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孟子的政治思想:得道者多助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按:此為論述的總綱,明確提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價值優先順序。
天時—天候、時機
地利—地理優勢(人為的城池、自然的山川)
人和—民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按:此論天時不如地利。
佔有地利,則可以以少數對抗多數。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按:此論「地利不如人和」
「地理優勢」(人為的城池、自然的山川) 誠然可以憑恃,但若因為失去民心而「委而去之」,再鞏固的地利優勢也將瞬間消失。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按:一般政權恃以鞏固的外在憑藉(硬性劃設的國界、天然險阻、軍事力量)都不再有可靠的必然性,這是在「人和至上」的觀點下的必然推論。
不過,這也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只要有人和,即可拋卻天時地利的優勢」,應該說,這是彼此互較之下的價值序位。客觀上,如果能有三者的優勢,還是要盡可能地爭取最大、最多的優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按:在民心向背明確的情況下,「民心所向」是強過「民心所背」的。這裡孟子以「天下順之」與「親戚畔之」論述之,在將兩者極端化的前提下,自然會得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的結論。
不過在現實裡,要形成「多助之至VS寡助之至」對決的形勢,恐怕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