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轉貼:〈吟詠當下--華文俳句專欄〉#洪郁芬

  俳句原是日本的傳統詩型之一,現已跨越日本國界,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語言書寫,儼然成為國際性的文學型式。十九世紀後半,歐美的日本研究者始將俳句介紹到西方,而後在二次戰後,以北美為中心在全球散播開來。作為一種傳統定型詩,其生命力之活潑頑強令人驚奇。數百年來,不僅未隨時代變遷而消失,至今仍普及日本社會各階層,報章雜誌皆有專屬版面。而各國亦風靡於此「世界最短詩型」,文藝創作者紛紛投入鑽研,探尋以本國語言創作俳句之可能性。

  
  俳句的結構,分初句(初五或上五)、二句(中七)、結句(座五或下五),也就是常說的「五、七、五」字音。俳句詩人要在這極有限的空間試圖傳達詩意。綜觀以往的華文俳句,內容方面有的是三行的華文現代詩,有的是三行的古典詩。而其形式與英文俳句採三行為主流,惟字數有的維持五七五,有的主張以其他字數,有的並沒有字數限制。
    
  俳句美學除了眾所周知的吟詠當下、具象的季節景物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切」(きれ)。切是第一行和第二行之間斷句,其中一行寫一個場景,另一行寫與此場景不即不離的詩句。切也是評價日本俳句詩意深淺的重要要素。倘若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塘 青蛙躍入水的聲音」當初寫成「青蛙躍入古池塘的水聲」,便沒有後來古池塘等於舊俳句界,青蛙等於芭蕉的雙重衍生意義。在詩意上,有切的俳句比沒有切的俳句更深邃,在日本也更受好評。
  
  有鑑於此,本專欄提倡一種實踐日本俳句美學「切」的二行華文俳句書寫,願此簡潔的短詩,使我們再度迷戀吟詠當下的瞬間感動。
  
#刊登於《#中國流派》2018年10月9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