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給一位思親者的回應詩

汨汨的淚水沿著枯竭的枝幹緩緩流下
一道道枯皺的紋路
像一句句啟封的遺囑:

「流下去吧!流下去吧!
在我的根旁
看到了嗎?
那一抹小小的嫩綠
需要你的淚
凝成葉尖小小的露珠」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人性的試煉與掙扎--淺談法語舞台劇《鐘樓怪人》

本劇重要的角色簡介如下 :

加西莫多:即鐘樓怪人的本名,對吉普賽女郎艾絲梅拉達一見傾心。
弗侯洛: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加西莫多的監護人,對艾絲梅拉達有強烈的佔有慾。
腓比斯:侍衛隊隊長,雖已有未婚妻百合,但仍情不自禁地愛上艾絲梅拉達。
艾絲梅拉達:青春美麗、洋溢熱情的吉普賽之花。加西莫多、弗侯洛、腓比斯皆對她傾慕著迷。
葛林果:遊唱詩人,艾絲梅拉達有名無實的夫婿,也是本故事的敘述者。
百合:腓比斯的未婚妻,對艾絲梅拉達充滿妒恨。
克婁潘:棲聚在巴黎聖母院教區前方的眾多流浪者、乞丐的領袖,也是看護艾絲梅拉達成長的長輩。

本劇劇名雖冠上「鐘樓怪人」四個字,但全場最重要的角色卻是吉普賽女郎艾絲梅拉達:「正如人格化了的巴黎聖母院是小說外在結構的輻輳中心,艾絲梅拉達為小 說人物內心道德和感情的輻輳中心,在這裡激出了高貴情愫的火花以及卑下和齷齪。」 環繞著艾絲梅拉達,鐘樓怪人加西莫多、侍衛隊長腓比斯、聖母院副主教弗侯洛這三個身份地位懸殊的角色,各自陷溺在「情」與「忠」的兩難裡,彼此糾葛,譜成 一齣血淚交織的悲劇。以下即從「忠誠」與「背叛」的角度,簡析這三位主角的內心衝突與最終結局。

(一) 加西莫多:弗侯洛的恩情VS艾絲梅拉達的愛情

弗侯洛是加西莫多的恩人。在〈孤兒〉一曲中,他唱出自己悲慘的身世,以及對收養他、教育他、賦予他敲鐘工作的副主教弗侯洛的百分之百的忠誠:

你可以任意使喚我,我爲你效命
遵從你的意願,你的意願
我爲你效命,爲你效命
是你收容我
撫養我照顧我
我這個孤兒
沒人要的孤兒
……
你看著我長大
看著我受苦
你保護我
不受外界傷害
你帶給我幸福
讓我擔任敲鍾的職務
你教我說話
教我讀書寫字
但我讀不透你真正的心思
打從心底
我臣屬於你
勝過一條狗
對主人最深的忠愛


雖然「我讀不透你的心思」,但「打從心底我臣屬於你,勝過一條狗對主人最深的忠愛」,為了弗侯洛,他可以綁架心愛的艾絲梅拉達,乃至於身陷囹圄也不改忠心。

艾絲梅拉達則是加西莫多的愛人。在「愚人慶典」裡,艾絲梅拉達為他加冕的那一剎那,他就深深地愛上這位美麗的吉普賽女郎。當她逐步墮入弗侯洛的陷害詭計 時,是加西莫多藏匿她在聖母院裡的鐘樓,是加西莫多打開牢房讓她的同伴救他出牢,是加西莫多把她交給腓比斯,希望他能拯救她一命。即使艾絲梅拉達只當加西 莫多是朋友,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英俊的腓比斯,但加西莫多縱使傷心,卻從沒有一刻忘懷過、離棄過命運多舛的艾絲梅拉達。

