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文雅的誤用:解讀「大陸人看台灣-台北 請更善待遊客吧!」一文

上海客郭勇在旺報「大陸人看台灣-台北 請更善待遊客吧!」這一篇投書,透過臉書,我寫下了「這個『讓遊客真正能融入這個城市的生活』的結尾真是笑話!照作者的陳述與要求,改成『讓這個城市真正能融入遊客的生活』才對吧?出國還想要別的城市配合你的作息與需求,那你就別出國!」以及「這個郭勇很文雅地包裝了他的霸道與無知。」兩則留言。今早再度細閱該文,突然有一種看到統派文人(龍應台、陳文茜之流)慣有的文章風格之感。那種風格,就是以流利之筆寫看似有理之文,其實根本狗屁不通。不是說他文章裡毫無可取之處(例如「捷運標示不足」是事實,也是台北市政府該努力改進的地方),但通篇而論,這是一篇「以文雅包裝霸道與無知」之文。試解讀如下。

*     *     *

大陸人看台灣-台北 請更善待遊客吧! 2011-09-13 旺報 【郭勇/上海】


     在微博小抱怨了一下台北捷運對遊客的友好度非常不夠。遊客初來乍到,對於哪個出口出,哪裡轉車都是糊塗的,但捷運站的地圖和出口標示非常不夠,而且平時也看不到工作人員,像我們這種沒有導遊的自由行旅客,就經常走冤枉路。這段文字立刻引來網友的撻伐,其中並非一邊倒都是來自台灣,還有相當的網友來自大陸。他們對於台灣的愛已經如此濃烈,以至於一絲的瑕疵都不能存在,這令我感到好奇和深思。


按:以「捷運標示不夠」推論出「捷運對遊客的友好度非常不夠」,這算就事論事,因為這種基礎建設做不好,困擾的不只是外國遊客,在台的外地人、乃至於台北市民都同樣不便(縱使台北市民已經習慣了,也無法改變「不便」的本質)。


但有趣的下文出現了:「這段文字立刻引來網友的撻伐,其中並非一邊倒都是來自台灣,還有相當的網友來自大陸。他們對於台灣的愛已經如此濃烈,以至於一絲的瑕疵都不能存在,這令我感到好奇和深思」郭勇並未明言「撻伐」的內容為何,卻據此推證出「他們(大陸網友)對於台灣的愛已經如此濃烈,以至於一絲的瑕疵都不能存在」,將可客觀討論的議題導向感性訴求。從「作用」的角度看,很明顯地他在製造一種對比:在「一片大家都說好」的氛圍中,只有我能夠拋開感性的迷霧,理性地點出問題、並提供「合理」的見解(套句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的名言,這叫「只有我不理盲、不濫情!」。從下文中,我們可以解讀出這樣的訊息。

     大家從各個角度為我解讀台灣美好的一面,我也有親身經歷。而教育的差異,長久以來的對壘,使得對話不能暢順進行,這點我也感同身受。只是在不同的國家旅行,不僅能夠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氛圍,同時也接受他們對文化的詮釋,這一點作為旅行者,一定都深深認同。


     從一座城市背後的文化底蘊、態度品位乃至風土人情來看,台北的確算得上有特色的城市之一。從各種令人驚艷的街邊食品,到有著令人溫暖的文字的地名,淡水、九份、烏來、貓空,甚至有個地方就叫做暖暖,中國文字的美好,就此豐滿而令人心動。

     在台北行走,是件令人動容的事情。人民的熱情善良,捷運上空蕩的博愛座位,任何時候都在等著需要的人。一對夫婦,為了讓我們體驗台北人的熱情,甚至帶我們去了小巷的熱門餐廳。他們推薦的名單個個充滿著特色,從光點台北到春水堂的奶茶。提著東西的長者,一路都接受著幫忙的招呼。在台北車站電梯上失足跌倒的老人,也立刻被攙扶的人包圍。


按:一連三段,郭勇從不同的角度下筆,鋪陳台北美好的一面,這三段論述,都在表詮他對「他們(大陸網友)對於台灣的愛已經如此濃烈,以至於一絲的瑕疵都不能存在」這個「主觀論斷」的理解。他舉出好幾個事證,不能不說這是對台北的恭維,但這些內容的作用並不在此,其目的只是在做下文(郭勇的論點)的鋪墊而已。

     只是,恕我不能寫下「愛上台灣」的文字,一個有良心的城市,除了包容自己,亦能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哪怕這個別人是一個外來者,是一個小小的遊客。有人說過,遊客是一個城市的誠實的觀察者,他們眼中的城市,更具體,也更中肯。


按:首先,郭勇提出了兩個論述的依據:1.一個有良心的城市,除了包容自己,亦能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2.遊客是一個城市的誠實的觀察者。這兩個依據,內容其實大有問題。


