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教孩子「知道」不代表「思考」:給未來教育的5個備忘錄
作者:Napat Jatusripitak(曾博)|翻譯:呂佩庭
人們都說在接下來幾十年內,有不少職業很快就會被科技取代,例如會計師或是房屋仲介,想當然,全世界許多具有前瞻視野的教育及決策者都已意會到這個可能,並且不斷試著藉由重塑教育體系,為下一代做好準備,以迎接科技所帶來的改變,針對這種變遷而發展出的主要應對包括了將廣受認可的「21世紀技能」觀念引進校園。
這篇文章不會提出學校應該開始採納哪些特定課程,而是提出怎樣能改變下一代未來的東西,這些不僅是提供給教師,也供其他可能扮演教育角色的任何人,例如父母、哥哥、姐姐或是年紀稍長的朋友等作為參考。在標準化考試與補習班當道的今日,這五樣東西時常被忽略,但我向你保證,這些才是比成績甚至是從學校學到的實際知識都還要重要的能力。
1. 教育孩子熱愛學習
科技進展的速度之快,很可能有一天我們從「正規」教育中學到的、背誦的或是練習的多數知識,都將變得無用武之地,全球市場的需求瞬息萬變,也將促成對於某些技能需求的改變,有些人預測,到2030年為止,將有近2百萬種工作會從此消失。
某些工作現在就已經開始了,線上教育就是個清楚的例子。一旦線上教育能證明自己比傳統正規教育更能提供有效率的「技能學習」,那麼某些領域的教師若運氣不好,恰巧遇到線上教育做出比他們更優質的課程,便會因此失業,因為畢竟能請到世界最好的老師來建構高品質的線上微積分單元,為何每年還需要世界各地上百萬名數學老師浪費時間教一樣的科目?
但坦白說,要預測未來十幾二十年將會有什麼重大的變革也不是這麼容易,像是Google在20年前根本還不存在,那個時候在我的家鄉-泰國,連網路都還沒有。
所以,在這個不確定的世代,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什麼東西都會改變,而且是用飛快的速度。教育者能做到的,最多也許就是灌輸孩子對學習的恆久熱情,應該教育他們,使他們眼中好奇的光芒永遠不會消退,讓他們長成適應力堅強的公民,即便嘮叨的父母不在了,也沒有期末成績單,但總有辦法讓自己的技能不斷進步。即使未來他們在學校或工作時所學的已完全過時或不再有用,卻仍然能夠在新的世界屹立不搖並蓬勃發展。
我相信這是做得到的,每個孩子天生就有這份好奇心-那個毛茸茸的動物在這做什麼?為何它有這麼長的毛,我卻沒有?如果我把手指搓進它嘴巴會發生什麼事?
孩子眼中的光芒褪色,只因為他們成長的社會讓學習不再有趣,我們創造出一種社會,只獎勵那些能夠背誦上千頁書本內容,並且能夠做完上千題數學的孩子,為此,我們必須負責;想要精通化學嗎?可以,先背完元素符號表,下個月再來學什麼是所謂的水;為何這種常規會存在於這麼多亞洲的正規教育機構中?
諷刺的是,真實世界裡,很少人真的需要記住這麼多東西,如果我們想讀一本書,我們就純粹讀,然後只吸收大概的內容以及其中的道理即可,當你在讀課外書時,曾經背下每個角色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嗎?我們只能怪自己,因為我們無意中澆熄了孩子眼中對學習的渴望。
2. 教孩子學習
「教孩子學習」聽起來很蠢,老師不就是要教學生學習嗎?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教孩子學習」是非常微妙的說法,它傳達的是更深層的意義,當「教學」這件事在教室中進行時,並不保證「學習」這件事也在進行,更不可能一次在所有孩子身上發生。
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喜歡老師站在白板前講課,聽課跟記筆能幫助他們學習,但也有些人像我一樣,藉由一本優秀教科書的輔助並長時間獨自學習,則會學得更好。
「教孩子學習」是指我們要教孩子不斷尋找最適合的方法,讓自己能學得更好或是成為某項技能的專才,什麼方法能讓自己用最快的速度掌握學習重點?我是在上午較有產能還是下午?
很可惜,沒有學校正式傳授這類的「軟技能」,大多數的時候,這些技能是只處於特定學校或環境才會出現的副產品,我們時常是讓這些技能自然發展,不過是什麼樣的環境最適合培育出這樣的技能,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我猜那會是個競爭非常激烈(用健康的方式)並充滿課外活動的環境,因為能讀書的時間被限制了,所以不得不增進產能才行。
3. 教孩子「知道」不代表「思考」
「知道」與「思考」之間的差異已在哲學及政治科學領域中討論許久,我對於「知道」的定義是知道某些屬於知識的東西,例如,知道怎麼開車以及如何到達朋友的公寓,或是知道如果把水加熱到一定的熱度便會滾開;另一方面,思考卻能超越知識的界線,涉及知識的目地,甚至觸及未知的事物。
讓我最感擔憂的是,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越來越少思考了,老實說,你每天實際上花多少時間好好坐下來思考?而且當想知道一件事時,有時我們根本不必思考!如果Google或是Wolfram Alpha自動問答系統能夠在兩秒內告訴我們答案,何需思考?
