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華俳:夏(梅雨)

淚流滿面的雕像
梅雨

華俳:夏(百合)

靜靜吶喊青春的號角
百合

華俳:夏(毛蟲)

第二版
寒燈苦讀的無名書生
毛蟲
第一版
不斷膨脹的美麗慾望
毛蟲

華俳:無季語(雕像)

緩緩飄過霞紅
雕像

華俳:無季語(行道樹)

行道樹
車流如川

華俳:夏(湛藍)

玻璃窗外一片湛藍
桌上的咖啡

華俳:無季語(雁影)

雁影遠去
一瓣凋零的花

華俳:夏(簷雨)

第二版
抓不住簷雨啊
一串笑聲

第一版
抓不住的童趣
簷雨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轉貼:俳句雜談/ 吳衛峰(2019年1月12日 )

●為什麼寫華文二行俳句?

華文二行俳句的實踐已屆一年,而我們為何要提倡這種詩體,尚有梳理解釋的餘地。日本俳句越境成為Haiku,在世界各國用不同語言創作,已有百年歷史。華文圈的詩人在1980年以降,特別是1990年代以後,對俳句這個短詩型的種種實踐,更是有目共睹。

寫華文俳句,須對日本俳句有一定的了解。然而語言文化既不相同,我們便會自問一下:“為什麼寫華文俳句?”如果簡要回答的話,或許可以說,因為與在西方文學影響下發展至今的華文現代詩比較,俳句有著不同的美學或寫法。寫華文俳句,能在我們寫現代詩的同時,給我們提供一種對世界對人生別樣的觀照視角和表述方式。

那麼什麼是俳句美學的精髓呢?對此或許有很多不同意見。陳黎的“現代俳句”關注俳句的短與密度,而最近幾年流行的“截句熱”倡導瞬間感受的截取。這些都僅僅體現了俳句的一個側面。因此我們不得不說,“現代俳句”和“截句”只能歸類為受到俳句美學影響的現代派詩歌的短詩型,而不是我們這裡要討論的華文俳句。

轉貼:#華文俳句季語集(僅供參考)

● 【春季語】

春(+…)、暖、發芽、悠閒、恬靜、朧、彼岸、永日、東風、初雷、海市蜃樓、淡雲蔽空、秧田、遠足、播種、剪羊毛、麻疹、採茶、踏青、賞梅、風箏、風車、氣球、鞦韆、泡泡、春分、愚人節、清明、歸鄉、媽祖、涅槃會、佛誕日、受難日、復活節、婦女節、兒童節、幼馬、孕鹿、小貓、交尾、蝌蚪、雲雀、帝雉、燕、鳥囀、孕雀、鳥巢、畫眉、蛤蠣、田螺、鳳螺、寄居蟹、九孔、小卷、吻仔魚、花飛、海葵、海膽、蝶、蜂、蠶、梅、櫻、落花、紫荊、海棠、杜鵑、桃花、勿忘草、柳、鬱金香、木棉、含笑、紫藤、風信子、紫丁香、菠菜、蘆筍、金盞花、三色堇、明日葉、芥菜、韭菜、蒜頭、芥末、海苔、松露、茼蒿、艾草、香椿、紅蔥頭

轉貼:〈#華文二行俳句的規則?〉


我們提倡六個規則: 
  
(一)俳句無題,分兩行
  
#例:
  

浸入岩石的蟬聲
  
※松尾芭蕉(1644-1694)。原文是五七五形式,我們將譯文排成二行。以下同。
  
(二)第一行和第二行之間意思斷開,即日本俳句的「切」。二行間的關係,我們稱之為「二項組合」其中一行寫一個場景,另一行寫一個意思可以相關的詩句。二者不即不離,一重一輕,一主一次,由相互的關聯、襯托、張力來營造詩意。
  
#例:
  
武藏野天空清澄
落葉
  
※水原秋櫻子(1892-1981)。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轉貼:〈吟詠當下--華文俳句專欄〉#洪郁芬

  俳句原是日本的傳統詩型之一,現已跨越日本國界,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語言書寫,儼然成為國際性的文學型式。十九世紀後半,歐美的日本研究者始將俳句介紹到西方,而後在二次戰後,以北美為中心在全球散播開來。作為一種傳統定型詩,其生命力之活潑頑強令人驚奇。數百年來,不僅未隨時代變遷而消失,至今仍普及日本社會各階層,報章雜誌皆有專屬版面。而各國亦風靡於此「世界最短詩型」,文藝創作者紛紛投入鑽研,探尋以本國語言創作俳句之可能性。

華俳:無季語(茶)

第二版
傾注一色茶香

空杯

第一版
傾注一色茶香
淨煙裊裊

華俳:無季語(燈)

盛怒出門的男子
一夜未熄的燈

華俳:秋(刀尖)

