔大等校學生

這是一份學生的宣言,一份追求言論與思想自由的宣言。

我們這個世代,是成長於解嚴後的世代。在我們的成長背景裡,言論自由一直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是,725日以來,旺中併購案有條件通過,讓我們見到台灣解嚴以來新聞與言論自由最黑暗的幾天。

我們反省,在羅淑蕾被旺中清算時,
我們為何沒有說話。

我們反省,在葉宜津被媒體追殺時,
我們為何沒有聲援。

我們反省,當蔡其達被威脅提告時,
我們為何默不作聲。

我們難過,
追求正義的知識份子,被無情打壓。

我們遺憾,
追求真相的年輕學子,被恐嚇清算。

但在經歷這一切之後,
我們決定,不再靜默。

一個呼喊自由的聲音,就要從我們口中發出,一炬捍衛自由的烈火,就要從我們的胸口燒開!

今天,只是開始,不是結束!即使大雨磅礡,旺中倒下後的彩虹,仍將還給我們自由。
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碑文——德國新教牧師Martin Niemoller










當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時,
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當他們追殺社會民主黨員時,
我不是社會民主黨員,我繼續不說話;

當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時,
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

當他們追殺猶太人時,
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期待高鐵與電聯車的相遇:Tr. Joanna給兒子的關懷與祝福

Tr. Joanna 是兒子的幼稚園老師打個廣告:艾奇德幼稚園在員林鎮大同國中附近,位於和平東街底、成功東路口),也是我們心目中兒子的貴人。兒子天生鬼靈精怪,不守常規,帶過他的老師,只有Tr. Joanna 真正地瞭解過他、真心地稱讚過他,也是唯一能制得住他的人。以下是 Tr. Joanna 寫在兒子的「期末學習評量」裡的關懷與祝福,留誌於此,以表達對 Tr. Joanna 的感謝與想念。


Dear Diego's Mon  & Dad:


  Diego 有著一顆聰明絕頂的頭腦,創意是他的眼睛,自信是他的雙手,語言更是 Diego 的雙腳Diego 有著和其他孩子不同的學習風格與特色,即 Diego 的智力是乘坐著「高鐵」來發展,肢體動作則是乘坐著「電聯車」來發展,但這都不足以影響 Diego 的學習,因為當電聯車與高鐵相遇的那一天, Diego 就是「King of the world」了!然而 Diego 這樣的學習風格,不管是在成長或是學習,人際方面受挫的可能性較高,機會也較大,而隨著年齡的增加,機率也增加。Tr. 要再次的鼓勵與支持爸爸、媽媽,其實帶領 Diego 最辛苦的地方不是教他學習,而是陪 Diego 走過挫敗的過程,而 Diego 有挫敗也一定會有所成長,相信以您們的智慧與愛 Diego 的新,一定會在挫敗中帶領 Diego 走向康莊大道!加油!  ^_^


  Tr.要在這裡謝謝您們,儘管因家庭因素的關係,您們都還是支持與信任艾奇德,真的很謝謝您們!  ^_^


  而 Diego 即將結束幼稚園的學習生涯, Tr.心中雖有萬般的不捨,但為 Diego 感到開心的是,他又邁向成長的一大步。而即將進入另一個學習階段的 Diego ,不管遇到任何的挫敗與困難,都要勇敢的去面對、接受與解決,跌倒了就再爬起來,受傷了哭一哭,再把眼淚擦一擦, 開心的迎接未來,開心的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以一顆善良、真摯的心,來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成為一位負責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加油! Tr. Joanna 最愛的 Diego !  ^_^


Joanna   7/20


 附:外師 Morne 的贈言

I am going to miss Diego very much. He is such a funny young boy and I enjoyed having him in my class. Ever since he came back his concentration hasn't been that good. If he ever feels like just chatting he can phone me. My number is xxxx-xxxxxx.
 Morne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一中野史-7:慘痛二二八----學校受命停課,要學生看集體槍決

按:這是從生命的執著─芝加哥大學廖述宗教授的故事(1)楊遠薰著)摘錄出來的一段文字。國民黨威權而野蠻的本質,在「下令學校停課,要學生看集體槍決」這件事情上,有非常深刻的呈現;而 這種內容,在華人寫史的習慣中,絕不會納入官方文獻裡頭,符合「野史」的概念。 台中一中的校史,不能少了這一章,故摘錄之。


啟蒙的歲月

廖述宗於一九三一年出生在台南,父親是著名畫家廖繼春。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上有兩個哥哥,下有四個弟妹。童年時,他的父親在台南長榮教會學校教美術,母親在家開了一家叫「文藝社」的文具店,個性體貼的他從小就常幫著母親煮飯、做家事、看店、賣文具。

「我的父親是個沉默溫和的人,」廖述宗說:「他的熱情全都表現在繪畫上,對孩子則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他對我的影響可說無形而深遠,我後來在科學上的創造與發見,即源自他在藝術上的臆想與發揮。」

述宗自小喜歡觀察一切有生命、會蠕動的東西。他養了很多蠶,看著幼蠶變大蠶,再作繭成蛹,破繭化作蝶,覺得生命實在奇妙。小學三年級時,他遇到一位非常崇尚自由的日本老師,名叫星襄一,經常帶著學生們到樹林裡上課,更加啟發他對大自然的喜愛。

就讀台南一中初二時,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機大舉轟炸台南,他眼見房子被炸,災民哀嚎,難民爭相疏散,敏銳的心靈充滿了對戰爭的驚悸與厭惡。接著,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他目睹一批批的國軍如散兵游勇,漫無法紀,作出一連串侵害百姓權益的行為,內心又不禁痛恨、失望。

唸高一時,由於他的父親應聘到甫成立的台中師範當美術科主任,述宗乃隨著家人搬到台中,轉學至台中一中。隔年發生「二二八」事件,血腥的大屠殺如夢魘般,在他腦裡揮之不去。

廖述宗說:「那時,被逮捕的人在槍決前,要遊街示眾。我親眼看見一個纏足的老媽媽,拼命想追一部載著人犯的囚車,卻又追不上,那種情景令人看了,忍不住會落淚。更令人難過的是台中一中旁,是個舉辦省運的大操場,當年即是國民黨軍人槍斃百姓的地方每次要進行集體槍決,就命令學校停課,強迫學生站在操場上觀看,實在非常殘酷。我每次回家後,都直想嘔吐,這是我成長過程中最黑色的一頁。」

苦悶的時代與黑色的政治陰影使他成為一個深思的青年。當時還是高中生的他即經常閱讀課外書籍,思索生命的意義,並且非常同情貧苦弱勢的人。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一滴水,可以泛起一片漣漪----摘錄一篇文章引起的討論

2012/07/20,在臉書上林昭文兄分享了 Kenneth Wang 的一篇文章,但討論串在林昭文兄的分享頁上,茲摘錄重要回應如下,以為紀念。


*    *    *

林抒音 
很令人動容的教育...慚愧啊!!

林昭文 
我們大家都要加油,不只教育,其他像司法等等也都需要改進。

林抒音 
從自己做起 我以後一定要學習這樣的態度.....

