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學生閱讀心得紀念專輯:關於「無罪之最」一書

按:這是我把學生的閱讀心得報告節錄精華的存檔。擺在這裡,用來紀念那一群我曾教過的學生。


人的生命,必須尊重......然而,每個人生命的重量其實還是有輕重之別。對於任何人的角度、任何人的立場、任何一雙眼睛的視角......何嘗執行「正義」的使者不是另一個加害者呢?   ──曉涵


人選擇黑暗,是因為找不到存在的價值,不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我想犯罪不是真正了解自我的方法,而是幫助他人,因為施比受更有福。  ──世凱


許多人都認為青少年犯罪不該處以重刑,該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但受害的人呢?他們該怎麼辦?  ──牧平


如果每個人都用以牙還牙的方式,那社會會變的非常混亂,到處都有流血事件。所以我覺得我們不應該以暴力的方式解決,而是用法律來制裁他們,這樣才不會像書裡的情形一樣。  ──諭璿


人性是什麼?讀完這本書,感到對現實的無奈,人充滿矛盾,是性善?還是性惡?沒有明確的答案,只能說是變化無窮難以預料。  ──隆整


現在的青少年都已藉口脫罪,大人也習慣也不加以追究,責罰能多輕就多輕,這是不公平的。社會同情青少年,原諒幼小無知所犯的錯,想辦法讓他們能在未來不因前科而失去人生,但是被害的家庭卻不再圓滿,這就是公平嗎? ──喬雅


人的心裡有一個柱子,支持著我們,而這些支柱的的組成成分是不一定的,亞矢子在人生最失落時,他只剩下他的寶貝女兒,但上帝還是把他心中唯一的支柱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奪走了...... 。心中的支柱被人敲碎,活著又為何呢? ──瑞瑜


仇恨之下使人性變質,使道德界線變模糊,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一向柔弱、受到學生鄙夷的中年導師亞使子,會突然手持武器挾持由極惡學生組成的三年D班的原因吧。但他這樣有錯嗎?會許這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宜蕙


一般來說「學生」與「單純」是很容易畫上等號的,當作者在書中的世界點出學生的惡行惡狀,實在令我非常錯愕,到底是什麼原因使的才十七八歲的孩子變成這副模樣?本該單純的他們,居然造成別人的死亡後,心理會感受到無比的滿足,以製造意外事故來當做自己的存在依據。  ──玫君


社會已經變調,我們所創造的社會是何時變調了,變的分不清對與錯,變的陌生。難道這就是夏哇吃下智慧果後,上帝給我們的懲罰嗎?  ──蕙農


近藤亞矢子老師殺人的理由讓我感覺一言以蔽之,對於現今的社會感到極深惡痛絕,就像<<死亡筆記本>>中的夜神月一樣。

社會總是包容這些犯錯的孩子,致使孩子可能意識到,他們只要裝出一副認錯的樣子,或把問題歸咎於家庭因素,就可以得到赦免,繼續犯罪,但也因此,不斷不斷的受害者出現,而社會要保護的竟然是這些加害者。  ──富元


我覺得老師畢竟是一個受過教育的知識份子,要以身作則,要帶給社會一個好的典範,在怎麼樣也不能威脅學生,受到欺侮,可以是著尋著良好的發洩方式,而不是傷害別人來宣洩自己的怨恨,或以暴制暴、以牙還牙,不應該讓自己負面的情緒轉變成復仇,而導致社會的風氣敗壞。  ──嘉俊


以現代社會的趨勢來看待這本書,也許這種事情發生的機率小的可憐,但是書裡所要探討的,我們是否也該仔細檢討?現在的社會好像真的是這樣,自己做錯事情,而不怪罪於他人的少之又少,甚至出現那種把欺壓他人當作樂趣的「人渣」出現,說不定這虛幻的書會成為現實。  ──宗翰


善與惡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每個人都會憤怒、憎恨,但仇恨只會衍生更多仇恨,一旦被吞噬就很難在逃出來,就像亞矢子一樣,雖然說是伸張正義,但他展現的是憤怒、殘暴、扭曲的負面形象。  ──宗燁


