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札記:蔡英文專訪

《星期專訪》蔡英文:60萬人的聲音 馬有義務回應

記者鄒景雯/專訪

按:這篇專訪讓我看到蔡英文的成長--一個知識份子如何蛻變為民主的政治領袖。這篇專訪中對情勢、議題的剖析,條理分明,切中事理,這是蔡英文還保有知識份子性格的部分;然而對群眾性格的再認識、對民意的敏銳嗅覺,才是讓我對蔡英文油然湧起一股感動的專訪內容。真正的民主領袖,要清楚的意識到你是在為民眾服務,當民意跟自己的想法有出入,要懂得修正自己的想法,呼應群眾的訴求,而這需要「謙卑」的德行,尤其是知識份子!蔡英文在專訪裡,很坦白的表達了群眾對她的「教育」,而她也虛心學習,縱使知識份子的習氣未脫,卻無知識份子的傲慢,這種表現,讓我覺得雖然蔡英文的群眾魅力仍然不及過去的「四大天王」,但我對她有期待,相信假以時日,蔡英文會蛻變為真正的民主政治領袖!

記者問:一○二五活動是妳主辦的第一次群眾運動,妳有何感受?

蔡英文答:這次的群眾運動,是人民要政黨更明確的出來為他們主張、為他們發聲,是人民在推著政黨前進。

我在台上講話,台下的表情會回應。……我本來說陳雲林來的時候如何如何,發現講錯了,這些群眾根本不想讓陳雲林來,改口說如果陳雲林來的話,群眾就很高興,這才講對了!好像他們在與我討價還價一樣,真的很可愛,這種經驗過去沒有。

……下面群眾的反應非常直接,我每講幾句,他們也要講幾句,好像急著要跟你對話,我必須說,群眾的憤怒確實是很高的,高到我都有一點怕會失控,因此我一再對他們講要和平、理性,才會有力量,民怨真的很深。

問:從一個都會型的知識份子走到從事真正政治活動,妳學到了什麼?

答:學到了熱情,學到了責任。過去我是冷到不行,知識份子就是坐在一旁,看人家做什麼,然後再評論兩句,現在不是了,知識份子必須出來,對於這個國家你們有責任。

這次有各種不同的人站出來,也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年輕學子擔心什麼?有孩子的媽媽擔心什麼?年老的擔心什麼?擔心他們過去幾十年的努力就被我們這一代敗光了。

這次很值得觀察的是,出來上街的人年齡層下降,而且是自動自發的,按照我們的動員,假設是一千輛遊覽車,一車四十人計,才四萬人,其他十倍以上的人全都是自己來的,而且都會區的民眾佔大多數,即便是遊覽車載來的,那也是自願的,也是年輕化的,所以我認為民進黨的性格已經開始變化了。

問:導致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妳認為藉由議題來整合各種力量的模式未來的發展如何?

答:這是必然要走的路,民進黨經過兩次大選挫敗後形象受到傷害,因此必須與社會站在一起,才能重新獲得能量,所以必須在議題上尋求社會力的支持,兩次遊行可以發現,這些社會力開始回過頭來支撐民進黨的發展,以前是民進黨引導社會力,現在不同了。

問:許多人更關切,十一月三日陳雲林正式到訪時,你們會怎麼做?如何延續群眾的熱情?

答:陳雲林來與不來,不是重點,最大的傷害在之前的政治過程已經發生了,例如馬英九講地區對地區關係、自稱馬先生之類的,總統在憲法上代表國家,倘若成了地區,不知道要選這個總統幹什麼?

馬英九回應遊行時說政府在有些方面做得不夠,我則認為他很多方面做得過頭了,主權的退讓太多就是,這些才是令人擔憂的,因此藉著陳雲林來,我們會不斷的凸顯箇中的荒謬性。

……

而整個社會的監督機制無法發揮作用,也會讓我們警覺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下,社會沒有監督的餘地、在野黨沒有監督的餘地,這凸顯了我們在民主發展上很大的一個窘境。

這件事也凸顯出,這個政府在處理中國議題的態度是軟弱的,他們迷信以軟弱可以取得對方的善意,這是錯誤的假設,也是行不通的,尤其以中國的政治體制,即便是一個善良的人都可能會做邪惡的決定,這次陳雲林來,我們也會凸顯政府在兩岸政策上的思考邏輯問題。

問:妳怎麼做到?現在包括路權的包攬,政府處處都在限制你們的自由表達,如何突破?

答:我們借路權是要讓我們的言論自由有發揮空間,他們借路權竟然是限制言論自由,這不是很可笑的事嗎?這也是一個政府的態度問題。他們在適用法律時,必須考慮真正的原意在哪裡!

我也要再次呼籲,我們要大聲的講話,盡量大聲的講,但是我們要和平,我們要理性。週六超過五十萬以上的人在街頭,而且熱度這麼高,可以這麼順利圓滿收場,沒有重大衝突,大家可以想見這些群眾他們是多麼的平和。比起民進黨執政時的凱道抗爭、紅衫軍場面,昨天的群眾熱情而有秩序的參與遊行,非常自我克制。……

問:藉由這次成功的社會運動示範,未來民進黨在長期奮鬥目標上會如何接續社會運動的路線,深化台灣民主的品質?

答:……以後我們會與社會團體更緊密地結合,有時我們主導,有時他們發動,密切的合作、工作在一起,以帶動整個社會對這些議題的重視,把壓力放在執政者以及在國會多數席的政黨身上,強迫他們改變。這次遊行給予我們信心,這個社會已經準備要發動一種新形態的社會運動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