林抒音 
有好的觀念才有好的行為與閻 感謝昭文的分享

Jorman Hwang 
過去台灣的鄉土還有這種溫厚的人情味,但在「顧客至上」(其實是「金錢至上」的美麗包裝)的價值影響下,出錢的是大爺,我們已經越來越淡忘「同理、感受別人的苦」是什麼感覺了。

Catherine Yen 
這就是為何台灣會有棄嬰、棄狗、棄貓,高談「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這種自利論調;而這些兔唇、腦麻或有先天遺傳病的孩子卻常被外國人認養,棄養的貓狗也是一隻隻被送出國。我們這種自以為優越或了不起的習氣,認為缺陷是敗壞這種事,說穿了,我們的教育只教出一群重面子,沒裡子的假道學公民,根本上,台灣人就是個「愛不起」的民族。

林抒音 
Catherine震壟發聵之聲 警世之言 借轉貼啊

林昭文 
Jorman Catherine,抒音,台灣一些有形無形的美好事物已在迅速消逝當中,雖可惜但也無奈。如Catherine所言,問題的確是出在教育,該如何改變呢?還真令人頭殼抱著燒。

林抒音 
按照佛家的說法這叫~共業!!

Jorman Hwang 
學校教育影響有限,重點是傳媒。當傳媒只餵養閱聽人一堆輕薄短小的速食資訊與垃圾資訊,缺乏廣度、深度與細膩度的報導,「民智大開」只是假象,一如「九年國教」讓國民的識字率大幅提昇,大學升學率破百讓大學生滿街跑,都不代表台灣這個國家人民智識水平的向上提升。

林昭文 
既是共業,就由大家一起來改變,是很困難,但總要試著去做,不能讓台灣一直沉淪下去。

Jorman Hwang 
學校教育的部分,要把「情感教育」納入課程(不過在考試領導教學的前提下,這種課程是設計不出來的),讓學生在校園裡就去體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細膩化其情感的接受與表達。這方面的涵養,過去威權時代的校園裡面是很匱乏的,現在好一點,因為師生關係比較親近,但距離「理想」的情感教育,其實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

林昭文 
是的,國民素質的提昇不是學歷的問題,而是要注重人格教育。我所說的人格教育不是儒家那一套八股,而是類似Jorman所說的「情感教育」,如何去尊重敬愛他人等等。

Jorman Hwang 
道德教育會「八股」化,是因為納入考試、成為官方思想的結果。我念論孟,看到的是孔孟充滿感情、同理的人格屬性,也就是說,道德的實踐前提不是道德條目,而是「道德感」。可惜我們從來只被要求背誦四維八德,卻對這些名詞、概念完全無感,更糟糕的是,這些東西背多了,以為這就是道德,而無法轉移在個人修為上、與人互動上去體會與實踐。中國道德水平的歷史性墮落,不是沒有理由的。

林昭文 
說得非常好,清談誤國也誤人。我看過日本人寫的書「孔子」,完全顛覆中國人那一套,不說教,不八股,注重實踐力行。

部落暸望
其實這是帝制皇朝教化臣民的手段,過去是為了便於統治,束縛人民,對統治階層是免疫的。現代有了民主與法律後,就凸顯統治階層道德於過去沒有顯現的腐敗與無能。

Jorman Hwang 
部落瞭望:正因為統治階層深知道德口號瞞騙而不需要實踐,所以這次林益世事件,政府的作為是「開班上課」以應付社會的非議,而不是端正法治,藉機處理「黨產法」、「公務員財產來源不明罪」等實際問題。中國政治文化最噁心的部分,就在這裡。

林昭文 
所謂的中華文化就是「統治」文化,在位者關心的是如何讓「百姓」聽話,不敢造次,自己卻可為所欲為。在此種文化薰陶之下,無知的「百姓」把獨裁者、劊子手當作神明膜拜,還自認為非常忠心,簡直是荒唐至極!
台灣的民主還要走非常遙遠的路,當民選總統不再說「我把你們當人看」時、當「民族救星」的廟堂、陵寢不再存在時、當司法可以獨立時、當..................
好像覺得更遙遠了!

Anthony Suge
好故事!

林抒音 
我認同昭文所言.... 我也曾經思考過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默背論語

Jorman Hwang 
背經典不如理解經典,理解經典又不如實踐經典。理解、實踐不是全盤的接受,而是批判的繼承。
聖人的地位,應該是建立在所留下來的教言的價值之上,而不是古人片面的尊崇之上。我也批判孔孟,但正因如此,我對孔孟的愛才更親切,更真實。


林昭文 
東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是現在西方強東方弱的主要因素。或許可以這麼思考,西方人沒有背四書五經,各方面的素質會輸東方人嗎?一直以來,控制世界局勢的不都是西方國家嗎?
日本就是明治維新,說是脫亞其實是拒華(拒絕華人文化),改以西方為師才能成為強國,得以和西方抗衡。
孔孟、經典不是不好,但如果被政治人物當作統治工具的話,就成為幫凶了。

林抒音 
熟讀經書的好處之一是,除了唬人,還可以讓自己被牽著鼻子走,不致常常迷路,並達到引人側目的效果。(詩人楊平如是說)

林抒音 
各家之言洋洋灑灑

Jorman Hwang 
林昭文兄:
「以國家強弱檢驗思想文化的價值」是一項指標,但不是唯一的指標,也未必是恰當的指標。思想文化源自於生活環境,用異文化的角度檢驗,往往會失去公允的評價。試舉例如下:
1.游牧民族的「族內婚」(夫死,由族內兄弟甚至父子繼承娶該妻),是基於「已付過聘金(成本),肥水不落外人田(留住可用的勞動力)」的想法,這在漢人社會,叫「亂倫」
2.「曠野的聲音」一書,介紹了澳洲境內某少數民族特異的生存能力,能藉由鍛鍊感官的敏銳度,察覺120公里外的水源在哪裡。但作者為了保護這個弱勢民族,在書中不肯透露關鍵資訊。
3.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寫的兩本作品「山豬、飛鼠、撒可努」及「走風的人」,書中提及非常多原住民的獵人文化(不是狹隘的打獵文化。「打獵」是一種活動,「獵人」是一種身份),包括他們的信仰(祖靈、泛靈)、生活常識(動植物的命名、對生態「擬人」的理解)、打獵行為(獵人的「路徑」跟平地人士不一樣的,斜率60度的邊坡也可以是條「捷徑」)......但原住民在台灣的弱勢,他們優秀的獵人文化卻是被漢文明嚴重摧殘。
思想文化的好壞,「理解的角度」是否適切是很重要的。中國人一向以自身古老的文明自大,刻意忽略自身文化中的陰暗面,老是瞧不起周遭國家的文明,這種天朝心態是很幼稚、很愚蠢的。過去我受限於教科書的洗腦,總是瞧不起游牧民族的文化,直到我看到NHK製作的節目「大蒙古帝國」以及時報出版社翻譯的「成吉思汗(BC0169)──現代世界的創造者 」(傑克.魏澤福 )一書,介紹了蒙古帝國在文化創設與法治建構等相關的智慧,我才首度打破自己的井蛙之見,承認中國人的法家思想比起成吉思汗而言,根本是小兒科,承認農業民族安土重遷的民族性格,不可能創建蒙古這樣橫跨族群生存界線的大帝國。
所以,不管是民族傳統抑或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選擇理解的角度是很重要的。就像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脫亞入歐」高唱入雲,但也有新度戶稻造寫出「武士道」重振傳統的日本精神。凡思想文化,沒有不需經時代檢驗、篩汰的,要留下什麼、汰除什麼,是每一代子民的共同責任。

