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孟子論「君子有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君子有三樂,刻意排除了「王天下(統治天下)」(章尾又再度提了一次),可見得孟子對權勢是免疫的,他並不以富貴功名為人生的理想或快樂。

▲君子之樂
一樂:天倫之樂。親情是最親近的感情,能夠天倫無缺,關係和睦,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按:天倫的圓滿一定程度上是「上天的賜福」。人命有天年的限制在,人生有意外的可能在,這些都逸出人為努力的範疇,所以能夠在這兩者都能圓滿,享受之餘,真的要心懷感恩。

二樂:俯仰無愧之樂。君子重品德,坦蕩磊落、無愧屋漏,面對誰都不會心虛氣餒,亦是人生一大樂事。(如何涵養品德,請參見前面「養氣」「大丈夫」「反求諸己」等章)
按:也許有人會說:「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享有完全的自由,誰的意見都不用管;如果從事道德修養,那麼就為自己的內心、行為立了座標,正值的區塊才可以做,負值的區塊不可以做,限制那麼多,有何快樂可言?
這樣的思維,完全忽略了「心安」的價值。「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放縱,不可免的必然會產生人我衝突,因為在這樣的價值觀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根本不把冒犯別人當一回事。然而當遭遇冒犯,別人會善罷甘休嗎?一旦報復,便是永無休止的輪迴。在這個情況下,還有可能再繼續「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嗎?
我的牧師曾告訴我一個觀念:「不犯罪的自由」。在基督教的教義中,「罪」會綑綁人的生命,使人惶惶不安,所以信耶穌、藉由祂的犧牲救贖了我們,我們就可以免除罪的綑綁,得享「不犯罪的自由」。這個觀念,可以作為這種「俯仰無愧之樂」的註解。

三樂:作育英才之樂:培植、造就人才,會有成就感,因為在人才的成功上,可以看到自己努力過的痕跡。
按:有人說「英才」是「才能過人者」,所以孟子提倡的是「菁英教育」,不是人人皆有受教權的「國民教育」。我覺得這一點推想有點過度。孟子這一章談的是「君子之樂」,不是教育主張。若要論孟子的教育主張,在王道仁政那章裡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在「先富後教」的原則下,孟子教育的對象,是一般平民,並無「菁英教育」的思維。所以這裡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該理解為「聚集全天下的英才來教育他們」,而是「(若\偶)能得到天下的英才來教育他們」,我想會更合理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