刀尖相互凝視
一陣秋風

華俳:無季語(老牆)

第二版
枝影搖曳無聲
老牆

第一版
枝影無聲摩挲
老牆

華俳:夏(蟬)

第三版
樹梢灑落的蟬鳴
斑駁的樹影

第二版
聲的日記


第一版
夏之聲的日記

華俳:無季語(晚溪)

靜靜讓雲霞拂過
晚溪

華俳:夏(樹影)

扛著太平洋的高氣壓
樹影

詩友雨靈修改:
太平洋的高氣壓籠罩
樹影

2020年7月20日 星期一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洩光

缺了門鎖的房門緊閉
一隻鏡頭默默對焦
門裡面發生的事
全洩了光

缺了理解的心門緊閉
一片溫柔脈脈對焦
心裡面翻騰的事
也洩了光

當房門與心門一起打開
啊!上帝的憐憫與慈愛
早已全洩了光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愛美

剛被秋染的楓樹
看著湖鏡裡的自己
居然寸步難行

圖:于傳騏老師的學生

<生命的意義>

歲月漸漸流不動了
凝滯我一身的皴痕

而我是喜悅的
不為那一頭的假髮
是為那肩上奮力舒展的
小小的新芽

圖:于傳騏老師的學生

<午後陣雨>

按:午後有事外出,恰逢陣雨,雖有雨衣防身,下擺還是濕答答。既然「濕人」,乾脆「詩人」,即景書寫,成詩一首以記。

斜風摟著細雨
在十字路口漫步
無視於道旁 簷下
一雙雙怨怒的眼睛

興致一來,便飛旋起舞
眾聲靜默,只聞一路長長的
踢踏踢踏踢踏……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旭日>

天雲飄飄,處心積慮的蔽日
陽光卻更加美麗
溪水潺潺,頭也不回的奔流
日光仍一路相隨

圖:輝仁哥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愛的辯證>

在縹緲的深林裡
一球花苞緩緩
緩緩地開放
只為了一雙
駐足不去的凝眸

在街角的花店裡
每一朵花努力
努力的開放
就算只能
披著炫目的虛華出場
就算只能
站在花瓶裡暗自凋零

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彰女,揮別>:送給我最後一年任教的203 204 209寶貝們

如果去年就離開彰女,我會充滿遺憾,不只是因為過去的那一段不愉快,而是我將遇不到這麼可愛的你們。為此我感謝神,祂延遲了我的腳步,送給我這一段「美妙的緣分」。

也許到期末了,你才有一點認識我,或者好奇我,甚至喜歡我,但是神安排我們在此時分別,我們都要順服,都要接受。謝謝你們,送給我最好的「畢業禮物」(抱歉,203的芭樂我吃掉了),是你們,讓我離開彰女的身影,還有一點點的美麗。

你們都知道我有臉盲,未來你們上了大學,會變得更美、更漂亮,我就更認不出你們了。但是,我也許記不住你,但我仍想知道你。你們可以在臉書加我為好友,有需要,也可以email聯繫我。

其實我真正想表達的,當提筆時,卻不知道該如何細述諸般感受。謹以一首詩表達對你們的想念,也祝福你們在新老師的教導下,成績能大有進步,以考上理想校系為跳板,奔向美好的未來。

謝謝你們,為我的彰女生涯劃上完美的句點。

<彰女,揮別>:送給我最後一年任教的203 204 209寶貝們

滿校園的綠意,終將
披上綴滿星星的夜幕
收藏進記憶的箱子裡

我踩著斑駁的疏影
聽著朱亭絮絮的風吟
望天,當酡紅半沉之際
你們來了,來了
如滿天燦爛的彩霞
如一道掠飛的鳥影
如林間此起彼落
聲聲不捨的蟬鳴

夕陽隨著我的腳步慢了下來
我趁著餘光,拓印校園裡
最後一方的美麗
倒數的夜啊,將要涼涼的來
記憶的箱子,卻將暖暖的開
銘謝:203的愛心,204的盆栽,209的急件


<美麗的身影:敬發哥>


按:今天「發哥開講」節目裡,發哥大大稱讚了《蕉王吳振瑞》作者李旺台以「牛的死亡」作為一個象徵,預示了台灣已經走過舊時代、要進入新時代了。接著,發哥感性大發,從高雄這一年多來的風雲談起,提到今年罷韓成功,發哥約夫人一起去喝酒慶祝的事,並抒發了一段「老年人讓位給年輕人」的議論,這段議論,可說是發哥「社會參與的人生書寫」美麗的終章。

我不禁想起一群跟著蔡丁貴教授持續參與街頭抗爭、默默無名的老前輩,他們頂著烈日寒風,持續在街頭苦行,他們說過最令人動容的一段話是:「我們時日不多,不怕被關,走街頭、衝撞體制這種事交給我們就好了。」對年輕人的關愛呵護之心,與發哥「不再參與政治,讓位給年輕人」的瀟灑,異曲而同工。

