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轉貼:〈從洛夫詩作中學技巧〉 2016年度詩評家:熊國華

出處:https://m.facebook.com/groups/1567150036885491?view=permalink&id=1809684869298672

洛夫是臺灣現代詩壇最傑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詩人。早年為超現實主義詩人,由於表現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詩壇譽為“詩魔”。
 
 臺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如此評稱:『從明朗到艱澀,又從艱澀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與肯定的追求中,表現出驚人的韌性,他對語言的錘煉,意象的營造,以及從現實中發掘超現實的詩情,乃得以奠定其獨特的風格,其世界之廣闊、思想之深致、表現手法之繁複多變,可能無出其右者。』
 
 吳三連文藝獎的評語對他更為肯定:『自《魔歌》以後,風格漸漸轉變,由繁複趨於簡潔,由激動趨於靜觀,師承古典而落實生活,成熟之藝術已臻虛實相生,動靜皆宜之境地。他的詩直探萬物之本質,窮究生命之意義,且對中國文字錘煉有功。』

 
 第一次接觸到詩人洛夫的詩句,即被那處處充滿驚駭動人的意象及深涵的哲思,所憾動與著迷。詩人洛夫作為一個大詩人,除了思想深刻、題材廣泛之外,在表現手法和語言錘煉上確有獨特之處。我們就從詩人洛夫的許多詩作中,一一來探討詩作的技巧:
 
  鄉愁,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寫過,吟詠過,但在洛夫的筆下,卻賦予了截然不同的意義,作了面目全新的處理。
   
   望遠鏡中擴大數倍的鄉愁
   亂如風中的散發
   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遠山迎面飛來
   把我撞成了
   嚴重的內傷
   
 這是《邊界望鄉》中的詩句。一貫主體化的鄉愁,打破了人們的感受習慣,搖身一變而為客體,且在膨脹(「擴大數十倍」)、飛動(「迎面飛來」),把詩人撞成了嚴重的內傷。在這裡鄉愁就等於傷、病,等於一種猝不及防的襲擊,等於渴望已久又承受不了的心理負擔,這比「近鄉情怯」、「斬不斷理還亂」之類的傳說不知要形象化多少倍、新穎多少倍。
 
 洛夫對故鄉的觀察正是受這種新認識的支配,把山必青,水必秀,心必熱,願必償等公認的觀念和先入之見統統拋開,抓住杜鵑、白鷺折回、鷓鴣啼煙、冷熱對比四個非比尋常的細節,讓我們在大自然中看到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新奇美景: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叢凋殘的杜鵑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後面
  咯血而這時
  一隻白鷺從水田中驚起
  飛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來
  而這時,鷓鴣以火發音
  那冒煙的啼聲
  一句句
  穿透異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燒得雙目盡赤,血脈賁張
  你卻豎起外衣的領子,回頭問我
  冷,還是
  不冷?
   
 這首詩給人的感受,是奇異的,震撼人心的。
 洛夫不斷創新寫詩的法則或規律,謀求新奇的、打破常規的效果,因此,他的詩作多數都能表現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東西。
 
 像《邊界望鄉》這樣的主客易位,是洛夫常用的寫詩法則之一。此外,還有意象組合、時空交錯、比喻延展、物我合一等詩法。每一詩法都為他的創造提供了足夠的條件與充分的可能。  
  意象組合:  
     
  1、意象的並列:
    
  一位剛化過妝的女人站在門口
  維持一種笑
  有著新刷油漆的氣味
  另一位蹲在小攤旁
  一面呼呼喝著蚵仔湯
  一面伸手褲襠內
  抓癢              (《華西街某巷》)
   
  2、意象的迭加:
   
  只要一壺金門高梁
  一小碟豆子
  李白便把自己橫在水上
  讓心事
  從此渡去   (《床前明月光》)
   
  3、意象的轉換:
    
  多麼想把滿腹的酸楚煉成鋼,編成索
  繞地球千匝而未盡
  以剩下的去釣北冥之鯤
  縛南海之鵬
   
  但從驚呼中吐出的
  卻是一綹纖纖的柔絲_
  徹頭徹尾,連皮帶骨地
  把自己縛住    (《春蠶》)
   
  4、意象的迭映:
      
  收攏紙扇
  細腰的蘇堤
  又一寸一寸地
  折進了
  夢中的晚秋  (《杭州紙扇一把題贈瘂弦》)
    
  說明:紙扇上的西湖、實景中的西湖與夢中的西湖重迭、夢中的晚秋與詩人年齡的「晚秋」重迭,意象的多層重迭組合,造成了一種深層美學結構和虛實交映、似幻還真的藝術效果,語言獲得了多義與彈性。
   
  5、意象的並列與排比:
   
  雪落無聲
  街衢睡了而路燈醒著
  泥土睡了而樹根醒著
  鳥雀睡了而翅膀醒著
  寺廟睡了而鐘聲醒著
  山河睡了而風景醒著
  春天睡了而種籽醒著
  肢體睡了而血液醒著
  書籍睡了而詩句醒著
  歷史睡了而時間醒著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著
  雪落無聲     (《湖南大雪》)
   
