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特教背景,卻能服事很多特兒,靠的是:
1.觀察力(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做什麼對孩子有益)
2.想像力(如何引起孩子的興趣)
3.親和力(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
4.耐受力(直到孩子滿足為止+承受孩子失控造成的皮肉傷----但心裡並不受傷喔)。
1.觀察力(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做什麼對孩子有益)
2.想像力(如何引起孩子的興趣)
3.親和力(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
4.耐受力(直到孩子滿足為止+承受孩子失控造成的皮肉傷----但心裡並不受傷喔)。
按:特兒需要的陪伴其實很簡單,用極少的成本就能滿足孩子,但常常我們不願意付出的,是「時間」。
★孩子受傷了,留下傷痕,以後很難處理。
按:聖經說溝通時要「慢慢的聽,慢慢的動怒」,其實異曲同工,都是為可能的「關係受傷」踩煞車。
★生養特兒,要去找有愛的環境、有愛的資源。(有時候親人並不是我們的「資源」)
按:所以,如果婚姻關係還在,夫妻彼此要努力彼此相愛,成為彼此的幫助、彼此的資源。
★在愛與快樂中學習成長(讓孩子「玩」出成果)
按:但家長常常操作成「訓練」,要孩子「做」出成果
經文:
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
神將他的靈賜給我們,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他裏面,他也住在我們裏面。(約翰一書 4:12-13)
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
神將他的靈賜給我們,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他裏面,他也住在我們裏面。(約翰一書 4:12-13)
★經驗分享:帶特兒(頭上戴著兩個娃娃)去爬山,引來周遭異樣的眼光,甚至誤會他們是父子,但陪伴者不在意。
按:父母應該適度揭露孩子的「特殊」,不要隱藏、掩蓋。社會中的一般人唯有「看見」特殊,才有機會「理解」特殊,也才有機會展現「善意」----即使是消極的避開,都是一種善意,因為對方可能不知道如何展現「更有溫度的善意」。避開,給了我們的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當然是一種善意!
★五位宣教士實踐耶穌為世人犧牲的愛
五位美國宣教士死於土著,寧死於土著之手,也不願為了自衛開槍,因為「我們已經準備好去天堂,但他們沒有。」
五位美國宣教士死於土著,寧死於土著之手,也不願為了自衛開槍,因為「我們已經準備好去天堂,但他們沒有。」
按:宣教士「準備好去天堂」不是為了求死、找死,而是為了自己的「永生」----神所應許的「永活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