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鴿子家」(我自己的家庭本身)無受傷感的特兒家庭經驗分享
1.關於家人關係(親子間、手足間)的連結:愛(以「神的愛」為供應、為根本)
2.關於照顧特兒手足的責任:「等待」一般手足身心成熟,「等待」一般手足有能力去發自內心愛特兒(這部分需要父母先滿足手足被愛的需求,如同聖經說「我們愛,因神先愛我們」)
1.關於家人關係(親子間、手足間)的連結:愛(以「神的愛」為供應、為根本)
2.關於照顧特兒手足的責任:「等待」一般手足身心成熟,「等待」一般手足有能力去發自內心愛特兒(這部分需要父母先滿足手足被愛的需求,如同聖經說「我們愛,因神先愛我們」)
小結:
1.責任是一般手足「自願」承擔起來的
2.「愛」意謂著「看重對方」,這會帶出「主動承擔」的責任感
3.父母的角色,以「引導手足去愛特兒」最優先(言教引導+身教示範),讓手足看見特兒的可愛----這個「看見」,是手足愛特兒最重要的基礎與前提
4.父母心力有限,手足也一樣,所以在照顧特兒這件事上,「建立孩子與神的直接關係」是更重要的基礎工程(因為神是愛的源頭,無限的供應者與無條件的安慰者)
1.責任是一般手足「自願」承擔起來的
2.「愛」意謂著「看重對方」,這會帶出「主動承擔」的責任感
3.父母的角色,以「引導手足去愛特兒」最優先(言教引導+身教示範),讓手足看見特兒的可愛----這個「看見」,是手足愛特兒最重要的基礎與前提
4.父母心力有限,手足也一樣,所以在照顧特兒這件事上,「建立孩子與神的直接關係」是更重要的基礎工程(因為神是愛的源頭,無限的供應者與無條件的安慰者)
★基本認識:彼此能力的不對等
1.我們有能力去了解特兒,特兒未必有能力了解我們
2.我們有能力表達自己,特兒未必有能力表達自己
1.我們有能力去了解特兒,特兒未必有能力了解我們
2.我們有能力表達自己,特兒未必有能力表達自己
小結:
1.我們主動去理解特兒,會比特兒理解我們(社會)更有效率,也更合理
2.不要急(逼)著特兒跳出舒適圈。給特兒合理的舒適圈,可以穩定特兒的情緒,降低張力(在我家,特兒最重要的安撫物是「家人」,所以我可以帶5歲的特兒去參加高中畢業旅行的「晚會」----超擁擠、高噪音的環境,因為有「我」在)
1.我們主動去理解特兒,會比特兒理解我們(社會)更有效率,也更合理
2.不要急(逼)著特兒跳出舒適圈。給特兒合理的舒適圈,可以穩定特兒的情緒,降低張力(在我家,特兒最重要的安撫物是「家人」,所以我可以帶5歲的特兒去參加高中畢業旅行的「晚會」----超擁擠、高噪音的環境,因為有「我」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