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寶萊塢生死戀(Davdas)最精彩的一段印度舞
請欣賞兩個版本的「Dola Re Dola」。
【轉貼】鄭愁予:去中國化 真是個「錯誤」【聯合報╱記者林嘉琪、張錦弘/專訪】
鄭愁予:去中國化 真是個「錯誤」
名詩人鄭愁予接受本報專訪指出,「去中國化」是個空洞的名詞,我們至今使用的許多成語,出自兩千多年前的詩經,文言文傳承中華文化,不學可惜,但不應太拘泥課本文言、白話文比率,兼顧文學藝術與人文倫理,才是選文標準。
按:「兼顧文學藝術與人文倫理」云云,在台灣的政壇上,恐難擺脫意識型態之爭呢!
又「去中國化」是個空洞的名詞----這句話說的好!台灣的媒體環境充斥著語意不清卻旗幟鮮明的符號,並據以為出師之名義大打筆仗,結果是跟影子打架,影子仍是影子,而傷的卻是自己!
七十五歲的鄭愁予,與余光中齊名,創作出「錯誤」等名詩,在詩壇地位屹立不搖,詩作常被選為教科書及入題,「偈」等詩作還曾被譜成曲;中原大學把他的詩集列為畢業生必讀十本書之一;元智大學前天更邀他在畢業典禮朗誦「錯誤」等三首詩。
他指出,中文不論就藝術性、文化傳承性,歷久不衰,是世上最了不起的文字,它是唯一還在使用詩經等兩千多年前古語的現代語言,把中華古典文化傳承至今。學生不要怕學文言文,好的文言文,講究節奏感,像散文一樣優美,讀好文言文,寫出來的文章更優美。
按:就「壽命」而言,中文的確是最了不起的文字沒錯!
不過,鄭愁予強調,不能食古不化,他從小讀過很多古典詩詞,也欣賞古典詩人的情操,但不抄襲古人使用的語彙及比喻,創作時仍採用白話文及現代技巧。
按:這段話是關鍵!
這兩年高中國文課綱,為了文言文和白話文比率爭吵不休。鄭愁予認為,這不是最重要的議題,教科書文應訂定一套標準,應挑選學生喜歡、容易理解及記憶的文章,不能只求華麗與巧俏,內文要發自真情,引導學生走入情境,從文學領域進入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層次。
他舉例,以前香港中學國文教科書,曾選用五首詩,四首是古典詩,第五首是他寫的新詩「雨說」,看似白話文只占兩成,字數不是選文重點,而是各代表不同情感、意境與技巧。
他說,「去中國化」是個空洞的名詞,因為台灣人來自中國的閩南,和中國的連帶割不掉。他強調,教科書選文應去政治化,即使台灣人寫的文言文,只要寫得夠好,也應納入教科書。
至於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學已累積九十年的成果,不乏佳作。鄭愁予認為,教科書也不應忽略白話文,像魯迅、沈從文、老舍等早期被刻意忽略的三○年代作家的經典名作,應重新列入教科書。
按:教科書選文需「去政治化」,但是教科書的選文需訂定「標準」,那該由「誰」來訂定標準?訂出的標準符合「誰」的品味呢?----選文需透過政治手段完成,如何能「去政治化」?僅此一問,台灣最糾纏不清的意識型態問題馬上就讓鄭愁予的意見陷入泥淖。香港沒有台灣的政治問題,在文化上和中國趨同並不會構成障礙,但台灣不行。過去國民政府藉由教育形塑意識型態,十分徹底也十分成功,嚐到甜頭的那些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放棄其意識型態;也正因如此,台灣的本土派才會矯枉過正,把「切割政治中國」進一步拉長戰線到「切割文化中國」以斷其根,因而深化了了雙方意識型態之間對立的鴻溝。這個問題,若台灣沒有普遍而自覺的「公民意識」,這個戰場恐怕還有好幾十年的仗要打。
鄭愁予的意見我能認同,文化的紐帶是脫離不了的,但是中國傳統文化裡惡質的意識型態卻需要在新時代的華人腦袋裡清除掉----胡適、魯迅等人的破舊立新,為的正是這個。然而為了這個目的,語文這個必要之惡就無法置身事外,尤其台灣還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問題。
當「真知」面對「立場」,只會有兩個下場:一是成為「歷史」,供後人憑弔;一是成為「包裝」,供「立場」置入自己的產品之用。鄭愁予的意見,究竟會成為哪一個呢?
