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札記:<許暉林:舊公式無效!從「歪腰郵筒」看批判性寫作的契機>

文章出處:獨立評論

前幾天學測成績寄發,作文有2240個考生拿零分,是10年來零分人數最多的一次。而網路上也出現了不少宣稱平常模擬考作文拿高分,但學測作文卻只有十幾分、甚至個位數而憤恨不平的鄉民們。網路上大罵出題者的有之,狠酸閱卷者的有之,倡言廢考作文者亦有之。


「我看歪腰郵筒」是不是一個好的題目當然可以討論。不過,2240個考生掛蛋這個事實顯然不應該被當作判斷一個作文題目好壞的依據。在實際閱卷當中,即便是只寫了兩三行的卷子,閱卷老師也會給個一分。而被打零分的卷子當中,空白卷佔絕大多數。完全離題,以及只抄題目或說明的卷子佔少數。可能會有人認為作文閱卷非常主觀,「完全離題」又要如何判定?其實,完全離題的判定相當寬鬆。以今年的題目為例,再怎麼離題的文章只要提到「歪腰郵筒」、甚至只提到「郵筒」兩字,至少也會有個一兩分。所以,一個作文題目搞得2240人拿零分,這是什麼意思?這意思很明顯。那就是,有2240個人連下筆寫個兩行字都有困難,或者完全答非所問。

考生因為缺乏寫作能力而繳了白卷,這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完全答非所問的狀況則是相當耐人尋味。如果題目問的是歪腰郵筒,而學生卻滿紙「人生終將開出葳蕤繁花」之類的勵志宣言,或叨叨講述自己的母子關係與和解之路,任何正常的讀者都不會因為他的用詞典雅、故事動人或意境高妙而認為他回答得很好。相反地,我們會判斷他是因為閱讀理解有障礙而讀不懂題目,或是他只是如同被範文的鬼魂附了身一樣,一字不差地吐出事前背得爛熟的文章。

「作文公式」來自哪裡?

學生這種強迫症般的作答反應,讓今年的閱卷總召、臺大中文系主任李隆獻在學測閱卷的記者會上不無抱怨地說了重話:不是每種題目都可以背文章套一套,「我們又不是傻瓜」。其實,學生背文章套一套也不是沒有原因。我們來看一下近4年的作文考題:

101年學測: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自勝者強」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101年指考:請以「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 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

102年學測: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人間愉快」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記敘、抒情、議論皆可。

102年指考:請以「遠方」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

103年學測:請以『通關密語』為題,寫下找出「密語」而得以「通關」的過程,以及其中的體會。

103年指考: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圓一個夢」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

104年學測:以「獨享」為題,寫一篇文章,談論關於「獨享」的經驗、體會或反思,論說、記敘、抒情皆可。

104年指考:請以「審己以度人」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

這8道作文考題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以一個詞(遠方、通關密語、獨享、圓夢)或者是一個宣告(自勝者強、人間愉快、審己以度人)為題,讓學生敘述人生經驗、抒發情緒感受。雖然題目說「論說、記敘、抒情皆可」,但是對大部分學生而言,論說顯然是最難應付的。再者,過去大考中心公布的佳作大多是辭藻華麗、引用名言佳句,要不就是情意真摯地說了一段吸引人的小故事。既然題目允許記敘與抒情,而且還得到大考中心的背書,那麼CP值最高的準備方式當然就是多背一些漂亮句子,或者是蒐集幾篇賺人熱淚、溫暖勵志的心靈小品,到了考場後再視情況選擇運用。老實說,題目是這麼出,學生就這麼應付,而閱卷者多年來也就習慣這麼改了。既然多年來沒出過什麼大問題,那麼補習班教學生套一堆公式應考,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案:「高度的相似性」是題目蒐集、歸納判斷出來的結果,因為有較明確的方向感,所以很容易形成「套公式」的寫作策略。

