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轉貼:婚姻中的自我矛盾

按:這一篇文章非常值得世間男女撥冗一看!記得有部美國電影提到,夫妻的床上不是躺著兩個人,而是六個!----其他四個,當然是雙方的父母。原生家庭對自我的形塑與影響誠然存在,但想要擁有理想的夫妻關係,適度地排除原生家庭的影響(尤其是文中所述的「負面影響」),還是比較好的。不過,重點是在婚姻關係中,我們是否能以「真正的自我」來面對另一半?如果對真正的自我一知半解,抑或以他人的眼光來建構自我的認知,恐怕夫妻之間仍難以和諧地共處。

出處:親子天下雜誌-39期-婚姻中的自我矛盾


婚姻中的自我矛盾
2012-10 親子天下雜誌39期 作者:鄧惠文

婚姻中該保有自我嗎?「自我」是一種內在、真實、統合的需求與感覺,我要什麼、感覺什麼、喜歡什麼、認為什麼是對錯是非,這個有主觀意識的東西就叫做自我。自我是一個人活得有意義的根本,在婚姻裡要有自我;當了父母也要有自我;不管做什麼都要有自我。

問題是,很多人堅持的東西並不是自我,反而是搞不清楚自我所以才那樣堅持。一個人想要掌握自我,需要經過很多的自我開發、修練、調整、探索。我們在做內在分析、精神分析,做自我的整合,有時是二、三十年的工作。一般人沒有去開啟這種心靈之旅,以為你想的東西就是自我,以為你要什麼就是自我,卻常常是一些扭曲和防衛。

舉例來說,有個太太堅持要看先生的電子郵件,要知道他所有跟人談話的內容。先生非常不開心的說:「我不能保有一點自我嗎?」太太說:「如果你沒有要外遇,為什麼不能給我看?」先生說:「我沒有要外遇,也不想給你看。這就是一個自我的感覺。」

真正抗拒的是過往記憶

先生從小就很討厭他的母親不敲門就進房間,開抽屜、翻書包。他之所以要搬出家裡,就是要有自己的空間,因此不可能結了婚之後,又讓太太闖入他個人私密空間,「我就是討厭那種不受尊重的記憶。這就是我,不喜歡就分開。」

太太則是從小受不了媽媽哭哭啼啼跟她說爸爸有外遇,媽媽也告訴她,男人絕對要查得緊,不查就會外遇。所以,每次看到先生在電腦前面點來點去,就讓她聯想到爸爸的外遇,「你有自我,我也有自我。所以我一定要查你的email,這就是我,不要我們就分開。」

兩個人看過很多心理醫生,愈看愈極端,覺得只有離婚一途。最後他們來找我做婚姻諮商,我發現他們雖然不斷嘗試,但他們的心理治療卻一直都沒有挑戰真正的自我。這對夫妻需要從一個客觀的角度,重新認識自我的需求和發展的潛力。

夫妻倆呈現的都是受傷的自我。先生不斷被母親侵入,沒辦法發展自主性,他在這個地方受傷,就一直抱著這個受傷的記憶,然後用大幅度的、相反的方式,以為只要保有自己的祕密,他就會是大人;但其實他想抗拒的是,為什麼對方不相信他。

可是,他不去學會如何獲得對方的信任,只一味的把門關起來。

我邀請他重新了解自己:「你確定你的自我不喜歡被信任,而是只想關門嗎?你不希望跟太太很親密,太太因為很信任你而更加的愛你嗎?」其實他很想。

但他以為,只要開門就不會被尊重,卻沒想到世界上有一種更好的超越方式是「如何適度的開門」,甚至如何經由獲得信任而不再隨時被闖入。他從沒想過。他只想防衛,所以他所堅持的自我是受傷的防衛。這位先生本性是非常想跟太太發展親密,是他媽媽把他搞到必須要拉一條防線。

面對自己的恐懼

這位太太想掌控的,也是個受傷的自我。其實她本性隨和,從小很樂天,之所以變成過度懷疑害怕,是從媽媽的憂鬱開始。自從她爸爸外遇,媽媽一直恐嚇她「男人都是壞東西」,她才開始變得神經兮兮,但她真正的自我是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不過一進入婚姻,媽媽魔咒就來了。

經由協助,他們逐漸了解對自我的迷惑,其實雙方都希望自己的恐懼能被另一半理解並呵護。對先生而言,他可以用很多的溝通說明,適度的讓太太安心;太太安心後,把電子郵件當做一種尊重送給先生,她也可以有安全感,回頭去過精采的生活。當太太有這樣的轉變,就不像先生的媽媽了。反而先生會反過來問太太:「你每天都在外面玩,要不要看我的email,萬一有人愛我怎麼辦?」太太說:「哎唷,沒有人會愛你啦!像你這個德行只有我愛你。」

他們恢復成談戀愛的狀態,先生感覺太太沒有要掌控他,就不會把對媽媽的憤怒投到太太身上,也不會躲著她。一旦太太發現先生沒有要躲她,又何必查他。這才是比較符合他們本性的相處,這時他們都做回健康的自我。

當我們回到真正的自我時,通常跟人相處沒有太大的困難,防禦性的自我才會讓夫妻相處變得非常困難。(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余佩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