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用一張圖說明特兒家長的認知盲點

 


用一張圖說明特兒家長的認知盲點。

這張「生長曲線圖」是根據客觀的統計資料繪製而成,家長總會據此量測自家的孩子的成長情況:在區間內,心安;在區間之上,興奮——但若在區間之下呢?

我們的特兒寶貝,就是在區間之下的受造物。縱軸的內容可以是「身高、體重」,也可以是「智力、情商、學習能力......」不管縱軸的指標是什麼,我們只會擔心再擔心,因為在正常。簡單的目標,卻是特兒家庭遙不可及的夢想:「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正常一點。這樣的要求,很過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釐清成長曲線圖裡的認知盲點。

若「區間內」等於「正常」,那麼「區間外」就是「不正常」。可是我們對「區間之上」的位置並不會有「不正常」的認知,因為我們給它起了另一個名字:優秀。

所以,我們骨子裡根本不在乎孩子正不正常,我們想要的,是自己的孩子將別人踩在腳下。

所以,我們努力督促特兒變「正常」,只是希望孩子不要被人踩在腳下而已,因為同時被踩在腳下的,還有「家長自己」。

這才是我們執迷於「正常」的心理潛意識。

其次,這張「成長曲線圖」既是「統計」而來,就意謂著圖表上的每一條線都不是你孩子的「真實曲線」;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真實曲線」,都是由「上帝」親手繪製的——每個時間、每個成長,由每個點所連成的「曲線」,才是孩子「真實的成長曲線」。

而特兒家長眼裡盯著的,卻是別人家孩子的成長曲線。於是我們以「偏差的關注態度」忽略了我們的孩子,並在這樣的「實質忽略」中經營著扭曲的親子關係。

於是我們得到雙輸的結果:特兒還是不夠正常,而親子關係也毀了。

回到前面的問題:「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正常一點。這樣的要求,很過分嗎?」其實「過不過分」根本不該是個問題,「陷入認知盲點,逼特兒努力正常」,這才是問題。

因為你需要特兒為你同時解決「孩子+家長都不被踩在腳下」兩個問題。

該如何以正確的眼光看待特兒?在屬人的世界裡,很難,因為我們挪不開「比較」之心。只要有比較,我們就難以用「平常心」看待自家的特兒。

除非我們尋求「上帝的眼光」。

每一個受造物,都是神獨一無二、完美的創造,在神眼中,每個特兒都是可喜悅且值得被愛的。特兒的成長曲線圖只該有「孩子自己」的一條成長曲線,裡頭沒有別人。

也許特兒家長拿掉本不屬於孩子的「虛構成長曲線」,就能趨近上帝的眼光,就能為著特兒寶貝的每一個成長、每一個進步真心歡喜、真心稱讚,並在這樣真誠的愛與讚美裡,營造美好的親子關係。
***
「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善款

良善是一張張白花花的鈔票
購買符合行情的善行與善名

良善生意的獲利迭創新高
股東們都笑瞇了眼
一張張慈祥的臉

股東們決定多角化經營——
救人一命的生意要做
救人良心的生意要做
連救地球的生意
也不想放過

善款化成一棟棟宏偉的建築
披上灰色低調的外衣
公司的創業精神讓世人仰望:
啊!無與倫比的良善與儉樸

善款讓公司擴大為帝國,為世界
如一顆璀璨晶瑩的
水晶地球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用一張圖說明神的恩典


 用一張圖說明神的恩典。


如果海水是從上澆灌而來的,那麼圖中淹水的順序是丙→乙→丁→甲。

如果神的恩典是海水,順序也是一樣,因為所處的位置越低,人生的苦難就越多,對神恩典的需求也就越迫切。

這就是為什麼主耶穌總是接近苦難、殘缺、犯罪的人。

也就是為什麼有錢人、高學歷者...越不容易接受福音的原因。
***
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2-13)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轉貼:<開放代孕:國有子宮,權貴盛宴>

開放代孕:國有子宮,權貴盛宴

我反對代孕立法,是因為這最終會成為殘害弱勢者的惡法。會去當代理孕母的人,不是社經弱勢,就是文化弱勢。

而這樣的弱勢,極有可能在無知與缺錢的情況下,「被自願」成為代理孕母,合法的被剝削身體、摧殘心靈。而需求端在「一切合法、銀貨兩訖」的條件滿足下,解除了對代孕端的照顧、療癒與道德責任,就可以開開心心地享受「合法付出應有成本」的成果。
這就是我認為「將身體器官工具化、甚至產業化」要特別慎重的原因。
作者此文內容更精彩深入,大推。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自由的靈魂:屈原

