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教師、家長:教育勿沾政治意識
我反對「教育勿沾染政治意識」這個粗糙的觀點。
從什麼時候教育界開始「怕」沾染政治意識了?從台灣本土的民主運動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民眾支持與認同開始。如果「政治意識型態」是那麼恐怖的東西,那教育界人士應該從黨國教育時代的洗腦教育開始批判、刨根,讓教育界成為完全「無菌」的潔淨空間--------不准教跟「管理眾人之事」有關的相關科目與教材,例如過去廢除的三民主義課,現在的軍訓、公民、歷史(把政治史拿掉)、國文課的政論文章(過秦論、六國論等)以及論孟(刪除「達則兼善天下」部分的所有篇章)......
可能嗎?不可能。所以「教育勿沾染政治意識」這一句話,包藏的是「以特定意識型態為標準,反對其他政治意識型態進入教育界」的偏見與霸道。吳忠泰說得好:「或許台灣可學習德法經驗,德法對於二次大戰各有表述,德法高中生卻透過對話,漸漸凝聚共識。」我們應該讓不同的政治意識型態在校園裡「對話」,引導學生在對話過程中,學習「傾聽、理解、包容、不認同也予以尊重」等對話原則,讓各種不同的意識型態爭取合理的生存空間,並且在對話中互相涵社、互相調適,趨同(建立最大公約數的共識)而存異(尊重「異見」的雅量),這才是教育,才是培養現代公民意識的正確作法。
誠然,如果真這樣實踐了,教育現場必然會有躁動與不安,但這正是教育之所以必要的原因。這其中,蘊含著獨立思辨能力的強化,與獨立人格的養成,所可惡者,是那些利用導入政治意識型態以謀求個人私利的人(可能是官員、行政人員、教師、甚至家長)。如果我們還認為學校有涵養人格的目的與功用,那麼,與其拿「教育勿沾染政治意識」這麼粗糙的口號去取消問題,還不如正視政治意識型態的存在,並視之為教育的契機,這樣還比較可能解決問題。
大人已經「替孩子思考」太久了。該是調整作法,還給孩子一個學習獨立思考、學習包容異見的時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