在看完書後,很難斷定誰對誰錯,但可以確定每個人都有錯,只是嚴重不嚴重而已。感慨的是:人一遇到與自己生命有關的選擇,大部分的人都會先選擇保住自己性命為優先。  ──岑茂


看完這本書後,心裡有一種憤慨,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越來越進步,而人類的心卻越來越退化。少數人察覺到,努力的改進,但多數人依然習慣著這樣的世界,難道這就是資本主義和時代進步帶來的後遺症嗎?  ──有俞


將恐怖的行為建立在清除社會的害蟲上,使的兇手成為正義使者,進而認為兇手的作為沒有錯,甚至拍手叫好,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觀念,人受到情緒的影響,加上有了正義之名,道德界線就變的非常模糊,我想這也就是作者要我們改變的事吧。  ──君穎


大家總認為「這不關我的事」,「我跟他非親非故,為什麼要幫他」,缺乏了自我反省的態度。肅清之門這一本書,用殘忍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人類的後知後覺的結果。更始用了震撼般的效果,營造出人類社會的黑暗層面。社會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家庭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  一一鈺慈


<肅>中的學生們,明顯的缺乏同理心與想像力,難怪亞矢子老師會說:那是二十一世紀產下的怪物。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說,現今的媒體,基於播報的內容越精彩收視率越高,銀幕上的英雄大將變成了血腥殘暴的屠夫。漸漸的,人們要求更多血腥暴力,青少年的價值觀也隨之改變。  一一欣彥


許多人都認為青少年犯罪不該處以重刑,該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甚至提供這些犯罪的青少年許多資源。但回過頭來看,那些受害的人呢?那些受害家屬呢?這些殺人放火的青年還有機會重來,但那些已經死去的受害者和家屬,他們又能重來嗎?  一一立德


父母究竟應該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什麼樣的腳色呢?就我的觀點而言父母應該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一副拐杖,支撐孩子慢慢的走,等時候到了,孩子能夠自行走路了,這副拐杖也徹底完成了該負的責任了,而孩子也應當扮演著另一副拐杖支撐父母。雖然父母在小孩人生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腳色但真正決定孩子的人生方向,關鍵人物還是在孩子身上。  一一政國


「人性」是會因為「怨恨」而變質,變到足以讓所有人都喪失性命的利器,而我體會到當自己決定以「怨恨」來執行自己的復仇時,最後一個被這把利器所傷的一定是自己。  一一津維


看完這本書後讓我了解人在飽受委屈及欺負之下所產生的報復力量是這麼驚人,道德的界線變得模糊,師長和學生以及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的無力感,讓人性的醜陋赤裸裸的呈現出來,這一切都是文明社會所產生的病態。  一一駿豪


作者藉由血腥暴力的故事來點出現在日本學校教育出現的問題也讓人重新反省現今教育制度所暴露出的諸多缺失,並對冷漠、自私的社會,做出嚴厲指控。本書不只是探討學校的教育問題,還有現代青少年心理及生理的問題。 一一杰穎


每個人都不是上帝,沒有權利決定別人的生死。書中主角這種偏激的做法也許讓社會大眾突然意識到教育偏差的嚴重性,但熱度退去,記住的人會有多少?不也是曇花一現嗎?犧牲這麼多生命,美其名是說為了社會,不要讓它再腐敗下去,但事實上,這只是為了心安!現在的教育的確需要做些改變。    一一綺方


學生可能因為家庭因素或外在的因素,導致自己變的不像自己,說粗話,做犯法的事,但卻也不以為意,,覺得理所當然,覺得都是別人對不起自己,自己做了這些事都是因為別人害的。慢慢的越來越脫離這個世界,這些學生的案例在現代來說是越來越頻繁了。如果要改變,我想應該要先改變這個社會。因為社會的風氣影響到存活在這社會上的人,所以改變這個社會是最重要的。   一一士弘


青少年的保護法規,已經讓青少年成長的十分偏激,無目標,逐漸發展出偏激的人格,動手殺人是很偏激的,我認為是反應過度,每個都是以殺人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加上本身意願而去偷拐搶騙、傷害他人、反諷的手法,在殺戮的戰場,更顯得力道強勁。  一一芃偉