所以我草草寫下了這首詩,向發哥、以及曾經為台灣持續奉獻的前輩們,致上最深的敬意:

惡潮未退
枯草堅毅的逆著海風
為身後的青草
多守住一寸沙土

烏雲稍散
朽木瀟灑的風落黃葉
為腳旁的樹苗
多讓出一些陽光

我望著枯朽的背影
深深深深地一鞠躬

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香港速寫:港版國安法立法之後

法條是模糊的
下場是明確的

氣候是炎熱的
氣氛是寒涼的

武器是冷酷的
鮮血是沸騰的

腳步是前進的
理想是後退的

唉!新國度是遠的
而黃花崗,是近的

——刊於《笠詩刊》338期p.113

<神的屬性>

按:應輝仁哥之邀,為今晨po於FB的這個短片寫一首詩。那時我先寫下了「從雲的走向,可以看出高空氣流(乾冷)與低空氣流(溼暖)方向恰相反,若形成的高積雲累積的水氣夠多,午後大概就會來一場雷陣雨了」的回應,便據此以思,忽得靈感,寫下了這首詩:

薰暖的慈愛,撫過
罪惡的大地
肅冷的公義啊高高在上
仍不時被上竄的薰暖
逼出幾聲悶吼
甚至痛哭流涕


影片:2020/07/05清晨 輝仁哥攝於台中市北屯區松竹二號橋。

台灣百景30<宜蘭東澳 烏岩角>

身後是綿延高聳的中央山脈
腳下是波瀾壯闊的太平洋
山是我,海也是我


圖:于傳騏



台灣百景21<台北老梅海岸>

朔風來水氣,
綠藻逆波潮。
望海思何見?
只有風蕭蕭。

圖:于傳騏


台灣百景16<基隆嶼 夏日之晨>

寧可望洋,沈默
靜靜解碼自遠而至的水波

費解的潮音,一如
費解的海風

圖:于傳騏


台灣百景23<瑞芳深澳岬角>

仍願象身擱淺在海岬
眷戀著夢想的蔚藍與潮音
永不悔 肉身化石
圖:于傳騏

台灣百景17<南投合歡山東峰春日>

群山不服老
以一脈綿延的綠

繁花簇錦
任風飄散青春的氣息
圖:于傳騏

台灣百景14<基隆外木山海岸>

日復一日,等待
風中的容顏
不知又加深了幾條皺紋
圖:于傳騏

台灣百景11<清水斷崖>

遠目海天胸襟廣,
俯臨崖浪膽氣寒。
千仞嶙峋何所恃?
人間豈獨蜀道難!
圖:于傳騏


台灣百景10<雪見聖稜線>

峰,一脈綿延雪見中。
青雲近,白首耀蒼穹。
圖:于傳騏



台灣百景08:萬里 拳頭石

夕陽都放開天空了.....

一拳頑石捏著秘密
抗拒潮水的叩問
無止無休

*收於《台客詩刊》22期p.118 「地誌詩」主題專輯
圖:于傳騏

台灣百景01<屏東北大武山>

下妨嵐霧起,
上滯流雲飛。
仰翅徒心死,
只有繞鳴悲。

圖:于傳騏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童詩:<失眠>

星星亮了
媽媽的眼睛也亮了

星星睡了
媽媽卻對著太陽說:
「早安!」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承諾>

  就算重於泰山
  也能輕如鴻毛

曾經被撕毀,說是
歷史文件
於是把協議,刻成
一方石碑

而你指著石碑說:
「瞧!這是古蹟。」

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觀圖有感

紅花承日影,
流水有餘音。
漫步林深處,
依稀蟬靜吟。


圖:于傳騏 攝於台中太平

<群鷺>

亭立於小橋
看著,看著
看成了一道風景

圖:于傳騏 攝於台中太平

觀圖有感

老幹新枝萌綠葉,
清風暗影送餘涼。
不憂人世分離久,
美景從來是故鄉。

圖:于傳騏攝於台中太平

<完全變態>

啃食唯物主義的樹葉
作繭,竟蛻變成
唯心主義的法治

吸食社會主義的汁液
化蛹,竟鑽爬出
資本主義的經濟

而都說是、老說是
共和主義的土壤
破殼,原來是
民族主義的國家

觀圖有感

誰說植物不愛美?
看著映在牆上的身影
優雅舒展的枝羽
笑得好開懷

圖:于傳騏攝

文字獄

遭受迫害之後
文字開始出現阿茲海默症狀

復港香光?
港復光香?
香港復光?
光復港香?
……

文字終於退化——噢
進化為純粹的符號
至於符號拼寫了什麼
也沒有誰在關心

——刊於《笠詩刊》338期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