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這是一本對修行有興趣(乃至於有困惑)的人必讀的一本書。這本書已經有太多人推薦了,無須我多贅言但我還是想錦上添花的理由是,他一定程度解答了我過 去對修行一事累積在心理的困惑,而且一針見血。本書體驗極深,句句見道(我這樣認為啦),連目錄的標題都醒目到讓人有如當頭棒喝!讓我愛不釋手,希望大家也會喜歡這本書。
目錄
第一部:喚醒
2.依戀修行本身,也是一種執著
3.無我不是沒有自我,是沒有我執
4.追求圓滿本身,就是一種分別心
5.圓滿不是超越,而是接納
6.自性,是我們內在的引導
7.自我,是自性加上無明
8.斷念,當我們可以撫摸花朵時
9.承擔是對自性的奉獻
10.要修行的企圖心本身,就是問題
第二部:遇見陰影
11.慈悲不是理想,是接受有陰影的自己
12.靈修,有時候個人病態的面具
13.覺察情緒的生起、通過,就是最好的觀照(按:很像克里希納的說法)
14.靈修不是為了超越肉身,而是體現肉身的價值
第三部:個體化歷程
19.我們的目的不是超越,是佛性
22.「覺」不是用力擠出來的,要準備
24.參透像柱香把紙穿透
25.「當下」包含表象世界與空性
26.回返紅塵,是要體現佛性(按:讓「存有」成為「具體存在」)
27.體現佛性,是我們活著唯一的方式
28.幻象是我們覺醒的基礎(按:義如一貫道所云「藉假修真」)
「苦」這個真相……是在我們經歷的事物中,感受到一種根本的不足或無謂。(【推薦序】趙慈慧〈靈性是本能的需求〉引文,p.10)
作者也指出這種追求靈性的現象,如果只是想超越自己的種種苦惱,卻不先處理自己的創傷和無法接受自己的陰影;加上又對所謂積極、光明和超越「成癮」,把自己不想面對的困境難題,轉向期待宗教領袖或是諸佛神明的拯救,反而會形成靈性混亂。(【推薦序】趙慈慧〈靈性是本能的需求〉p.11)
按:真是洞見啊!
作者清楚指出「靈性」的意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覺察實相的本質,時時刻刻體驗當下,活在當下。(【推薦序】趙慈慧〈靈性是本能的需求〉p.11)
「有一個高高在上、全知全能的權威」這樣的概念,使個人對情感與心理上的自我轉化,失去了責任感。(【推薦序】趙慈慧〈靈性是本能的需求〉引文,p.12)
作者以鉅細靡遺又深入淺出的方式,描述這樣浩大的東西方融合工程,清楚定義心理治療中的轉化「歷程」、佛教徒為達到開悟所修行的「道途」、以及榮格觀點裡的個體化「旅程」,分辨這三者微妙的差異讓我對耳熟能詳的「自我實現」有了全新的觀點。(【推薦序】趙慈慧〈靈性是本能的需求〉p.12-13)
「路」是本書最重要的隱喻。(【導讀】楊儒賓〈修行之路無捷徑〉p.17)
儒家因為一向重自力傳統,對於來自彼界的幫助不能正視,但「超自然的援助」與儒家最重視的師友的助益並沒有兩樣。最終的救贖固然要來自實踐者自身的願力與能力,但現實世界中沒有完人,每個人都需要在互動、互持中向上提升。(【導讀】楊儒賓〈修行之路無捷徑〉p.18-19)
本書的最大特色是對於「師」在零修之途上的種種作用——包括負面的作用在內,有非常詳細的解說。……宗教的功能是多面相的,但很核心的一個功能當是提供與「神聖」接觸的管道。但由於目前一些新興宗教劃分「神聖」與「世俗」之間的界限,劃分的很徹底,這種本體路的裂痕使得一些假先知或神棍有活動的空間。(【導讀】楊儒賓〈修行之路無捷徑〉p.19)
宗教不是倫理,但如果宗教明顯的違反了倫理的規範,這總是個警訊。(【導讀】楊儒賓〈修行之路無捷徑〉p.19)
本書可視為原型心理學與密宗的對話。(【導讀】楊儒賓〈修行之路無捷徑〉p.19)
榮格一再提示:西方的靈修應當建立在西方的文化風土上,不宜橫的移植。(【導讀】楊儒賓〈修行之路無捷徑〉p.20)
按:達賴亦有此態度。
本書很重視靈修的宗教經驗,但也一再提示宗教的追求兼具正反兩面,是福是禍,其結果端看修行者的行動而定。修行路上沒有便宜又完美的捷徑,作者的警告很值得傾聽。(【導讀】楊儒賓〈修行之路無捷徑〉p.20)
修習密宗三十年,我遭遇的最大挑戰就是融合兩種世界觀,亦即佛教與榮格兩種世界觀。……後來在探索這兩種自我實現途徑的過程中,我愈來愈清楚所謂旅程(journey)、道途(path)與歷程(process)的差異。……三者的微妙差異使我對「自我實現」有了各種角度的理解。在榮格的觀點裡面,自從太古以來,神話與傳說中象徵的「旅程」,表達的就是個體在生命中原型式的開展,也就是「個體化」旅程。與此形成明顯對比的,是佛教徒為達到開悟所修行的「道途」;「道途」具有精準的哲學及有系統的方法,其中假設的是,道途追尋者本身已經有相當發展的程度。歷程、道途又和心理治療著重的「轉化」歷程明顯不同,轉化是在「心理治療」此一脈絡之下發生的煉金式歷程。(【作者導讀】將佛法融入生活的種種體驗p.21-22)
但是,佛法固然提供了種種方法解決生活與生命問題,可是對於此種道途的主觀體驗及其心理效應卻甚少論及,我們獲取見地或體驗的心理歷程人人不同。……我們可以說,靈修道途以教義為中心,結構比較分明;心理歷程則是以個人為中心,較為有系統。兩者根本不同,兩者卻又互相交織相融。(【作者導讀】將佛法融入生活的種種體驗p.22-23)
用榮格的話來說,個體化指的是在心理上成為獨立的,無法再分割的一體或整體的「個人」。「個體化」就是開發自己內在本性,並且做為一個個體,表現於生活之中。個體化意謂先清楚的覺察本來的自己(all that we are),不論好壞,完全接受本來的自己,從而讓自己越來越完整。這樣的修行「道途」,首先便是重視自己個體性及潛能,也接受自己的脆弱及不足。(【作者導讀】將佛法融入生活的種種體驗p.23)
1 則留言:
這本書給了我大的震撼!
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