林昭文 
文化是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的,對每一種文化都應該要尊重保護。
我說的國家強弱指標,當然不是唯一的檢驗標準。可是,當強國揮軍壓境面臨亡國之際時,其他的檢驗標準似乎就可有可無了。台灣一直在重演被殖民、掠奪、剝削等歷史。如果國家強了,還會被欺負嗎?國家亡了,文化也跟著沒了,那時才說什麽公平正義有何用?
各種文化都會隨著時間改變,以適應新的環境。但是,在有心人刻意操弄之下,台灣面臨的卻是本土文化消逝的危機。歷史古蹟不斷地被破壞摧毀、本土語言、藝術等等被不屑看待,連本土台灣人都被當成次等人民。很多人對這些詭異的現象都已麻痺,甚至是視若無睹。
 台灣如何強大起來,不再被殖民、操控,應該是目前最大的議題之一,我想。

Jorman Hwang 
「當強國揮軍壓境面臨亡國之際時,其他的檢驗標準似乎就可有可無了。」這段話中肯!是我沒有關注到的層面。當把現實納入考慮時,有些看法是有必要調整的。謝林兄提醒。

林昭文 
Jorman兄的思考層面也是讓我獲益良多,大家一起討論必有所穫,謝謝。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女兒與兒子幼稚園時期的代表歌:「彩虹的約定」與「暖暖」

按:這是前作的擴充版。前作只有「彩虹的約定」這首歌,記錄著我對女兒幼幼班時期的可愛模樣;如今兒子也要念小學了,補上「暖暖」,算是還給他一個同等的地位,不要長大以後,只記得我比較疼姊姊。XD

*          *          *

彩虹的約定

其實我對yoyoTV台印象並不好。在看過國外的兒童節目DVD後(例如Barney、大熊貝兒藍色的家、老麥當勞等),發覺yoyoTV原創性差,其提供給兒童的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娛樂」——而且很明顯的,東森的老闆只想利用該台大賺兒童的錢而已!雖然如此,這首從該台首播的「彩虹的約定」卻讓我愛不釋手,因為它是我女兒人生第一次上台表演的曲目。


記得那時她才兩歲,在念幼幼班,而當年的聖誕晚會活動,就屬幼幼班的表演最可愛,因為小朋友大多不曉得上台要幹什麼,縱使台下有老師賣力的引導,台上還是狀況頻仍。像我女兒,除了跟著「彩虹的約定」的旋律左搖右晃之外,兩隻手擺在背後,不動就是不動;後來好不容易手掏出來了,動作也跟別人完全不同——原來這時候舞台上湧出大量的泡泡,吸引了女兒,她很高興的追著泡泡玩,根本不甩老師。更慘的是,其他小朋友看女兒如此「自得其樂」,也紛紛群起效尤,只見舞台上一群小朋友在輕柔音樂聲中快樂的抓泡泡,而老師在台下既無奈又著急,整個表演就在一團混亂中落幕。


每當聽到這首曲子,女兒身著紅色聖誕裝左搖右擺的可愛模樣,就會再度在腦海裡浮現......






彩虹的約定(作詞:小兵 作曲:曾世詩)

小寶貝 我用彩虹和你約定
風雨過後陽光會微笑
平安的長大 迎接希望的未來
就像紅橙黃綠藍靛紫

小寶貝 我用彩虹和你約定
一起走過童年的記憶
快樂的長大 迎接燦爛的未來
就像紅橙黃綠藍靛紫

彩虹是希望的約定 也是最真的愛
親親寶貝 我們愛你到永遠

彩虹是幸福的約定 也是永恆的愛
親親寶貝 陪伴你直到永遠



*          *          *

暖 暖


我會喜歡上這首歌,是某次從幼稚園接兒子返家,在路上他開口唱這首歌所致。那童稚的聲音,讓我感動。


人家說「老二照豬養」,我們對兒子雖不至此,但比起只有老大的時候,關注的程度確有下降,因此更加仰仗幼稚園老師的協助,一起陪同兒子成長。這首歌,是兒子期末表演的曲目,不過兒子平時並不開口,所以我不知道他會這首歌;某一天接他放學,他突然在路上唱起歌來:「其實你很好 你自己卻不知道 真心的對我好 不要求回報\ 愛一個人希望他過更好 打從心裡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讓我震動了一下----還有,感動----兒子居然也會唱國語歌!歌詞還挺溫馨的。我問:「這是什麼歌啊?」「『暖暖』啊!好不好聽?」兒子回答。「當然好聽!可不可以教我?」我不是敷衍,而是真心讚美他,童稚的聲音雖然五音不全,但那種純真的感覺,是嚴重受污染的我唱也唱不來的。


我不禁想起女兒的「彩虹的約定」,於是回家後,馬上到YouTube找到這首歌,哈!原來是梁靜茹唱的。雖然她唱的夠水準,也夠甜蜜,但我心中覺得最好聽的,還是我兒子唱的「暖暖」版本。


暖暖(作詞:李焯雄 作曲:人工衛星)

都可以隨便的 你說的 我都願意去 小火車 擺動的旋律
都可以是真的 你說的 我都會相信 因為我 完全信任你
細膩的喜歡 毛毯般的厚重感 曬過太陽 熟悉的安全感
分享熱湯 我們兩支湯匙一個碗 左心房 暖暖的好飽滿

*我想說其實你很好 你自己卻不知道 真心的對我好 不要求回報
 愛一個人希望他過更好 打從心裡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都可以隨便的 你說的 我都願意去 回憶裡 滿足的旋律
都可以是真的 你說的 我都會相信 因為我 完全信任你
細膩的喜歡 你手掌的厚實感 什麼困難 都覺得有希望
我哼著歌 你自然的就接下一段 我知道 暖暖就在胸膛

Repeat *

我想說 其實你很好 你自己卻不知道 從來都很低調 自信心不高
愛一個人 希望他過更好 打從心裡 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你不知道 真心的對我好 不要求回報 愛一個人 希望他過更好
打從心裡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我也希望變更好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一中野史-6:校園的流行次文化

上文提到台中一中的「徽章文化」,其實那時候還有一些屬於學生青春記憶的流行次文化。這些次文化有些難登大雅之堂,甚至暴露出一中學生「幼稚」的一面,但在那個升學壓力甚大、自由空氣甚稀的年代,只要學生沒有殺人放火、販毒自盡,應該都還是可以優容的啦!


