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幫一位想念歷史系的高中生做推甄口試練習,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覺得台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份,抑或中國史是台灣史的一部份?」該生思索片刻後,開始鉅細靡遺地敘述高中歷史教材裡中國歷代對台灣的經營。我靜靜地聽,超過時間也沒關係,待他說完,我只告訴他一句話:「你這樣的陳述,我若是教授絕不會錄取你。」該生有點錯愕,我說:「你只讓我聽到你對歷史教材有多熟悉,但我聽不出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你是站在『中國』的立場,那你只要回答『我認為台灣是以漢人為主的移民社會,歷來與中國多有往來,所以台灣史是中國史的延長或分支。』;如果你站在『台灣』本土的立場,你應該這樣回答:『台灣自古孤懸海外,從本島的考古資料可知,未有漢人來台以前,台灣有自己的原住民、自己的上古史,漢人移台,只是豐富了台灣的歷史文化,所以我認為中國史是台灣史的一部份。』這是一個『有立場』的問題,你沒有模糊的空間!」學生恍然大悟。而這個學生,現在已在政大歷史系就讀。
提及這段往事,是對三月二十九日報載「中國史擬擴編 社團籲全民抵抗」這則新聞有感而發。有志攻史的學生尚且如此,對歷史思考能力更薄弱的一般學生,更可見提供正確史觀的重要性。「史觀」決定歷史的寫作,在這裡,教育部的官員沒有立場搖擺的空間!在前政府時代,好不容易拉近了中國史與台灣史原本失衡的狀態,現在當今政府又想利用「不同意見」討價還價式地回復過去「重中輕台」的課程設計,其欲「暗渡『意識型態』之陳倉」的意圖實昭然若揭。今日本土派既失其鹿,在政治上的角力已居劣勢,唯有透過宣傳,讓台灣的民眾(尤其是家長)認同「由近而遠」、「略古詳今」的歷史課程規劃,才能挺住這一波波的逆流,讓台灣的歷史學習「守得雲開見明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