加西莫多的生命是卑賤的,艾絲梅拉達雖然是混跡於流浪者中的吉普賽人,但在加西莫多的心中,她卻聖潔如花,高不可攀;而弗侯洛除了收養的恩情之外,更是地 位高高在上的副主教,同樣高不可攀,加西莫多看待他們兩人,猶如塵泥之仰日月。然而,弗侯洛卻是艾絲梅拉達一生悲劇的主導者,這就讓加西莫多陷入了「愛 情」與「恩情」的衝突裡。加西莫多的苦,非常人所能承受,一如他的駝背已經承受了太多的苦難。他一直試圖在這兩者間求取周全,但弗侯洛對艾絲梅拉達強烈的 佔有慾卻迫使加西莫多必須在兩者間選擇其一。最後弗侯洛坦承親手將艾絲梅拉達判罪、行刑,加西莫多才悲憤交集,將副主教推下塔樓身亡,了斷與副主教一生的 恩怨。至於艾絲梅拉達,他則選擇了「不能同生求共死」 的方式,帶著她的屍體共赴黃泉,他唱道 :

當時光流轉,有一天
人們會在地底發現
兩具纏抱的骸骨
向整個宇宙宣告
加西莫多如何深愛著
吉普賽女郎艾絲梅拉達
……
食我的肉吧,飲我的血
鷲山上的禿鷹
只有死亡能將
我倆的名字結合
……
舞吧,我的艾絲梅拉達
唱吧,我的艾絲梅拉達
來睡在我懷裏
我愛你至死不渝
……
舞吧,我的艾絲梅拉達
唱吧,我的艾絲梅拉達
讓我和你一同離去
爲你而死,雖死猶生
〈舞吧!艾絲梅拉達吾愛〉

雖然結局是悲劇的,但是加西莫多求仁得仁。相較於腓比斯、弗侯洛,卑賤的他一無所有,卻為了所愛奉獻其所有,就如同他在〈人世何其不公〉裡所唱的:「蟲蟻如我等卻擁有更美的生存」,加西莫多內在的高潔,反而襯托出腓比斯、弗侯洛人格上的齷齪與自私。

(二) 腓比斯:與百合的婚約VS和艾絲梅拉達的偷情

腓比斯內心的掙扎,盡在〈心痛欲裂〉一曲之中:

撕裂
我是個分成兩半的男人
撕裂
在我愛的兩個女人之間
在愛我的兩個女人之間
我是否該把心切成兩半?
撕裂
我是個分成兩半的男人
撕裂
在我愛的兩個女人之間
在愛我的兩個女人之間
難道我的幸福是一種錯誤?


在遇上艾絲梅拉達之前,腓比斯已經和貴婦百合有了婚約,可是他一遇到艾絲梅拉達,就被她的美麗與風采深深吸引--雖然她的地位是那麼卑微。腓比斯花心,對誘惑的抗拒力低能,然而他風流善言,充滿魅力 (註:在〈波西米亞女郎〉一曲中,腓比斯追著愛絲梅拉達唱著「妳來自何方,美麗的異國姑娘\妳是天上抑或人間的生靈?\美麗的天堂鳥啊\妳為何來到這裡?」;〈鑽石般的眼眸〉裡,腓比斯對著百合「你少女的心獻給了我\你斑鳩般的美眸注視著我\夜空中群星閃爍\也比不上這雙眼睛明亮」、「黃金都還沈睡在深深的地底\我會呵護照料你獻給你我的軀體」的唱詞,以及百合「這些愛的言詞\這些欲望的話語\你對我傾吐的,勝過任何詩句」的心聲,均可看出腓比斯的甜言蜜語非常能夠打動少女的芳心。),所以他愛上的女人,幾乎都難以抗拒他。在〈君似驕陽〉一曲中,艾絲梅拉達唱道:

他燦爛如太陽
難道是位王子?
我感覺愛意
從深心湧出
強過我的生命
而百合唱道:
他燦爛如太陽
既是軍官又像流氓
當他緊擁住我
我想逃脫卻身不由己
他燦爛如太陽
既是軍官又像流氓
臣屬於……國王


處處留情,卻又想擁有婚姻,腓比斯的悲劇,可以說是被自己的性格所決定。在〈心痛欲裂〉一曲中,他唱到:

一個女人是白天
另一個留給夜晚
一個讓我去愛
另一個讓我存在

一個一生一世
直到時間盡頭
另一個只在此時
圖片刻享受
……
對其中一個
我發盡誓言
到另外一邊我又通通違背


在歌曲裡,他其實對兩人都充滿愛戀,只不過基於身份的差異,腓比斯看待兩人的眼光卻大不相同:百合身份高貴,是娶妻(一生一世)的理想對象;艾絲梅拉達身 份低微,卻美的令人著迷,則是偷情(圖片刻享受)的最佳人選。雖然對於偷情的行徑,他仍有道德上的壓力,但艾絲梅拉達的的美已經讓他無法自拔,最終還是決 定「不忠這一回」 。

加西莫多、弗侯洛與他三人,他其實是愛情上的勝利者,若非他太過貪心,想要嚐遍愛情的美酒,也不會落到左右為難、心痛欲裂的地步。而他的貪心,也直接造成 了兩個女人的悲劇:百合因腓比斯的出軌而妒火中燒,再也不是當初那位性情單純的少女,雖然願意原諒他,但要以絞死艾絲梅拉達為交換條件;而艾絲梅拉達則枉 對腓比斯一往情深,當她身陷囹圄時仍天真的寄望腓比斯的挽救,沒想到腓比斯為了挽回百合,竟將自己的出軌委罪於艾絲梅拉達,聲稱係受她的巫術蠱惑所致,還 親自絞死了艾絲梅拉達。如此結局,令人不勝欷噓!

(三) 弗侯洛:上帝的信仰VS艾絲梅拉達的魅惑

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難不對弗侯洛寄予深深的同情--即使他的所作所為讓人無法原諒。同情他,只因他若非如此純粹而熱切地渴望上帝之愛,他也不會苦困於感情慾望的糾葛之中無法自脫。

在未見到艾絲梅拉達之前,弗侯洛的人生崇高而單純,正如在〈身爲神父戀紅顔〉裡他自道:「不認識你之前我是何等幸福,把青春期的性慾,壓抑在內心深處,僅 有的兩個情人是宗教和科學」。他壓抑個人慾望,把生命獻給了上帝,他的地位,正是以超越常人的道德修養為基礎。然而愛絲梅拉達在巴黎聖母院前的翩翩舞影, 竟如高堤大壩上的一絲裂縫,讓弗侯洛苦心壓抑的慾望由滲漏而致潰決,一發不可收拾。在劇中,他命令加西莫多在暗夜裡捉拿愛絲梅拉達,自己在聖母殿內偷窺愛 絲梅拉達,甚至在行刑前一刻,仍渴求愛絲梅拉達賜予他片刻之歡,即使背棄上帝也在所不惜,此時的他,已全然淪為慾望的奴隸了。在 〈致命狂戀〉一曲裡他唱道:


熱情之海在我血脈澎湃
導致我的瘋狂、沈淪和厄運
逐漸陷落卻一無援手
逐漸沒頂卻全不悔疚
……
我的罪,我狂熱的欲念執迷
折磨我嘲笑我,撕裂我糾纏我
我只有一個小小想望
看你歌舞時裙子飛揚的模樣
……
生命入冬,怎料樹仍長青
自以爲鐵石心足以抵擋慾火
卻又被一雙異鄉人的眼睛點燃
那雙比月光更神秘的眼睛
你會毀了我,你會毀了我
我要終生把你詛咒
你會毀了我,你會毀了我……


弗侯洛十分清楚自己的所為及後果,但他已經無法自拔。愛絲梅拉達在他眼中不再是天真無邪的吉卜賽女郎,而是點燃慾火的引信--不,是弗侯洛慾望的全部!他 痛苦的熬受慾火的焚炙,並狂熱的愛上這種燒灼之痛,慾望的潘朵拉之盒已然開啟,弗侯洛所能做的只有盡情的追逐每一個感官享受、每一個美麗幻影。上帝、天 堂,似乎已和聖袍一併褪下,明知自己「逐漸沒頂」,卻「全不悔疚」。