*          *          *


1.背包文化
背包文化指畢業時另行製作的畢業背包,黑底彩印,每屆圖案都不同,因此有紀念性。不過這個文化應該是從北部傳下來的,上大學時,大一新生有些人喜歡背著畢業背包上下課,很容易識別學生的高中畢業學校。當時北部的設計感較佳,除了用色較多,圖案也比較多元。


一中那時候在創作上仍侷限於「龍」的圖騰,我上一屆(77年)的畢業書包那條龍畫的像條蟲,醜斃了,讓我對自己的畢業書包感到忐忑,還好最後出爐的作品是一個像龍船圖案的龍頭,中規中矩,勉強還背得出去。


現在這項文化已經有新的發展:小書包,不過是學校制式背包的縮小版,紀念性多過實用性。


2.紙飛機文化
說來幼稚,但一中學生的確流行過射紙飛機,而且當年這項流行還有學長制的精神:高三學長才有這個特權,小高一要是偷射被看到,會遭學長白眼的。那時下課時間一到,慎思樓對著運動場的那面窗就會飛出大量的紙飛機(通常會以班為單位),非常壯觀,學長、學弟的歡呼聲不絕於耳,學校也莫可奈何(不好蒐證,尤其躲在群眾裡,蒐證更是困難)。唯一倒楣的是分配到該處外掃區的班級,必須勞動好幾次清理善後(這就是學長制精神的「優點」)。學長帶頭,學弟觀摩,讓當年我這個小高一對當學長有了一點點小小的憧憬;後來我高三了,終於對著偌大的運動場,射出我高三專屬的「特權」!


3.鞭炮文化
這個文化也是學長制的。那時我是「觀察者」的角色,不是「參與者」,因為這個文化對校園的影響太大,校方干預的力道遠遠超過紙飛機,所以我只在高一時看到一屆的盛況,高二時學長放鞭炮的規模就嚴重縮水,等到我高三,這項傳統就近乎式微了。


說「盛況」,那絕非故意誇大。不知道高三學長們哪來的時間與精力,他們大量偷渡各式鞭炮進入校園,散射的沖天炮只是基本配備,真正的重頭戲,是拜拜用的「連炮」。學長把連炮串接成長長的一條龍,從慎思樓三樓垂降,再沿著馬路拉到與整個慎思樓幾乎等長(這一切都必須動作迅速,在甫下課時的幾分鐘內快速完成),然後點燃,剎時間整個校園恍如廟會,煙霧瀰漫,霹靂啪啦的響聲久久不斷,學生鬨鬧、師長圍觀,駐足看著這一條長龍一節一節地引燃----上課鐘響了,鞭炮竟然尚未放完!約莫上課五分鐘後,最後一聲炮響沈寂,校園才在鬨鬧聲中漸次平靜,只留下滿地的垃圾與四散的火藥味。


這是我記憶所及的盛況,可想而知,鞭炮的安全顧慮太大,火藥、炮紙的清潔問題也比紙飛機棘手,所以校方容不下這個次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一年,我親眼見證了一中學生的輕狂,雖然我的個性無法如此恣意,但事過境遷,我仍會懷念這種年輕人特有的生命活力。


4.徽章文化
這是當時高中生的新流行,班級裡如果有學生略有設計能力,就會跟廠商合作製作徽章販售,幫班上賺錢。不過學生也是有「品味」的,不是每個商品都能得到青睞,所以也有班級因為投資失利而賠錢的。


除了上文提到的「烏龜超人」徽章大賣外,當時有幾個徽章賣的也不錯。一個是把「TFHS」(台中一中的英文縮寫)跟「圖案」用鍊條相連,這在當時是個創舉,雖然貴了點,但頗為熱賣。另外有兩個是文字徽章,概念相同,只是用字有別:一個是「龍_中一中」,龍字特大,以行草結構,頗有飄逸之感;另一個把「龍」字改為英文的「Dragon_中一中」,以草體構形,而「D」起筆之處雕鏤如龍頭,設計感絕佳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一中野史-5:校長的綽號

【前言】
這個主題似乎對長者不敬,不過標題既名「野史」,看倌也就當作八卦看看,付之談笑可也。
以下一中歷任校長照片出處:台中一中光復後校長簡介

*          *          

湯孝彬
第六任校長湯孝彬(民國七十年十二月至七十六年七月)


我的高中生涯在民國75-78年間,歷湯孝彬、陳繼統兩任校長。湯校長對一中的貢獻,除了校史呈現的資料外,當時我所耳聞的,是他努力提升第一類組(舊名社會組)學生的自信與地位,在各方面肯定、看重第一類組。要知道,當年念一類的學生是被瞧不起的,因為當時的認知是書念不好的才會選「背多分」的一類。以我這一屆為例,24個班中,只有4個班是第一類組(還包括留級、降轉所湊成的一個班,實際上選一類的學生,只有3個班多一點),其他都是二、三類組。


我到一中時,已經是他在校的最後一年,比起照片上的模樣要年老許多,頭髮星白,肩斜背駝,是一個垂垂老者。這麼一個好校長,一中的學生對他取的綽號其實頗為不雅,叫「烏龜」。我曾經很納悶地問學長這個綽號的來歷,學長什麼也沒說,只模仿的湯校長的姿態我就懂了。那模樣,差不多就是朱德庸漫畫裡人物的樣子:

那幾年一中流行徽章文化(不知現在還流行嗎?),有一個徽章供不應求,再版依然搶購一空,向隅者眾,還得採登記制排隊才買的到,熱門的關鍵,就在「烏龜」上。

圖片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video/2004-10/28/content_2150108.htm


其實那是一張模仿「超人」的中學生圖案(動作如上圖):雙拳朝前、戴著墨鏡、頭頂大盤帽(如下圖),帽上「學生」的圖樣被改成烏龜的樣子----任誰都知道是在影射誰。


商品圖片
圖片出處:http://goods.ruten.com.tw/item/qa?11070918690215

這個徽章當然引起學校的「重視」,據說還有查禁的動作。消息一傳開來,擁有者視若寶貝,向隅者求章若渴,本來沒興趣的(像我)也跟著好奇起來,於是乎該徽章的行情持續暴漲,最後我也買到一個。可惜在幾度搬家中,這個紀念品已經不知流落何方了。

雖然「烏龜」的綽號不雅,湯校長對我而言也始終只是一個名字,但我永遠記得他對第一類組的關懷與提攜。

*          *          

陳繼統

第七任校長陳繼統(民國七十六年八月至八十四年七月)


陳繼統校長來自彰中,雖然伴我的時間較長,但我對他的印象卻更少。一中的學生很獨立,沒事不會跑辦公室(這跟我在彰女看到的師生互動密切有很大的不同),而我又是把處室視同衙門的人,所以更不會主動接近各辦公室了。


陳校長的綽號很簡單,叫「乩童」,因為姓名的諧音使然。據說陳校長在彰中時已經有此綽號,北上一中任職,仍然擺脫不掉這個不甚文雅的渾名。姓名是父母給的,陳校長您就委屈著吧!


*          *          


陳時宗

第八任校長陳時宗(民國八十四年八月至八十八年七月)


陳校長到校任職,我已經在政大念碩士班了,按理不會知道陳校長跟一中的相關事情,但那時候正是台灣網路發展的初始階段,最方便的網路系統是「台灣學術網路」,那時的WWW還不發達(1MB的圖檔要傳2、3分鐘才看得到),校園裡最夯的,是各校系建置的BBS系統(當時的龍頭是台大「椰林風情」)。透過網路,我跟母校台中一中又連上線,也才會知道,一中的校長已經是陳時宗了。

但一開始我並不知道陳校長的大名。在一中的BBS學弟的口中,不斷出現「克拉克」的大名,幾乎各大重要校園事件,都會出現這個「暱稱」。有一次我忍不住了,詢問這位「克拉克」是何許人也?學弟的回答是:「校長啊!」「校長?」我不解,初次看到這個名字時,腦海浮現的是電影第一代「超人」的另一個身份,但我沒料到會是校長。我繼續追問:「校長叫什麼名字?」「陳時宗。」學弟回答。我一聽就懂了(時宗→時鐘),對著電腦螢幕哈哈大笑!

