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刺青


在學長的FB貼文把中港路改名"台灣大道",台中就會更繁榮,人民生活更安定富裕嗎??,因學長一則留言中「這是台灣歷史的刺青」這句話,一時有感而發,信筆寫下心情。

在我的胸膛 沸騰你的燒痛
在我的血脈 注入你的鄉愁
你漫長的等待 在遙遠的他方
我刺青的無奈 卻早已經無感

你仍然是你 而我已不是我
身上的蠟梅與雪花 長江與海棠
是永恆青鬱鬱的顏色
是永遠嗅聞不到的芬芳

你與我 一株代價昂貴的
冬蟲夏草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轉貼】我喜歡的一首歌:Hallelujah

這是電影「史瑞克」的版本


這是有人推薦「最棒」的版本


這是IL DIVO(美聲男伶)的版本


這是Chris Botti 的小號演奏版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這個社會感染了寄生蟲


感想出處:柯文哲的臉書

這個社會有一群寄生蟲
人們好心而忍耐著餵養的苦痛
要驅除只有劃上一道深深的傷口
沒有特效藥能將他們趕走

寄生蟲的後代仍然是寄生蟲
吸髓啃骨的生涯讓他們不想變種
如果宿主想反抗就讓他們更痛
這樣的幸福美好希望能傳世無窮

再怎樣肥美的寄生蟲終歸也只是蟲
吸吮千年的文化奶水也沒有進化為龍
沒有脊椎的身軀從無法站立高聳
若是遇到壓力會本能地伏倒低頭

再怎樣養肥寄生蟲終究也沒有用
單向的口器養分只會單向的流
榨乾了宿主該走時絕不回頭
別忘了他們的名字叫做「寄生蟲」

這個社會感染了寄生蟲
大腦無時無刻不在忍受疼痛
這樣的痛苦還要忍受多久?
是否願意挨上一刀換取苦難永遠的止休?

給313的畢業辭



相纏的兩條射線即將各自他方
且讓我將相纏的一段 印成
一卷班刊
枕之以懷想
聞之以芬芳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陳瓦木老師給本屆高三畢業生的贈禮:即興素描

用手機拍效果不佳,還好縮圖仍能呈現意趣。

「簽」畢冊的瓦木老師
(據說每本快寫僅需5分鐘)



















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轉貼:〈白千層〉藍雲

按:意象鮮明的一首詩。不過,我覺得詩至「我不是沒長骨頭的藤蔓\不會夤緣攀附」為止,感覺比較好耶。

〈白千層〉藍雲 (引自「乾坤詩刊」57期\2011年春季號 p.81)

剝吧,即使你們剝我
千次萬次的皮
我依然不屈
是樹 就要站著
以頂天立地的姿勢
我不是沒長骨頭的藤蔓
不會夤緣攀附
面臨任何打擊
都不曾畏縮 逃避
而我引以自豪的
不僅是 我有堅毅的意志
更有白璧無瑕的心地
當你剝開我一層一層的皮時
便知我的肌肉,我的骨
可是冰清玉潔
一若白荷般,未被玷污

轉貼:<魚>丁文智

按:若是寫台北城,我很慶幸自己北上念碩士班時,很快地就發覺我不適合生活在霓虹燈裡,這個出生地不是我的心靈原鄉。如今,我已離網脫困,在藍天綠波的鄉野,做一條自在快樂的魚。

<魚>丁文智 (引自「乾坤詩刊」57期\2011年春季號 p.23)

霓虹燈的色彩裡
狂歡著的
是一群群赤裸的
   年輕而飢渴的獸

我呀
我是被網困在
  茫茫人海的一條
受虐而告垂危的魚

轉貼:<動靜>墨韻

字跡好美的詩人!
我喜歡本詩裡「山岡眺望你我動靜\我們眺望世界動靜」兩句。



轉貼:<躲在深山的湖>郭楓

按:
中間論人性貪婪的部分我覺得太直顯。
首節「湖,躲在這荒寂的深山為了什麼?」的設問開頭,有引人續讀的效果。
末段則美,有畫面,有氣氛。舒服。
而我最欣賞的是「費盡心思就是不願意成為一道風景」這句。看來我好思辨的性格還是改不掉。

<躲在深山的湖>郭楓(引自「乾坤詩刊」57期\2011年春季號 p.18)

連綿的群峰無窮無盡,除了蒼鷹
任誰也探測不出深山的奧秘
湖,躲在這荒寂的深山為了什麼?

