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從「失業問題」看儒家的仁政理想

兩年前剛開始教孟子的「王道仁政」這一課時,對孟子開出的條件簡單到覺得不可思議--這算哪門子「理想」啊: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整短論述關鍵只有這一句:「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然而養生喪死,養生尤為要,但是關於「養生」,孟子提出的條件又未免太小兒科了:「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說穿了,不就是「維持基本的物質生活」而已嘛!「讓人民溫飽」加上「教育(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就叫「王道」,孟子的理想還真夠低。現在,我們有便利發達的物質生活,有更多元化的教育環境,要是孟子活在當代,恐怕會後悔對仁政王道開出這麼低標的門檻。

但是今年再度上到這一課,我收起對孟子的嘲弄態度,轉而對孟子的悲憫情懷深深致敬。因為我體認到,現在「滿足基本物質生活」的憑藉,就是「工作」。兩年前台灣沒有嚴峻的全球經濟風暴的問題,政治上在怎樣紛紛擾擾,百姓的生活大體安定,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實在很難去同理孟子的「理想」;但現在的新政府主政下的台灣,政經情勢一落千丈,高來高去的國家大事、兩岸關係姑且不論,百姓最有切身之痛的失業問題,讓原本生活的幸福感被壓迫感所取代,更恐怖的是,這股壓迫感短期內還看不到盡頭。我雖有幸即將轉赴公立高中任教,但在私校期間,因招生不力隨時擔心飯碗不保的壓力感始終揮之不去,這才對「維持基本的物質生活」的需求感深有體會,也明白了「就業」是多麼迫切而重要的人生問題!因為一旦失業,維持基本物質生活就會出問題。

回到孟子的思想部分。孟子具有強烈的悲憫之情,因此他的政治理論會先關注社會的弱勢者(例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準此,他對「好戰」的梁惠王提出仁政王道的理念,當然會以「滿足百姓的基本物質生活」為前提,因為百姓生活能夠因而安定,接下來,統治者也就能得到所需要的民意支持度。走筆至此不禁感嘆:新政府的施政能否多關照「百姓生活」一些,而非帳面上的「統計數據」?失業率沒有破6又怎樣?主計處公布的5.94%可是牽涉到「失業人數六十四萬七千人,受失業波及人口一百三十八萬九千人」的現實生活困境啊!

所以當我暑假教到「大同與小康」這一課時,我的眼光看到了從未關注過的兩句話:「壯有所用」與「男有分」。唯有壯年人有「用」(工作、一技之長),才能在家庭裡提供「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社會功能;唯有男性能充分就業(按:以現在男女平權的角度看,應該擴大範圍到「女性的工作權」才是),才能夠讓女性擁有可靠的歸宿(女有歸)。當家庭的經濟基礎穩固了,社會國家的和諧與安定才有實現的可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