不過,往年這樣寫就好好的,怎麼今年引用名言佳句以及將「人生也是如此」當作起手式的寫法就不行了呢?於是,「閱卷標準不一!考生無所適從!」或「高中老師就是教孩子這些古文,為什麼不准他們用?」之類的批評就蜂擁而至。其實,問題不在於閱卷標準改變,而是題目型態改變了。這次的考題不再是「記敘、抒情、議論皆可」的命題作文,而是明確要求學生就一起新聞事件及後續現象加以評論:「請就上述新聞事件,以『我看歪腰郵筒』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陳述你的看法、感想、或評論,內容須切合『歪腰郵筒』所引發的現象或迴響。」
案:「題目型態改變」是個大問題。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教育現場裡,這種改變理應事先公告,而非突然拋出一個「驚嚇」,然後再據以批評現行的教育現況。

說實話,有些考生文筆漂亮得不得了,甚至漂亮到讓我都心生嫉妒了。但是,這樣的文章卻常常文不對題。題目問的是對於歪腰郵筒「引發的現象或迴響」的看法,不是「歪腰」,也不是「郵筒」,更不是颱風。但是,「人生正如歪腰郵筒」、「歪腰郵筒象徵著人在風雨中謙卑低頭」、「颱風就如同人生經歷的風風雨雨」之類的類比和道德啟示,卻像是膝反射動作一般不斷從閱卷螢幕中彈跳出來。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考生已經被過去以短短幾個字為題、任考生各取其便的聯想式題型制約太久,以至於沒有看出題目其實是在問他對一個真實存在的社會現象的理解與評價。相對地,有些考生雖然文采平平,但是卻平實地針對題目表達他對於歪腰郵筒現象的意見與立場。雖然無甚高論,但清楚明瞭,不耍花招,反而讓閱卷者能夠很快掌握文章的意旨,自然獲得了不差的分數。

大學生真正需要的寫作能力

不過,在探討學生套公式或反射性答題方式的成因之餘,我們還是得回到測驗本身的問題。任何測驗都應該要有其目的,也就是要能夠鑑別出應答者的某些能力。那麼,到底我們希望透過大學入學寫作測驗鑑別出學生什麼樣的能力?或者,用另一種方式來問這個問題:我們期待一個進入大學的學生具有什麼樣的寫作能力?如果我們承認大學的核心價值是知識的探索與追求,那麼批判性寫作(critical writing)就是讓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得以參與知識探索與追求的最關鍵的能力。

所謂的批判性寫作是相對於描述性寫作(descriptive writing)而言的。描述性寫作指的是對於某些事件、現象、步驟、人物或知識領域進行細部或統整性的描述。這種類型的寫作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是基礎且必需的。例如說,在學期報告中或碩博士論文中,學生會被要求精確描述一個實驗的設計以及步驟,或者是對某個領域的大量研究成果進行扼要且具有意義的摘要,甚至是清楚區分幾個類似概念之間的細微差異之處。某種程度上,學測以及指考中已經有的「閱讀與分析」寫作題型就是用來鑑別這樣的能力。

然而,真正的知識形成需要另外一種更進階的寫作能力──批判性寫作。簡單地說,批判性寫作一方面是透過對他人論證過程與證據的評價,進而決定是否接受他人對某個議題的結論;另一方面則是透過提出自己的證據與推論,形成自己對該議題的結論。而批判性寫作也要求我們在形成自己的結論之餘,清楚意識到這個推論本身的侷限性。換句話說,批判性寫作強調要在批判他人論點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論點,同時也承認自己的論點容許著被批判的空間。如果說描述性寫作提供了新論點形成所需要的背景資料,那麼批判性寫作才是讓新論點得以成立、並經得起考驗的能力。批判性寫作的精神其實就是任何學術辯論、對話以及新知識形成之所以可能的原因,同時也是大學存在最重要的基礎。

