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
▲景春認知的大丈夫
1.
舉例:公孫衍、張儀
2.
標準: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按:景春是根據兩人的「外在影響力」來認定什麼是大丈夫。兩人是縱橫家,憑著口才挑撥便能震動天下,故景春景仰、視如偶像
▲孟子以「妾婦之道」為公孫衍、張儀定調,表態反對景春的意見
以「女子之嫁」類比「公孫衍、張儀」(高度反差的類比),張力、懸念十足
上述類比的共同點:以順為正\刻意貶低的諷刺:妾婦之道
按:在「女子之嫁」的比喻中,「必敬必戒,無違夫子」深刻地諷刺了縱橫家發揮影響力的本質。他們必須阿諛權勢(迎合國君的需求、意志),在得到授權的情況下才能呼風喚雨;一旦剝奪其授權,則他們什麼都不是。這種順從式(寄生式)的影響力,是孟子所瞧不起的。
我以前說過,縱橫家是一群聰明過人的自私鬼。他們以才智服務於國君,以換取個人的富貴,這是一場交易,一場買賣,不講人品,沒有道義,當然就沒有忠誠度可言。當情勢危及個人的富貴,什麼都可以出賣。李斯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協助秦王統一天下,而位極人臣;但始皇崩逝,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富貴,便屈從了趙高的要脅,矯詔殺了太子、扶立二氏胡亥登基。可以說,對富貴的貪戀,讓李斯(縱橫家者流)面對權勢時成了軟體動物。這樣的「影響力」,也唯有孟子這樣的思想家才能看透其本質。
|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
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
▲孟子認知的大丈夫
一、大丈夫的根本
「廣居、正位、大道」這三個比喻,依序指的是「仁、禮、義」。以仁居心,無處不可安居(居於廣居);以禮立身,所行皆合矩度(立於正位);以義行事,可以行遍天下(行於大道)。
按:這三者皆不待外求,是所謂「求則得之」的東西。因不待外求,就避免了被外力操控的可能性,這才是大丈夫「志氣、骨氣」的根本。
二、大丈夫的表現1
「得志、不得志」兩種處境,以「是否能實現政治理想」為判準;實現理想,以「能否得到國君授權任官」為準。在此,每一個有志之士都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問題:個人理想與國君意志有可能互相衝突。(最經典的例子,是孟子見梁惠王時,王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卻直接打槍:「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政治事業,服務的場域在朝廷,服務的對象卻是百姓。當個人理想與國君意志一致(得志),這是對有志者最好的情況,可以與人民共同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民由之),人民、國君共同獲益(兼善天下);當兩者彼此衝突,有志者便會捨棄從政機會(不得志),堅持自己的原則與理想(獨行其道、獨善其身),不會屈從於權勢。這就是大丈夫的志氣與骨氣!
三、大丈夫的表現2
這三句話,深刻地刻畫了大丈夫的形象,因此廣為人知。這三句話分別來看,說明了大丈夫強悍的人格力量可以抵擋三方面的考驗:
1.
誘惑:富貴人人都愛,但不是每套富貴都是可取、該取的。當誘惑來臨時,一般人往往抵抗不了。大丈夫因心中有「主」(道義),故能不受誘惑的蕩亂(淫)。
按:準此,大丈夫對美色(誘惑)也是免疫的。例如:柳下惠「坐懷不亂」,魯男子「閉門不納」
2.
困境:貧賤有多種成因,未必都是自己造成的(例如:一出生就必須承擔父母留下的龐大債務)。當努力過後仍然貧賤如昔,你該怎麼自處?一般人大概抵受不住,特別是在旁人優渥生活的對比下,很難不產生羨慕、嫉妒、不公……等負面感受,而這些,最容易逼使一個人「不擇手段,只求脫貧」。
大丈夫面對這樣的處境,我試著套用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命」概念來說明:天命,在「人力之極限」處顯現。當用盡正當方式努力過後依然無法脫貧,那就表示這是自己的「命」,這時候,就是自己該看開、看破,並坦然接受貧賤處境的時候。而這個坦然接受的態度,是建立在道義修養的基礎之上的。 按:管寧一生拒絕不義的富貴,寧可貧賤終身,這就是文天祥的<正氣歌>會將他列入「正氣」之典範人物的原因(原文:「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3.
壓力:威武是外在的強勢力量,壓迫著我們屈從於他。這種沒有道義、不管是非的壓力,最強大時甚至有性命之憂,很少人在生死交關之際,還能堅持住而不俯首投降的。一般人視生命延續為存在的意義,但是大丈夫不然,大丈夫視生命為「實現道義價值的載體」,因此孔孟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說。雖然極端,但人生難料,當此極端處境猝然而臨,能否在最短時間做出恰當的應對,端視個人平時積累養成的人格如何;而大丈夫平時道德涵養深厚,因此能有頂住壓力、挫折不了的志氣。
按:<正氣歌>裡絕大多數的典範人物都是「威武不能屈」這一類型:「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嚴顏),為嵇侍中血(嵇紹)。為張睢陽齒(張巡),為顏常山舌(顏杲卿)。……或為渡江楫(祖逖),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段秀實),逆豎頭破裂」
總之,「以道德修養建立了獨立的人格」是大丈夫之所以為大丈夫的原因。每一個生命的獨特價值,不是建立在旁人、外在環境提供的基礎或條件之上,這是理解孟子批判縱橫家的關鍵所在。
|
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孟子論「大丈夫」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