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轉貼:結構性缺陷\老附中

出處:台灣茶黨

無論是古希臘的自由人,或者是古代先秦的士,在培養思考能力和問政能力方面,都有類似的教育方式。古希臘哲學家輩出,先秦時代百家爭鳴,足見當時人思想活潑。古希臘的哲學和詩歌戲劇,具有永恆藝術價值,仍然是當今西方「自由教育」必讀的經典。(相形之下,先秦諸子百家也有同樣的經典價值,除了儒家之外,卻不是當今台灣和中國的教育體系所重視的。)

現代歐美社會的人文傳統,不但傳承自古希臘、羅馬,而且有各地不同民族多元豐富性的互相激勵,隨著文明進步而不斷有新內容。這個人文傳統,有深厚的舊根基,也有無比彈性,足以因應新挑戰、開拓新境界。

反觀漢人社會的人文傳統,自從獨尊儒術和科舉八股之後,日益僵化。以文學藝術的表達方式和創作力,以及哲學思想的內涵而言,宋元以後甚少有新意。可以說,這是一個逐漸緩慢走下坡的古文明。十九世紀中,當這個文明開始遭遇到其他文明的強力挑戰的時候,全然沒有應變的能力。士大夫們以他們的人文素養,沒有能力了解新世界,也沒有創造新局勢的展望。如果要奮發圖存,必須擺脫這個僵硬舊人文傳統的束縛。這是五四運動時代新文化運動的緣由。值得注意的是,留學生在這個新文化運動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

經過一段時期,舊有的保守文化力量奮起反撲,壓制了新文化運動的挑戰,使得五四運動猝然中斷。(台灣與中國都是如此。)國民黨政權數十年的“文化復興”努力,絲毫沒有能夠給這個舊文化體制帶來新的內容,或者使得舊內容稍為豐富起來。不但如此,被統治政權所刻意選擇、包裝和倡導的部分,往往只剩下一些具有政治利用價值的東西。具有經典性質的精華成就,反而沒有得到細心的維護照應和發揚。很多優質的部分都不為學子所知曉。結果,在這一批政治流氓(伙同文化流氓)的強力介入之下,漢文化傳統反而更加顯得庸俗化,更加僵硬、狹隘。

台灣人文教育的內涵,最主要的部分是建立在這個被反動政治勢力所庸俗化了的舊文化傳統的基礎之上。這個人文教育,強調和發揚了那些嚴重落後和膚淺的部分。至於那些介紹歐美人文的部分,不但量少,而且質劣。這是極度保守而短視的台灣師範體系的傑作,反映他們的文化水準。這使得台灣的人文教育具有結構性的缺陷。這個缺陷,一一表現在台灣文法科留學生身上。

按理說,這些留學生親身經歷異文化接觸,應該可以深深感受到台灣人文教育的嚴重不足才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知識視野極為短窄,一般沒有能夠欣賞和了解歐美人文傳統的優點,也沒有發覺自己嚴重欠缺人文素養。他們甚至於還無法了解當年五四運動的意義。對於歐美人文傳統,絕大部分沒有虛心學習的意願。他們只想要趕快“學成”,回台灣卡位。而他們也成功地占領了台灣文法科學界。

具有結構性缺陷的台灣人文教育,成為成千上萬台灣Third World Ph.D.的預科。要批判我們的Third World Ph.D.,別忘了罪魁禍首的台灣人文教育,以及主持設計和實地執行的師範體系。可惜,台灣的教改運動,完完全全忽視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