也許,湖的最大心願是要避開人群
只要有人發現一塊美麗的天地
美麗總會被骯髒的鞋子踏成爛泥

天地之間,再沒有比人類中的貪婪者
更骯髒、更自私、更兇殘的動物
唯人類中的貪婪者要吃(?)掉自己同類 (註:因是手稿,(?)字難辨)

躲開人群,躲開名號,躲開掌聲
費盡心思就是不願意成為一道風景
尋得空無人跡的荒涼深山,湖

守住本性清澈,也尋得寧靜自在
鎮日裡,聽風聲聞雷鳴看天光雲影
關心著鳥獸魚蟲花草樹木的消息

當黃金的秋季來臨,藍寶石的夜空
一輪明月醺然墜入澄清的碧波
湖,便融入月光無限溫柔的夢境
       ----2011.11.1新店山居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關於「記者手記:友善的台灣人(下)」一文之我見


出處:記者手記:友善的台灣人(下)

「友善的台灣人」分上下篇,上篇述現象,下篇究原因。不過該文是以華人的角度看待兩岸的差距,可以理解,卻不能認同。

可以理解,是因為「以己度人」是人之常情,不以自己為基準,比較便無意義,也無所得。中國人在台灣看到了熟悉的漢移民文化,會以此相較,這在正常不過了;不能認同的是,中國人常常忽略了一點:台灣的漢移民與台灣的原住民平埔族已經融合了數百年,這樣的民風,難道一定要武斷而狹隘地歸因於「中華文化傳統的傳承」?看看明代陳第「東番記」裡的史評吧:「然飽食嬉遊,于于衎衎(ㄎㄢˋ ㄎㄢˋ;自得其樂的樣子),又惡用達人為?其無懷、葛天之民乎?自通中國,頗有悅好,姦人又以濫惡之物欺之,彼亦漸悟,恐淳朴日散矣。」中國人帶來的究竟是良善的民風,還是詭詐的心機呢?

不過,兩位台灣的學者倒是分別提出一點我認同的因素:宗教自由與民主制度:

「朱先生(朱經武)在和我談起台灣人何以會給人以友善的深刻印象時説,宗教信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台灣是一個多宗教的地方,尤其是佛教、道教,信眾最多。行善積德對改善人際關係影響很大。

「蔡逸儒在這裡提到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民主制度。他説,社會風氣的好壞,關鍵是這個社會有沒有公平正義。在專制的社會裏,老百姓很難影響到公平正義。民主社會給人們提供了追求公平正義的條件,也增強了人們的信心和責任感,為人性中的善良的內涵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這兩點,對台灣民風的影響的確有些助益。可是我之所以對政府(學校)提倡品德教育對台灣民風的塑造成效存疑、甚至否定的原因,是因為官方本身就是公民與道德最大的殺手:表面上提倡禮義廉恥,但做得最差的恰恰是執政者。國民政府提倡傳統美德之前,台灣的人文風貌早已存在(當然,不能忘記日本統治的「正面影響」);國民政府提倡傳統美德的時期,台灣的人文風貌沒有被政府摧殘,只能說台灣的人文底蘊深厚。我自省我的道德養成經過,紮根最穩的時期是年輕時信仰一貫道的階段,在學校裡我的守規守分,反而是道場教化下在學校生活裡的顯現,而非學校品德教育的成功。

請多深入瞭解一下台灣豐富的歷史人文背景吧!台灣不是中國文化的邊陲與延續,縱使放眼皆是強勢的漢移民文化,也不代表它是唯一的文化元素;何況1949年最後一波的漢移民的強勢入侵,帶來的是進步還是退化,在歷史上還有待辯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