然而,他是副主教,他是法國的副主教,他是封建時期法國的副主教,身份的特殊,讓他雖然在內心裡已然向慾望舉旗投降,但卻無法在面對外人時一如面對自我般 的坦白。弗侯洛無法瀟灑的脫下聖袍,無法迴避瑪麗亞的聖堂,更無法忘卻上帝的天國。在追逐慾望的當下,他忍受「蟲豸鑽進我心頭齧咬」(註:見〈身為神父戀 紅顏〉一曲) 之苦,忍受罪惡感的折磨、嘲笑、撕裂與糾纏,弗侯洛的痛苦,正是源自於上帝信仰(道德自律)與慾望渴求的兩難情境之中。對上帝的信仰愈堅,慾望的焚炙就愈 痛;神父的形象維持的愈辛苦、愈心虛,對愛絲梅拉達的愛恨就愈狂熱、愈強烈。其實愛絲梅拉達何辜?她根本沒有對副主教做任何事,但弗侯洛沈淪的原罪,卻不 得不委諸於她,否則弗侯洛如何讓自己在此困局裡「自欺欺人」地得到解脫?我們可以這樣說,弗侯洛是另一個鬥敗的浮士德,只是令人嗟嘆的是,弗侯洛拉了無辜 的愛絲梅拉達一起陪葬。

三、 結語

「一個卑賤的歡場女子」愛絲梅拉達,真的「成了人性的考驗」 。加西莫多現實裡雖一無所有,卻毫無保留的在情感上付出所有;弗侯洛、腓比斯雖然身份高貴,卻因自矜身份,既貪戀愛絲梅拉達的美麗,卻又毫不憐惜地對她斷 尾求生,人性啊人性,真是個令人著迷又感慨萬千的永恆問題。迪士尼卡通片《鐘樓怪人》裡克婁潘 對弗侯洛與加西莫多兩人吟唱的「Who is the monster and who is the man?」的疑問,一如巴黎聖母院噹噹噹的鐘聲,重重地敲在人心,幽幽地傳至天際,令人低迴不已。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學生閱讀心得紀念專輯:關於「無罪之最」一書

按:這是我把學生的閱讀心得報告節錄精華的存檔。擺在這裡,用來紀念那一群我曾教過的學生。


人的生命,必須尊重......然而,每個人生命的重量其實還是有輕重之別。對於任何人的角度、任何人的立場、任何一雙眼睛的視角......何嘗執行「正義」的使者不是另一個加害者呢?   ──曉涵


人選擇黑暗,是因為找不到存在的價值,不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我想犯罪不是真正了解自我的方法,而是幫助他人,因為施比受更有福。  ──世凱


許多人都認為青少年犯罪不該處以重刑,該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但受害的人呢?他們該怎麼辦?  ──牧平


如果每個人都用以牙還牙的方式,那社會會變的非常混亂,到處都有流血事件。所以我覺得我們不應該以暴力的方式解決,而是用法律來制裁他們,這樣才不會像書裡的情形一樣。  ──諭璿


人性是什麼?讀完這本書,感到對現實的無奈,人充滿矛盾,是性善?還是性惡?沒有明確的答案,只能說是變化無窮難以預料。  ──隆整


現在的青少年都已藉口脫罪,大人也習慣也不加以追究,責罰能多輕就多輕,這是不公平的。社會同情青少年,原諒幼小無知所犯的錯,想辦法讓他們能在未來不因前科而失去人生,但是被害的家庭卻不再圓滿,這就是公平嗎? ──喬雅


人的心裡有一個柱子,支持著我們,而這些支柱的的組成成分是不一定的,亞矢子在人生最失落時,他只剩下他的寶貝女兒,但上帝還是把他心中唯一的支柱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奪走了...... 。心中的支柱被人敲碎,活著又為何呢? ──瑞瑜


