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101年學測非選擇題試答-2


二、文章分析(占18分)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分析:(一)「漁人甚異之」的「異」和漁人發現桃花源有何關聯?(二)陶潛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桃花源?(三)從中可看出陶潛嚮往什麼樣的理想世界?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一)(二)(三)合計文長約250300字(約1114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潛〈桃花源記〉)

答:(一)漁人之所以「甚異之」,是因為沿途所見與平時捕魚的環境迥然不同,而這正是發現桃花源的線索。

(二)陶潛對桃花源的描寫有:
1.封閉性:處於深山之內,僅有小口出入,近乎阻絕的環境,使桃花源自成一世外天地。於文中,可由「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一語為證。
2.農村意象:桃花源內以農業經濟為主,文中「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等內容,描繪出一幅寧靜祥和的農村圖像。
3.人倫和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一語,點出桃花源內人倫和樂的一面。在這個封閉的小聚落,沒有工作能力的老人跟小孩都能得到妥適的照顧,故能「怡然自樂」。

(三)從本文可知,陶潛嚮往老子「小國寡民」式復古的、自給自足的社會。(289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