上<漁父>這一課,很難不被漁父的智慧打動:「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尤其當你面臨如屈原般「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以致於「被放」的處境時。

如果與世界妥協一點點(淈泥揚波、餔糟醊醨),人生境遇就可以改善,我為什麼不要?
我們常會定睛在屈原「被放」的苦楚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箇中的孤獨與不被理解,太苦。
所以我們想逃,想解脫。而漁父的「智慧」,只需要付出一點點「妥協」的代價就能達到目的,很難不吸引人。
但是妥協後,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付出的代價,真的就只是「一點點」嗎?
從屈原的人生看,若執行漁父「妥協」的處世之道,他可以回到朝廷,可以繼續盡忠於楚王,可以回復官職。沒錯,這一切都是屈原想要的,但這一切「想要」必須有一個無可交易的前提:「進不隱賢,必以其道」,否則,免談。
因為一旦接受了「妥協」,重回朝廷的屈原將不再是自己,而會是親秦派小人靳尚、令尹子蘭等的爪牙,他所效忠的與其說是「楚王」,不如說是背後掌控楚王的「親秦派」。
這樣重回楚國朝廷有何意義?而屈原賠上的代價,是「自己」。所以「一點點的妥協」,真的是「所得大於所失」嗎?
更麻煩的是,這會是一條不歸路,因為你質押出去的人格,你再也取不回來:你將永遠被「質押當下」所認可的「價值規準」所套牢,你會永久失去為自己人格「定價」的權力(如果人格可以定價的話)。
這樣的屈原,就算帶著「三閭大夫」的頭銜,也許依然會一個人「行吟澤畔」吧!只不過憂思的對象換成了「自己」。
所以,屈原憔悴枯槁、看似頑固的表象下,其實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可以做什麼」,而是你「可以不做什麼」。屈原當然懂漁父說的處世之道,但他就是做不到——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他的信仰價值不允許。所以,拒絕。
而身為基督徒,我在屈原身上看到主內肢體「分別為聖、渴慕聖潔」該有的形象。真正的基督徒,該擁有、也擁有像屈原一樣的,自由的靈魂。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轉貼:不要再讓任何人打小孩了,包括你自己

不要再讓任何人打小孩了,包括你自己

好文推薦!這是一篇關於「身體邊界」的文章。

我覺得文章裡很重要的提醒是:我們都很怕自家孩子被外界暴力對待,但我們卻會在自己家裡用體罰的方式管教小孩。這裡面涉及一個迷思:我們對自己過度信任,相信自己的「管教」絕不會傷害到小孩;而對陌生的外界充滿恐懼,恐懼外界傷害了自己的小孩。
因為我們真的愛孩子,所以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拿捏好分寸,但不信任外人可以做到。但問題是:孩子身體的感受比較真實,還是我們自己的主觀認知比較正確?
拿鞭子的手不會痛,挨打的皮肉才會痛。
文章告訴我們:「打小孩就是打掉孩子的身體界線,打掉了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打壞了他們對家長的信任。」
孩子對身體是有感覺的,但對於身體感覺的「認知」,卻是從「社會學習」而來的。如果孩子在家裡被體罰習得的認知是「這是管教」,那麼日後遇到「以管教為名義的暴力對待」,孩子就會失去辨識與警覺,因為這在過去\家庭經驗是「正常、應當」的。
與各位分享此文,盼望每一個孩子們可以在父母的教養下,都有清楚明確的身體界線認知,不僅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幫助到別人,不被各種赤裸或包裝過的暴力對待。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流星

星星仍然閃爍
仍然銀亮如河

我的目光隨著流星而下
夜幕上 一點比暗更暗的黑洞
一道不著痕跡的傷痕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關於「專擅而霸道」的愛

昨天我對自閉兒小鴿子「對家人的愛」,用了「專擅而霸道」這麼強烈的字眼去描述,很精準,卻也容易引起誤會:這個世界有些愛也是「專擅而霸道」啊!(例如:恐怖情人)難道鴿子的愛與這些愛一樣嗎?如果是,為什麼感覺差那麼多?