仇恨之下使人性變質,使道德界線變模糊,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一向柔弱、受到學生鄙夷的中年導師亞使子,會突然手持武器挾持由極惡學生組成的三年D班的原因吧。但他這樣有錯嗎?會許這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宜蕙


一般來說「學生」與「單純」是很容易畫上等號的,當作者在書中的世界點出學生的惡行惡狀,實在令我非常錯愕,到底是什麼原因使的才十七八歲的孩子變成這副模樣?本該單純的他們,居然造成別人的死亡後,心理會感受到無比的滿足,以製造意外事故來當做自己的存在依據。  ──玫君


社會已經變調,我們所創造的社會是何時變調了,變的分不清對與錯,變的陌生。難道這就是夏哇吃下智慧果後,上帝給我們的懲罰嗎?  ──蕙農


近藤亞矢子老師殺人的理由讓我感覺一言以蔽之,對於現今的社會感到極深惡痛絕,就像<<死亡筆記本>>中的夜神月一樣。

社會總是包容這些犯錯的孩子,致使孩子可能意識到,他們只要裝出一副認錯的樣子,或把問題歸咎於家庭因素,就可以得到赦免,繼續犯罪,但也因此,不斷不斷的受害者出現,而社會要保護的竟然是這些加害者。  ──富元


我覺得老師畢竟是一個受過教育的知識份子,要以身作則,要帶給社會一個好的典範,在怎麼樣也不能威脅學生,受到欺侮,可以是著尋著良好的發洩方式,而不是傷害別人來宣洩自己的怨恨,或以暴制暴、以牙還牙,不應該讓自己負面的情緒轉變成復仇,而導致社會的風氣敗壞。  ──嘉俊


以現代社會的趨勢來看待這本書,也許這種事情發生的機率小的可憐,但是書裡所要探討的,我們是否也該仔細檢討?現在的社會好像真的是這樣,自己做錯事情,而不怪罪於他人的少之又少,甚至出現那種把欺壓他人當作樂趣的「人渣」出現,說不定這虛幻的書會成為現實。  ──宗翰


善與惡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每個人都會憤怒、憎恨,但仇恨只會衍生更多仇恨,一旦被吞噬就很難在逃出來,就像亞矢子一樣,雖然說是伸張正義,但他展現的是憤怒、殘暴、扭曲的負面形象。  ──宗燁


在看完書後,很難斷定誰對誰錯,但可以確定每個人都有錯,只是嚴重不嚴重而已。感慨的是:人一遇到與自己生命有關的選擇,大部分的人都會先選擇保住自己性命為優先。  ──岑茂


看完這本書後,心裡有一種憤慨,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越來越進步,而人類的心卻越來越退化。少數人察覺到,努力的改進,但多數人依然習慣著這樣的世界,難道這就是資本主義和時代進步帶來的後遺症嗎?  ──有俞


將恐怖的行為建立在清除社會的害蟲上,使的兇手成為正義使者,進而認為兇手的作為沒有錯,甚至拍手叫好,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觀念,人受到情緒的影響,加上有了正義之名,道德界線就變的非常模糊,我想這也就是作者要我們改變的事吧。  ──君穎


大家總認為「這不關我的事」,「我跟他非親非故,為什麼要幫他」,缺乏了自我反省的態度。肅清之門這一本書,用殘忍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人類的後知後覺的結果。更始用了震撼般的效果,營造出人類社會的黑暗層面。社會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家庭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  一一鈺慈


<肅>中的學生們,明顯的缺乏同理心與想像力,難怪亞矢子老師會說:那是二十一世紀產下的怪物。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說,現今的媒體,基於播報的內容越精彩收視率越高,銀幕上的英雄大將變成了血腥殘暴的屠夫。漸漸的,人們要求更多血腥暴力,青少年的價值觀也隨之改變。  一一欣彥


許多人都認為青少年犯罪不該處以重刑,該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甚至提供這些犯罪的青少年許多資源。但回過頭來看,那些受害的人呢?那些受害家屬呢?這些殺人放火的青年還有機會重來,但那些已經死去的受害者和家屬,他們又能重來嗎?  一一立德