首先,「良心」這個涉及價值判斷的語彙,適合拿來形容「城市」這個主體嗎?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生活圈,裡面的組成份子何其複雜,怎好用如此抽象的道德標準為據而妄論是非?如果以此為標準,恕我冒犯:豈止城市,中國根本就是個沒良心的國家!因為中國做不到「包容自己,亦能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以一個遊客的身份,用這麼嚴苛又不妥的標準看待一個城市,合理嗎?片面以自己的立場與需求出發,寫道貌岸然之文章,郭勇之文,類此。
其次,「遊客是城市誠實的觀察者」,此語不能說錯,但後面的推論就大有問題了。遊客是外來者,必然戴著自身文化的有色眼鏡(偏見)來看待一個新地方,如何能斷定其所見會「更具體,也更中肯」?誠然,中國古語有說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那是對己的反省與檢討,而非批評別人的不是。身為遊客,如果不能適切地貼近與瞭解外地的風土民情,而獨斷地認為「所見為真,所砭為確」,恐怕也有「理障」之迷失。

     對遊客友好,是很多城市努力的目標,他們為了不讓遊客多走一步冤枉路而不斷地在努力。第一次到曼谷,因為遊客的身分而被邀請先行結帳,我是不自然的,但是慢慢能體驗這個城市為了對遊客友好而做出的努力,在市中心的百貨公司,每個遊客都能特別享受小小折扣,甚至有些超市,也配備了中文的導購。路上的行人都樂於回答您的問題,而沒有身分和顏色的困擾,即便是那些聽不懂英文的紅衫軍,也樂於邀請您參加他們的嘉年華遊行會。
按:郭勇再度以舉例證明自己的論點。「舉例」的寫作手法的確有其效度,但前提是「適切的舉例」。郭勇以曼谷為例,以自己因遊客身份獲得的特殊待遇反證台北的不夠友好(內容見末段),這個例子忽略了一個重點:即便是靠觀光業為主要營收的城市,也沒有必要以遊客的需求為中心去建構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反的,因為不入流的觀光客降低了該城市的生活品質,反而被該城市的居民唾棄。早年台灣見笑於外國,如今中國見貶於國際,不是最慘痛、也最血淋淋的例子嗎?


況且,郭勇以「市中心的百貨公司、有些超市」等「特例」去建構對曼谷良好的印象,不免有以偏蓋全之溢美;而他以「台北捷運對遊客的友好度非常不夠」的事實推而廣之,認為台北需要「更善待遊客」、乃至於自己「不能寫下『愛上台灣』的文字」,難道就沒有同樣的盲點?

     當然我不是沒有特權就寸步難行的特權分子。只是如果家裡來了客人,我們能否自顧自地生活,而忽略客人的需求,抑或者要求客人也按照我們的約定俗成來生活呢?用本地一貫的認知,認為來客也一定能這樣做、能理解,恐怕是錯誤的。


按:郭勇樂於享有遊客特權(前段肯定「不讓遊客多走一步冤枉路的努力」)卻故做姿態表明不要特權,我只覺得有惺惺作態之感,尤其以「家裡來客」為喻,更顯得不倫不類。城市是公領域,家庭是私領域,兩者如何可類比?「賓至如歸」是主人的客氣,不表示客人可以把別人家裡當自己的家,而郭勇令人傻眼的是,他居然認為客人的需求至上,不應要求客人按照主人的約定俗成來生活。要知道,即便在家裡,也有公私領域之分,客人再怎麼隨性,也只侷限在主人認可的空間活動(主要是客廳),絕不能侵門踏戶,私闖主人的寢臥。這是再簡單不過的ABC,郭勇居然能發表「客人至上」的謬論,我只能說,他的膽子夠大,大到自曝其短也無畏無懼。


     台北未來將要接受更多的大陸遊客,但在我看來,對遊客友好的程度還是遠遠不夠,從捷運的標示不足、店家開門的時間太晚,到誠品書店的櫃檯服務等待過長。平時在地人已習慣這個城市的每個部分,都可能成為遊客需要跨越的一道門檻,平時極簡的三言兩句說明,也許並不能平復他們對於這個城市的困惑。所以,請用更多的耐心,對他們更友好的方式行事、表述和展示,這才是一個有良心的城市,不僅僅是人民的善良熱情,社會的平和安定而已,而讓遊客真正能融入這個城市的生活,也是要素之一啊!


按:這裡我主觀以為(也許我是錯的),郭勇流露出他的「上國心態」。他開頭便言「台北未來將要接受更多的大陸遊客」,為自己身份講話的心思何需多猜?而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生活圈,縱使予外人「包容、體諒」的城市印象,也都是有限度、有範圍的,不可能對所有的外來客的一切需求無限上綱,奉若聖旨。所以他對「自己的需求」所認定的「不便」----「店家開門的時間太晚」、「到誠品書店的櫃檯服務等待過長」,聽起來實在有夠扯!難道他沒看到四處林立的7-11?難道「先來後到」的排隊守則對中國觀光客而言是不合理的要求?我以為讓遊客融入這個城市生活的要素,恰恰是作者認為不夠的「人民善良熱情、社會平和安定」,而非為了配合遊客自己的文化習慣,用「以奴事主」的方式提供符合遊客主客觀需求的各項服務!這也是我會在臉書留言「出國還想要別的城市配合你的作息與需求,那你就別出國!」的原因。


總之,這種文章會得到一定的共鳴(去看看中時網站該文的迴響便知),但這種似是而非的「說理文」,對理智思辨只有傷害之效,而無培育之功。如何廓而清之,實是眼前教育的當務之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