*          *          

【後記】
「綽號」是記憶的載體,三位與我人生交集如此稀薄的前輩,我都還能掰出一篇文章出來。也許未來我也該整理一下自己的綽號,說不定可以勾起某些人已經模糊的回憶呢!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一中野史-4:迢迢素食路


▲「迢迢素食路」的長征終點:公園素食

▲胖嘟嘟、笑瞇瞇的熱情老闆娘

圖片出處:【美食】老台中小吃「公園素食」

因為家裡的宗教背景,我大約從小學時開始跟著家人吃素,高中時離家到台中求學,如何解決三餐變成我非常迫切的民生問題。一開始,家人建議我先吃學校附近自助餐的肉邊菜,再慢慢尋找素食店,可是這一找,卻找出了大問題。


吃了幾天的肉邊菜後,我開始思念純粹的素食香味,於是某天夜幕降臨之時,我離開外宿之處,開始尋找離一中最近的素食店。因為人生地不熟,所以我只敢走大馬路以免迷失方向。我從育才街到三民路口左轉,沿著車水馬龍的三民路前進。就這麼走著、走著,過了和平路、精武路一直走到公園路,我居然連一家素食麵攤子都沒看到!我邊走心裡邊納悶:台中這個大都會,怎麼找個素食店這麼困難?比員林這個小鎮還不如!我已經餓的發昏了,只得向當地人求救,還好,路人告訴我公園路右轉興中街不遠處,有一家素食店。我如獲甘霖,三步併作兩步地趕過去,當我看到斗大的「公園素食」招牌,眼淚差點滾了出來----15歲的我,頭一次強烈地感受到「在家處處好,出外處處難」這句話的意義。我低頭看看手錶:40分鐘。我連飯都還沒吃,居然就過了40分鐘!但我沒心情去想回程另外一個40分鐘,趕快向胖胖的、笑容滿面的老闆娘叫了一碗大粿仔(板條),吸哩呼嚕迅速地安頓好哀鳴許久的胃,讓這40分鐘的辛苦,稍微得到補償。


數著星光,踩著燈光,我一步一步慢慢地踱回育才街的住處,看著川流不息的車龍人潮,我倍感孤單:縱使一起北上求學的同學也是第一次外宿,可是現在他們應該在宿舍裡聊天打牌聽音樂了吧?這40分鐘的路程,只有我一個人孤孤單單的走。可是比起品嚐孤寂的滋味,我還有更重要的問題要解決:要怎樣縮短這來回80分鐘長的「食道」呢?每天花80分鐘吃頓飯,我書都不用念了!第二天傍晚,我厚著臉皮向房東借了一台腳踏車,才稍稍解決了燃眉之急。


在校內的午餐問題,透過一位學長的幫助,我跟他一起訂了「龍門齋素食」自助餐的便當。龍門齋位在舊樂舞台戲院附近(民國75年時該戲院早已不在,但當地人還是慣以「樂舞台戲院」來標定位置,位置在今民權路右轉綠川東街幾百公尺處),距離公園素食更遠,我的晚餐還是得找公園素食解決。不久,在和平路(舊來來百貨對面)上開了一家「貢品素食」自助餐(不過比較貴),我「迢迢的素食路」終於縮短至可以接受的長度,外宿的求學生活才開始正常一些。


公園素食的老闆娘,當初是年輕的媽媽,現在也中年了,唯一不變的除了胖胖的身材,還有那溫暖和善的笑容。後來我考上中興大學,因生活重心南移,去「交捐」的機會也少了,可是她對我印象深刻(多虧了當時每次必點(只點)的大碗粿仔一碗),只要我路過用餐,老闆娘一見到我,我連口都不用開,她已經自己開口:「大碗粿仔一碗?!」,然後笑瞇瞇的自動下鍋開始幫我料理了。接著我北上念研究所、當兵、結婚生子,再回到台中已經是十幾二十年後了,有一天我帶著兩個小孩回到公園素食「回味」,老闆娘居然還認得我,依然是熟悉的「大碗粿仔一碗?!」、熟悉的笑容,以及熟悉的美食----除了漲價,什麼都沒改變。


一中現在已經是更為繁榮熱鬧的商圈,我也不吃素很久了,可是當我回到一中,想起當年飲食上的點點滴滴,還是會想起興中街上的老闆娘,她那熱情溫暖的人情味。

一中野史-3:育才街攻擊事件


記憶所及,一中的校門口發生過三次「攻擊事件」----哈哈!標題是故意聳動的啦!但說「攻擊」,卻也有點道理。會記得這些,是因為高一時我就住在學校的斜對面,每天對著校門,自然會「看到」一些事情。

第一次:塗鴉攻擊事件。
上圖標定的位置,就是案發地點。不知道是那個無聊人士,居然趁夜晚人少之時,對著校門口的這面牆發動塗鴉攻擊!如果是現在的街頭快閃藝術家的手筆也就算了,縱使塗鴉不宜出現在校門,起碼還有可觀之處;偏偏這個無聊人士只是拿罐黑色噴漆,對著牆壁噴了大大小小、位置不一的「太監的寶貝兒」線條畫,既醜陋又傷風化,隔天學校就派人進行清理,費了好大的勁兒才處理完畢。

第二次:沖天炮攻擊事件。
這個事件的兇手,就是和我一起住在學校斜對面頂樓加蓋的一中學生----包括我自己!
我們這群學生利用學校的放假日,不知是誰的主意,居然買了一把沖天炮,說要對著學校射著玩,於是一夥人就躲在房間裡,不定時地點燃沖天炮往學校圍牆裡射。鞭炮聲當然引起校警的注意,但沒有人看到兇手----因為我們搗蛋歸搗蛋,還是選沒有行人的時候進行攻擊以策安全,這叫「盜亦有道」。(唉!我本來是很乖的...)

第三次:校門口糾察攻擊事件。
這應是高三時的事了,也是三次攻擊事件中唯一的一件悲劇,因為糾察隊長在這次事件中受了傷,而兇手竟是一中的學生!
會發生這場悲劇,導火線是這位壯碩的糾察隊長太過盡責,舉凡校門口的一切違規,他毫不徇私,不講人情,連學長的面子也不買帳,因而有人暗中醞釀了這一場早有預謀的攻擊事件。根據轉述,案發經過大略如下:一群人利用放學時分,學生走了大半、人煙稀少,糾察準備收工之際,這群人突然一擁而上,將壯碩的糾察隊長拉到一旁痛扁一頓。這件事非同小可,我不是案發當事人,事過境遷,也忘了學校是如何處置這件事,但我始終記得,第二天糾察隊長依然負責地帶傷值勤(真是令人佩服啊!),可是氣勢已經削弱了不少,眼神、動作也不再那麼理直氣壯。雖說糾察隊長行事風格不夠圓融是不太好,但這件事他是受害者,道理上也站得住腳,碰到這樣的事情,其實頗令人同情。

一中野史-2:不會讀書的書呆子


出處:[影像]永遠的中一中圖書館


這是已經在動工的照片,台中一中舊圖書館,正閃耀著最後的餘暉......

