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與一位香港的好友在台灣見面,敘舊之餘,也聊起了兩岸三地的情況。雖然時間不夠,有些問題只能點到為止,但透過「值得我信任」的他,我可以較適切地瞭解中國,也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的認知。以下以札記的方式,簡單記錄這次的對談。
1.香港的經濟受到中資的影響很大
這一點台灣也正在嚐受苦果,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朋友對香港的繁榮很肯定,但他也清楚的知道中資對香港經濟的掌控力量,身為港人的他對此也無可奈何。
2.香港對馬英九的評價很好
理由只有一點:他是統派,而且努力的「促統」。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再談這個問題了,因為一句話道盡馬英九在中國眼中的「價值」。
3.中國努力開放人民的言論自由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奇怪,但朋友卻說的很篤定。他的說法是:香港是一個只要不碰政治,你可以談論任何事的地方,中國在「自由」的問題上,努力要向香港看齊。他以網路為例,說明只要不談政治,什麼都可以談,包括腥羶情色等在過去是禁忌的話題。這個論述我不能認同,我問了朋友一句:「這樣講好了,沒有政治自由的言論自由,還能叫自由嗎?」朋友沒有回答我,我也沒有追問,因為在他的立場上,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我太太也認為我問的太尖銳了)。
4.中國領導人努力治國
朋友提到了幾點:一、鄧小平「讓少數人先富起來」有了成效,中國已經有好幾萬個億萬富豪,經濟實力大增;二、中國努力建立接班制度(雖然是不成文的),從江澤民開始,每個領導人都有任期,不再是連任到死,每個領導人都必須找到下一個接班人,然後離開國家主席的位置。三、中央政府的領導班子有強烈的責任感,希望能夠辦大案、做大事,打擊貪腐,改善人民的生活。他舉預計後胡接班的席進平為例,朋友誇他是「有想法沒包袱」的人才,未來的中國值得期待。基本上我沒有對這些內容有太多的回應,一來我真的不夠瞭解中國,二來時間也不允許。不過,我心裡仍有些不認同:一、劉曉波的文章告訴了我,中國這種經濟法展模式是不健康的,是權貴壓榨民力累積出來的經濟實力,這一點只要把中國的經濟數字除以人口數就可以瞭解。所以我對這個繁榮的「現象」並不肯定,畢竟,貧富差距變大的的苦果,將會反噬中國的經濟成長、甚至是社會安定。二、建立接班制度對共產黨而言的確是進步,但這裡面依然是菁英統治的思維,沒有民主的成分;依然是專制獨裁的體制,沒有法治的內涵。所以我骨子裡對這個進步雖然肯定,卻沒有更深的期待。三、再好的人才,在極權專制的政體裡也會變質。席進平若順利接班,那麼他的頭上將有軍派、黨派、江派、胡派、鄧派......等政治力量糾盤於體制之內,席進平再交棒,那麼新的「席派」又要對國家權力分一杯羹。縱使席進平有古代聖人的德能,面對如此複雜的政治環境,在任期的壓力下,他能有多少作為?而寄生在專制政體的各級政客,又能容許國家的政策改革剝奪他們多少特權?光想這些我就無法對中國的未來樂觀。說到底,這不全然是「人」的問題,而是「體制」的罪過,但體制本身,卻又是中國千千萬萬的政客所賴以維生的奶水來源,要「改革」談何容易?
5.中國的缺工問題
我對這個問題很好奇,朋友一針見血的說,這與西進政策有關。過去需要離鄉背井到沿海工作的工人,現在都就近在內地就業,因此沿海城市爆發缺工朝。我問目前中國開發內陸究竟到了哪裡?他說:「陝西。陝西為了因應此情勢,最近觀光活動特別發達,因為開發之後,很多文化遺址難逃受損的命運,一如三峽大壩之於三峽兩岸文物。」這讓我馬上想到「能源」的問題。中國的大開發,無可避免的會消耗更大量的能源,這不但會影響內需,也會影響國際的能源價格,台灣也無法避開影響。
看著朋友對中國前景的樂觀,我可以認知,但沒有辦法認同。這次對談,我弱化了我本土的立場,試著站在「被統治者」的角度去設想中共政權,卻發覺自己還是無法接受成為中國的一份子——即使我的所學是「中國文學」、崇仰的是「孔孟聖人」。「政治中國」與「文化中國」之別,在我的心中依然是涇渭分明、無法統一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