  說明:在「雪落無聲」的冷峻寂靜與圓潤渾成之中,暗與明、埋與長、靜與動、寂與鳴、舊與新、死與生、凝與流、終與始、古與今、客與主的多種對立統一,揭示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最普遍的存在法則和發展規律,宇宙與生命的內外交感和對抗,造成了一種極富張力的戲劇性衝突,使人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顫動和難以言說的驚喜。在一連十個「睡了」和「醒著」中,詩人將人腦思場流中雜亂飄忽的潛意識有序化、明朗化和系統化,賦之以詩的形式,這比佛洛德和皮亞傑對思維和潛意識的單一、靜止、片面的研究和解說,無疑要感性和豐富得多。
    
   時空交錯:
   
  1、時間的空間化:
   
  我們降落
  大地隨之撤退
  驚於三十哩的時速
  回首,乍見昨日秋千架上
  冷白如雪的童年?
  迎面逼來    (《雪地秋千》)
    
  2、空間的時間化:
   
  潮來潮去
  左邊的鞋印才下午
  右邊的鞋印已黃昏了   (《煙之外》)
   
  3、時間與空間的錯雜:
    
  母親
  我真的不曾哭泣
  只癡癡地望著一面鏡子
  望著
  鏡面上懸著的
  一滴淚
  三十年後才流到唇邊  (《血的再版-悼亡母詩》)
   
  說明:詩人對時間的感受極為敏銳
   
  一仰成秋
  再仰冬已深了   (《獨飲十五行》)
  
  春秋代序,季節的更替只在俯仰之間,時間流逝,而生命苦短,在下雪之前「回家烤火」的願望仍然無望。那麼,就借酒澆愁吧!然而
   
  令人醺醺然的
  莫非就是那
  壺中一滴一滴的長江黃河  (《獨飲十五行》)
   
  即使醉了.被「一灣淺淺的海峽」隔開的故國河山,仍是那樣難以忘。詩人甚至忽發奇想,超越現實時空與已作古的唐代詩人李賀共飲。他寫道:
   
  你激情的眼中
  溫有一壺新釀的花雕
  自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
  最後注入
  我這小小的酒杯  (《與李賀共飲》)
    
  時間空間化了,空間時間化了,時間和空間的濃縮和變形,使洛夫的詩產生了一種如夢似幻、似幻還真、大小相映、虛實結合的奇趣,其深邃的歷史感和空間感,無疑極大地開拓和提升了現代詩的境界。
    
   比喻靈現:
   
  1、延展的比喻:
   
  子夜的燈
  是一條未穿衣裳的
  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魚遊來
  讀水的溫暖
  讀你額上動人的鱗片
  讀江河如讀一面鏡
  讀鏡中的笑`
  如讀泡沫    (《子夜讀信》)
   
  第一個比喻(燈是小河)是基礎,第二個比喻(信像魚)由它延伸發展而來,第三個比喻(信上字跡是鱗片)由第二個比喻延伸發展而來,第四個比喻(鏡)、第五個比喻(泡沫)則依次類推。沒有第一個比喻,就不會有第五個比喻,截去中間三個延展的比喻,就難以理解首與尾之間的關係。
   
  2、奇特的比喻:
   
  瘦得
  猶如一枝精緻的狼毫  (《與李賀共飲》)
     
  瘦得如一句簫聲    (《迴響》)
   
  把人的「瘦」與「狼毫」、「簫聲」搭配,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而「瘦」的視覺形象向「簫聲」的聽覺形象轉化,又造成了五官的通感。
   
   詞類活用:
   
  我們風過
  霜過    (《湖南大雪》)
   
  將名詞「風」與「霜」改作動詞使用,極言人生歷程的飽經風霜,具有精警、躍動的效果。
    
  物我合一:
   
  1、以人觀物:
   
  一群星子墜入山谷的潭中
  濺起的水聲
  只我一人聽見   (《無言而萎》)
   
  2、以物觀人:
   
  廣場上
  鴿子啄去了我半個下午   (《廣場》)
   
  3、以物觀物:
   
  一株樹如何在風雪中
  俯身搜尋昨日的蟬聲    (《驚見》)
   
  當教堂的鐘聲招引遠山的幽冥
  一對紫燕銜來滿階的蒼茫   (《四月的黃昏》)
   
  「鐘聲」招引「幽冥」,「紫燕」銜來「蒼茫」,四月的黃昏被描繪成一幅充滿動感而又略帶傷感和迷茫的山水畫。
   
  主客易位:
   
  光在中央,蝙蝠將路燈吃了一層又一層   (《石室之死亡》第五首)
   
  光在中央應是「主」,蝙蝠群圍繞著光翻飛應是「客」,而黑色的蝙蝠一次次地遮掩燈光,似乎將燈光「吃」掉,又反客為主,隱喻黑暗勢力對光明的包圍和吞食。
   
  古典活用:
   
  君問歸期
  歸期早已寫在晚唐的雨中
  巴山的雨中       (《湖南大雪》)
   
  窗外偶爾傳來
  從歐陽修殘卷中逃出來的秋聲  (《與衡陽賓館的蟋蟀對話》)
  
  
  用了李商隱《夜雨寄北》和歐陽修《秋聲賦》的典故,而又貼切自然,趣味橫生。 
 
  洛夫以意象語言的精練、鮮活、新奇和獨創,為自己的詩作打上了「洛夫」印記,奠定了他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的突出地位。
 

(圖左:2014年洛夫與我,在創世紀60週年,手持我請三巨頭簽名的創世紀創刊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