【轉貼】余光中:快速大量的西化 讓中文變質
文摘
......余光中以詩詞與英文的對照上說明,中文文學上雖常缺乏主詞及介詞等文法,但是卻更有意境,尤其是講究對仗與平仄的成語,更是中文的基本美學,因此,推行白話文的時候,文言文仍是不可能廢除。
他說,以英文為母語者約四億人,以中文為母語者達十三億人,學習英文卻是各國努力推動的目標,但是許多老師及學者學了很多英文或外語,卻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寫作及說話方式;西化不能避免,但快速且大量的西化卻對中文有害,會讓中文變質。
隨後,余光中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科技是「忙」出來的,但是文化卻是「閒」出來的,面對電視、電腦等媒體傳播下,已顛覆閱讀寫作的傳統,在無法減少「聽眾」及「觀眾」下,應該設法增加「讀者」。
按:余光中所見不無道理,問題是中文西化的根本原因在於許多先進知識、領域均由外文譯介進來,不學外文根本無法進入先進知識的殿堂;中文除了傳統文藝領域之外,法政、經濟、科技等等均無法與外文所建構的知識體系相抗衡----這還不涉及「以說洋文標榜自身的國際化」這種不正常的心理。在此情況之下,中文想要不西化,何其困難啊!
轉貼:學文言文 不見得能搶救國語文【文/曾巧儀(德國布萊梅大學語言所助理研究員)】
不禁想起最近剛看完的一本書:《談美感》,作者漢寶德教授批評老字號的教育家蔡元培所提出的「以美育取代宗教」的觀點不切實際,理由是這批文人「以意境為美」的陳義過高,一般人在沒有適當的引導下根本很難企及,結果反而讓美學教育無法在中國的土地上落實;基於此,漢寶德教授堅持以最簡單、最直感的「形相」作為美感教育的核心。這才是針砭之見!卓卓之言!「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裡的大老們,你們縱使卓然有成,請不要把自身的成功經驗複製在莘莘學子上好嗎?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成為余光中的。
學文言文 不見得能搶救國語文【文/曾巧儀】
近年來,『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疾呼正視台灣學生國語文程度低落的問題,引起各方討論,為何台灣學生寫不出好作文?若把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提高文言文比例,真的能加強國語文能力?再者,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國語文能力?筆者想在本文整理與回答這些爭論點,同時也針對如何加強國語文掌握力等實際問題,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國語文能力低落的主因
首先,筆者想釐清一個觀念:語言是用來理解他人與發表自身觀念的主要工具,所以,國語文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極重要的一環,緊繫著下一代的思考方式與理解力、並牽動著他們今後在進入社會與公共領域後,是否能夠透過語言的掌握,理性地與別人溝通、表述自己的意見。而『國文教育聯盟』擔心的問題的確存在,目前學生的語文作文能力,的確必須大幅加強。
然而,學生國語文與作文程度低落,最大的問題正在於,台灣學生從來只被動地背誦教科書上的文章,不曾有系統地學習如何使用語文。若一個國家的語文教育,只注重讓學生讀遍古今名家好文章,不教導學生如何應用語言來表述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不可能會提升。這就好像,讓學生欣賞幾棟好建築、並背下這些房子所用之建材為何、就以為他們能因此建造各式房子一樣不合實際。
文言文與文化基本教材的角色
當然,文言文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也有該學習的理由。過去幾十年來,台灣教育不斷地讓學生背誦古文詩詞等,這的確可以幫助學生在使用語言時潤飾文采;此外,『國文教育聯盟』也堅持,閱讀文言文與文化基本教材,能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更有人提出,閱讀文化基本教材能提升國人的道德教育。然而,若針對『搶救國語文能力』的議題來探討,筆者認為,這些並非主要的問題癥結。道德教育的落實、中國文化精髓的了解,不等於語言使用與作文能力的有效增強。簡言之,文化、道德教育與提升國語文能力兩者,就教學方法上來說,應該清楚地分開來談。
教育學生對國語文的掌握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語言使用,學習思辨能力,為將來成為有理性溝通能力的公民作好準備。因此,筆者就現今台灣的學校教育,建議以下兩大教學方法上的方向。
方向一:同時掌握語言使用的三要點
第一,台灣學生終於應該開始有系統地學習,如何運用與判斷語言使用的三大支柱力量:內容論點、辭藻使用與邏輯架構。
至今的國語文教育重點,多放在『辭藻』部分,也就是不停地讓學生記誦文辭;寫作文時,也主重想像力與文采。這些的確重要,然而,另外兩層面,也應該有系統地一起納入考量。例如,學生在寫作文或讀他人文章時,在注意想像力與引用隱喻佳句之餘,更應著重全文是否清楚地展現論點、這些論點是否合乎邏輯、是否架構得宜,並非只要辭藻華麗、感情豐富、旁徵博引,就一定是好文章。
方向二:靈活判斷不同領域的語言使用差異
第二,學生應接觸並寫作不同類型的文章,因為,上述三大語言使用重點,依照不同的主題與領域,會有不同的應用方法。
換句話說,國語文能力的提升,不能一概以寫、讀文學創作為單一標準。學生必須學習分辨,在不同的領域裡,語言使用有何功能與目的上的差異。例如,讓學生讀寫抒情文時,或許重想像力與感情的發揮;然而,當學生面對描繪故事、各類論說文或心得報告等其他類型時,應該也能靈活掌握內容陳述、修辭使用、與文章架構三大方面的應用差異。
因此,加強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不只要讓學生多閱讀、多寫作,也要讓學生接觸與寫作多種類型與內容主題的文章。在歐洲國家,例如德國,國語文教育,已廣泛應用在各種人文社會學科裡。學生不只需要在國文課讀文學、自己練習創作,更要有條理地解析與評論文章裡的論點;另外,在歷史、社會、地理、宗教等其他人文科目的課程裡,他們也須使用語言解釋自己學到的觀念,而非只記憶課本裡內容。
總結來說,學習文言文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對於學生的文化素養固然有其重要性,並能加強學生的對於文辭運用的敏感度,但並非解決『國語文能力低落』的關鍵。針對此問題,學校不只應該改正以記憶背誦為主的教學方式、以想像力與文采為重的傳統觀念,更應該教導學生同時掌握語言使用時的內容論點、辭藻與邏輯,最後,台灣也應開始將國語文教育落實在各人文科目的教學上。筆者以為,這才是搶救學生國語文能力的具體方向。
轉貼:戒嚴令根本無效 台灣人被裝肖仔
文摘:
事實上,國民黨政府於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在中國宣布全國戒嚴時,未受到戰爭影響的新疆、西康、青海、台灣及西藏並不在戒嚴的範圍之內,直到一九四九年五 月二十日,陳誠才頒布「台灣戒嚴令」。在國民黨逃到台灣之後,蔣氏父子便以實施戒嚴為由,對異議人士進行逮捕、軍法審判、關押或處決,這紙「台灣戒嚴令」 成為獨裁者穩固統治的重要基礎。
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總統依法宣布戒嚴,但須經立法院之通過或追認」,第四十三條也規定「總統於立法院休會期間,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依緊急命令 法,發布緊急命令,為必要之處置,但須於發布命令後一個月內提交立法院追認」,「動員戡亂臨時條款」第一項則規定「總統在動員戡亂時期……得經行政院會議 之決議,為緊急處分,不受憲法第三十九條或第四十三條所規定程序之限制」。謝聰敏表示,這幾項與戒嚴令有關的法律條文,重點是「只有總統才有權力發布戒嚴 令,並且須經立法院通過」,也就是說,由陳誠以台灣省主席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身分發布的「台灣戒嚴令」,從頭到尾根本就是違憲、無效的。
謝聰敏拿出由國史館出版的《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一書表示,他最近又從該書資料中發現了幾分解密的政府文件,更加證實了台 灣戒嚴令的無效。例如,陳誠於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頒布「台灣戒嚴令」之後,不但未經由總統宣告,亦未呈請行政院提交立法院追認,且原本擔任總統的蔣介石 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八日就宣布下野,而代總統李宗仁根本不承認有「台灣戒嚴令」。
更荒謬的是,一九四九年陳誠自己擔任行政院長期間,行政院會討論國防部呈請擬修改台灣省戒嚴令時,行政院秘書處簽擬意見的文件中也坦承「『台灣省戒 嚴令』係三十八年前台灣省警部總司令部宣布台省實施戒嚴時而同時頒布,且曾否呈提交立法院追認又屬無可稽考,……倘因而發生三十八年前警備總部宣布台省戒 嚴之法律效力問題,勢必增致政府處理上之困難」。
謝聰敏說,這表示國民黨自己也知道台灣戒嚴令根本不合法,卻還欺騙台灣人,最後,國民黨政府還是多次偷偷修改戒嚴令,但因怕被發現戒嚴令原來不合法而都不敢公布。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念「科學」的曾前教育部長,你是怎麼算「比例」的?
>曾志朗認為,許多人質疑不續聘不符合比例原則,然而,身為老師和教育部主秘,卻說出如此不雅言論,傷害更多比例的學生。他尊重政大的決議,但並非禁止莊國榮的言論自由,只是他的言論內容與政大精神並不符合。
我不是念法政的,但經由媒體報導的粗淺認識,我都知道為莊國榮老師聲援之所謂的「不符合比例原則」,指的是其「錯誤」與其「懲處」之間的「比例」----例如李桐豪「槍斃陳水扁」的言論嚴重性大過於莊老師的「乾女兒變成幹女兒」,所以政大對李桐豪的處置不能優於對莊老師的處置----曾前部長不如此類比,反而另闢戰場,講什麼「不雅言論,傷害更多比例的學生」。請問:
1.所謂「更多比例」,不知道曾先生能否給個「科學的調查數據」?還是只會跟著媒體學舌,人云亦云?
2.關於「傷害」,可否請教曾先生,你得知的消息中,學生受到哪方面的的傷害?是身體流血、心靈受創,還是僅僅因為「用詞不雅」而覺得心裡不舒服?哪種性質、程度的傷害需要政大校方以「不續聘」的最重懲處對付莊老師?
3.曾先生批評「身為老師和教育部主秘,卻說出如此不雅言論」云云,恐有待商榷。斯時莊國榮的身份是「教育部主秘」,不是「政大老師」(否則就違反了相關規定,現在也不用「申請」回任),因為「不雅言論」引起的「政治風波」,莊國榮早以「辭職」負了政治責任,以「道歉」對社會負責。現在申請回政大,不過是按照體制行使個人權益而已,就「老師」的專業言,政大裡比不上莊老師的應該不少吧(包括教評會裡的委員)!不知道政大又如何處理這些「教師專業領域」比不上「該死的莊老師」的人呢?
4.「他尊重政大的決議,但並非禁止莊國榮的言論自由,只是他的言論內容與政大精神並不符合。」這句話也有問題。言論自由(尤其是大學裡的言論自由)難道還有條件設定?「符合『政大精神』的言論」才有發表的自由嗎?又什麼叫做「政大精神」?我還沒聽到政大校方誰針對「政大精神」做過相關的詮釋,曾先生又如何判斷得知莊老師的「言論內容與政大精神並不符合」?
我知道曾先生夫婦都很關心教育,但是我總覺得曾先生對時事的意見、感觸實在太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完全不像對科學領域般的實事求是,心裡覺得十分遺憾。畢竟曾先生是有社會聲望的人,其意見會引導、強化普羅百姓對事件的認知與評價,「言非吹也」,能不謹慎嗎,曾先生?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轉貼:突破「囚犯困境」,台灣才有明天\老包
部分文摘
「囚犯困境」證明每個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並不見得會獲致社會最大利益,箇中玄妙,頗引人深思。我們從約翰‧納許所舉的囚犯實例,可發現問題的癥結,其實在於資訊失衡與資訊的不透明,被各個擊破;倘若甲、乙囚犯能有充分的資訊交流,其結果當然會有很大的不同。
這也就是傳播學界普遍流傳的一則理論:「最好的國家安全機制,並不是國防,而是全然正常、透明的資訊流通」,台灣社會媒體生態失衡、資訊流通偏頗而幾近窒息,由來已久,迄今國家無法正常化,國號仍冠上「CHINA」而不引以為恥,即為一個顯著的惡果。
資訊的不對稱,導致囚犯困境的例子,也顯見在近日政大「不續聘」莊國榮事件上。政大的校評會,因全然接收統媒所賦予莊國榮的卑劣偏頗評價,就喪失了學術獨立判斷能力,一則不計量莊的教學評價(學生普遍對他好評),一則渾忘校方曾以學術自由之名,破格聘請馬英九去任教。
總之,政大若有追求學術自由的共同意志,本應將政治干擾與媒體干擾勇敢排除,以維護一塊「淨土」,而不是自我精神戒嚴,以「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陰 影,輕易下了驅逐莊的決定──當年的美麗島事件諸君子,就曾是社會人人喊打的「歹徒」,但時至今日,當時喊打的人,不是全都愧疚不已嗎?尤其當莊被藍綠政 治支持者都厭惡時,學術淨土的「庇護」價值更應適時浮現。
轉貼好文:台灣需要「進步」的民進黨!\野侍一郎
以下是部分文摘:
現今的台灣派知識人,不只須對掌權者嚴加監督、批判,對於「黨國政經媒」合體之後的前導,一干媒體的任何言論報導,不止是須針對錯誤、或不實的報導而已,也包括對不同理念、不同意見的嚴正反論或反駁。
施明德、沈富雄、李文忠之流,並非只是少數特例而已,其實,就如同對楊憲宏、孫慶餘、司馬文武....等,忽綠忽藍(什麼時候會忽紅無從把握)的有奶是娘的媒體聞人言論的批判,是應該也正當要有捨我其誰的志氣!
也就是:「服膺的是自由思考的理念、學習的是追求探討真實、遵從的是本於真實」 ,違反這個理念,哪怕他是孔子子孫或黑格爾再世,管他是美麗島第幾代?被關過幾年?就算是現今的「文霸」也一樣,就是撻伐而已!在自由與真實之前,任何人 都小得有如砂礫,更別談有何尊榮,想要標榜尊榮的本身,就是該被大大批判的意念!
語言是感情的、殘酷的,有時卻也是無力的,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要發揮所信任的語言的力量!在網路論壇寫一千篇文章,也許在真實世界,連一片漣漪也吹不 皺,更別說要叫人往東或往西,但即使是微弱也不能禁聲!禁聲就是象徵完全的屈服!所有的不公與不義,就是在禁聲當中得到鼓舞。
正義是什麼?可能仍要再多加思辯論述,但是,隱忍非正義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不正義,也許我們終究一生也找不到或握不到正義的權仗,卻不能放棄正義權仗的追求、和追尋的意念。
札記:偷書賊
世界又出現了一個人形鐘擺,
又是一個靜止不動的時鐘。(p.438)
按:我刻意把原句分行書寫,念起來向不像一首詩呢?--------主題是「上吊」
群眾在手中把玩著沈默。(p.430)
按:又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句子。
城市的街道處處是人。
然而,即使街道空曠無人,
陌路人也不會比現在更孤寂。(p.417)
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札記:品格
安全感和閱讀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同上)
做到快樂學習並不難,基本上先要抓住學生的動機,在他想學時教他,他學得最快,效果最好,當然也最快樂。先決條件是班上學生人數不能太多,老師才能注意到學生各(按:應為「個」)別的興趣,然後因應他的興趣去啟發他。(〈抓住動機,快樂學習〉p.24)
學習是偷著學最快......一個心智的啟發是無價的。(〈抓住動機,快樂學習〉p.26)
一位科學家說:人體有10的25次方氮原子,死後會滲入大氣中,祖先會和子孫在空中相遇,因為人死了會回歸塵土,分解成化學元素,漂浮在空氣中,我們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與逝去的人接觸;一件精美作品的創造者更是如此,每一次有人觀賞他的作品,他漂浮的分子又聚合成形,在我們的心頭出現。......這個在人間要留點什麼的意念,就是人類文明的原動力。(〈想留點什麼的意念〉p.28)
男兒當自強(林子祥版VS成龍版)
成龍演唱版
這是徐克電影「黃飛鴻2-男兒當自強」的主題曲,依「將軍令」由香港才子黃霑填詞,林子祥演唱。林子祥的聲音一如其外型,有特殊的成熟與力道,「將軍令」曲中一疊高過一疊的音域不但難不倒他,還能在高亢處保有聲音的飽滿與力量。至於成龍唱的嘛......一句話,他還是演戲好了!雖然他刻意想表現「將軍令」該有的激昂,但畢竟火候不夠,勉力為之,合唱襯之,斧鑿之跡斑斑,卻也只能遙望林子祥拔足之飆塵。
請欣賞林、成兩人的「將軍令」。
心事誰人知
這首歌,在民國七O年代初期曾唱遍台灣的大街小巷,有原住民血統的歌手沈文程因而一炮而紅,擺脫靠黑手維生的日子,然而這首歌的作者蔡振南(現在已升格為「南哥」了),卻把自己巨大的創作能量隱身在舞台的陰暗角落之後。一直到大學時,透過《久久酒一次》這本書的介紹,才知道「蔡振南」這號人物,而他的嬸嬸竟是中研院民族所堂堂的大學者胡台麗女士(台中南屯區的文昌廟裡還有胡教授的大名列在牆上)!胡教授在書中大力推薦南哥的歌聲,認為他即興式的唱法才是台灣最草根、最動人的聲音,只是當時的南哥對自己粗啞的嗓音沒有信心。後來因緣際會,南哥幫林懷民的舞劇「我的鄉愁,我的歌」作配樂,才有機會把自己的歌聲收藏在磁帶、在CD裡。然而對於這個「台灣最草根、最動人的聲音」,我卻無緣一「聽」為快,這個遺憾,一直到了念碩士班時,才得以了結。
無意間在政大旁的唱片行看到「我的鄉愁,我的歌」的原聲帶,馬上掏腰包買回宿舍欣賞。剛開始聽南哥唱的「心事誰人知」時差點沒傻眼:怎麼有這種完全不按旋律節拍的唱法?這就是胡教授所推崇備至的聲音?第一次的印象真是幻滅的徹底!然而二次、三次不斷的聆聽,卻越來越被南哥的聲音所打動,那是一種來自底層、吶喊生命的動人力量,那深沈、那滄桑,是一輩子風平浪靜的我無法湧現的生命熱情!回頭反思,當初自己的「幻滅」,其實只是尚未放下「沈氏唱法」所產生的扞格而已。胡教授的確是南哥的知音,南哥的聲音真的無愧於「台灣最草根、最動人的聲音」這頂桂冠。
當自己深深地愛上南哥的歌聲後,才發覺自己所學雖是號稱風雅的中國古典文學,但是對這種草根的文化氣息有著濃厚的興趣。在網路上我的自我介紹常是「俗擱有力的審美趣味愛好者」,因為在這個領域裡,我感受到生命最原始、最動人的真性情,相較於雅層文化的過度文飾,這種樸拙的風味更令我心醉。
請放下你的音樂成見,好好地聆賞南哥為我們演唱的「心事誰人知」吧!
【歌詞】
心事若無講出來
有誰人會知
有時陣想要訴出
滿腹的悲哀
踏入ㄑㄧˋ ㄊㄜˊ界
是阮不應該
如今想反悔
誰人肯諒解
心愛你若有了解
請你著忍耐
男性不是無目屎
只是不敢流出來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台語歌詞試作:你已不愛我 調寄:Tu Vas Me d'Amour(致命狂戀,鐘樓怪人音樂劇第24曲)
日頭已漸漸落山 為何心猶原燒熱
甘講是感情變卦 放捨我寂寞孤單
雖然講鏡已破散 猶原是照有形影
層層塔塔ㄟ雲影 甘知影阮ㄟ心晟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看一擺相片阮ㄟ心內就ㄟ愈痛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到大門不敢開門因為入內阮ㄟ心驚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雙雙對對ㄟ鳥隻 月光下相依相偎
水池邊一人孤單 只有影尬阮作伴
勿想起過去hi段 愈閃愈無位tan避
你吶是我ㄟ生命 為何佇千里之外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看一擺相片阮ㄟ心內就ㄟ愈痛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到大門不敢開門因為入內阮ㄟ心驚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黯淡ㄟ路燈之下 沈重是阮腳步聲
不應該如此拖磨 無奈阮心內難捨
一條路na行na寒 秋風嘛嚎出悲聲
一生吶注定孤單 阮甘願為你沒命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看一擺相片阮ㄟ心內就ㄟ愈痛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到大門不敢開門因為入內阮ㄟ心驚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你已不愛我......
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光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我認同的先見之明(轉貼網文)
網友「法客桑」發言
不好意思!個人認為,與其猜想九萬乃兆何時會被轟下臺 ,還不如認真的思考,復辟後的黨國貪腐政權,會以多快的速度以及多大的程度,將臺灣掏空搞爛。
復辟後的黨國勢力,在本質上,和過去的並無不同;都是極品貪腐政權。但客觀的情勢卻有很大的差異;除了大家立即可想到的餓了八年、顧不及吃相外,還有更大的因素讓他們更澈底的展現極品貪腐的本質。
舊的黨國勢力有最高的權威存在,特別是兩蔣時期。這種相當於帝王的最高權威,雖然不會介意以喂利益來換忠誠,但畢竟會有一定的範圍限度,至少,總不能危害 到普天之下均屬家私王土之續存。他們中國古代王朝無論治亂,貪腐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最高權威;最高權威越弱,才越無力控制貪腐的秩序、終至崩解。與舊時期的黨國勢力相較,馬的權威連李登輝都不如,遑論兩蔣。
再說,曾經失去過,這個經驗很重要,提醒他們失去是可能的。因此,幾乎不用懷疑,竭盡所能以與時間賽跑的心態去掏去撈,絕對是他們目前心境的寫照。
第三,藍綠腦袋有許多鮮明的區別;其中大家可能忘了注意的,對於中國國力及武力的評價,藍綠幾乎是澈底兩極的。典型的藍腦,是認定只要中國願意, 可以用武力在四十八小時內解決臺灣的。別問他們對共匪強大信心從何而來,這已是一種腦中的烙印、也成了一種信仰。因此,主動把臺灣這塊肉獻上,與無敵的惡 霸談妥分食的條件,是他們的反射動作般的努力方向。從馬上到現在才多少時間,從老蕭、連斗到無脖,無論層級、代表性以及次勢力的涵括,澈澈底底、無任何之保留。
總之,目前的光景,臺灣所面臨的已不止是中國悠久歷史傳統的極品貪腐,而且還是無秩序止境的貪腐、爭先恐後的貪腐以及向惡霸獻納分享的貪腐,會將臺灣掏空搞爛的速度之快、程度之澈底,已難想像。
* * *
補充前文。典型的藍腦還有一條信仰似的認定,那就是臺灣已無可避免的會被掏空、也正在被掏空中,因此恐落人後、撈不到,是他們的心境及行動的指導方針;黨國勢力復辟對他們而言,只是提供了爭先恐後的良好契機,而且很多人甚至是以最後的一次良機在看待。
老蕭、連斗和無脖,只是一個象徵;同樣的時間中,大家可知道有多少名字不顯的爭先恐後族,正帶著各式各樣的投名狀奔赴中國!
* * *
回到欄題。個人所碰過的藍腦,沒有一個是對臺灣的經濟及未來看好的,連一個都沒有;這恐怕也是他們信仰的一部分。而且,他們的這條信仰,並沒有因馬的上而有絲毫的改變。
那麼,票投馬及馬上,對藍腦能有甚麼期待與意義呢?沒錯,只是一個契機,一個可以再次用力耙撈掏的契機,而且也是最後一次耙撈掏的契機。
對於因腦殘或尖叫情結而投馬的人,將會很快的發現,他們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韓國有這樣的藍腦族嗎?無論是耙撈掏典型藍腦或是腦殘及尖叫情結藍腦,韓國有嗎?因此,馬英九不會等於李明博;馬的絕不會以被轟的方式下臺,只會在臺灣被耙撈掏澈底後以完成了歷史階段任務的姿勢下臺。
* * *
by魔力寶貝
法克桑所提到的藍腦現象,事實上是一種「蝗蟲心態」。這種心態就是如果可以搞爛一個地方,就會盡力搞爛,把一個地方搞爛之後,就移居到下一個地方繼續把下個地方也搞爛,如此循環…。
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體制,本身就是一種獨厚少數人的不公義體制,如果主政者又有蝗蟲心態,社會陷入動亂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