在我就學的民國75-78年間,圖書館位在一中教學行政區的中心點,與莊敬樓(前)、慎思樓(後)麗澤樓(左)、敬業樓(右)大約等距。當年我對此格局沒啥感受,日後想想,應該是當時規劃校園的校長刻意如此,以表達對知識的尊重,並方便師生可以縮短到圖書館的時間,以善用圖書館。

但是這份我私下推測的「苦心」,我是完完全全的浪費了。我是來自彰化鄉下的書呆子,除了教科書,有限的課外閱讀僅侷限在宗教書刊(這是生活背景的侷限),圖書館,我知道裡面的書很多,但我不知道我需要讀那些書----考試又不會考!

所以我是書呆子,只會啃教科書卻漠視知識無涯的「不會讀書的書呆子」。三年的高中生涯,在那個紙本謄寫的年代,我學校借書證的借閱記錄是完美的「0」----你沒看錯,我一本書都沒借過!更誇張的是,我對圖書館內部陳設的印象極端模糊,隱約記得一樓是閱覽室,而書庫長什麼樣子,我的記憶裡是一片空白。

看著這張即將拆除的舊圖書館,很糗的,這大概就是我對圖書館全部的記憶了。如果把周邊的活動記錄也納入的話,那麼面對圖書館方向右側的草地(照片裡看不到),算是我對圖書館記憶最豐富的地方:跆拳社的練習場地。在那塊被我們蹂躪到斑駁的草地,有我除了同班同學以外的人際關係,有我從白帶(十級)一路晉升到紅帶黑頭(一級)的淤青與汗水----那是我的年少,我的青春


附帶提一下,其實,我高中三年還是有借過「一本」課外書。離一中不遠的台中圖書館(現遷至五權南路高等法院對面),我陪同學去借書,順便辦了一張借書證。我「終於」借了三年來唯一一本課外書:蓮生活佛盧勝彥寫的宗教書籍!----圖書館,我對不起你!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一中野史-1:攀岩蜘蛛人


出處:http://farm1.static.flickr.com/208/489096621_796671ca0c_o.jpg

出處:http://i265.photobucket.com/albums/ii220/acergame5/DSCN3294.jpg(這一張圖的「攀岩牆」更明顯

這是台中一中的慎思樓(舊觀),在燙金字四周的凸出物,是裝飾用的磚塊。高三那年,我做了一件蠢事:我摸著排列整齊的磚塊,一階一階地往上爬。這樣做的真正原因早已忘了,也許是抒解升學壓力的突發奇想,也許是想學蜘蛛人,又或許是想試著從頂樓到三樓(教室的位置),anyway,在那個放學後校園幾乎無人的傍晚,我做的這件蠢事。

但我沒有成功。那個時代還不流行攀岩,我自然不可能學到相關技巧的訓練,約莫爬到了二樓高,我就發現地心引力的威力,越向上爬,雙手就越費勁。我慌了,不敢繼續挑戰,趕快摸著磚頭下降,結束了一場無厘頭的年輕荒謬劇。

從網路上看到一中的慎思樓已經改建,宏偉許多,卻也喪失了古樸的味道。我想,一中刻意留下來的古蹟,大概只剩「毋負今日」碑與小禮堂(校史館)了吧?校門還能留多久?我不知道,起碼,當年校門堅持設在「育才街」與「尊賢街」口、不選更寬廣的「雙十路」這段口述歷史,還留在我的心中。



PS:這是我的一個小學弟寫的文章:下個消失的會是?2009年時,他記錄了台中一中大興土木的變遷,事實上,我失去的記憶更多。或許,我也該為我平淡的高中生活留下一些雪泥鴻爪吧!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與學生的對話錄-2

按:又一次與學生的深度對談了,真開心!依照慣例,我把人名善意隱去,部分無關宏旨的內容也略去,希望可以提供年輕朋友一些省思。

PS1:文末Miss 提到喜歡論孟,喜極而泣啊!
PS2:我竭誠歡迎教過的學生跟我分享人生經驗、交換心得。這樣的回饋,比任何東西更讓我開心!

*    *    *



Miss
老師, 看來你使用fb的頻率很高

Hwang
哈哈哈~沒錯

(中略)

Miss
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你要聽嗎

Hwang
請說

Miss
東西方教育方式真的大不同

Hwang
你是去那邊遊學嗎?否則何以有此感觸?

Miss
我寄宿家庭裡 有一個兩歲多的娃兒
是的 我來這邊讀書

Hwang
繼續說

Miss
首先 他們給女兒刀叉吃飯(當然是適合小孩的) 但是在台灣 我只看過父母餵孩子(甚至那孩子已五六歲)

Hwang

Miss
她當然吃得很差 東西落得滿地 我有幾次衝動叫她不要"玩食物" 可是我突然制止自己 不應該只是因為文化的不同而造成這差異 也許是我們對教育本質的看法本來就大不同

Hwang
你的自制是對的。請繼續

Miss
可是教育又並沒有對錯 也沒有一定衡量地標準 教育是一陣風 本來就無影也無蹤 可是樹葉還是被吹動的
我想我雖在台灣生長 但是思想卻偏向西方(因為從小就有機會接觸一些外國人) 可是我卻看到越來越多台灣小孩失去自主的能力 他們被餵養習慣了 我感到有點可惜 這也許不是我們教育上的缺點 但我認為是種疏忽

Hwang
你客氣了,這不是疏忽,而是「缺點」

Miss
我講完了 我原本要打出文章的
是嗎?

Hwang
你讀過陳之藩的「哲學家皇帝」吧?

Miss
沒有 我學識淺薄
有關柏拉圖嗎?

Hwang
不是。他講的是去美國留學的所見所聞

Miss
是嗎 我回國時想借來看

Hwang
文章在此,有空你看一下:陳之藩〈哲學家皇帝〉
我先講重點:西方的教育,重點在培養「獨立的人格」,所以,凡是能達此目的的教養方式,都會是他們的教育重點
不只美國,你去翻幾本關於芬蘭的教育,其實也會提到類似的教育方式。

Miss
我了解

Hwang
印象中有本書還這樣說,芬蘭人會把娃娃車放在街頭排排站,然後大人在旁邊自己聊天。目的是要讓孩子適應芬蘭的氣候環境,目的還是獨立性的培養。
但華人沒有這個觀念。
華人是從社群(家族)的角度做教育思考。
所以重視的是「人際網絡中的角色扮演」
儒家的倫理道德,基本上就是建立在「關係」中的道德思想

Miss
我有點困惑 我們總說 "家族" 可是實際上我們不比想像中更重視它呀

Hwang
在這種觀念下,每個人被教養的目的是為群體服務----不管是大群體(國家社會)還是小群體(家庭)

你的問題很好。在工商業發達之後,傳統的家族勢力已經式微,這是事實。
尤其是沒有龐大資源以維繫家族向心力的家族
像我的家族就是
不過,觀念的改變不會那麼快
我們不看重家「族」,但還是看重家「庭」
而且,對私人關係的看重,也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態度有別於西方
過去是把孩子當作養老本,所以看重孩子的教育(光耀門楣)

Miss
你說我們為群體服務著 我不想掃興 可是有太多的人是不能適應社會的 什麼叫""只指一代嗎?

