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自由的靈魂:屈原

上<漁父>這一課,很難不被漁父的智慧打動:「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尤其當你面臨如屈原般「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以致於「被放」的處境時。

如果與世界妥協一點點(淈泥揚波、餔糟醊醨),人生境遇就可以改善,我為什麼不要?
我們常會定睛在屈原「被放」的苦楚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箇中的孤獨與不被理解,太苦。
所以我們想逃,想解脫。而漁父的「智慧」,只需要付出一點點「妥協」的代價就能達到目的,很難不吸引人。
但是妥協後,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付出的代價,真的就只是「一點點」嗎?
從屈原的人生看,若執行漁父「妥協」的處世之道,他可以回到朝廷,可以繼續盡忠於楚王,可以回復官職。沒錯,這一切都是屈原想要的,但這一切「想要」必須有一個無可交易的前提:「進不隱賢,必以其道」,否則,免談。
因為一旦接受了「妥協」,重回朝廷的屈原將不再是自己,而會是親秦派小人靳尚、令尹子蘭等的爪牙,他所效忠的與其說是「楚王」,不如說是背後掌控楚王的「親秦派」。
這樣重回楚國朝廷有何意義?而屈原賠上的代價,是「自己」。所以「一點點的妥協」,真的是「所得大於所失」嗎?
更麻煩的是,這會是一條不歸路,因為你質押出去的人格,你再也取不回來:你將永遠被「質押當下」所認可的「價值規準」所套牢,你會永久失去為自己人格「定價」的權力(如果人格可以定價的話)。
這樣的屈原,就算帶著「三閭大夫」的頭銜,也許依然會一個人「行吟澤畔」吧!只不過憂思的對象換成了「自己」。
所以,屈原憔悴枯槁、看似頑固的表象下,其實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可以做什麼」,而是你「可以不做什麼」。屈原當然懂漁父說的處世之道,但他就是做不到——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他的信仰價值不允許。所以,拒絕。
而身為基督徒,我在屈原身上看到主內肢體「分別為聖、渴慕聖潔」該有的形象。真正的基督徒,該擁有、也擁有像屈原一樣的,自由的靈魂。

沒有留言: