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孟子的政治思想:得天下有道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按:此段論證「民心」與「政權維繫」的相關性。而民心的掌握,基本原則有二:
1.滿足人民所想要的:所欲與(為也)之聚之
2.去除人民所厭惡的: 所惡勿施
以上兩點,都在「養」的層面論之。但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卻讓歷代執政者幾乎通通不及格!

(附)馬斯洛的需求觀點(層次由低而高):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愛與隸屬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以上四者為基本需求,又稱匱乏需求)
 知的需求
 美的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按:從「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之喻來看,孟子表明了「歸仁」(歸附仁君)是一種「本能」,理由很簡單,趨利避害而已。所以禍害百姓的惡君往往會成為百姓遠離他的動力;反過來說,國君只要好仁,就能吸引天下萬民的歸附。
(簡而言之,人民在用腳投票)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
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按:第一句在說明當今欲王天下的國君,都肖想有特效藥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但這是辦不到的。「仁德」需要實踐、需要積累,其德行才會為人所知,其影響才會擴大。
第二句在提醒國君如果連「志於仁」都做不到,那麼國家最後必淪落置身死國亡的地步。
(注)其何能淑,載胥及溺:他們如何能有善政呢?君臣只有相互陷溺在禍亂死亡裡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