錯誤的教育和觀念讓青少年以為可以輕易的得到同情,進而減輕刑罰,甚至將犯罪當作休閒活動,因此不斷的有人受害。在這樣的不良循環下,受害者永遠都該自認倒楣,因為這個社會及法律所要保護的就是這些社會青少年。  一一鈺婷


此書中有許多社會議題:「加害者與被害者」…..等等,不過作者想表達的想法,並沒有被這些驚悚的情節給掩蓋過去。

孩子們是獨立的個體,而且孩子們變壞絕非只有父母單方面的錯一一瑋皓


今日的兇手曾經是昔日的被害人,以暴制暴似乎是正義最後能夠伸張的唯一手段,但當犧牲者也成了加害者,終究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手是乾淨,沒沾上血跡。如此,每個人都是犯罪者,每個人也都是受害人;偽善的教育制度,對青少年的保護法規,以及讓青少年成長的毫無目標,得過且過的社會環境,應當進行哪種省思,才可以匡正時局?或者導正人性?一一義勝


亞矢子做出一件又一件的殺人事件,這種事到底是對還是錯?雖然她是因為失去愛女產生憤怒,所以策劃這場震驚社會的殺人事件,但要不是司法無法制裁那些犯罪的人,亞史子也不會犯下和他們一樣的錯。書中悄悄點出人性的黑暗──亞矢子給了一個可以救孩子的機會,她問:「有沒有家屬願意帶替孩子當人質」,結果居然沒有人願意,我想那些家屬的內心其實是希望亞矢子能幫他們消除這些沉重的孩子吧!  一一宗儒


人生都是一張白紙,要如何讓它變成一張華麗的色紙,就一定要靠教育來塑造它,沒教育就沒有判斷,沒有判斷就等於瞎子炒蝦仁炒飯為何沒蝦子,最後陷入無法挽回的情況。所以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一建隆


台灣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地方,但是大人們似乎更重視學業上的成績,所以導致許多學生讀到博士卻依然觸法;之前在新聞上就有一位理工博士,在網路上運用所學技能,入侵各個公家機關,竄改、窺視許多私人資料、文件,重點是他在被抓後還是不承認自己的行為已觸法。以我的觀點來看,我覺得問題出在青少年偏差的價值觀;由於生存在物資不缺乏的年代,大家每天都過著平淡的生活,青少年不滿足千篇一律的作息,他們開始尋求新奇的事物,這正是許多人言下的「趕流行」,於是就開始不斷改變自己,到最後開始游走在法律的邊緣,當他們遇到跟自己有相同想法的「新人類」雙方就像磁鐵相吸的原理一樣,而跟那些持有傳統觀念的「舊人類」,就像磁鐵的相斥原理,格格不入;同類的人越來越多,到最後構成一個龐大的犯罪集團。  一一品屹


「報復」到底好還是不好?我認為報復會使人喪失了人性,新時代年輕人的心態,常常自以為是的規定別人遵從他自己所設下的規則,對待自己則寬厚,不嚴厲,又對於自由與權力的認知錯誤,只一味的堅持著要滿足自己的欲望,總是抱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去做自己想要的事。「愛」與「耐心」是最好的仙丹,每一個人都需要被愛,也需要被耐心的教導,不管是在家庭或是在現在的社會上。活在這世界上,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處的人,就算無法達到做為有用的人,也千千萬萬不要做社會上的敗類。  一一康平


我覺得要給別人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報復只是一時,無法永久存在。失去寶貴的東西或親人時,傷心是無可避免的,但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也許是他一時衝動,事上他們也不想傷害到人。做人啊!不要整顆心都是恨意,偶爾也要留點後路給別人走,這樣一來,對雙方都好,不是嗎?  ──家驊


我覺得人要有一點黑暗面,總是樂觀的面對每一件事,當遇到真正的難題時,樂觀是解決不了的。悲觀的人想的比較多,比較深,顧慮的也比較廣,容易看到一般人忽略掉的點,但過度的悲觀卻會造成鑽牛角尖,越想越黑,就變成了絕望;樂觀的人往往看不到暗藏的危機。有光就有影,面對任何事無論是用悲觀的角度或是樂觀看待,最重要的還是自我肯定,肯定自己。  ──聖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