28Hwang
現在是基於對孩子的私情,捨不得孩子受苦,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好的社會地位與經濟能力,所以也是極力呵護、栽培孩子

我先把論點說完再回答你的問題。

Miss

Hwang
待會如果我岔斷你的話,你也要適時提醒我

因此,我們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在「意識」上是不夠的。
我現在回答你的問題。
1.「對社會的不適應」跟「教養為社會服務」是兩回事,我不知你的問題重點在哪?
2.家「庭」一詞,只是側重在目前的「小家庭」結構,沒有別的意思。

Miss
你提到為社群服務 可是我第一個聯想到地是 我們並不融入群體 也許是不容易 但更多的是不願意

Hwang
2.我強調的是,即使沒有過去大家族的結構,對家庭「關係」的看重還是華人社會的價值特色。

Miss
第二個問題我得到答案了
我多少能理解

Hwang
我繼續回答你的1.
群體的融入是一件大工程,每個人切入的時機、位置不一樣,學到的、乃至於日後的人生歷程會有很大的不同。
社會這個大群體,是很複雜的人際網絡,裡面有利害、情感的糾葛,唯有進入了,才是學習的開端。
在學校裡,說是具體而微,但比起外面的世界,他還是單純太多。
因此,你想在我這裡學點社會經驗,我是很難提供的,因為我待的環境都跟文教有關。
我可以提供你價值觀,但就算你接受了,也必須接受社會的淬鍊,搞不好入社會後你就會覺得我講的是狗屁了

Miss
我並不是要向你學這樣的社會經驗 這是種體悟 一種迷惑 一種學習

Hwang
你說你進入的意願不高,我想與這個環境跟我們的原生本質差異太大有關。
對!你會這樣想很好

Miss
進入?

Hwang
應該是「融入」
可是我第一個聯想到地是 我們並不融入群體 也許是不容易 但更多的是不願意」
這是你剛剛的話

Miss
是的 但我並不是指我 我願意以我的好奇心去融入任何群體(但不是會傷害我的 當然)

Hwang
成長是免不了要受點傷的。重要的是療傷止痛的速度要快。
有一句話我想對你說。

Miss

Hwang
「在融入任何群體時,要隨時省視自我的存在。」
就這句話。
社會是個大染缸,有太多人在社會的生存競爭壓力下被「異化」了,可惜,也可悲。

Miss
我必須說這是很好的警惕 在溫哥華這個城市待了幾天後 我找到了我個人最大的缺點 我花了很多時間隱藏它 花了很多時間找尋它 花了更多時間面對它

Hwang
「它」是?

Miss
我太急著找尋自己的位置

Hwang
哪些層面的位置?
生存領域?自我認知?
或其他?

Miss
自我認知
我以為只要融入群體 或在別人眼中 口中看到自己 就能定位好自己真正的位置

Hwang
然後呢?

Miss
可是我卻一直忽略 我看到的自己是被定位在別人的世界裡 我看不到自己 我忘了要隨時省察自己的存在

Hwang
你察覺的比我當年還早。

Miss
我總跟著別人走 跟著別人給的情感走 我雖然一直問我自己要什麼 但我最後卻發現 別人的聲音始終蓋掉我的

Hwang
我是到了大學才漸漸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擺脫他花了更久的時間

Hwang
很深刻、真切的體察喔!
非常棒!
這個在佛教的觀點,叫「積習」、叫「業」
擺脫雖困難,但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解決問題的開端。
你已經踏出第一步了,而且是非常紮實的第一步!值得恭喜!

Miss
無法了解自己真正的位置這個問題很大 我還需要更多時間思考 去學習 起碼我知道我的癥結點在哪

Hwang
其實對應著開頭你對教育的感觸,你正在「獨立」了喔!

Miss
這一次我真的笑出來了

Hwang
值得笑!值得笑!我也為你大笑三聲:哈~哈~哈~

Miss
謝謝 那今天論點到此結束了 (下台一鞠躬)

(中略)

Miss
btw, 其實我後來發現我很喜歡論孟(我還是能看懂中文字的) 我原本出國時要帶一本 可是它太重了 所以我就帶有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還有其他哲學家綜合起來的英文原文 那輕多了 就像真正的思想一樣 
謝謝 我獲益良多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與學生的對話錄-1

按:這是在今年6/21~6/24期間,我與一位教過的學生的對話錄。除了訂正一些文字錯謬、將人名善意隱去(文中改名為「王生」與「Hwang」)之外,我大致保存了對話的原貌。會想把這段話留下來,是因為這是一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他的好學與提問,讓我覺得這幾年的教學生涯沒有白費。也許我的所知有限,甚至在某些知識的正確性亦有不足,但我很真誠地跟學生們分享我的生命經歷與感受,縱使有錯,也可以發揮老子「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的作用,給學生正面的啟迪。

*     *     *

王生
黃老師 請問你 在嗎?

Hwang
在。啥事?

王生
我是 王生 就是...之前讀僑泰 那位
這麼晚 請教你 事情 是不是 打擾到你???
or 擇日 再請教你??

Hwang
現在可以說。
我認得你。放心。

王生
ㄏㄏ
就是........

Hwang

王生
關於 一句話

Hwang
哪句話?

王生
「在人文與科技的交會路口.傳給世人最好的價值」
from steve jobs
其中的「人文」
到底指的是 什麼???
我就只想知道 所謂的「人文」到底是指??
以及 要怎樣培養???

王生
是多看書呢 ?還是 多接觸藝術???
我想聽聽看 老師 你的 想法

王生
(這樣的問題 希望...你不要覺得...很怪 哈哈)

Hwang
我下次回答你好了。我得想一想。

王生
非常謝謝你 老師

(另一天...)

王生
hi 老師

Hwang

王生
打擾你了

Hwang
我今天試著回答你的問題
不會
你願意問這樣的問題,我很高興。因為會主動認同這個領域的已經很少了

王生
ㄏㄏ
因為 老師你 在我 要進去讀大一時 跟我說...

Hwang
人文的觀念,最早應該是西方的文藝復興開始的。之前中世紀的基督教時代,一切以宗教為中心,所以人的地位在「自我認知」這個層面是偏低的。

王生
恩恩

Hwang
但是文藝復興讓當時的歐洲人發現,原來古希臘羅馬文明如此看重人,而他們也在人身上發現到真善美,而這些內涵未必關乎宗教。
於是,人文(就字面上看,我覺得指涉的應該是「人類文明或是人類文化」)的觀念就產生了。

王生
就這樣??

Hwang
這是觀念上的說明。但你的問題應該是:哪些東西是「人文」?

