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轉貼:學文言文 不見得能搶救國語文【文/曾巧儀(德國布萊梅大學語言所助理研究員)】

按:雖然身為國文教師,專長也在古典文學領域,但執教幾年的經驗,深刻體認到文言文的學習縱使有助於語文程度的提升,但那是培養「文學家」的方法,而非一般學生提升語文程度的有效方針。理由很簡單,文言文對一般人而言,形同「認得每一個字的外文」,就像懂26個字母,不見得就懂英文。這一層文字的障礙,讓有限的教學時間裡被迫在文言文的字句上「說文解字」,而無暇顧及文章內容進一步的思辨與探討,學生無法在語文課裡鍛鍊思考,表達能力怎能提升?當對飛翔的需求僅僅是「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而「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卻認為每一個學生都得「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才叫學會飛翔,不會太過於「割雞用牛刀」了嗎?

不禁想起最近剛看完的一本書:《談美感》,作者漢寶德教授批評老字號的教育家蔡元培所提出的「以美育取代宗教」的觀點不切實際,理由是這批文人「以意境為美」的陳義過高,一般人在沒有適當的引導下根本很難企及,結果反而讓美學教育無法在中國的土地上落實;基於此,漢寶德教授堅持以最簡單、最直感的「形相」作為美感教育的核心。這才是針砭之見!卓卓之言!「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裡的大老們,你們縱使卓然有成,請不要把自身的成功經驗複製在莘莘學子上好嗎?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成為余光中的。

學文言文 不見得能搶救國語文【文/曾巧儀】

近年來,『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疾呼正視台灣學生國語文程度低落的問題,引起各方討論,為何台灣學生寫不出好作文?若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提高文言文比例,真的能加強國語文能力?再者,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國語文能力?筆者想在本文整理與回答這些爭論點,同時也針對如何加強國語文掌握力等實際問題,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國語文能力低落的主因

首先,筆者想釐清一個觀念:語言是用來理解他人與發表自身觀念的主要工具,所以,國語文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極重要的一環,緊繫著下一代的思考方式與理解力、並牽動著他們今後在進入社會與公共領域後,是否能夠透過語言的掌握,理性地與別人溝通、表述自己的意見。而『國文教育聯盟』擔心的問題的確存在,目前學生的語文作文能力,的確必須大幅加強。

然而,學生國語文與作文程度低落,最大的問題正在於,台灣學生從來只被動地背誦教科書上的文章,不曾有系統地學習如何使用語文。若一個國家的語文教育,只注重讓學生讀遍古今名家好文章,不教導學生如何應用語言來表述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不可能會提升。這就好像,讓學生欣賞幾棟好建築、並背下這些房子所用之建材為何、就以為他們能因此建造各式房子一樣不合實際。

文言文與文化基本教材的角色

當然,文言文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也有該學習的理由。過去幾十年來,台灣教育不斷地讓學生背誦古文詩詞等,這的確可以幫助學生在使用語言時潤飾文采;此外,『國文教育聯盟』也堅持,閱讀文言文與文化基本教材,能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更有人提出,閱讀文化基本教材能提升國人的道德教育。然而,若針對『搶救國語文能力』的議題來探討,筆者認為,這些並非主要的問題癥結。道德教育的落實、中國文化精髓的了解,不等於語言使用與作文能力的有效增強。簡言之,文化、道德教育與提升國語文能力兩者,就教學方法上來說,應該清楚地分開來談。

教育學生對國語文的掌握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語言使用,學習思辨能力,為將來成為有理性溝通能力的公民作好準備。因此,筆者就現今台灣的學校教育,建議以下兩大教學方法上的方向。

方向一:同時掌握語言使用的三要點

第一,台灣學生終於應該開始有系統地學習,如何運用與判斷語言使用的三大支柱力量:內容論點、辭藻使用與邏輯架構。

至今的國語文教育重點,多放在『辭藻』部分,也就是不停地讓學生記誦文辭;寫作文時,也主重想像力與文采。這些的確重要,然而,另外兩層面,也應該有系統地一起納入考量。例如,學生在寫作文或讀他人文章時,在注意想像力與引用隱喻佳句之餘,更應著重全文是否清楚地展現論點、這些論點是否合乎邏輯、是否架構得宜,並非只要辭藻華麗、感情豐富、旁徵博引,就一定是好文章。

方向二:靈活判斷不同領域的語言使用差異

第二,學生應接觸並寫作不同類型的文章,因為,上述三大語言使用重點,依照不同的主題與領域,會有不同的應用方法。

換句話說,國語文能力的提升,不能一概以寫、讀文學創作為單一標準。學生必須學習分辨,在不同的領域裡,語言使用有何功能與目的上的差異。例如,讓學生讀寫抒情文時,或許重想像力與感情的發揮;然而,當學生面對描繪故事、各類論說文或心得報告等其他類型時,應該也能靈活掌握內容陳述、修辭使用、與文章架構三大方面的應用差異。

因此,加強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不只要讓學生多閱讀、多寫作,也要讓學生接觸與寫作多種類型與內容主題的文章。在歐洲國家,例如德國,國語文教育,已廣泛應用在各種人文社會學科裡。學生不只需要在國文課讀文學、自己練習創作,更要有條理地解析與評論文章裡的論點;另外,在歷史、社會、地理、宗教等其他人文科目的課程裡,他們也須使用語言解釋自己學到的觀念,而非只記憶課本裡內容。

總結來說,學習文言文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對於學生的文化素養固然有其重要性,並能加強學生的對於文辭運用的敏感度,但並非解決『國語文能力低落』的關鍵。針對此問題,學校不只應該改正以記憶背誦為主的教學方式、以想像力與文采為重的傳統觀念,更應該教導學生同時掌握語言使用時的內容論點、辭藻與邏輯,最後,台灣也應開始將國語文教育落實在各人文科目的教學上。筆者以為,這才是搶救學生國語文能力的具體方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