父母究竟應該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什麼樣的腳色呢?就我的觀點而言父母應該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一副拐杖,支撐孩子慢慢的走,等時候到了,孩子能夠自行走路了,這副拐杖也徹底完成了該負的責任了,而孩子也應當扮演著另一副拐杖支撐父母。雖然父母在小孩人生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腳色但真正決定孩子的人生方向,關鍵人物還是在孩子身上。  一一政國


「人性」是會因為「怨恨」而變質,變到足以讓所有人都喪失性命的利器,而我體會到當自己決定以「怨恨」來執行自己的復仇時,最後一個被這把利器所傷的一定是自己。  一一津維


看完這本書後讓我了解人在飽受委屈及欺負之下所產生的報復力量是這麼驚人,道德的界線變得模糊,師長和學生以及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的無力感,讓人性的醜陋赤裸裸的呈現出來,這一切都是文明社會所產生的病態。  一一駿豪


作者藉由血腥暴力的故事來點出現在日本學校教育出現的問題也讓人重新反省現今教育制度所暴露出的諸多缺失,並對冷漠、自私的社會,做出嚴厲指控。本書不只是探討學校的教育問題,還有現代青少年心理及生理的問題。 一一杰穎


每個人都不是上帝,沒有權利決定別人的生死。書中主角這種偏激的做法也許讓社會大眾突然意識到教育偏差的嚴重性,但熱度退去,記住的人會有多少?不也是曇花一現嗎?犧牲這麼多生命,美其名是說為了社會,不要讓它再腐敗下去,但事實上,這只是為了心安!現在的教育的確需要做些改變。    一一綺方


學生可能因為家庭因素或外在的因素,導致自己變的不像自己,說粗話,做犯法的事,但卻也不以為意,,覺得理所當然,覺得都是別人對不起自己,自己做了這些事都是因為別人害的。慢慢的越來越脫離這個世界,這些學生的案例在現代來說是越來越頻繁了。如果要改變,我想應該要先改變這個社會。因為社會的風氣影響到存活在這社會上的人,所以改變這個社會是最重要的。   一一士弘


青少年的保護法規,已經讓青少年成長的十分偏激,無目標,逐漸發展出偏激的人格,動手殺人是很偏激的,我認為是反應過度,每個都是以殺人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加上本身意願而去偷拐搶騙、傷害他人、反諷的手法,在殺戮的戰場,更顯得力道強勁。  一一芃偉


錯誤的教育和觀念讓青少年以為可以輕易的得到同情,進而減輕刑罰,甚至將犯罪當作休閒活動,因此不斷的有人受害。在這樣的不良循環下,受害者永遠都該自認倒楣,因為這個社會及法律所要保護的就是這些社會青少年。  一一鈺婷


此書中有許多社會議題:「加害者與被害者」…..等等,不過作者想表達的想法,並沒有被這些驚悚的情節給掩蓋過去。

孩子們是獨立的個體,而且孩子們變壞絕非只有父母單方面的錯一一瑋皓


今日的兇手曾經是昔日的被害人,以暴制暴似乎是正義最後能夠伸張的唯一手段,但當犧牲者也成了加害者,終究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手是乾淨,沒沾上血跡。如此,每個人都是犯罪者,每個人也都是受害人;偽善的教育制度,對青少年的保護法規,以及讓青少年成長的毫無目標,得過且過的社會環境,應當進行哪種省思,才可以匡正時局?或者導正人性?一一義勝


亞矢子做出一件又一件的殺人事件,這種事到底是對還是錯?雖然她是因為失去愛女產生憤怒,所以策劃這場震驚社會的殺人事件,但要不是司法無法制裁那些犯罪的人,亞史子也不會犯下和他們一樣的錯。書中悄悄點出人性的黑暗──亞矢子給了一個可以救孩子的機會,她問:「有沒有家屬願意帶替孩子當人質」,結果居然沒有人願意,我想那些家屬的內心其實是希望亞矢子能幫他們消除這些沉重的孩子吧!  一一宗儒


人生都是一張白紙,要如何讓它變成一張華麗的色紙,就一定要靠教育來塑造它,沒教育就沒有判斷,沒有判斷就等於瞎子炒蝦仁炒飯為何沒蝦子,最後陷入無法挽回的情況。所以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一建隆


台灣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地方,但是大人們似乎更重視學業上的成績,所以導致許多學生讀到博士卻依然觸法;之前在新聞上就有一位理工博士,在網路上運用所學技能,入侵各個公家機關,竄改、窺視許多私人資料、文件,重點是他在被抓後還是不承認自己的行為已觸法。以我的觀點來看,我覺得問題出在青少年偏差的價值觀;由於生存在物資不缺乏的年代,大家每天都過著平淡的生活,青少年不滿足千篇一律的作息,他們開始尋求新奇的事物,這正是許多人言下的「趕流行」,於是就開始不斷改變自己,到最後開始游走在法律的邊緣,當他們遇到跟自己有相同想法的「新人類」雙方就像磁鐵相吸的原理一樣,而跟那些持有傳統觀念的「舊人類」,就像磁鐵的相斥原理,格格不入;同類的人越來越多,到最後構成一個龐大的犯罪集團。  一一品屹


「報復」到底好還是不好?我認為報復會使人喪失了人性,新時代年輕人的心態,常常自以為是的規定別人遵從他自己所設下的規則,對待自己則寬厚,不嚴厲,又對於自由與權力的認知錯誤,只一味的堅持著要滿足自己的欲望,總是抱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去做自己想要的事。「愛」與「耐心」是最好的仙丹,每一個人都需要被愛,也需要被耐心的教導,不管是在家庭或是在現在的社會上。活在這世界上,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處的人,就算無法達到做為有用的人,也千千萬萬不要做社會上的敗類。  一一康平


我覺得要給別人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報復只是一時,無法永久存在。失去寶貴的東西或親人時,傷心是無可避免的,但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也許是他一時衝動,事上他們也不想傷害到人。做人啊!不要整顆心都是恨意,偶爾也要留點後路給別人走,這樣一來,對雙方都好,不是嗎?  ──家驊


我覺得人要有一點黑暗面,總是樂觀的面對每一件事,當遇到真正的難題時,樂觀是解決不了的。悲觀的人想的比較多,比較深,顧慮的也比較廣,容易看到一般人忽略掉的點,但過度的悲觀卻會造成鑽牛角尖,越想越黑,就變成了絕望;樂觀的人往往看不到暗藏的危機。有光就有影,面對任何事無論是用悲觀的角度或是樂觀看待,最重要的還是自我肯定,肯定自己。  ──聖勤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又見菁英的傲慢!

昨日報載劉揆打算辦高中會考當畢業門檻,個人有些話真是不吐不快!

新政府的學歷很高,腦袋卻很「糕」。低分上大學的問題關鍵,是「少子化」造成教育市場供過於求,以致於讓低分者也有機會念大學,干中學生程度降低什麼事?這些媒體不是早就報導過了嗎?

過去聯考時代,小小的窄門擠不進所有有志於唸書的學子,所以才有教改的呼聲;而教改最大的訴求,就是讓想唸書的孩子都有學校可念。但現在的問題是,在升學掛帥、學歷掛帥的社會主流價值裡,「不想唸書」的孩子也會迫於壓力(家長、社會),不得不跟著升學的風潮,去弄一張「大學」文憑,以致於扭曲了教改的原意。這些「低學習動機、低學業成就」的孩子上了大學,理所當然會降低整體的大學生素質,但是那些「高學習動機但低學習成就」的孩子,我們可以用「提升大學生素質」這種理由,就輕易扼殺了他們的學習機會嗎?

