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朱熹<觀書有感>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朱熹很有名的一首詩,詩中透過「自然現象→提問→解答」的三段式論述,得出「源頭活水」這個關於「讀書經驗」非常精采的結論。

有趣的是,第三句「清」之一字,並未出現在開頭兩句詩中,卻是頭兩句詩最關鍵的「總結」:方塘如「鑑(鏡)」之「映照的作用」,以及「天光雲影共徘徊」之「無量的內容」,都是建立在方塘「清」的本質上。也就是說,詩句推思至此,其實詩意已經完整(水清則能「容照萬物」,比喻心清則能「廣博學習」),然而朱熹的思考並沒有在此停下來,而是繼續追問:「這樣的『清』,究竟從何而來?」

接下來就是大家熟悉的「源頭活水」這個解答了。答案的確精彩,但我認為更重要、更關鍵的部分,是第三句的提問:「問渠那得清如許 」,因為沒有前面「精準的提問」,就不會有後面「精彩的答案」出來——何況這句「提問」所帶出來的思考,已經是「更進一層」了。

「問題比答案重要」,這是學生最容易感到疑惑的一句話,因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裡,一直都是在追尋答案:正確的答案、標準的答案﹑合理的答案......沒有答案,就無法滿足「學有所得」的心理預期,就容易產生疑惑與恐慌。然而在學海裡,所有「有答案」的部分通通屬於「已知」,在已知之外,仍有廣大的「未知」等著我們去探求,而想要探求未知,就必須以「優秀的,有效的」提問為準星,去進一步擴大已知的版圖,縮小未知的領域。所以「思考能力」是最重要的學習能力,過去如此,未來也一樣。

尤其在科技進步、技術更新的當代更是如此。太便利的數位工具,已經取代了大量人類的腦力勞動,讓人們不知不覺依著慣性,逐步弱化、退化了許多心智能力,這是「便利」衍生的後遺症,也是人類為了便利所付出的代價。「提問」就是思考力的展現,是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異於禽獸者的「幾希」。這個能力縱使不能夠精進,起碼不能任其退化。

在學習了路上,最悲哀的莫過於「空入寶山走一回」,就像銀行櫃檯行員,每天經手那麼多錢,卻沒有一張鈔票屬於自己;就像流水線上的作業員,熟練地操作生產工具,卻對產品一無所知。各位同學務必要讓AI僅僅是學習的助手,而非學習的主體,才不會成為對AI無法斷奶的嬰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