王生
我想問的人文是
關於.....「軟實力」 方面的

Hwang
科學也是人類文明的一環,為什麼我們通常將之排除在人文之外?
基本上,傳統的文學、歷史、哲學可以概括人文的基本內涵
但是擴而充之,藝術、宗教亦可涵蓋在內

王生
恩恩

Hwang
這些東西,不以讓人獲利為最高目標,而是讓人超越「生物」的層次,實現「更高的價值追求」。
這些往往都是人類的「創造」,是我們珍貴的資產。

王生
恩恩

Hwang
其實,早期的科學家也都是人文素養很高的。他們都是為了探求上帝的真理而致力於科學。

王生
恩恩

Hwang
雖然最終他們的研究成果對宗教反而是衝擊,甚至「科學」本身變成新的「宗教信仰」(相信科學可以解決人世間的一切問題),但無礙於科學本身的人文特性:「求真」。

王生
恩恩

Hwang
所以我會給你一點點有人文素養的感覺,那是因為我對這些東西是有興趣的,看事情、問題的角度也都不從功利的角度出發。因為這個世上,我認同的價值超乎金錢之上。

王生
恩恩
說的好
那老師
你認為

Hwang
這樣有回答你的問題了嗎?

王生
平常該怎 充實 人文素養???
恩恩
算是有
但我真正 最想知道的是
怎麼充實 人文素養???
我有閱讀的習慣
但總覺得 光看書 還是不夠

Hwang
人文素養的第一步,是要對上述領域「感到興趣」(未必要全部,那太強人所難,起碼要對某一個領域感興趣)
看書只是形式,重點是「思考與體會」。

王生
.......一語道破

Hwang
而思考與體會必須要與「生命的需求」相呼應。這有點抽象,但需求何在?你有「匱乏感」的就是。

王生
我能理解老師 這句話

Hwang
像你覺得人文素養不足,就是很真切的感受。

王生
哈哈
恩阿~~~
老師的意思是 ??? 好比同樣一句話 在不同的時候 會有不同的思考 不同的想法
原因 就在於....當時的需求 ???

Hwang
我覺得你可以從家裡面的宗教氛圍為入門,一來是你比較熟悉,二來宗教帶給人們的,除了解答之外,往往是更多的疑惑,非常適合「思考與體會」之用。

王生
哈哈哈哈哈哈
親愛的老師....我家 是佛教

Hwang
這話雖有玩笑的成分,卻也是事實喔!我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的。

王生
但我本人.....卻是 相信 基督教
恩恩

Hwang
是喔!真特殊。跟家人沒衝突吧?

王生
........我媽很...不認同

Hwang
可以理解。

王生
相對的 我爸 看很開
老師
如果 沒能從宗教
還能從哪??

Hwang
但機會來了:如何跨越不同教義的限制,讓彼此親情無礙?想通了、作對了,就是人文內涵的擴充,人文思想的實踐。

王生
恩恩

Hwang
我先從我的例子說好了。
你一定聽過我說過我念中文系的原因。

王生
好像跟 宗教 有關係----印象中??

Hwang
為了搞懂一貫道的道理,我去念中文系,目的不是為了文學,而是為了讀懂經典。

王生
..........佩服

Hwang
這一讀,讓我離宗教越來越遠----目前仍無返回宗教團體的跡象。
我在大學、研究所裡,在師友的影響下,學會了「獨立思考」,
很多過去的道理,開始相信自己的判斷,不再人云亦云

王生
恩恩

Hwang
但這花了我很長的一段時間

王生
~
老師 你會後悔嗎?

Hwang
大學時,我曾向家母講過我的困惑:學校讀的跟道場講的不太一樣,但我對道(道場)還有「愚誠」在,請她放心。(沒錯!我清清楚楚記得我用了「愚誠」二字)
不會後悔。
因為待在一個讓你充滿困惑的環境,再溫暖都沒有用。

王生
哇賽

Hwang
宗教是要讓你開悟的,不是要你享受安逸的。
你幹嘛「哇賽」

王生
我覺得

王生
那句話
實在是 太讓我 欣賞:
「因為待在一個讓你充滿困惑的環境,再溫暖都沒有用」

Hwang
瞭了
這不是當年我會講的話。
但現在我會。

王生
果然是.....老師
實不相瞞
老師 我即將 繼續 研究所

Hwang
請說
這很好啊!

王生
因為....接下來 兩年 是我想 很大心的 來充實自己

Hwang
你直升中教大數學所嗎?

王生
不是...........
我考到 成大 數研所

Hwang
更棒!

王生
更累 更具挑戰性

Hwang
成大開放的學風與環境,你會喜歡的(我無緣進去...

王生
所以 我想......充實本科 加強 在人文能力

Hwang
不岔開話題,你繼續說

王生
別這樣 哈哈老師 你見外
因為 看完 賈柏斯傳

Hwang
你知道數學是思考的工具,對吧?

王生
跟其他人的傳記
我倒沒聽過
科學能力 固然重要
但人文能力 又不可無
兩者 佔相當重要的比例
可能 老師 你也聽過

Hwang
你把人文與科學太截然劃分了。
只要你關注的對象是「人」,任何學問都可以洋溢人文精神。

王生
???願聽老師講解
oh~~!!!

Hwang
舉個例。醫學的領域夠專業吧?但醫生只有「醫術」夠嗎?

王生
當然不能

Hwang
不行,因為醫師要對病痛、苦難有同理心

王生
須具有 德仁

Hwang
對!這就是醫師與醫匠的差別

王生
= =怎那麼像 黃崑巖 說過的話
所以 老師 是希望我
不要 分得太細???

Hwang
可以這麼說。

王生
但我....只怕

Hwang
我覺得你太想速成,所以會對「匱乏」有焦慮感,以致於對自己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患得患失,深怕自己走錯路。

王生
不分析一點 怕自己不知道 在哪方面 不足
哈哈哈 老師 你一針見血啊

Hwang
事實上,人文素養的培養從來不是單行道,也不是一條直線。
哈哈~也許我有跟你一樣的心路歷程吧!
我繼續說:以我為例,我也是曲曲折折才有今天的我。

王生
恩恩

Hwang
我對宗教感興趣,我開放我的心胸,接觸各式各樣的教會與教義,但始終沒有「生命被強烈撞擊」的感動,所以到目前為止,我還是我,沒有成為教徒

王生
恩恩
老師 不好意思 打個岔 : 我會打擾老師 你的休息時間嗎??

Hwang
但在接觸、思考地過程中,我逐漸擴大了接觸的領域(包括從中文專業中透過文學、哲學、乃至於延伸至社會科學等的興趣),所學漸雜,越來越不純粹,但生命的自知程度反而加深了
不會。

王生
ㄏㄏ
然後??

Hwang
為什麼呢?因為透過接觸面的擴大,比對、思考的觸角因而增多,過去沒想過的現在都會想到,而在思考與取捨的過程中,我會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認同的是什麼。

王生
是在 大學期間 OR 研所??

Hwang
這也是你會在當年(如果還有印象的話)我上課會延伸很多思考方向的原因,

王生
哈哈 絕對有印象

Hwang
不只有這兩個時段。一直到現在我仍在持續地進步(可以這樣講吧?)

王生
就是不斷充實
試問

Hwang
人類的社會隨時再改變,人文的內涵也會改變。執古以律今是沒道理的----除非,某些價值你始終認同,並願意捍衛他、落實他。
請說

王生
老師 在研究所 學到什麼 是你 最受用的??
批判性思考??

Hwang
讀書方法。
我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書本裡面的知識跟道理。
我該「走了」,下次再聊

王生
恩恩
謝謝老師
感激不盡

Hwang
不客氣
早點休息吧!

王生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