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致敬謝志偉大使:讀謝大使「我也曾當過線民」一文有感

我對謝大使的認知過程是:助選員→德文教授→主持人→駐德代表。
文學,是謝大使的識別標記,所學在此,表現(機智風趣、駐外工作)也奠基於此。以前知道謝大使能以流利的德語與德國高層暢談歌德,竊以為文學之實用、善用盡乎此了,正如孔子說的:「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能夠讓自己的專業有助於國政,這不正是傳統讀書人最高的價值實踐了嗎?
但我錯了,我小看了謝大使。謝大使身為文學人,有著文學人特有的細膩敏感特質,這個特質,謝大使不只是把語言文字玩出諧謔幽默的高度,也對歷史人生品出燭照幽微的深度。這篇「我也曾當過線民」,讓我們看到在黨國威權的時代環境中,一顆單純的良心會遭受多大的扭曲;一旦發現真相,又要花多大的力氣才能坦誠面對,且勇往直前。跨出外省族群的意識形態、被視為叛徒的攻訐,肯定不會比台獨份子要少,但謝大使對這一切坦然無懼,令人敬佩。
我錯了。謝大使不僅躬自反省、出黑暗入光明,謝大使對那些尚浸泡在黑暗的靈魂,還以悲憫相待。當葉姓立委以消費別人的苦痛來嘲弄謝大使時(厲害,一次陰損兩個人),謝大使說的是「某種程度來說的,我是可憐她的」。唯有真正出入黑暗的人,才能產生這樣的悲憫心。所謂「人性的高貴」,謝大使不是嘴上說說,在字裡行間,謝大使行文時分寸的拿捏,就是人性高貴最好的寫照。有多少文采優秀的文人,能展現這樣的生命深度與高度?每每看到自己欣賞的小說名家,在臉書逞其文采,或以古詩、或以散文嬉笑怒罵「針砭時事」,就不免有些失落。
謝謝你,謝大使。你是蓊鬱深林裡,在樹影下跳躍閃爍的一束清光。

*   *   *

我也曾當過線民\謝志偉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累積〉

累積了長長的足印
讓海潮微笑著撫平
一如你
累積了編年的怨怒
讓歲月漫漶了字跡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憶亡母〉

曾經繁花滿枝的樹
頻繁落果的一生啊
只剩下一身枯皺
 
在第一顆星與夕陽的見證下
晚風帶走老樹最後一片黃葉
飛呀 飛呀
沒入了沉沉的夜色裡

〈遣悲懷〉

*為一個心疼的孩子而寫。

盤古倒下
解離為日月山川
我也解離
 
夸父倒下
留下了一路桃花
而我何留?
 
一生是一張張待撕的日曆
撕下的日子我沒有存檔
每一個新的一天,都是
新鮮的悲傷
 
身上的印記是大大小小的繩結
紀錄我陌生的過往
而記憶總是這樣
輕易地背叛了我
時間,是我唯一抓得住的東西
即使,我也不能確定它是什麼
 
白天與黑夜自顧自的交替
一如悲傷與噩夢自顧自的換手
駕馭著我的生活
遠方的地平線是生死的交界
也許我靜靜地什麼都不做
地球的自轉也能將我帶至
遙遠的那一端
 
也許,這就是一種幸福
一種知足

詹佳鑫<無聲的催眠>簡析

 第一屆新北市文學獎新詩組第一名:詹佳鑫<無聲的催眠>

 

詹佳鑫得獎感言

感謝評審,感謝在寫作路上曾鼓勵過我的人。

某日與母親共進早餐,聊天時發現母親的煩惱。我靜靜地聽,那些煩惱竟成了句句叮嚀,像音樂盒裡溫暖的旋律。長大後,才發覺真正的時差,原來是母子間的內心距離。我不知道是母親催眠了我,還是我催眠了她但冥冥之中,有一股巨大溫暖的能量,無需言語,包圍了我和母親、我的生命

按:看完全詩,一開始我對解析裡「樸素雋永的親子之愛」感到困惑,因為從詩裡的意象看,我找不到與此詩意連結的線索。後來我找到詹佳鑫的得獎感言,末尾「但冥冥之中,有一股巨大溫暖的能量,無需言語,包圍了我和母親、我的生命」,又切合解析的說法。於是我找品如老師討論,討論的過程中,我才注意到「單向度的情感表達」這個切入角度,於是,我寫了這篇簡析。

 

<無聲的催眠>

母親的耳朵越來越小,漸漸聾了

早晨,她煮一鍋白白的粥

喃喃自語,找不到合適的調味料

掩蓋昨晚過鹹的惡夢

 

然後至信箱收取報紙,看著晨間新聞

告訴今日頭條、天氣與商家優惠

儘管我沒有要出門

 

十一點,母親從市場買回一株仙人掌,她說

抗輻射。而我始終被多刺的生活所螫

母親不知,只問我有沒有吃好、睡好

 

母親早睡早醒,而我晏起晏眠

她提醒我做夢小心,有時糾正我的夢囈

直到我們掉入各自的時差

 

總是這樣,在我日常必要的發言裡

彷彿母親只聽見自己的回應,窸窸窣窣

像一台生塵的音樂盒,但我已不再調音

 

終究我還是走到能自己唱歌的年紀

早晨,依然明亮而安靜

母親坐在餐桌對面,聽我說話

像一場無聲的催眠

 

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