就「專擅而霸道」的表象而言,看起來的確相同,但鴿子與世界裡那些「專擅而霸道的愛」有兩點不一樣:滿足感與安全感——這兩點,決定了兩者有本質性的不同。

世界裡的愛,當需要以「專擅而霸道」的形式為之時,往往反映的是當事人對愛的匱乏與不安。因為匱乏,所以需索無度;因為不安,所以緊迫盯人。於是猜疑與憂懼成了愛的黑影,抖不掉也甩不脫。

而鴿子的「專擅而霸道」,則是來自於「自我世界的緩慢擴張」:從自己(1)、父子(2)到家人(5),他對家人的愛,自帶一種「愛人如己」的特質。

另一方面,鴿子從小時候起,美意跟我就有「優先關顧鴿子內心、情緒」的教養共識,寧可學習沒做好,也不讓鴿子的情緒爆掉,所以鴿子在我們的羽翼下,可以放心、甚至放任的做自己。而我們這樣的教養模式,也影響了哥哥姐姐用相同的心態,去疼愛這個自閉的小弟弟。

所以,在愛「無虞匱乏」的情況下,鴿子的「安全感」十足,他「相信」只要他想要、他需要的,家人就「一定」會幫他做到。所以鴿子對家人的愛,就會浮現這種「專擅而霸道」的表象:他愛你,就愛你到底。

這就是神透過小鴿子給我的啟示:在關係中,在穩定的關係中,在充滿愛而穩定的關係中,專擅而霸道,其實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愛的表現。而我之於神,所缺乏的、需要的,就是這樣的「點火」,一如保羅說的:「我們若果癲狂,是為神。」(林後5:13)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專注於特兒單純的心,我,會看到什麼?

特兒在常人眼中的「單蠢」(簡單又愚蠢),在神眼裡,是美好的「單純」,但是我看得到嗎?若我看不到,是否是因為我「不夠花時間、心思」去看呢?

然而,就算我願意花時間去看,若我只是把特兒當作「觀察的對象」,我能夠「看見」嗎?

10/3那天,我家鴿子用「數學」教會我何謂「家人」:可以5+0,可以3+2,就是不能4+1。

鴿子的「家人」認知,從1(自己)到2(+我),再到5(+媽媽、姐姐、哥哥),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等到所有人都成為「家人」後,只要家人一起出門,他便像牧羊犬一樣隨時點名,一個都不能少。

偶爾我們有誰臨時離開、未事先告知鴿子,鴿子就會委屈的掉淚,並用剛學會的電影「腦筋急轉彎」的模式「指指腦袋」:這裡現在是sadness ,joy 不在了。

於是我們被迫互相提醒:誰要先離開,都得先跟鴿子報備,不然不准走。

這是鴿子新的固著,我們家新的羈絆,也是新的幸福。

鴿子的愛專擅而霸道,所以,很純粹。雖然生活難免有點兒不便,但因為疼愛鴿子,所以沒有人把鴿子的固著視為負擔,反而很享受這份「專擅與霸道」。

然而就在10/3這一天,鴿子「進化」了。

趁著無風無雨的颱風假,我們「事先告知」鴿子:哥哥要在家讀書,我跟媽媽、姐姐帶你去蓋印章(台中北屯廍子地區的萬聖節聯合社區活動)。鴿子同意了,但才踏出門口,鴿子就眼淚滾落,頻頻用手拭淚。無奈之下,我們只好進屋裡去,想想該如何說服鴿子讓哥哥在家讀書。

哥哥疼愛的抱抱鴿子,媽媽突然說:「鴿子,我跟爸爸帶你去蓋印章,讓姐姐陪哥哥好不好?」鴿子居然同意了!

我們非常震驚:家人一個都不能少的鴿子,為什麼願意接受三個人出門?我們彼此討論,得出的結論是:哥哥一個人在家會孤單,所以如果有姐姐可以陪哥哥,那麼「少2人」出門,沒有人會落單,也是可以的。

可以5+0,,可以3+2,就是不能4+1。是家人,就不能有人落單——這是鴿子昨天教會我的事情。

要專注於特兒的單純,我必須與他相處、與他互動,努力地理解他,這樣才能真正的認識他。鴿子不是我「觀察的對象」,他是我的「愛子」。

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