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關於「記者手記:友善的台灣人(下)」一文之我見
出處:記者手記:友善的台灣人(下)
「友善的台灣人」分上下篇,上篇述現象,下篇究原因。不過該文是以華人的角度看待兩岸的差距,可以理解,卻不能認同。
可以理解,是因為「以己度人」是人之常情,不以自己為基準,比較便無意義,也無所得。中國人在台灣看到了熟悉的漢移民文化,會以此相較,這在正常不過了;不能認同的是,中國人常常忽略了一點:台灣的漢移民與台灣的原住民平埔族已經融合了數百年,這樣的民風,難道一定要武斷而狹隘地歸因於「中華文化傳統的傳承」?看看明代陳第「東番記」裡的史評吧:「然飽食嬉遊,于于衎衎(ㄎㄢˋ ㄎㄢˋ;自得其樂的樣子),又惡用達人為?其無懷、葛天之民乎?自通中國,頗有悅好,姦人又以濫惡之物欺之,彼亦漸悟,恐淳朴日散矣。」中國人帶來的究竟是良善的民風,還是詭詐的心機呢?
不過,兩位台灣的學者倒是分別提出一點我認同的因素:宗教自由與民主制度:
「朱先生(朱經武)在和我談起台灣人何以會給人以友善的深刻印象時説,宗教信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台灣是一個多宗教的地方,尤其是佛教、道教,信眾最多。行善積德對改善人際關係影響很大。」
「蔡逸儒在這裡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民主制度。他説,社會風氣的好壞,關鍵是這個社會有沒有公平正義。在專制的社會裏,老百姓很難影響到公平正義。民主社會給人們提供了追求公平正義的條件,也增強了人們的信心和責任感,為人性中的善良的內涵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這兩點,對台灣民風的影響的確有些助益。可是我之所以對政府(學校)提倡品德教育對台灣民風的塑造成效存疑、甚至否定的原因,是因為官方本身就是公民與道德最大的殺手:表面上提倡禮義廉恥,但做得最差的恰恰是執政者。國民政府提倡傳統美德之前,台灣的人文風貌早已存在(當然,不能忘記日本統治的「正面影響」);國民政府提倡傳統美德的時期,台灣的人文風貌沒有被政府摧殘,只能說台灣的人文底蘊深厚。我自省我的道德養成經過,紮根最穩的時期是年輕時信仰一貫道的階段,在學校裡我的守規守分,反而是道場教化下在學校生活裡的顯現,而非學校品德教育的成功。
請多深入瞭解一下台灣豐富的歷史人文背景吧!台灣不是中國文化的邊陲與延續,縱使放眼皆是強勢的漢移民文化,也不代表它是唯一的文化元素;何況1949年最後一波的漢移民的強勢入侵,帶來的是進步還是退化,在歷史上還有待辯證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