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路加福音〉之鄰舍問題:「誰是我的鄰舍呢?」與「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路加福音10:26-37經文(附札記):

10:25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按:對話的起源:「如何承受永生?」
這是個好問題----雖然律法師的動機不良,是為了試探耶穌。

10:26       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10:27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按:「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是自己與神之間的關係;「愛鄰舍如同自己」,是自己與別人的關係。而前者是後者的基礎與根源。

10:28       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按:耶穌肯定了律法師的回答,並以「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為這場對話劃上句點----「如何承受永生」的問題,律法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耶穌的回答,也呼應了馬太福音5:17:「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這段經文。

10:29       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按:律法師提問的角度:「我(律法師)」的鄰舍。
這裡經文的關連性我想不透:為什麼律法師要以「誰是我的鄰舍」這個問題來「顯明自己有理」?而他所欲顯明的「理」又是什麼?這部分需要知者幫我解惑了。

10:30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按:這個受害者是比喻的核心角色,由他的處境,對照出祭司、利未人與撒馬利亞人的不同反應。而他是「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所以從地緣判斷,他應是南方的猶太人。(撒馬利亞人則是北國以色列人與外族人通婚的後裔)

10:31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10:32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按:這段經文,耶穌比喻的重點側重在祭司與利未人的「身份」上,並未對祭司與利未人的動機多做說明。
側重在身份,是因為「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之間的仇恨由來已久。猶太人視自己為亞伯拉罕的純正後裔,看不起撒馬利亞這混血的種族。在這個猶太律法教師來看,最容易犯錯的人應該是撒馬利亞人。他這種態度顯示了他缺乏愛心,正好與他所說的要愛鄰舍如自己的律法相反。」(摘自「靈修版聖經」)
而後來衍生的故事版本,有的會加上「想像的原因」來合理化祭司與利未人視而不見、匆匆路過的行為。這些想像之詞基本上不影響經文的含意,甚至在效果上,反而強化了耶穌對「愛」的教導。

10:33       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按:「動了慈心」是撒馬利亞人與祭司、利未人對受害者反應有別的關鍵。

10: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10:35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按:撒馬利亞人的慈愛實踐是徹底的,不只當下協助,甚至照顧善後也考慮周全,並付上甚多的代價----而對象只是一個與他不相干的受害者!

10:36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按:耶穌比喻後反問律法師的角度:「受害者(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

10:37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按:從律法師回答「是憐憫他(受害者)的」來看,律法師顯然是順著耶穌的反問回答,所以在這個回答的當下,律法師並未意識到耶穌其實沒有從他(律法師)的角度回答他「誰是我的鄰舍」這個問題。而耶穌馬上接著說「你去照樣行吧」,就為這場對話劃上句點。

總按:耶穌這個比喻的作用,就是為了讓律法師跳脫自己的種族本位立場,從一個更高層次的角度(耶穌的角度)去看「愛鄰舍」這個問題。因為立場決定觀點,如果律法師執著於猶太本位主義,就會在心裡浮現對撒馬利亞人的偏見,而他自己未必能發現;可是這個偏見,會讓他在「愛人如己」的教導中劃錯重點(「誰是我的鄰舍」:對象問題),而忘了教導的真義(「能否以同理心(如同自己)去對待別人」:態度問題)。
所以嚴格來看,耶穌並未回答律法師的提問,但透過這場對話,耶穌仍然精準且精彩地教導了律法師「愛的真諦」,並告訴律法師,要透過愛的實踐,來取得通往「永生」的門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