我剛好認同鄂蘭(Hannah Arendt’s)對於「無能思考」的立場,鄂蘭認為,上百萬名完全正常的人之所以會服從命令並造成猶太大屠殺,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無能思考」,幸運地,現在我們不是每天都須面對像大屠殺這麼高層次的思考,但「無能思考」還是可能主宰我們的生活模式。
如果我們只「知道」,而不「思考」,我們就可能落入荒謬廣告或是洗腦宣傳的陷阱中,伴隨社群網站、智慧手機以及高速網路的發展,商業或政治實體更容易侵入我們的心理。
回想洗髮精廣告中那位知名女演員如絲般的滑順秀髮(說真的,我們在生活中什麼時候有看過如此滑順的頭髮?),或是回想某位流行歌手在廣告中啜飲的新綠茶飲料,消費這些產品真的能夠使我們變得和這些明星在電視上一樣快樂或吸引人嗎?政治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我們用選票買來的,可能使我們賠上整個國家,而且影響人們的程度也比買罐洗髮精更深遠。
另一點時常被誤解的想法是,無能思考的人並不一定就代表是笨蛋,聰明人也可能「無能」思考,我們的社會不應只把培養「聰明」的小孩視為要務,反而,我們應該把才能與思考能力結合,這才是沒有人可以從他們身上拿走的能力。
4. 教孩子「好好地」辯論
這項大概是亞洲文化中最難落實的,我們在既有的社會下,即使用最輕微的方式反對權威,都可能導致不好的後果,不管是對父母或是老師,所以多數人的成長都歷經了不斷默認、點頭的過程。
別誤會我,我不是說應該教育孩子把握任何反抗的機會,我想說的是,我們應該教孩子如何「辯論」,藉此讓他們獲得想到的東西以及渴望的事業,如果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當我們在辯論一件事時,我們必須傾聽、判斷情勢、思考下一步、訂下目標、並且使用流暢的說話技巧。
這些精妙的能力使我們在對話中達到想要的目標,這些技能在考試中看似無用,但我們大多會認同在處理與他人關係時,不管是與伴侶、父母或是上司,都是必要的能力。
學生應該要有能力在適當範圍內和老師辯論,假若我們的孩子無法和其他國家的學生在談判或是辯論時競爭,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沒真正地學好,當我們的校園文化正在慢慢轉型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時,仍然幾乎無法接受不同的意見或是教師犯錯時適時糾正的行為。我有時候會想:「我們到底是來學習的還是來受『教化』的?」
在許多例子中可以看到,懷疑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學習複雜的觀念,例如高階數學,你從「我不相信」開始,接著一步一步慢慢地被說服,最後你才終於接受整個觀念或理論,而不只是把腦袋像垃圾袋一樣打開,等著被丟滿某些人希望我們吸收的東西。
另外,我逐漸瞭解,在教室裡總有一些人不了解老師教的內容,沒有老師能夠真的讓30到50位學生完全瞭解他所講的,如果我們不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如何表達自己,或是為自己的立場辯論,他們就會長大後就會變成消極的學習者及公民,完全不願表達意見,也會失去好奇心。
因此,就此看來,目前我們面對最艱鉅的任務便是要設法把「社會接受的處事態度」與「學習態度」分開討論,想辦法將「辯論與表達」融入我們的校園文化。
我們的校園文化與美國截然不同,美國學生不必單純因為老師或教授擁有教師身分而尊敬他們,只在他們有能力站在白板前證明自己是一位教育者時,才會受到尊敬,在很多研究所裡,一位老師是否教得好以及教授教學評量的成績至關重要,因為許多學生都是放棄了大好收入或是擔負著學生貸款來讀書的,就像是你去了一家很貴的餐廳,如果提供的食物或是服務很差的話,你肯定會向經理反應,然後他們就會把那位員工換掉。
但若是要套用在我們的環境,我會採取中間路線,我們不需要讓學校變得如此無法無天,畢竟美國校園並不是真的像刻板印象所反映的那麼誇張,大家也不是一天到晚都對別人咄咄逼人,我們只需要認清「處事態度」以及「學習態度」的差別,只需和老師及學生說清楚:犯錯、持有不同意見以及用批判的角度對待他人作品是沒關係的,我相信比起純粹因為老師身分而受學生尊敬,有許多老師反而會因為才能受到學生肯定而更覺得驕傲。
當去除了不必要的文化障礙,並且能夠接受任何合理的質疑,同時不會產生不好的感覺,這時,才會真正展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文化。
5. 教育孩子書寫
我在美國時,從經驗認識到,泰國的教育制度並未讓學生具備書寫方面的能力,我記得念中學時,每年只有三次機會寫作真正的短篇論文,那就是父親節、母親節以及順通鋪詩人節(Sunthorn Phu’s Day),相較而言,西方的孩子更常寫作分析性論文,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論文不僅只是敘述讀物的主旨,而是結合了大量資訊、邏輯思考與個人觀點的複合寫作。
比起讓孩子背誦以及做選擇題,訓練寫作能力,更費心費力,不但需要訓練教師如何公正評分,還要讓他們每年評審上百篇論文,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在同樣讓孩子能讀能寫的情況下,我們國家在成本控制上做得非常出色,但顯然不夠讓他們在這個競爭日漸激烈的世界發光發熱。
最後,我想是時候給予孩子更大的期盼了,我們可以幫助他們超越死記硬背、埋首補習班的限制,並且不用繼續在考試時努力吐出囫圇吞棗的答案。我堅信,現在已有許多教育者在人生中每天實踐這五種能力,我真心地敬佩這些人,並希望你們能繼續堅持下去,因為不管未來將如何改變,這五樣東西都將是舉足輕重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