教育是對人的投資,理當是一種手段,現在卻因為政府「政績」的考量,打算在高中加設門檻,阻擋智識菁英所瞧不起的人上大學。如果這種思維不打破,台灣的教育制度只不過過去科舉的翻版,是統治者製造一批新權貴的工具而已!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批判張曉風:東番記「忽視原住民尊嚴和地位」?屁啦!

這是我在外獨會的意見回應,為了完整性,我把文本貼出,再把個人意見附後,請各位大大指教!

延後一年高中98課綱 學者:應廢止非只延後
她(張曉風)提到九八課綱中,國文中有台灣資料,這原則很好,但選文卻不像樣,很粗糙,如選入如「東番記」等文章,這牽涉到台灣文化資料是否只有河洛人,為何到現在這時代仍稱原住民為「番」,有忽視原住民尊嚴和地位的情形,明顯不合適。

停止九八 學者:誤國粗糙野蠻
作家張曉風則是不滿國文課本選材充滿意識性。他說,在教科書中放入台灣文學的原則很好,選材卻很粗糙。他舉明朝文章「東番記」為例,通篇的番字滿充對原住民的歧視,腦筋裡都是「漢人沙文主義」。

我的意見如下:

就散文言,張曉風的作品是有可觀之處,但是她濃濃的意識型態,就令人不敢恭維。

以她所提的「東番記」來說,「通篇的番字滿充對原住民的歧視,腦筋裡都是『漢人沙文主義』」這個評論根本是「見樹不見林」。我特地再看過一遍「東番記」, 真的寫得很好啊!陳第對當時平埔族風俗的紀錄,既客觀又真實,即使是從漢人的角度看平埔族,也沒有充滿歧視性的字眼----除了張曉風覺得很刺眼的這個 「番」字。然而,原住民的正名運動也不過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陳第是明代人,哪有那個眼光用「原住民」來稱呼平埔族?這也太苛求古人了吧?

文章裡若真要找出漢人對原住民的歧視,應該是下面這一段(為便閱讀,引用白話翻譯):

明成祖永樂年間,鄭和率艦出海諭告各地蠻夷國家,唯獨東番人遠竄,不理會朝廷的諭告。於是鄭和遺留一個銅鈴給東番人,讓他們掛在脖子上。其實是將他們鄙視成未開化的狗,東番人則至今仍將銅鈴視為寶貝。

鄭和鄙視平埔族,陳第也只是「如實報導」而已,文章裡陳第自己並沒有對原住民有任何歧視,相反的,他以漢人的文化習俗為對照,反映出原住民的生活習性,甚至在評論上,對原住民的民族性還頗推崇,乃至於對漢人污染原住民純樸的天性,還有批評呢!不信?請看下一段:

中國南方的倭夷與北方的野蠻民族,都有文字,字跡就像古代篆書及鳥爪痕,或許是最初有聰聖的賢人所創制的。為何獨獨東番人沒有文字呢?雖然如此,東 番人每天吃飽嬉戲,自得其樂,又何必有聰聖賢人制禮作樂呢?東番人就像是上古時代的無懷氏、葛天氏那般,無知無智,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自從東番人與中國接觸後,漸漸喜愛物質,而一些姦巧的漢人又以濫惡的東西欺騙他們,東番人也漸漸懂事明白,恐怕他們的純樸本性也將會逐漸消失。


「東番記」裡對平埔族的記錄,在平埔文化幾近消失的現代而言,無疑是是彌足珍貴的。然而張曉風貴為大學教授,在文壇上亦地位顯赫,卻把一篇讓高中生得以瞭 解原住民文化的佳文用「一字之貶」一竿子打翻。如此粗糙的操作手法,除了「受制於自己的意識型態」,我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理由可以解釋。

ps1:想看「東番記」的白話翻譯,可以從四百年前臺灣初體驗-讀《東番記》雜感下面註釋的部分找到。看過後,你還認為陳第有「漢人沙文主義」嗎?

ps2:相關討論請至http://taiwanyes.ning.com/profiles/blog/show?id=1970702%3ABlogPost%3A197856閱覽,此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