在大學中,不論哪一個科系及領域,不管是文組或理組,一個學生是否能夠對某個問題提出回答或解決方案,以及有效地為自己的論點以及立場辯護,都必須透過批判性寫作來達成。這也就是為什麼批判性寫作普遍被歐美大學視為大學生最重要的基礎能力。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核心課程就將寫作(university writing)與人文學(humanities)、當代文明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及科學前沿(frontiers of science)一併規劃為大學部學生的4種必修課程。而包括台大在內的幾所國內重要的大學也開始意識到學生批判性寫作能力的缺乏,因此希望語文相關系所提供學生更多的寫作訓練。只是,到了大學才開始接觸批判性寫作其實為時已晚。這就如同把沒有學過游泳的人一下子推到大海裡面一樣。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期待學生在高中時期就能夠完全掌握批判性寫作。而是說,過去以背誦名言佳句、文學家典故與套用公式的寫作教學真的可以停止了。因為,這樣的寫作教學對於學生進入大學之後的學習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案:這整個段落是非常有內涵的一段,對「描述性寫作」與「批判性寫作」做了清楚的說明與釐清。但這段論述背後隱藏了一個預設:高中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前備階段,高中必須先為學生預備好上大學的學習(學術)能力。但很顯然的,這個前提以目前高中端的現狀看尚不存在----即使有,也是開始起步、還很生嫩的階段。現在高中的教育現場,不管師、生,或者課程、方法、教材,都還有「高中是國中教育『加深加廣』的延續」的情況在,這是現在高中教育仍面臨的問題之一。

思考、分析與批判的測驗精神

如果我們將寫作測驗的目標設定為鑑別學生批判性寫作的能力,那麼今年的學測作文題目就是一個具有鑑別力的題目。它把只著意於華麗修辭卻無法針對某個現象提出自己的立場與論點的考生鑑別了出來。嚴格來說,這個考題並不是沒有瑕疵,甚至離具批判性寫作精神的考題設計也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它所展現出的、鼓勵學生透過證據與分析提出論點與立場的施測意圖卻是十分值得讚賞的。
案:如前述,此「意圖」不宜以「驚嚇」的方式出現。事先公告,讓高中端有時間調整教學方向、方法,然後在「比較公平的立足點」在考場競爭,我想這樣會更好說服大眾。

事實上,具有類似測驗精神的考題在5年前也出現過。100年學測的作文考題「學校和學生的關係」就是要求考生選擇立場以及解決方案,然後透過提出證據、解釋與分析來對其立場與方案加以辯護。我很高興看到今年學測的作文考題試圖延續這樣的測驗精神,而我也相信這提前反映了107年以後大學入學寫作測驗的趨勢。

無需諱言,在臺灣,考試領導著教學。大學入學考試作文題目的改變,是近年大學重新思考寫作在其知識生產體系中的位置的必然結果,也是為了帶動高中的語文教學朝新的方向轉變。當然,我們也都了解,高中語文課程時數的限制與趕課壓力,讓許多有心想要推動批判性寫作的老師沒有多餘的力氣投入。但是,我想要提醒的是,批判性寫作的核心精神是對話。要養成批判性寫作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其實不是教師單方面的授課,而是同儕之間的相互討論、詰問與批評。一方面,教師真的沒有那樣多的精力一篇一篇回應學生的寫作練習。另一方面,對學生而言,由自己主導的討論永遠比教師單向授課讓他們更有參與感。先由教師示範評論,再讓學生互相討論──這不僅是最省力的方式,可能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這也是為什麼批判性寫作的能力不可能藉由考前衝刺、無敵公式或秘笈寶典在短時間之內速成。學校裡緊密的同儕學習與互動關係,永遠不是一個班上百人、只能聽老師在講臺上口沫橫飛、回家背背講義的補習班教學所能取代的。
案:這是從大學教育的需求為思考點,對高中教學提出的善意建言。高中教師願意嘗試改變的我相信很多,然而高中跟大學的資源配置並不相當,教育目標也不相同(高中仍受到升學榜單的目標導向所牽制),這樣的建議,距離全面的落實恐怕還有一條長路要走。

寫作教育的改革是一條漫漫長路。我期待今年學測的作文考題與爭議成為讓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契機。

1 則留言:

名字裡有詩的人不一定會寫詩 提到...

禮拜一國文課老師也說她改到一堆蘇軾v.s.屈原的文章,深深覺得這群學生真是「不可思議」、「太神奇了連這都能掰」!
我自己那時候看到題目則是:(白眼翻到後腦勺去)「我要痛罵台灣記者一頓!」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